呂巍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
跨文化能力屬于一種交際行為,可以是人際間的交流,也可以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交流。在跨文化交際語境中,交際雙方共同點較少且差異較大,交際的難度較大,影響有效交際的變量包括語言方面、世界觀、價值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總而言之,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內在能力,能夠處理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關鍵性問題,如文化陌生感、文化差異等。因此,在大學德語教學過程中有效的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的教學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的大學德語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各類問題的出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理論性基礎知識如詞匯、語法等的教學,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但對于文化知識傳播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忽略了德語文化的民族特點,習慣在教學中將漢語文化模式和習慣代入到德語教學過程中去,降低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采用以自身口頭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德語知識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處于固定化的模式中,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獨立的空間進行文化方面的學習和訓練,使得學生在實際的語言運用過程中無法正確在交際場合中使用語言,即使學生能說各種句型的變體,卻不善于結合對應的情景開展相應的交際,使得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較低,影響了大學德語教學的有效性,不利于學生綜合德語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大學德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理念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往的德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教學理念較為落后、教學成果不顯著、教師在以往教學中不重視文化環(huán)境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德語教師應具備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在教學中不僅要具備相應的文化意識,還應在實際的教學中講解語言知識,實施中德文化的對比,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面對文化沖突和碰撞的時候能做到尊重他國的文化、理解他國的文化背景和習慣[2]。這就要求德語教師在平時的工作過程中應重視提升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學會合理的選擇適合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素材,有目的、針對性地開展具有跨文化特色的德語教學,重點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促使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和訓練自己所學的德語語言知識,促進學生學習水平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大學德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的發(fā)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利用合適的教學媒體輔助完成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師應運用新型媒體進一步的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能力和意識,除了使用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學之外,教師可以使用電子版的教學光盤、微視頻、教學軟件等等技術對德國的風俗人情、生活環(huán)境、國情特點、人文風景等等進行介紹。尤其是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為大學德語的跨文化教學提供寬闊的平臺,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接口豐富德語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德語學習水平和跨文化能力,強化德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真實性和現(xiàn)實性[3]。如大學德語的新教學體系中形成了集課堂教學、計算機網(wǎng)絡輔助教學的全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xiàn)有各種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網(wǎng)絡試聽新聞、影視片、計算機課件和視頻、圖片等等帶動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讓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積極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了解更多德語文化、德語教學內容和文化環(huán)境,強化學生的跨文化能力。
在大學德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豐富和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如較為高效和創(chuàng)新的融合法、比較法、實踐法等等。融合法主要是指將文化內容和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如融合德國歷史事件、詞語典故、文化習俗等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了解德國文化知識。比較法主要是通過對比教學發(fā)現(xiàn)中文與德語語言結構和文化之間的異同之處,以此獲得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如在基礎德語教學階段,應將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文化和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更加了解德語詞匯的文化內涵、語篇及語法等文化信息的基礎上掌握德國文化中人際交往的規(guī)約性知識[4]。此外還應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針對性的教學情景如中德文化背景的行為方式、文化接觸等等。最后是實踐教學方法,要求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實踐掌握德語文化知識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看電影、錄像、專題講座會議、德文雜志的閱讀等等了解德國的最新文化動態(tài),強化德國文化知識面。
在大學德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強化學生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德語文化意識、德語交際能力和德語跨文化水平的提升,促進大學德語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強化學生的德語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