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遵義市文化小學,貴州 遵義 563000)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得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薄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的閱讀量要達到100萬字以上。由此可見,在孩子們成長的道路上,僅靠課內(nèi)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說課堂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試驗田,那么課外閱讀,才是真正讓學生多讀,好讀,讀好的沃土。課內(nèi)教學只是個引子,還需要將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正確、巧妙地遷移到課外,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使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同時開花、結(jié)果。“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這句話更道出了課內(nèi)外閱讀結(jié)合的重要性。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自主閱讀,從“閱讀”走向“悅讀”呢?
這一學期我結(jié)合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班上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閱讀活動,讓孩子們掌握了簡單的閱讀方法,激發(fā)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每天利用8:00—8:10(十分鐘)的時間和學生聊聊閱讀,教一些簡單的閱讀方法,討論一個和閱讀有關(guān)的問題,如“你喜歡看什么類型的書,一個好的閱讀者會怎么做……”迷你閱讀課并不是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而是向?qū)W生示范、講授一個好的閱讀者會怎么做,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
讀書交流活動分有三個部分:
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泵恳槐緯际且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們的眼睛,我們的智慧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真正的學習是通過書本,與滲透在知識中的前人的思想進行深刻交流的過程,真正的讀書,思路并非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鉆研到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精神,使那些思想情感不總是作為鉛字放在身邊的書包里,而要讓它們?nèi)趨R在自己的頭腦中,可見安靜地讀書非常的重要。于是每天下午的課外活動時間(13:35—13:50),我利用這15分鐘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安靜地閱讀。一開始學生并不適應這種靜下心來讀書的形式,慢慢地在我的引導下,兩個星期后,每天15分鐘的閱讀時光已經(jīng)成為了學生的閱讀習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這句名言,形象地說明了書籍對推動人類文明的作用。可以說,人的一生是伴隨著閱讀不斷豐
富的,讀書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我要求學生每人買一至兩本課外書來閱讀,自己讀完后,可以和同學互換書籍閱讀,覺得有趣的書籍也可以放在圖書角,供全班同學閱讀,借閱次數(shù)多的漂流書籍還會被評為“本月最佳書籍”。
讀書交流會是一項拓展視野、交流知識、提升素養(yǎng)的活動。每兩個星期,我會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開展“讀書交流會”,安排學生事先做好準備,用各種形式來展示了自己近段時間的讀書成果,向大家推薦好書。交流會上,有的同學把詩歌變成了歌,有的同學把讀過的書的內(nèi)容進行藝術(shù)再加工,變成了小品,有的同學通過演講的形式匯報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交流出色的學生還會得到“優(yōu)秀讀書交流員”的稱號。
課本劇是語文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是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課外延伸。什么是課本劇呢?“課本劇,是指根據(jù)語文課本中的有關(guān)課文改編成適合于學生演出的戲劇。它力求充分表達原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主題思想。盡量運用原作的語言動作和主要情節(jié),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從而在舞臺上更好地體現(xiàn)出課文的內(nèi)涵?!睘榱思ぐl(fā)學生學習與閱讀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嘗試把自己讀過的故事中自己喜歡的故事改編成課本劇,演一演。如:在學完童話故事《蜘蛛開店》后,我讓學生試著編排課本劇,學生對這一活動非常感興趣,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再現(xiàn)了故事情節(jié),還給故事加上了精彩的結(jié)尾。
總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讀書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信,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信心和恒心,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堅持下來……一定能夠牽著孩子的手走進書的殿堂,讓孩子體味其中的美妙,讓孩子的“閱讀”真正成為“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