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河北省永清縣里瀾城鎮(zhèn)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縱觀整個義務教育階段,作文是貫穿整個時期的語文教學重點。在小學和初中時期,作文訓練的目的以夯實基礎為主,因此在作文銜接的工作中,打磨基礎是教師可以借助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除此之外,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傳授學生的作文技巧。初中不同于小學,作文訓練應具備一定的規(guī)范性。最后,教師也要注重平時的積累。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語言積累都是寫好作文的重要影響因素。
所謂的基礎,是指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作的能力,包括對作文題目的理解、素材的積累等,這些技能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作文訓練的始末。在小學升入初中的伊始階段,由于寫作環(huán)境以及教師訓練方法的轉變,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迷失感。這是由于學生對教師的寫作訓練理念產生一定的不適應引起的,而具體的解決措施便是喚起學生的熟悉感,找回寫作的感覺。因此,教師在銜接工作中可以嘗試從學生的基礎能力著手。
初中和小學的寫作畢竟是不同的,這一點教師應該讓學生及時了解到。在訓練計劃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繼續(xù)夯實學生的基礎能力,為今后深層次的訓練奠定基礎。無論是理解作文題目還是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基礎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記敘文的創(chuàng)作中。教師應當在銜接工作中滲透記敘文的基礎知識訓練,以便激發(fā)學生的感悟。例如,在記錄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時候,教師要能夠促進學生基礎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共同發(fā)展。
在小學時期,教師往往不太注重學生的寫作技巧,這是由于小學生接觸寫作的時間不久,寫作仍以記敘等基礎為主。在銜接的過程中,重心應當向記敘文傾斜,因為這是初中時期學生需要主要掌握的一個作文類型。初中的寫作仍以記敘文為主,不同的是小學以單純地記敘為主,而初中時期學生需要將感情融于記敘,這是教學要求的轉變。在銜接工作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感情對于記敘的重要性,而后以具體的教學計劃引導學生進行個人寫作。
以記敘文為例,寫作技巧是幫助學生理清整個事件的脈絡的一個手段,事件是“主干”,而寫作技巧則是決定其外形的“枝葉”。在整個銜接工作中,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具體的寫作技能,而后以此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要手段和一句。這是寫作計劃的決定性因素,在這之后,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個人因素。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某些學生會因為這些因素導致學生快速適應。這為教師的個人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還要單獨地為這些學生進行一些輔導,讓他們順利適應銜接工作。對學生來說,應當在教師的帶領下,融入銜接過程。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引導以及自身寫作方式的轉變是提高寫作技能的捷徑。由于每個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因此教授過程也要采取一定的解決措施。
素材是學生創(chuàng)作的源泉,它是由學生平時積累而成的一個因素。筆者認為,在銜接過程中,積累素材也是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具體反映為學生日常的閱讀積累等。剛升入初中的學生,閱讀能力尚且不足,因此在進行閱讀的時候需要教師的引導。銜接工作的本質要求便是讓學生盡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若是教師可以從旁引導,效率便可以大大提升。從學生的個人情感來看,積累素材的過程也豐富了作文銜接過程的趣味性,為枯燥的寫作訓練增色不少。課外閱讀的積極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選擇閱讀內容是關鍵所在。以筆者看來,初中的學生仍以記敘文寫作為基礎,因此一些帶有故事性的書籍或是報刊對學生的寫作有十分大的幫助。這些素材中的事件描寫對學生有十分大的幫助,學生可以用對比的方式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在銜接工作中,教師除了為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之外,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才是重中之重。當學生做到了這一點,才是真正地適應了初中語文學習的節(jié)奏。
銜接工作是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學習節(jié)奏的一個過程,對寫作來說,銜接工作的意義更是不止如此。在進行作文銜接的時候,教師應該制定詳細具體的教學計劃,考慮到銜接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計劃中,夯實基礎是重中之重,從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狀況而言,基礎能力是保證學生寫作訓練的關鍵。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在銜接工作中有意識地滲透寫作技巧。初中的寫作以記敘文為主,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為了減輕教師的壓力,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也是引導學生的一種方法。最后,課外閱讀也是銜接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習慣,積累作文寫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