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士紅
(德惠市第二實驗小學,吉林 德惠 130300)
音樂始終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與傳播者,是文化傳承最有效的載體之一。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音樂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結合教學內容,挖掘文化元素,靈活教學手段,引學生“入境、動情、傳魂”,讓學生獲得美好的音樂文化體驗,讓民族音樂、中國文化在音樂課堂中生生不息。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選取,不能受教材內容的限制,要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在不斷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的同時激發(fā)小學生音樂學習興趣,進而提升音樂教學效果。教師積極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自身的特色,學生讓能夠通過對音樂作品的分析感受不同區(qū)域的風土人情。例如:以引入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內容為例。A 教師為了能夠有效提升音樂教學效果,在課堂上引入了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將“草原就是我的家”作為傳統(tǒng)文化教學載體,讓學生認真聆聽音樂韻律、讓學生用心感受蒙古族人民的音樂形象;A 教師在課堂上對蒙古族的樂器“馬頭琴”進行具體講解,讓學生感受蒙古族文化特色。通過這節(jié)音樂課程的學習,小學生對蒙古族產生了初步認識,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在提升小學生音樂賞析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更加全面地展示出音樂文化的魅力。
在我國,傳統(tǒng)樂器是有非常多類型的,每一種樂器所演奏出來的曲目展現的氛圍是不同的。通常而言,大部分人都只清楚一些比較簡單的樂器,對于比較復雜一點的樂器,人們了解得比較少。對學生們來說,如果要強制讓他們去記住這些樂器,是不現實的,也取得不了實際的效果,盡管記住了相應的理論知識,但是卻不會使用。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將這些樂器知識有效融合到課堂中去,每次欣賞完樂曲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述一下這些音樂是什么樂曲演奏的,盡量將樂曲描述得有趣一點,這樣更能吸引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也更能記住這些樂器。通過這樣的方式,每一節(jié)音樂課都能讓學生實實在在了解、掌握一些華夏樂器,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發(fā)揚下去。
音樂展示,其實就是要求教師或學生在課堂上以音樂演示的方式進行樂曲展示,并借此來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和音樂探究積極性。同時,教師需要有效利用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進行音樂藝術的探究和分析,進而有效完成與音樂藝術相關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而且,音樂展示以其直觀、生動的方式更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教師在班級中舉辦了一場小型的“民樂演奏會”,有的學生用琵琶演奏了樂曲《陽春白雪》,有的學生們用簫吹奏了樂曲《梅花三弄》,還有的學生用古箏演奏了樂曲《金蛇狂舞》《高山流水》等。經過半節(jié)課的音樂欣賞,學生們紛紛被大家精湛的演奏技能和藝術修養(yǎng)所震撼,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藝術作品激發(fā)了學習興趣與音樂學習積極性。教師“乘勝追擊”,通過介紹和講解這些樂曲來向學生進行民族樂曲、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幫助學生學習音樂基礎知識,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構建,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引導,并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創(chuàng)設獨特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探索其中的文化元素。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歌曲演唱,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例如,在學習花城版小學音樂三年級課程中《牧童之歌》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進行歌曲學習,然后引導學生品味其中的文化內容?!赌镣琛肥且皇仔陆_克族兒童歌曲。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并表現新疆音樂典型的節(jié)奏以及騎馬的動作,了解并交流新疆的特產及風景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新疆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對新疆地區(qū)的文化及風景進行展示,同時讓學生演唱這首歌曲,從而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
據上述的分析可知,我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傳統(tǒng)音樂文化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合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對小學生而言,正是接受能力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他們對于一切新鮮的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在課堂中以一種有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音樂課堂,更能讓學生充分投入到音樂學習當中,沉浸在傳統(tǒng)文化氛圍中。為此,小學音樂教師要不斷深入研究融合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方式,并逐步改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啟迪智慧、提高審美、健全身心,擔任起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