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揚州市三元橋小學,江蘇揚州 225001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對于美術的認知有了不同的看法,我們學習美術并不只是為了培養(yǎng)美術繪畫大師,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增強他們對美的認知,能夠在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不平凡,發(fā)現美的一面。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對學生們情操的熏陶,發(fā)展全面綜合素養(yǎng)。
培養(yǎng)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們了解什么是審美,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傳輸給學生對于美的認知,讓他們對于美有基本的概念,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見解。除此之外教師們要傳授給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有足夠的理論作為基礎,學生們才能夠具備鑒賞美術的能力,學會如何鑒賞才能從中發(fā)現美。
例如,我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你發(fā)現一幅畫很美,但是有說不出它美在哪里,有什么繪畫特點,采用哪種繪畫方法。還有一種現象就是一副世界名畫擺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卻絲毫沒有發(fā)現它的價值所在。這些都是人們對于美術基礎知識理論認知的不足。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集體活動,比如說去美術館參觀,讓學生們近距離的觀察,切身體會欣賞其中的美。在學生們觀察的時候,老師可以時不時的講解作品的來歷,它有什么價值,又有哪些獨特之處等一系列相關的理論知識。
對于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方式我們要時實的做出改變與創(chuàng)新,我們不能完全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走出課本讓學生們進行實物的觀察,讓他們能夠切身體驗,自己從中發(fā)現美。這也是對他們審美能力的鍛煉,就像我們學習文化知識一樣,在章節(jié)末都會進行考試來檢查學生們近期的學習情況,這樣的小測試也是督促他們對于學習不能懈怠。
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快速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它的代入感很強,可以讓學生完全融入到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當中,點燃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如今是信息化的時代,教育教學也應當跟隨時代步伐,將信息技術資源引入到課堂中。教師可以引用多媒體技術,結合多媒體為同學們創(chuàng)造有趣的教學情境。
對于學生們而言,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很難完全投入到課堂聽講中。但是多媒體的應用,以鮮艷奪目的色彩,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學生們的目光,點燃他們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多媒體的應用可以給同學們更強烈的感官,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而且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延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點,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增加知識面,這也是個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技術應用。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一幅畫,來講解其中的背景故事與文化內涵,讓學生們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好比如《過年啦》這幅畫,讓學生們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通過繪畫的感染力,讓同學們可以感受到春節(jié)的文化內涵,體會其中所蘊藏著的美,在此藝術環(huán)境的熏陶下,培養(yǎng)他們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從中體會美好的情趣。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從他們在這幅畫中所體會到的美,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進行實物操作。通過這幅畫對他們以美的靈感,啟發(fā)他們動手實操的能力,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
美術源于生活,有許多藝術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都是來源于生活中,還有一些藝術家,他們作品的主題就是圍繞生活,從生活中找取靈感,例如法國畫家亨利·吉爾威克斯,他的作品以現代生活為主題,他于1887年所創(chuàng)作的油畫《手術前》,該畫作就是描繪生活中真實的事例,正在準備手術的女孩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旁邊的醫(yī)生一臉嚴肅的正在討論手術之前的研究方案。這樣的情景就是來源于真實生活中,類似于這樣的畫家和畫作還有很多。教師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時可以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讓學生們從生活中觀察,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以此來拓展同學們的審美視野與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將所教授的內容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老師在讓學生們畫金魚之前,可以組織同學們在班內養(yǎng)一些金魚,同學們在課后等空余時間進行觀察,幾天過后再讓同學們畫金魚。當然在這幾天的觀察下,學生們根據自己所觀察到的,魚的基本形狀,金魚身上的花紋以及顏色,還有金魚游動起來的形態(tài)等,再通過自己的想象力進行繪畫。
對經典作品的賞析以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當然賞析作品首先要選擇好的作品,教師們在選擇時要進行嚴格篩選,引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盡量包涵構圖、色彩、線條等多種元素。除此之外,教師們在講解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用那些生澀難懂的專業(yè)性詞句,否則學生們很難理解其中的含義,而且同學們面對復雜難懂的知識,就越是不愿意去學習,逐漸的就會失去學習的耐心和信心。老師在給學生們講解時盡量把那些專業(yè)性詞語轉化成白話文,讓學生們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不費力。
例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們展示一些藝術品,好比如日本的插花藝術。通過對插花藝術的講解,讓學生們了解插花文化。老師可以講解插花的風格分為東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但是東方式插花有中國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西方式插花追求幾何造型,而東方式插花則重視線條和性質所形成的靈動美。老師可以分別向同學們展示西方式插花和東方式插花,讓同學們觀察分析花的種類、色彩構造、以及整體造型,老師可以在一旁進行幫助引導。同時可以增加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情況允許的話還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實操,增加實踐操作能力,與其一味的聽別人說倒不如自己動手操作,切身體會來的實在。而且這樣一來可以點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渲染學習氛圍,大大的提高了學習效率。
對于小學生而言,審美能力的提升重在表達,畢竟小學生的能力有限,所以老師在教導的過程中可以把教學重心放在對美的表達上。對于美術而言,美的表達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物質方面的,而第二個層次是精神方面的,也是偏于抽象化,相對于物質方面有一定難度,對于小學生們想要達到第二個程度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老師們可以先培養(yǎng)學生們物質方面的審美。從物質方面培養(yǎng)學生們的審美能力,老師可以先從模仿練起,通過模仿鍛煉學生們的觀察能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臨摹一些畫作,當然他們也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畫作進行稍微改變,簡單的臨摹是物質層面最基礎的能力。在學生能力稍作提升的時候可以稍加難度,讓學生們自己進行創(chuàng)作,這也是充分考驗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表現同學們的審美能力。最后可以對學生們的畫作進行一一評價,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少批評,以表揚為主,激勵他們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作品,也是逐漸鍛煉他們的審美能力。
在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老師都是靠圖片,對實物解說的方式來講解。如今我們已經是出于信息化的時代,教育教學自然是不能落后于社會,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可以引入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內容。在以前我們的教學資源比較匱乏,只能依靠書本上的內容,書本上有什么就講什么,但是書本上的內容并不是很完整的,這也導致學生們有很多知識是了解不到的。但是信息技術資源的應用卻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網絡資源很全面,可以帶領我們了解書本以外的知識,拓展我們的知識面。除此之外,多媒體可以給學生們更直觀的感受。教師可以制作課件,以ppt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課件中可以插入圖片或視頻,絢麗鮮艷的色彩,生動形象的畫面可以更好的吸引學生們的眼球,點燃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歡快的氛圍下學習,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學習興趣,讓他們從中尋找美發(fā)現美,提高自身審美能力。
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創(chuàng)作方法,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提供給他們創(chuàng)作靈感。讓他們從中體會到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式,所給他們帶來的不同快樂,中快樂中培養(yǎng)學習興趣,從興趣中學習美術,提高審美能力。教師們要時長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并且敢于實踐和創(chuàng)新,引導和幫助他們完善自身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并且逐漸的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感情個體,加強對事物的認知與審美能力,可以從一個事物中發(fā)現不平凡,發(fā)現它們的美,并且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甚至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最主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們從中發(fā)現樂趣,體會美術所帶來的魅力,學生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熱愛美術,熱愛創(chuàng)作。
總而言之,在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如何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他們能夠發(fā)現美,知道什么是美,對審美有基本的認知。教師可以有效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加課堂感染力,教學情境可以引領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的氛圍當中,增加了課堂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將美術教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生活中尋找美發(fā)現美,充分利用好身邊的資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回顧經典,從中發(fā)現美的價值,體會其中所傳達的意義,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教師要多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時實的做出改進,以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