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鳳 羅 夢 蔡曉軍 鄭 諒
(1.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31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05)
帶狀皰疹屬中醫(yī)學“蛇串瘡”“腰纏火丹”范疇,亞太地區(qū)發(fā)病率為(3~10)/1 000人年,并逐年遞增2.5%~5.0%[1]。該病好發(fā)于成年人、老年人或有免疫缺陷患者,且疾病的嚴重程度與年齡呈正比,帶狀皰疹引起的皮膚瘙癢、灼熱及神經病理性疼痛[2],給患者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以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及止痛對癥治療,存在療效欠佳,且易發(fā)生毒副作用及成癮性問題。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初起多為濕熱困阻、濕毒火盛,郁結于皮膚經絡。而針灸治療帶狀皰疹療效確切,副作用少。其治療方法包括電針、刺絡拔罐、臍針、火針、艾灸以及藥線灸等[3-6]。其中藥線灸具有點灸與藥物雙重作用,雙靶點治療效果,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yī)生所重視。本課題組將應用藥線灸聯(lián)合刺絡拔罐及電針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觀察其治療效果?,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帶狀皰疹中國專家共識》[2]中帶狀皰疹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蛇串瘡中醫(yī)診療指南(2014年修訂版)》[7]中“蛇串瘡”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以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在18~70歲之間;辨證為火毒熾盛或濕熱內蘊;皰疹出現(xiàn)時間為7 d內,且未予藥物止痛及抗病毒處理;病情穩(wěn)定,無重要器官疾病;30 d內未予免疫抑制劑或激素處理;同意且服從本課題所有治療方法;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診斷為內臟、無疹型及泛發(fā)性帶狀皰疹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瘢痕體質者;無嚴重糖尿病及出血傾向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針推康復科及皮膚科診斷為急性期帶狀皰疹并接受診療患者60例。根據(jù)隨機信封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25~69歲;平均(54.07±11.62)歲;病程1~7 d,平均(4.57±1.85)d;帶狀皰疹病情評分為4~9分,平均(6.07±1.33)分。對照組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齡28~69歲;平均(54.00±11.28)歲;病程1~7 d,平均(4.47±1.81)d;帶狀皰疹病情評分為4~9分,平均(5.83±1.37)分。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1)觀察組。(1)電針:取夾脊穴(根據(jù)神經解剖學取病變部位相應的脊神經節(jié)段對應的夾脊穴),阿是穴(皮損周邊或疼痛周邊),雙側支溝穴、陰陵泉穴、行間穴?;颊呷扰P或俯臥位(根據(jù)病變部位定),腧穴局部使用75%酒精行常規(guī)消毒,夾脊穴,取1寸毫針(0.25 mm×25 mm環(huán)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向脊柱方向斜刺0.8~1寸;阿是穴采用局部刺法,取1.5寸毫針(0.25 mm×40 mm環(huán)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15°刺入皮膚,每兩針間隔1.5 cm,針數(shù)視病變部位大小而定,再取雙側支溝、陰陵泉、行間,1.5寸毫針(0.25 mm×40 mm環(huán)球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直刺,以上穴位針刺得氣后,采用捻轉瀉法,再接G6805電針儀(常州電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取密波,強度調至患者耐受,留針30 min后出針。(2)刺絡拔罐:皮疹處使用75%酒精行常規(guī)消毒,于皰疹聚集且腫痛部位選擇七星皮膚針重叩致出血,然后快速用火罐吸至出血處,拔出血液約5 mL,留罐約5 min后拔除火罐,最后用酒精棉球進行局部擦拭及皮膚消毒,局部仍有出血者可用干棉球適當按壓止血。根據(jù)皰疹面積的大小及部位不同而選擇放血點,每次不超過3處。(3)藥線灸:取阿是穴(最先出現(xiàn)或最大皰疹為穴)、“蓮花穴”(皰疹外圍取7~9個點,組成蓮花形),并抓蛇頭截蛇尾(皰疹起始處為頭,皰疹遠端為尾)。操作時用食指及拇指捏住藥線,使其外露約2 cm,點燃后待藥線頭出現(xiàn)珠火形狀時,順應腕和拇指屈曲動作,拇指指腹快速、敏捷地將藥線點灸在穴位上,行泄法即以輕度點按為度,使珠火觸及穴位即滅,灸處有輕微灼熱感,一按火滅即起為1壯,阿是穴每次取穴不超過10穴,每穴1壯,蛇頭及蛇尾各取3~5壯。治療周期為每日1次,共治療10 d。2)對照組:只采用觀察組中的刺絡拔罐及電針治療,而不采用藥線灸治療,其治療療程、頻次及總治療時間均同觀察組。
1.4 觀察指標 1)皰疹愈合情況:記錄治療后止皰時間(皰疹停止增多的時間)、結痂時間(皰疹干結,結痂一半面積的時間)及脫痂時間(痂皮全部脫落的時間)。2)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以100 mm標識,0表示不痛,100 mm表示最大疼痛強度,數(shù)值越大疼痛強度越強。3)帶狀皰疹病情評分[8]:皰疹嚴重情況與分值成正比。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制定的《中醫(yī)皮膚科常見病診療指南》[9]進行臨床療效評估。痊愈:無疼痛癥狀,且1月內未復發(fā)。顯效:疼痛癥狀顯著減輕,并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好轉:疼痛癥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對日常生活及工作有影響。無效:疼痛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有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人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所有資料描述均以()表示。兩組皰疹愈合情況、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及皰疹病情評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帶狀皰疹療效則運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皰疹愈合情況 見表1。治療后,觀察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及脫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P<0.05)。
表1 兩組治療后皰疹愈合情況比較(d,±s)
表1 兩組治療后皰疹愈合情況比較(d,±s)
與對照組比較,△P<0.05。下同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脫痂時間12.87±2.74△16.20±2.67 30 30止皰時間5.33±1.06△6.80±1.51結痂時間7.37±2.00△10.07±1.74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1 d后兩組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亦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2~10 d后,兩組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均較治療前減少(均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1。下同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73.33±16.47 70.33±16.29第1天53.83±20.41 63.67±18.10第3天28.83±17.05*△50.50±18.21*第6天11.50±9.93*△29.83±15.45*第10天1.07±3.03*△9.83±9.42*
2.3 兩組治療前后帶狀皰疹病情評分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患者帶狀皰疹病情評分均較前治療前減少(均P<0.01),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1)。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帶狀皰疹病情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帶狀皰疹病情評分比較(分,±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17.40±2.51 17.57±2.51第1天11.97±2.58 15.27±2.85第3天6.13±1.54*△11.70±2.49*第6天2.83±1.41*△6.90±2.12*第10天0.43±0.67*△2.23±1.25*
2.4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見表4。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表4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n)
帶狀皰疹屬中醫(yī)學“蛇串瘡”“腰纏火丹”范疇,首見于《諸病源候論》“甑帶瘡繞腰生……狀如甑帶”。歷代醫(yī)家及古籍對帶狀皰疹病因病機記載頗多,陳實功在《外科正宗·火丹第七十九》描述:火丹者,其病機不外乎心火妄動、心肝二經之火蒸灼肌膚,抑或肺脾二經濕熱郁結于里,法當涼心清肝、清肺瀉脾除濕。明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也有介紹:蛇串瘡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為肝火內熾,心腎不交,流于肌膚。大多認為帶狀皰疹為外感風、濕、熱、毒之邪氣流于肌膚,或為肝郁化火、火毒熾盛,或為脾虛濕熱內蘊,以致濕熱火毒搏結肌膚發(fā)為皰疹,濕毒火熱互結,郁結于皮膚經絡,導致氣血經絡運行受阻,不通則痛,故表現(xiàn)為皮膚瘙癢、紅腫灼熱、疼痛。筆者認為急性期帶狀皰疹主要證型為火毒熾盛或濕熱內蘊,當以清熱利濕、瀉火解毒、通絡止痛為則。
針灸在治療蛇串瘡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臨床上常常采用多種方法聯(lián)合治療[10-11],其中電針聯(lián)合刺絡拔罐療法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本研究中電針選取夾脊穴,其與膀胱經、督脈緊密聯(lián)系,督脈為“陽脈之?!保螂捉浗蛹{、轉輸各臟腑、經脈之氣,針刺夾脊穴可調節(jié)臟腑、經脈以通絡行氣止痛。阿是穴為邪毒郁結、氣血阻滯之處,針刺阿是穴有祛邪解毒、通絡止痛之效。支溝穴為火經之火穴,有清熱瀉火、調暢三焦的之效。陰陵泉為土經之水穴,有培土制水,清熱利濕之效。行間為木經之火穴,有抑木平風、清肝瀉火之效。故電針上述穴位可以起到清熱利濕、瀉火解毒、通絡止痛之功,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密波電針可促進釋放血管緊張素免疫活性含量增加、局部炎癥介質含量下降、痛閾提高[12-13]。再予患處直接進行刺絡拔罐療法,可以起到拔毒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瘀血去,則新血生,新血生,則氣運行,氣血經絡運行通暢,則痛自止?,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刺絡拔罐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提高痛閾,調節(jié)體內β內啡肽水平,提高機體免疫,達到抗病毒、消炎、止痛的作用[14]。
藥線灸作為灸法之一,采用藥物浸泡過的苧麻線進行點灸治療,將中藥和艾灸有機地結合,通過將藥線點燃后直接在體表相應病變部位或特殊穴位進行點灸治療,具有艾灸與藥物雙重作用,雙靶點效果[15-16]。藥線灸取穴中阿是穴是以最先出現(xiàn)或最大皰疹處為穴,為邪毒瘀阻最盛之處,點灸阿是穴以泄其邪毒、通其經絡?!吧徎ㄑā睘榘捳钔鈬?~9個點,組成蓮花形,以清利祛邪于“蓮花”之內而邪無外泄,并抓蛇頭截蛇尾使邪毒無以走竄而消除于無形之中。藥線灸通過中藥、艾灸及穴位的綜合功效以達到行氣活血、清熱瀉火、利濕消腫功效,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藥線灸可使皮膚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炎癥因子清除、皮損的恢復[17]。
綜上,帶狀皰疹的治療難度雖大,但針灸可以明顯緩解本病的發(fā)展進程,改善皮損、緩解神經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經本次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在皰疹愈合情況、帶狀皰疹病情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而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方面除治療第1天后兩組評分相當,余治療時間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藥線灸聯(lián)合電針及刺絡拔罐對于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具有顯著的療效,可作為臨床主要治療手段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