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輝
(河北省永清縣里瀾城鎮(zhèn)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600)
習作教學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難以跨越的高山,小學生不喜歡寫、教師不喜歡已經(jīng)成為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基本現(xiàn)狀。然而,小學生的習作能力是他們以書面形式來應用祖國文字的具體體現(xiàn),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基本內容,所以教師必須要重新思考與分析有利于提高小學生語文習作能力的教學策略,為優(yōu)化小學生的習作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其中,信息技術以其資源豐富、方式靈活、形象直觀等多種優(yōu)勢成為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最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將其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整合起來有利于改變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被動高耗的教學局面,所以教師應主動思考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整合方式。
空洞無物、無話可寫是限制小學生進行書面表達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小學生失去習作興趣的直接問題。然則,網(wǎng)絡資源包含大量的圖畫、文字、視頻、動畫、音像等資料,幾乎能夠滿足小學生的所有習作學習需求。對此,教師應利用網(wǎng)絡資源來擴充習作資料,給小學生提供大量的習作素材,使小學生有東西可寫,保證作文內容的豐富性與充實性。
比如在“我的班主任”一文的作文教學中,小學生可直接利用網(wǎng)絡資源收集、閱讀與描寫教師有關的大量資料。在作文課上,筆者將會整合小學生通過網(wǎng)絡資源所收集到的范文,組織小學生利用這些范文來分析文本共性,比如描寫人、事、物常見的寫作手法以及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寫作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每個作者所選擇的事例是哪些、選擇這些事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是什么等等。這些資料可以讓小學生明確敘事文體的寫作特點與篇章架構特點,喚起學生回憶,為學生展開記人記事習作做好準備。
有感而發(fā)、由情而寫是讓小學生利用文字來表達自身所思、所想、所感、所看、所聽、所聞、所觸等內容的基本條件。目前,有許多小學生的作文習作都是為了應付差事,他們會羅列寫作材料,目的只是為了“湊字數(shù)”,根本沒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導致作文毫無情感,千篇一律。為了改變作文無實感、無真情的問題,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練筆情境,以境激情,保證作文的生動性與真實性。
比如在“寫一種動物”一課中,筆者在備課時便通過網(wǎng)絡調查收集了小動物的視頻剪輯,這個視頻中有小貓、小狗、小鼴鼠等多種小動物吃東西、玩耍的畫面,還有這些動物與人類友好玩耍的動態(tài)畫面。在作文課上,筆者直接播放了這個視頻,絕大多數(shù)小學生都被憨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的神態(tài)與動作所打動,且對某個動物表達了自身的喜愛之情。這個現(xiàn)象就說明視頻導入已經(jīng)激發(fā)了小學生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接下來,筆者便引導小學生通過視頻來觀察各個小動物的外形與動作,結合例文對鴿子的描寫來滲透描寫動物的寫作技巧,以此來讓小學生學習描寫一種動物的外形、脾氣、習性的寫作手法。
絕大多數(shù)小學校每周會設置兩節(jié)作文課,教師通常也會明確要求小學生在這兩節(jié)作文課上進行習作練習,導致小學生的習作時間與空間十分受限。新課改認為,教師應以開放的心態(tài)來提供學習自由,尤其是在作文學習中要更加凸顯小學生的習作自由,使小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習作對象與習作時間。信息技術不受時空限制,在個性化習作教學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可直接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習作自由教學。
在作文教學中,筆者通常會給小學生留出至少一周的習作時間,允許小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上傳作文,咨詢問題。比如在“秋天的樹葉”一課中,有一部分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未認真觀察秋天的樹葉的形態(tài)特征,所以無法在作文課上完成習作任務。對此,筆者鼓勵小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來觀察秋天樹葉的顏色與形狀,每個學生可選擇不同種類的樹葉,也可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情況實現(xiàn)自由習作。整個習作過程為期一周,小學生可自由選擇習作時間,待習作完成之后便可直接發(fā)送郵件,筆者會及時接收并進行作文評改。同時,小學生也可利用信息技術來向筆者詢問關于描寫秋葉的具體問題,合理安排觀察順序與習作順序。
總而言之,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已經(jīng)成為時代特征,小學語文教師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主動利用信息技術來突破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難題,以信息技術的教學優(yōu)勢來提高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質量與效率,讓小學生感受習作的魅力,愛上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