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雷
(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第二高級中學,貴州 沿河 565300)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課程教模式全面改革,其在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過程中,更強調對學生生活中學習、運用化學意識的培養(yǎng)。這也說明了化學學科教育是離不開生活的,教師所追求的正是這種學科知識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相互融合統(tǒng)一,全方位滲透化學生活教育思想,將生活、化學、社會三者合為一體,深入滲透教育理念與社會觀念。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實踐性最強,其為學生所帶來的教學體驗性也最強,為了確保為學生帶來最佳體驗,化學實驗教學中也嘗試融入了生活化理念,它希望將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學習結合起來,為學生滲透教學過程,有效幫助學生學好化學。以下首先思考了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應用思路。
高中化學是以實驗作為基礎構建的教學體系,它也是通過實踐來檢驗學生的化學理論知識學習程度。在知識建構理論過程中,它就希望學生能夠在生活經(jīng)驗基礎之上自主尋求主動學習活動過程,優(yōu)化知識層次。在化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建構能力就此培養(yǎng),其中針對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培養(yǎng)也相對到位。換言之,要在學生所擁有的生活經(jīng)驗基礎上尋求主動為學生構建自身知識層次[2]。而化學實驗課就是最好的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構建學生知識結構層次的檢驗手段。將實驗課融入生活化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架構,也更容易激發(fā)他們對化學學習的好奇心,這是一種實踐科學素質的提升,對學生理解實驗、學好化學是很有幫助的。
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化學反應與能量》一課教學中,教師嘗試用水果為學生自制電池,這種化學實驗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性,也更加貼合學生實際生活。它的實驗原理主要是將兩個活性相反的電極共同插入到水果電解質溶液中,通過形成的閉合電路來制作原電池,最終獲取電流,為外界提供電能。
1.實驗目的
自制水果電池的實驗目的就是通過教師之前所講授的電化學知識——氧化還原反應,借助水果等實驗品,對原電池裝置進行設計,加深學生學習原電池裝置原理知識的認識。
2.實驗器具
實驗器具包括了鐵片、銅絲、鎂條、導線、金屬夾、燈泡、蘋果汁以及500ml的燒杯。
3.實驗流程
直接將鐵片、銅片插入到裝有果汁的燒杯中,并且用導線、小燈泡與金屬架相連形成一套完整的閉合回路。在該過程中,教師希望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發(fā)現(xiàn)小燈泡中產(chǎn)生了微弱的光亮,證明果汁原來是可以制備電池并實現(xiàn)通電功能的。其實驗過程雖然簡單,在貼近生活過程中教師希望用水果榨出果汁,明確電池原理與效果。而它恰好就是利用到了金屬片的電化學活性不同以及果汁中的果酸濃度,才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電流。所以一般在制備水果電池時,都會選擇果酸濃度較大的水果。這種將生活融入到化學實驗當中的嘗試,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境并將問題巧妙的設計于生活情境之中。由于貼近生活,原理簡單易懂,更加親切,而且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引導他們的學習主動探究性都有好處。
當然,除課上實驗外,教師也可將學生拉到課外,展開課外興趣研究生活化實踐教學,繼續(xù)融入生活化內容。為此,教師可專門為學生設立化學課外興趣研究課程,優(yōu)化教學體系。目前我國的一些高中為了豐富學生的教材外化學學習生活,專門設立了化學課外興趣研究課程。這一門課程的內容多接近于生活和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能脫離枯燥的課本學習,在生活中和虛擬情境中來滿足一些對化學知識的掌握,具有一定的娛樂性。這就是美國教育著名的“杜威理論”,它的主旨核心就是“教學即生活”。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同,平均在640億人中,才能有一對特征相似的指紋,這就說明世界上沒有相同指紋特征的兩個人。所以這一觀點給警方在案件刑偵過程中以啟示,指紋鑒定技術從此成為刑偵的一大重要破案手段。
為了了解指紋檢測的方法,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所以決定用碘鹽來識別指紋印跡。碘鹽中的碘在遇熱蒸發(fā)后變成碘蒸氣,能迅速溶解人手上的油脂,從而形成棕色的指紋印跡,再借助設備的幫助,就可以查出并不明顯的指紋。
將白紙剪成直徑小于試管口徑的小紙條,并且在紙條上用手按幾下,留下指紋。將碘放入到試管中并插入紙條,保持紙條貼于試管上沿,并用膠塞封閉試管同時壓住紙條,讓紙條懸于試管之中。再用酒精燈對試管加熱,直到碘蒸氣出現(xiàn)后,將紙條取出,就能看到上面的指紋十分清晰。
總結:綜上所處,生活中化學無處不在,高中化學教學本身存在一定難度,知識點較多,教師在指導學生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滲透生活化理念,追求課堂、課外教學與學生生活成為一體,凸顯教學有效性與趣味性,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化學知識內容,并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