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紅
(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徐福中學,山東 煙臺 256000)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追求的提升成為了時下越來越值得關注的問題。由于很多人在生活方式和習慣上逐漸西化,在流行音樂和外來文化的倒灌和沖擊下,我國傳統音樂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為了堅決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時代要求,各中學也在《條例》的理論指引下,嘗試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回歸,力求讓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音樂,能夠得以繼承和發(fā)揚。研究表明,膠東大鼓不僅具有教學價值,而且可以有效促進中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情操、藝術品位的培養(yǎng),因此本文將以膠東大鼓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傳統音樂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問題,并對音樂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闡述。
膠東大鼓起源于山東,坊間也流傳著“盲人調”的說法,因為膠東大鼓的前身,是一位盲人開創(chuàng)并且流傳開來的。一開始這門曲藝藝術在民間流傳時,深得百姓的喜愛和好評,因為朗朗上口的語調、較為平實的曲風都非常接地氣,十分易于被大眾接受。
早期,膠東大鼓是很多民間藝人的生存手段,為了能夠更好地貼近群眾,往往用拉家常的方式進行演繹,表現的內容也和百姓息息相關,這就為它日后的廣泛流傳奠定了非常堅實的群眾基礎。
近些年流行文化成為了意識主流,在過去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很多人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認為傳統文化是落后的、庸俗的甚至僵化的,所以傳統文化在“速食主義”和“奶頭樂”的現實流行文化環(huán)境中,逐步走向沒落。我國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往往受制于固定的教學科目,無形中又為傳統音樂的推廣設置了一道藩籬,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膠東大鼓幾乎已經面臨著失傳局面,雖然目前膠東大鼓已經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項目,但是它的傳承人出現了斷層,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在現實教育環(huán)境中,應該鼓勵由教育決策機構走出藩籬,從精神層面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然后合理制定保障性政策,真正讓膠東大鼓的課程在學校中設立起來,不能口號和實踐相分割。
教育學家潘洪明在《中小學教育的文化崛起》中提到,目前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已經進入了快車道,但是傳統文化的繼承意識卻駛入了死胡同,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從義務教育階段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意識引流[1]。
綜上,在初中課堂引入膠東大鼓的教學,成為了傳承傳統文化的正向需求,在初期準備將膠東大鼓作為初中音樂教學備選模塊時,校方和有關專家學者還存在一些擔憂,擔心學生對此類曲藝文化不感興趣。因此江西科技大學音樂教育學院專門針對此類問題,進行了一次以100名中學生為樣本的校內調查問卷,調查對學生選擇音樂的意識傾向和理由進行了動態(tài)研究。
問卷顯示,78%的學生對膠東大鼓表示好奇并愿意學習,在這部分學生中,35%的學生表示膠東大鼓可以提高音樂素養(yǎng),29%的學生表示選擇膠東大鼓是因為自身對傳統曲藝文化的好感和精神需求,調查研究顯示,多數中學生對膠東大鼓的接受度較高,這一調查結果預示著課程開設后會受到中學生的普遍青睞和關注。[2]
傳統文化是定義民族心理、建立文明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其與校園文化生活的聯系,是傳承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環(huán)。而如何讓一些式微的、小眾的傳統文化,走進孩子們的視野,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只有讓學生先認識它,才能激發(fā)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敏感度,也只有賦予傳統文化能夠自持的生命力,才能夠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這對民族文化來說,才是真正的弘揚和傳承[3]。
文化對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想讓文化得以傳承,就必須提高思想站位,所謂“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只有在初中課堂就開始普及教學,才能將傳統文化根植于孩子的思想當中,否則在流行文化趨勢日益嚴重的國際環(huán)境下,很容易讓外來文化先入為主,因此要從基礎教育中不斷完善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4]
膠東大鼓擁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流傳過程中也積攢了較為雄厚的人文理念,如果將這種極富文化底蘊的音樂項目帶入到現代教育中,可以極大豐富學生的精神文明,陽光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內核就是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向內素質”,這在現代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膠東大鼓的曲藝前景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在傳承領域極為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而校園是傳承文化精神的主要載體,學生是未來構建新型社會的主力,所以應該以校園為主戰(zhàn)場,讓傳承藝人深入課堂,讓學生們近距離地感受膠東大鼓的曲藝魅力,“身教”往往比“言傳”更具說服力,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可以從根本上增強他們學習膠東大鼓的主觀能動性[5]。
興趣社團在音樂教學中的導入,可以讓一批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在膠東大鼓的傳唱中相互交流和互動,對擴大中學生的人際交流范圍,促進人際交往的能力都大有裨益。借助一系列的興趣社團活動,學生的思維也會更加活躍,讓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成為膠東大鼓的“活的招牌”。
文化藝術節(jié)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校園文化,學生可以在文化節(jié)中接觸到多元化的藝術形式,當代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更強的個性和獵奇心理,校園文化節(jié)為中學生們搭建了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如果能在這個平臺上,體現出膠東大鼓的魅力,展現膠東大鼓蘊涵百年的文化底蘊,會在學生群體當中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傳播效應,可以從根本上打通傳統文化和學生群體的闔閭,大大增強他們之間的互動性。
提升藝術水平的最好方式就是實踐,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習和實踐往往是互相切割的,因此在膠東大鼓的教學應用中,應該主動打破這一桎梏,由校方作為主導,主動聯系當地文化局進行專場演出,讓膠東大鼓不僅深入校園,還能深入社區(qū)、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既傳播了文化精髓,又使學生們在實踐中深刻體會膠東大鼓流傳至今的人文內核[6]。
在思想層面,首先應該由教育決策機構走出藩籬,從精神層面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然后合理制定保障性政策,真正讓膠東大鼓的課程在學校中設立起來,不能讓“口號”和“實踐”分家,切實保障膠東大鼓能夠順利開課,并且將該項課程加入到相關考核項目中去,從根本上激發(fā)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欲望。
由于膠東大鼓在傳承方面出現斷層,全國真正的傳承人少之又少,從師資配備角度,教師資源相對來說是極為匱乏的,但是膠東大鼓的專業(yè)性極強,跨專業(yè)教授是有難度且不符合實際的,為了保障實際教學效果,學校應該加強培訓力度,輸送優(yōu)秀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發(fā)揮以點帶面的作用,真正做好膠東大鼓的有效傳播。
膠東大鼓與傳統的音樂課程不同,硬件需求強于傳統教學項目,這就要求校方提高政治站位,加大資金投放力度,讓學校配備基本的教學設施,不能讓音樂教學停留在“口授”的層面,要讓學生們實打實地觸摸膠東大鼓,在膠東大鼓的韻味中,真正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各地中學摒棄固有音樂教學模式、開創(chuàng)新型音樂教學模塊是勢在必行的,通過有限樣本調查可以看出,膠東大鼓在中學生中擁有極高的人氣,究其原因,主要是膠東大鼓區(qū)別于以往的任何音樂教學科目,不僅可以提高音樂素養(yǎng),而且兼?zhèn)鋾r代懷舊的特殊性。研究表明,膠東大鼓不僅具有教學價值,可以有效促進中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情操、藝術品位的培養(yǎng),想要傳統文化得到高效傳承,努力完善音樂教學在現有體制下的價值體系,也是未來教育進程中刻不容緩的努力方向。
在回歸傳統文化的核心引導下,越來越多的中學開始自主引進傳統文化的教學,膠東大鼓的多元化教學潛力和曲藝魅力有目共睹,加強對膠東大鼓的價值體系內塑,有助于拔高中學生的人文建設和道德情操水平,也只有在初中階段,就重視加強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才能從根本上感染學生的主觀意識,才能為專業(yè)技能教學的精細化和有效性奠定基礎。坊間有句話說,愛音樂的孩子品質都不會太差,這從另一方面更加體現出,音樂素養(yǎng)對一個人道德品行的影響,初中階段恰好是一個人形成審美觀念的初始階段,這一節(jié)點的文化輸出顯得至關重要,因此,加強初中教育里的傳統文化教育,一定是我國未來教育實踐中一個亙久不變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