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勞動教育這件很“土”的事,在頂層設(shè)計中有了很“現(xiàn)代”很“洋氣”的表達,“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5G潮涌、AI時代,我們恍惚以為機器人快要把人類的辛勤勞作承包干凈了,勞動這件“小事”,還有系統(tǒng)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嗎?
這個問題太嚴肅。倒是有兩個不嚴肅的細節(jié),讓我們有些百味雜陳的思考:比如當媒體把“你家孩子現(xiàn)在干家務(wù)嗎”這個有點另類的問題拋到家長群里,立刻會七嘴八舌、“水花四濺”。這似乎就像跟流量明星談“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一樣,時下的中國家長,最關(guān)注的不應(yīng)該是“上哪幾個補習班”“學什么特長”等話題嗎?再比如,那些從小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小皇帝小公主們,一旦進入職場,卻又迅即沉沒在“996”的海洋,不知福報和裁員哪個來得更早一點。這,算是從小不勞動的報應(yīng)嗎?
從小不勞動,長大“過勞死”——這話雖然有點極端有點夸張,卻簡單粗暴地揭示了勞動價值錯位后的某種詭譎。
我想這種亂象,是怪不得中國家長的。大家都在同一架戰(zhàn)車上打怪升級,哪有時間和心思考慮別的。等到要真正理解勞動教育這件事,突擊一下經(jīng)典哲學顯然無濟于事。因為勞動教育,就像過好自己的人生一樣,從來不是拼你懂得了多少道理。
中華文明發(fā)軔于農(nóng)耕文化。千百年來,國人在價值取向上有著底線的共識:不稼不穡是可恥的,勤勉耕作是光榮的?!跋部吹据那е乩?,遍地英雄下夕煙?!鼻谂c勞始終未曾分家,而勞與識更有著血脈淵源。因為一切直接經(jīng)驗或間接經(jīng)驗,說到底,都來自于最寬泛意義上的勞動實踐——改造自然的勞動、改造社會的勞動、改造人類自己的勞動。無論是種瓜種豆,還是除草拔苗,春耕秋收的付出、春華秋實的收獲,勞動構(gòu)建起一個社會最底線的倫理關(guān)系。
只是,勞動重要,不等于勞動教育就會順理成章被待見。作為教育體系之一的勞動,并不是人類文明史上價值高蹈的勞動。換言之,勞動教育如果歸于“一門功課”,自然就要接受現(xiàn)實的考量。比如,家長們難免會在心里扒拉一下小算盤:它能折算成多少分數(shù)、能掙多少加分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勞技課上壓花泥、學織布、掰玉米就夠了,誰愿意浪費語數(shù)外刷題的時間讓孩子糾結(jié)在“掃一屋”和“掃天下”的宏大命題里?
這些年來,勞動教育不受待見,絕不只是課程設(shè)計的問題。我曾在大理見到有著“單王”之稱的快遞小哥陳柱。“月入七八千不難,使勁拼下,一萬元到手?!边@樣的數(shù)字,至今都會被不少媒體拿來與各種“精英崗位”的月薪比較。但是,每天至少要跑50單、200多公里,打100多個電話……這樣的勞動強度,月薪過萬算得上是“占便宜”了嗎?
遙想當年,“月嫂工資超過醫(yī)學博士”等新聞,也是很有眼球效應(yīng)的。時至今日,但凡體力勞動者掙了仨瓜倆棗,輿論就要假裝驚掉下巴一樣奔走相告。說白了,體力勞動的價值常年被低估,我們在人口紅利時代吃慣了“低價勞動力”的羹湯,這才是勞動教育總被或多或少“輕賤化”的根源。是啊,干活兒是沒啥意義的,勞心者與勞力者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正是遵循著這種根深蒂固的毒邏輯,我們至今都瞧不見、瞧不起母親操持一生的家務(wù)勞動吧。
總之,用句時髦話說,真要為勞動教育賦能的話,也是“功夫在詩外”:讓勞育與考試指揮棒掛鉤、讓體力勞動真能勤勞致富,勞動這件偉大的事情,才會成為值得信仰與敬畏的教育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