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力
提 要: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為了支持中國抗戰(zhàn),蘇聯(lián)率先向中國提供戰(zhàn)略物資援助。德國入侵蘇聯(lián)和日本“南進”戰(zhàn)略的實施,導致蘇聯(lián)援華物資輸送的終止,國際對華援助受到嚴重威脅。由于云南特殊地理位置的戰(zhàn)略意義,盟國先后開辟了滇緬公路、駝峰航線、中印油管和史迪威公路,云南承擔起盟國援華物資輸送由西北向西南轉移的重任,成為正面戰(zhàn)場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動脈和輸入中心,支持了正面戰(zhàn)場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略相持和戰(zhàn)略反攻全過程。隨著戰(zhàn)爭的發(fā)展,云南成為盟國空軍在中國的主要基地,抗戰(zhàn)兵源的輸送和滇西反攻部隊的糧草供應要地。滇南防御和滇西抗戰(zhàn)的爆發(fā),標志著云南成為中國抗戰(zhàn)的又一重要戰(zhàn)場。因此,云南是中國抗戰(zhàn)正面戰(zhàn)場的根據地和重要前線,在中國抗戰(zhàn)史上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014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69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鼻趧谟赂业脑颇细髯迦嗣窭^承和發(fā)揚了云南歷史上反帝愛國優(yōu)良傳統(tǒng),為支援抗戰(zhàn),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貢獻。朱德同志于1938年預言:“在將來的抗戰(zhàn)中,在爭取最后勝利的搏斗中,云南將肩負更大的責任,成為抗戰(zhàn)的一個重要根據地。①”戰(zhàn)爭的進程證明了這一英明論斷。從1938年接受蘇聯(lián)第一批援華物資開始,到美國等盟國陸續(xù)提供援助和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導致蘇聯(lián)援華物資輸送終止,云南便承擔起盟國抗戰(zhàn)物資輸送和基地由西北向西南轉移的重任,成為正面戰(zhàn)場國際援華物資的運輸動脈和輸入中心。云南還成為盟國空軍在中國的主要基地,抗戰(zhàn)兵源的輸送和滇西反攻抗日部隊的糧草供應等要地。云南為抗戰(zhàn)的勝利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體現(xiàn)了正面戰(zhàn)場大后方和根據地的作用。
隨著日本實施“南進”戰(zhàn)略,入侵東南亞并把戰(zhàn)火燒到云南,駐云南的國民黨軍隊在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援下,與日軍展開了云南反侵略斗爭史上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也最殘酷的大血戰(zhàn),標志著云南成為中華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又一重要戰(zhàn)場。戰(zhàn)爭的結果,不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切斷中國運輸生命線和包抄中國,動搖中國正面戰(zhàn)場的圖謀,而且以完全的勝利,收復了淪陷四年的滇西國土。
在戰(zhàn)爭的防御階段和相持階段的初期,美、英、法為了保護各自在東南亞的殖民統(tǒng)治,避免與日本發(fā)生沖突,采取了綏靖政策,只有蘇聯(lián)向中國提供援助。日本“南進”戰(zhàn)略實施后,威脅到美國利益,美國開始向中國提供援助,國際援華物資運輸由以甘肅和云南為中心的南北兩個運輸、集中和分配基地,逐漸向以云南為中心和基地的方向轉移。
1.國際援華運輸線路和基地的變遷
(1)以甘肅為中心的國際援華運輸、集中和分配基地
沙俄在19世紀吞并了中國西北東北部分地區(qū)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日本侵華野心也由來已久,明治維新后就制定了征服中國的策略。此后的70多年當中,日本發(fā)動了10多次侵華戰(zhàn)爭。為了爭奪更大的在華利益,俄日雙方的矛盾日益加劇。1904—1905年的日俄戰(zhàn)爭,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對東北南部的控制權。十月革命后,日本對蘇聯(lián)采取更加敵視的態(tài)度,參加了“資本主義世界所有大國和許多小國不同程度參加”的武裝干涉蘇聯(lián)的行動(史稱14國武裝干涉),侵入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1922年10月被蘇軍逐出)。1927年,日本制定的征服中國和世界的“大陸政策”,把控制滿蒙作為首要目標。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及其之后占領東北各省的行動,使蘇聯(lián)感受到日本對其遠東地區(qū)的威脅,認識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是進攻蘇聯(lián)的序幕。蘇聯(lián)政府一方面譴責日本,一方面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同時積極推動中蘇復交[1]。1932年12月12日,中蘇恢復外交關系。1935年11月,經過談判,蘇聯(lián)同意向中國出售軍事裝備,并提供5000萬美元貸款購買蘇聯(lián)武器。1937年8月,中國同蘇聯(lián)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客觀上為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創(chuàng)造了條件。
戰(zhàn)爭初期國際援華物資運輸線有四條:其中三條為蘇聯(lián)援華物資運輸線,即空中運輸、海上運輸和陸路運輸三個部分??罩羞\輸分為南線和北線,南線由蘇聯(lián)阿拉木圖經新疆伊寧、迪化(烏魯木齊)和哈密到蘭州,北線由蘇聯(lián)伊爾庫茨克經蒙古到蘭州;海上運輸由蘇聯(lián)的敖德薩港口起航,經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南海至廣州、香港。陸路運輸是蘇聯(lián)援華物資的主要運輸線,從蘇聯(lián)薩雷奧澤克起,經霍爾果斯、迪化到蘭州,全程約3000公里。為了提高運輸能力,抗戰(zhàn)初期大量蘇聯(lián)工程技術人員和10多萬中國民工與士兵在原有道路基礎上進行了重新修筑,延長到陜西咸陽,整條線路共3750公里。1938年1月,由這條線運出了第一批包括飛機、各種武器和彈藥的援華物資?!拔覀兊目谷諔?zhàn)爭需要國際人民的援助,首先是蘇聯(lián)人民的援助,他們一定會援助我們,因為我們和他們是休戚相關的。②”
第四條為越南路線,由越南的港口海防經滇越鐵路到達昆明。
各線路援華物資的數量分別為:西北路線主要是陸路運輸9批價值1.73億美元的物資,即飛機924架,坦克82輛,牽引車602輛,汽車1516輛,大炮1140門,輕重機槍9722挺,步槍5萬支,子彈1.8億發(fā);1937年到1939年,海上線路近6萬噸,包括炮彈、航空炸彈、反坦克炮彈、加農炮、榴彈炮、輕重機槍和子彈等。③甘肅省成為中國國際援華物資運輸、集中和分配的中心。越南路線12500噸。④
(2)以云南為中心的國際援華物資運輸和集中中心
①修筑滇緬公路建立西南運輸線。
1937年8月,時值日軍大舉進攻上海。8月9日,在南京召開的有各省軍政長官參加的國防會議上,云南省政府認為日本進攻上海,其“南進”政策必將實施,南方戰(zhàn)區(qū)可能擴大,香港和滇越鐵路都會有問題,建議即刻著手同時修筑滇緬鐵路和滇緬公路以通印度洋,國民政府采納了這個建議。⑤10月,國民政府交通部與云南地方政府商定了修筑滇緬公路的有關事項并確定了線路走向。11月,國民政府撥???00萬元限云南一年修通滇緬公路。⑥滇緬公路起點始于昆明,終點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1公里。在臘戍與緬北鐵路連接,到達仰光等重要港口。滇緬公路在云南境內全長959.4公里,原有昆明至下關的400多公里土路。需要修筑的下關至畹町的500多公里,沿線因江河縱橫,崇山峻嶺連綿不斷,并且穿越橫亙滇西山勢險惡的怒江、高黎貢山和水深流急的怒江和瀾滄江,工程艱巨浩大。1938年1月—8月,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情況下,經過11.5萬(最多時達20余萬)云南各族民工的艱苦努力,以犧牲兩三千人的生命,鋪就了一條抗戰(zhàn)血線。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視察了滇緬公路后稱贊中國政府在缺乏機械的情況下,全靠人力開辟,并且在短期內完成如此艱巨工程,可同巴拿馬運河的工程媲美。⑦
滇緬公路運送援華物資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938年12月首次運送蘇聯(lián)援華的6000噸武器彈藥至1940年7月18日被英國當局關閉止,此時中國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英國政府為了維護自己在東南亞的利益,于1938年和1939年間,與美國一道拉攏日本,勸說國民政府議和,策劃遠東“慕尼黑”陰謀。1940年5月,英國與日本簽訂了《封閉緬甸路線協(xié)定》,使滇緬公路的援華運輸中斷了三個月。這一階段的運輸情況是:1938年6000噸,1939年27980噸,1940年(7月18日前)61394噸⑧,共95374噸。云南的戰(zhàn)略地位逐漸顯現(xiàn)。
1938年5月和1939年春夏之間,日本在朝鮮張鼓峰和我國內蒙海拉爾諾門坎發(fā)動的對蘇聯(lián)的兩次進攻慘遭失敗,被迫與蘇聯(lián)和談。為了限制日本勢力的滲透,美國改變中立政策,于1939年11月修改了“中立法案”,增加了對華援助,并與蘇聯(lián)一起向英國施壓,迫使英國于1940年10月18日重新開放了滇緬公路。
第二階段為1940年10月18日至1942年4月。1941年4月,日蘇經過談判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7月,日本政府批準了《帝國新國策綱要》以“南進”為主,“北進”為輔的方針。日本的“南進”戰(zhàn)略,劍指東南亞地區(qū),威脅美、英、法利益。
這一階段滇緬公路的運輸情況是,1940年10—12月20464噸,1941年132193噸,1942年l至2月仰光撤退前37700噸。總量190357噸(臘戍、畹町、遮放、芒市、龍陵等地自行毀壞的80000噸未計算在內)。
由于法國當局為了維護自己在越南的利益,對滇越鐵路的援華運輸進行干涉,導致滇越鐵路癱瘓。1940年5月,日軍第三十八軍在法屬印度之那(越南)登陸,法國關閉了滇越鐵路。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lián)。為了全力抵抗德國,蘇聯(lián)停止了對華援助。12月25日,日軍攻占香港,香港路線被切斷,唯有滇緬公路保持正常運輸到1942年4月29日臘戍陷落。
第三階段為1945年5月至10月。這一階段是中國的抗戰(zhàn)及亞洲、太平洋地區(qū)盟軍勝利大反攻,日本侵略者戰(zhàn)敗的時期。在敵后戰(zhàn)場,共產黨軍隊發(fā)動了春季和夏季攻勢,收復了大片國土,日偽被迫從許多孤立的據點和小城市撤退,解放區(qū)擴大到十九個,總面積近一百萬平方公里,人口一億。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也開始了有限反攻,先后收復南寧、柳州、桂林和福州及東南沿海的長樂、樂清、黃巖等縣。
駐印度和云南的中國遠征軍于1943年和1944年就發(fā)動了反攻緬甸和收復滇西的戰(zhàn)役,于1945年1月把日本侵略者從云南國土上全部趕了出去。緬甸境內的中國遠征軍和美、英、印度等盟國軍隊收復緬北公路沿線地帶部分地區(qū),緬北鐵路和滇緬公路緬甸段仍在日軍控制下,滇緬公路只有國內段通車。盟國的援華物資從印度經緬北密支那運入云南騰沖后,便由滇緬公路中國段繼續(xù)運輸。
總計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共運入援華物資447595噸(一說490000噸)。⑨
②開辟“駝峰”航線,重啟國際援華物資運輸。
1941年12月19日,日軍第十五軍入侵緬甸南部丹那沙林地區(qū);1942年1月,攻陷仰光門戶毛淡棉;3月,占領仰光,國際援華物資運輸中斷。日軍揮師北上,向緬甸腹地進犯。1942年2月,為了挽救緬甸敗局,也為保衛(wèi)滇緬公路,應英國政府請求,國民政府派出中國遠征軍三個軍十萬人出師緬甸。由于盟國內部矛盾重重,盟軍被日軍戰(zhàn)敗,遠征軍殘部分別退到印度和云南境內。4月,緬甸陷落,滇緬公路被切斷。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重創(chuàng)美國太平洋艦隊,美、英兩國放棄綏靖政策,宣布對日作戰(zhàn),美國從10月開始向中國空運物資。從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機場至昆明的中印航線,需越過緬北高原和橫斷山脈。日軍為切斷這條航線,從密支那和臘戍機場出動大批戰(zhàn)斗機在緬北高原上空進行監(jiān)視。因此,美國被迫放棄這條航線而試圖重新開辟一條新的航線——西藏航線。但由于青藏高原險惡的地勢和惡劣的氣候及飛機性能的限制,在付出較大損失后結束了開辟西藏航線的努力。⑩經過反復尋找,選擇了一條新的航線。線路仍以汀江機場為起點,向北進入我國境內喜瑪拉雅山東部,然后向東南飛越怒山和高黎貢山山脈,越過薩爾溫江和怒江,再經四川云南交界的大小諒山飛到昆明。由于飛行高度有限,遇到海拔七千米以上的山峰時,飛機只能在其低凹處穿行,所以被形象的稱為“駝峰航線”。1942年10月,由美國空運大隊和中國航空公司從這條一千二百公里的航線上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guī)??涨暗目者\行動——“駝峰航運”。
由于當時的運輸機巡航能力有限,從印度飛來的飛機只能飛到昆明,云南成為這場空運行動的終點。至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美國空運大隊通過“駝峰”航線運到昆明的物資共650000噸?,中航的50089噸。中美兩國共損失飛機514架(中航46架),犧牲飛行員約1500名(美國1000多名)。
③筑成中印公路,提高陸上運輸能力。
1941年仰光陷落后,盟國與國民政府計劃修筑中印公路。1942年2月12日,國民政府與美英政府在“新德里會議”上商定中印公路的建設,并決定了路線走向:從印度的利多,經緬甸的葡萄、密支那,分兩路進入云南畹町、騰沖后接龍陵連通滇緬公路國內段,全長1568公里,3月開始測量。后因日軍攻占緬甸、滇西而被迫停建。1943年3月,在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的掩護下,印度和緬甸段的施工恢復。1944年5月滇西反攻開始不久,兩萬三千多名云南民工積極配合美軍工程部隊,開始了由畹町經緬甸八莫至密支那國外線路和龍陵滇緬公路岔口到騰沖騰龍支線的施工。筑路大軍冒著被日軍和毒蛇猛獸襲擊的危險,穿過了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克服了糧食缺少,居住條件差,女勞力多(男勞力隨反攻滇西的遠征軍做后勤運輸去了)等困難,于1945年1月建成了中印公路。從2月開始運輸到10月止,共有160000噸的物資從這條線運到昆明。?
④鋪設中印油管,建成能源輸送專線。
當時,我國被認為是貧油國,燃油只能靠國外運入。海陸交通被日軍切斷后,使本來就很突出的燃油供應問題變得日益嚴重。為徹底解決燃油來源,經盟國協(xié)商,決定從印度的加爾各答經緬甸臘戍至昆明,修筑一條大口徑輸油管,把南亞的原油輸入中國。油管全長三千公里,僅云南境內就有一千多公里。沿線穿越眾多的高山峽谷,工程十分艱巨。應征參加工程建設的10萬云南各族民工,積極配合中美工兵部隊苦戰(zhàn)一年,完成了國內段的鋪設任務。1945年1月,中印油管全部竣工,南亞原油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對正面戰(zhàn)場的反攻作戰(zhàn)起到了積極作用。到1945年8月,為一線戰(zhàn)區(qū)提供了48.8萬噸油料。?
“駝峰空運”、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的開辟,是盟國援華行動的繼續(xù),彌補了蘇聯(lián)援助停止和滇緬公路被切斷后的運輸空缺,完成了中國國際援華物資運輸動脈和集中中心由北向南的轉移。特別是“駝峰空運”挽救了援華運輸危機,徹底打破了日本侵略者封鎖和切斷中國國際交通的陰謀。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的建成,進一步增強了國際援華物資輸送能力,證明了云南作為正面戰(zhàn)場根據地的地位是別的省份無法取代的。
1.兵役籌備與兵源輸送
云南從1932年起由常備隊實行兵役制。即先由本縣應征,期滿退伍后聽候部隊征召。抗戰(zhàn)爆發(fā)后,云南地方政府積極響應國民政府的號召,成立了兵役籌備處,組建抗日部隊。1938年成立了師管區(qū)籌備處,1939年成立了云南軍管區(qū),主管全省兵役。軍管區(qū)下轄三個師管區(qū),每個師管區(qū)又轄四個團管區(qū)補充團。1941年把軍師團三級制改為軍師兩級制,把原有三個師管區(qū)增加為五個,每區(qū)設一個基干團,負責接送新兵。這些常備隊的退伍兵與自衛(wèi)隊、保衛(wèi)隊的退伍兵一同隨時應征到各個師管區(qū),所有征調的兵源,由軍管區(qū)按滇軍所需配征。六十軍的半數,五十八軍的全部就是從常備隊的退伍兵中抽調的。從抗戰(zhàn)開始到勝利,共征召兵員37萬。?另外,在滇西反攻作戰(zhàn)中,又征調了大約5萬人補充到駐云南的國民黨軍中。自1937年9月六十軍出征開始至1945年9月,五十八軍、新三軍和第一方面軍在(含九十三軍)南昌、九江、越南接受日軍投降止,滇軍先后參加了臺兒莊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南昌會戰(zhàn)、三次長沙會戰(zhàn)、贛東會戰(zhàn)、常德會戰(zhàn)、長衡會戰(zhàn)等戰(zhàn)役。八年間,打過重大戰(zhàn)役近二十次,師團營級戰(zhàn)斗數百次,傷亡10余萬人。?臺兒莊會戰(zhàn)滇軍威震敵膽,當時的日本報紙驚呼:“自九一八與華軍開戰(zhàn)以來,遇到滇軍猛烈沖鋒,實所罕見。?”
2.大辦積谷支援滇西反攻作戰(zhàn)
云南是個山區(qū)廣大、氣候復雜的高原地區(qū),又多自然災害,所以糧食產量很低,是一個糧食不能自給的省份,大米主要靠越南、緬甸和泰國進口。“平時防饑,戰(zhàn)時援戰(zhàn)”。云南省政府于1932年按照各縣人口數擬定應儲倉積谷數量,各縣依據田賦糧額派繳,抗戰(zhàn)爆發(fā)后動員全省追加儲倉量,不久已達2866700多石?。滇越鐵路中斷后,進口糧食失去了依靠,積谷的作用就顯得更加重要。隨著大批流離失所的人們涌入云南,國民黨政府的許多機構和大學也紛紛遷入。越南、緬甸的淪陷,大量華橋回國入滇,加上駐云南的蔣軍和美軍,總計涌來的軍民不下百余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積谷實在起了不小的作用。遠征軍出兵緬甸和收復滇西都是靠這些糧食的供應。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司令宋希濂回憶滇西戰(zhàn)役時指出:“這場反攻戰(zhàn)爭,先后參加作戰(zhàn)的官兵達16萬多人,吃飯是個大問題。當時絕大部分的糧食是由滇西老百姓拿出來的,從昆明方面運濟的只有很少一部分??!逼渲?,百分之八十是由保山縣提供的。從1942年到1945年,保山縣供應給遠征軍的公糧和積谷就達350998 大包(每包100公斤)。另外,國民黨部隊還借走了約47800多石。騰沖也供應了近3340000市斤的糧食和2100000市斤的馬料。糧食名義上是征購,當時國民政府也拿出了一筆購糧款,但通過地方政府的層層克扣,到老百姓手里的很少。云南還實行禁煙禁種,把原來種植煙土的煙地改種雜糧,以解決糧食生產先天不足的困難,使糧食得到增產,這也是抗戰(zhàn)中云南糧食供應不缺的原因之一。
3.民工支援滇西反攻作戰(zhàn)
1944年5月,駐云南的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天險,發(fā)動了收復滇西的戰(zhàn)役,30多萬云南各族民工不分晝夜地運送糧食、彈藥和傷員,在崎嶇險峻的山嶺和坎坷泥濘的道路上風雨兼程、艱難跋涉。有的地方連騾馬都不能行走,完全靠人力挑運,許多人累死在路上。據統(tǒng)計,保山縣出民工、臨時民工4165699人次,出騾馬、馱牛和臨時騾馬馱牛1897327匹(頭)次。戰(zhàn)場上或途中死亡民工3854人,死亡騾馬、馱牛6304匹(頭)。方國瑜教授贊曰:“故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秋間,保山之人力物資,為配合軍事,已竭盡所能貢獻國家。?”騰沖人民在收復騰沖的戰(zhàn)役中,為部隊運送糧彈的民工有38000人,參加向導、偵察和救護的有5000多人,有4000多人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
滇西抗戰(zhàn)在云南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于1945年1月取得完全勝利。這一勝利有力地證明了人民群眾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的偉大歷史作用。宋希濂將軍指出:“滇西人民的支援,是這場戰(zhàn)爭所以獲得勝利的決定的因素。”
抗戰(zhàn)期間,同盟國除向中國援助大量的戰(zhàn)爭物資外,還以各種方式派出空軍來華對日作戰(zhàn)。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不久,蘇聯(lián)就向中國派出了4個戰(zhàn)斗機中隊和2個轟炸機中隊,以湖北宜昌為基地,在中國空軍配合下,在漢口地區(qū)對來犯的日本空軍給予了沉重打擊。1940年夏,蘇聯(lián)空軍撤離中國。盡管中國空軍不斷地、勇敢地迎戰(zhàn)日本空軍,但由于飛機數量少、性能差,飛行員缺乏作戰(zhàn)經驗,在戰(zhàn)斗中損失巨大,日本空軍已沒有對手,對中國的狂轟濫炸達到了瘋狂的程度。
1940年,國民政府空軍顧問——前美國陸軍航空隊退伍軍官陳納德上校建議在中國組建一支有500架飛機編制的美國特別空軍部隊,打擊侵華日軍,遏制日本海軍,摧毀東京等日本城市。美國政府對這個建議曾一度表現(xiàn)了很大的熱情,并有所籌劃,后又考慮到美日兩國尚未宣戰(zhàn),擔心一旦用這支部隊去轟炸日本,會引起日本對美國的全面戰(zhàn)爭,這項計劃也就被擱置了起來。此時,中國的許多港口已被日軍占領,唯一能夠進入中國的陸上交通只有滇緬公路,而這條公路又處于日本飛機的轟炸范圍之內。美國政府認為,要把日本拖在中國戰(zhàn)場,就必須保衛(wèi)滇緬公路,必須向中國提供援助,使中國能夠繼續(xù)戰(zhàn)斗。因此,應當向中國派出空軍部隊。
為了避免因轟炸日本而與之發(fā)生直接沖突,美國政府調配了100架極限飛行距離達不到日本的P-40B型戰(zhàn)斗機到中國。1941年12月18日,一支由陳納德指揮、以青年退伍軍人為主的美國空軍隊伍,即美國援華空軍志愿隊司令部及主力從緬甸轉移到昆明,來華協(xié)助中國對日作戰(zhàn)。12月20日,志愿隊在昆明宜良縣上空迎戰(zhàn)日機,使日本空軍遭受了重大損失,掌握了多年的制空權被打破了,志愿隊因此被中國新聞界和民眾譽為“飛虎隊”。在中國空軍配合下,志愿隊在滇緬公路沿線的畹町、芒市、龍陵、保山、騰沖、昆明等城鎮(zhèn)及重慶、長沙、武漢、桂林、衡陽、廣州直至緬甸、泰國、越南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到1942年7月解散,志愿隊共摧毀日機297架(另外有150架可能被擊毀)和大量物資,消滅日軍一千多?;之后,陳納德?lián)瘟嗣绹哲婑v華特遣隊的指揮官繼續(xù)與日軍作戰(zhàn)。在特遣隊P-40戰(zhàn)斗機和B-25轟炸機的打擊下,擊落擊毀日機149架(另有85架可能擊落)。1943年3月特遣隊解散后,陳納德又擔任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少將司令,指揮P-40、P51戰(zhàn)斗機和B-24、B-25轟炸機攻擊日軍?!啊谑谴蠼璠2]以南的一片廣袤領域,便成為十四航空隊的狩獵區(qū)。從緬甸至東直趨臺灣海峽,從長江以南延伸到喜瑪拉雅山脈,十四航空隊的炮彈百發(fā)百中,噴出火花?!?到1945年抗戰(zhàn)結束,十四航空隊發(fā)展成為擁有一千架戰(zhàn)機和二萬名隊員的龐大隊伍,摧毀日軍飛機2600架(另有1500可能擊落),軍艦44艘,消滅日軍67000名。
1942年5月,日軍攻陷緬甸后,又侵入了云南,駐防的國民黨軍隊在民眾和美軍的支援下奮起抵抗,云南成為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又一重要戰(zhàn)場。云南抗戰(zhàn)分為兩個部分。
1940年5月,日軍在越南海防登陸后,于1941年3月增兵后達4個師團共10萬人,部署在北越萊州、奠邊府、老街、安沛、越池和涼山等靠近中越邊境地帶。其意圖是以優(yōu)良裝備和速戰(zhàn)速決的戰(zhàn)術,沿滇越鐵路及兩側地區(qū)進攻云南,奪取昆明,切斷滇緬公路,奪取中國抗戰(zhàn)的大后方,動搖中國的抗戰(zhàn)。?
此時,云南除派往省外對日作戰(zhàn)的三個軍外,省內只有7個步兵旅,中越邊境線又長,一旦日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將難以抵御。于是,云南省政府向國民政府報告云南邊防的重要性,請求把六十軍和新三軍調回云南,同時建議在云南成立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負責防守滇南,國民政府采納。11月,由盧漢任總司令的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在昆明成立(后移自蒙自)。12月,國民政府批準云南成立國防工事工程處,負責滇南國防工事的施工。1941年2月,六十軍從江西回到滇南,與龍云調來的五個旅和國民黨第六軍編入第一集團軍戰(zhàn)斗序列(年底第六軍被調走編入遠征軍出師緬甸)。第一集團軍下轄第一、第二路軍,負責滇越鐵路西部地區(qū)的防務,東部由以關麟征為總司令的國民黨第九集團軍負責。?
第一集團軍采取持久防御的作戰(zhàn)思想,利用滇南險要地勢及紅河的天然阻隔,嚴格封鎖了各個隘口,沿國境線選擇要點,構筑主陣地帶及前進陣地工事。兵力部署作大縱深配備。對滇南通往越南境內的鐵路、國道、縣路、河道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爆破、拆除、掘毀、焚燒及阻絕。日軍也完成了其進攻部署,并派出特務潛入我境內進行偵察,出動小股部隊進行試探性進攻,但都被捕獲和擊退。日軍見從滇南發(fā)動進攻已不可能,只好改向從緬甸方向發(fā)動進攻。
1942年5月初,日軍第五十六師團侵入滇西,10日前占領畹町、龍陵、騰沖等3萬平方公里的滇西國土。“云南已成戰(zhàn)區(qū),滇西就是前線。?”一場保衛(wèi)云南、保衛(wèi)大后方的戰(zhàn)爭開始了。盟國和國民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和對策:
由美國將五萬名中國軍隊空運至印度進行訓練、整編和裝備;將突圍至印度的遠征軍新三十八師進行整編、訓練和裝備;在云南整編、訓練和裝備中國八個軍,實現(xiàn)半美械化;將突圍至云南的遠征軍第六、六十六軍殘部編入其他部隊參加整訓;以國民黨預備二師(后為三十六師)和其他國民黨游擊支隊為游擊軍,在騰(沖)北、耿(馬)滄(源)等地開展游擊戰(zhàn);以美國援華空軍志愿隊、駐華特遣隊和十四航空隊對怒江西岸日軍進行空中打擊;派遣特工人員潛入敵占區(qū)開展情報工作。
1944年5月至1945年1月,滇西抗戰(zhàn)轉入戰(zhàn)略大反攻。1944年5月11—12日,中國遠征軍第十一、二十集團軍的16萬大軍在代總司令衛(wèi)立煌的指揮下,憑借強大炮火和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的有力掩護,從左右兩翼強渡怒江天險,向盤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軍發(fā)動了猛烈攻勢,與反攻緬甸的遠征軍駐印軍2個軍遙相呼應,從南北兩面夾擊滇西和緬北的日軍。經過八個多月的血戰(zhàn),勝利進行了松山、龍陵、騰沖、芒市、遮放、畹町等戰(zhàn)役。1945年1月20日,日軍被全部趕出滇西。滇西戰(zhàn)役消滅日軍26700多名,中國遠征軍傷亡40000多人,死亡民伕3800多人。?
1945年6月,駐防滇南的第一方面軍為策應滇西大反攻,對北越的日軍實施了有限攻擊。7月,摧毀了日軍大小據點二十多處,斃傷日軍300多人。
1.牢固的抗戰(zhàn)運輸線。隨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不斷擴大,對國際援華運輸構成了嚴重威脅,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漸凸顯出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歷史選擇了云南,把云南推上了為國分憂,為抗戰(zhàn)解難的歷史舞臺。滇緬公路、“駝峰空運”、中印油管和中印公路這些運輸大動脈,無一不是中國通過云南與世界聯(lián)結。四大運輸線的建成或早或晚,或曾經一度中斷,但由于中國和盟國不惜一切代價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使這場圍繞云南而展開的國際援華行動從未間斷過,支持了正面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相持和戰(zhàn)略反攻。云南成為正面戰(zhàn)場的大后方和根據地,是戰(zhàn)爭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2.重要的人力、物力供應地?!皯?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云南各族人民表現(xiàn)了高度的愛國主義覺悟。在自身經濟等條件非常落后的情況下,在修筑滇緬公路、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等艱難浩大的工程中,有32萬民工參加了施工;在收復滇西和反攻緬甸的戰(zhàn)役中,又有30至40萬民工來到前線;在正面戰(zhàn)場上,還有42萬子弟前仆后繼與法西斯軍浴血奮戰(zhàn)。近115萬人力的奉獻,對于1700萬人口的云南來說是何等的不易。在供應方面,連自己都滿足不了的困難情況下,還拿出近五千余萬公斤的糧食支援抗日部隊。在通向勝利的道路上,還倒下了十幾萬優(yōu)秀的云南兒女。
因此,云南在抗戰(zhàn)中的大后方和根據地的作用,是任何力量也打破不了的。無論是國民政府、云南地方政權及其民眾,還是盟國政府都懂得保護它的重要意義。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對于美國空軍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由東,可攻擊華中、華南和臺灣之敵;往西,可為“駝峰空運”的美中運輸部隊擔任空中掩護;向南,可攔截由印度支那北上轟炸重慶等城市的敵機,并奔襲緬甸、泰國、越南敵空軍基地。這場歷時四年,遍及半個中國及整個印度支那的大空戰(zhàn),自始至終與云南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云南抗戰(zhàn)以中國的完全勝利和日本侵略者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這場戰(zhàn)爭比全國抗戰(zhàn)晚了近五年,但在這短暫的兩年零八個月中,他的作用卻是特殊和重大的。
1.保衛(wèi)和鞏固了正面戰(zhàn)場的大后方和根據地。如果失去正面戰(zhàn)場的大后方和根據地,也就失去國際援華的最后一條運輸線,以后的“駝峰航線”、中印油管和中印公路都無從談起。日軍反會利用滇緬公路運送軍隊和裝備向中國內地發(fā)動進攻,并把從云南掠奪來的財富從這條線運送出去。日本對云南的入侵,導致了大批抗日軍隊和盟國軍事力量的到來,使云南的國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鞏固和加強,加速了日本在云南的失敗。由于抗日軍民的堅決抵抗,使日軍企圖奪取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和根據地,切斷中國國際交通的戰(zhàn)略目標無法實現(xiàn)。而且促使盟國加強了對改善國際援華交通的投入,提高了援華物資的運輸量,增強了中國抗戰(zhàn)的后勁。
2.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日軍一旦奪取云南,向北可直搗陪都重慶,與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之師互相呼應,夾擊國民政府,迫使其簽訂城下之盟,逼使中國退出戰(zhàn)爭。而且,除屯兵東北的百萬關東軍外,日本還在華北、華中、華東、華南投入了稱為中國派遣軍的百萬兵力,如果中國戰(zhàn)敗,這支軍隊就可以騰出很大部分投入到太平洋地區(qū)同美軍作戰(zhàn)。因此,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認識到中國抗戰(zhàn)的意義。美國知道必須援助中國,把日本這支軍隊拖在中國戰(zhàn)場。日本從滇南進攻不成,在滇西又慘遭失敗,解除了中國抗戰(zhàn)的后顧之憂,打破了日本企圖深入中國腹地,動搖中國抗戰(zhàn)的陰謀,堅定了國民政府及其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信心,捍衛(wèi)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線。
3.牽制大批日軍主力減輕其他戰(zhàn)場的壓力。日本先后在越南、緬甸、滇西投入大批兵力。越南方面四個師團;1942年第一次緬甸戰(zhàn)役四個師團,1943年起的第二次戰(zhàn)役10個師團(含一個陸軍航空兵師團)和3個獨立混成旅團。緬甸日軍的作戰(zhàn)方向除云南外,還有攻占印度,向西與進入埃及的德國軍隊會師的企圖。在同盟國的援助下,由于中國方面的頑強抵抗,拖住了大批日軍主力,日軍不但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略企圖,反又被拖入另一戰(zhàn)爭泥潭。
4.滇西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最早把日本侵略者趕出我國國土的地方。?這一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各正面戰(zhàn)場抗日軍民戰(zhàn)勝日本侵略者的信心,為正面戰(zhàn)場起到了表率作用。
5.為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線的成功合作提供了典范。滇西抗戰(zhàn)期間,有上萬的美國人來到云南,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受美國政府派遣,他們對遠征軍各部進行技戰(zhàn)術訓練和美援武器裝備的學習使用;在軍中擔任顧問,協(xié)助中國方面制定作戰(zhàn)計劃和方案。滇西大反攻,直接參戰(zhàn)的美軍人員就達三千多(不含空軍),其中一些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國空軍援華志愿隊、駐華特遣隊和十四航空隊,給了云南抗戰(zhàn)乃至正面戰(zhàn)場以巨大幫助。他們不僅對敢于來犯的日機以沉重打擊,并在中國空軍配合下對廣西、湖南、福建、浙江、臺灣的日軍空軍給予有力打擊,并且聯(lián)合英國皇家空軍對越南、緬甸、泰國的日本空軍基地進行奔襲,在不長的時間內就控制了正面戰(zhàn)場和東南亞的制空權。在滇西戰(zhàn)役中,他們對日軍的堅固據點和交通線進行了毀滅性打擊,還為中國遠征軍投放武器、彈藥、糧食和各種軍需品。因此,宋希濂將軍認為盟軍的支援是滇西抗戰(zhàn)勝利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滇西抗戰(zhàn)的勝利,也是國際反法西斯戰(zhàn)線在云南成功合作的體現(xiàn)。
抗戰(zhàn)的峰煙已散去70年了。云南在這場戰(zhàn)爭中所發(fā)揮的重要歷史作用,在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依然閃耀著奪目的光彩,成為鼓舞和激勵后代繼承和發(fā)揚先輩愛國主義傳統(tǒng),團結一心,為建設家鄉(xiāng)、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一個精神力量。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日本安倍政府否認侵華歷史,挑釁中國主權的時候。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海內外的云南各族同胞將會更加團結,繼承和發(fā)揚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3],為實現(xiàn)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超越前人的成就。
注釋:
①朱德:《致龍云函》,昆明《云南文史叢刊》1986年第3期,第1頁。
②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人民出版社《毛澤東選集(合訂本)》1964年版,第128頁。
③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蘇聯(lián)對中國的貸款和物資援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抗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援華史論》2013年版,第51頁。
④(日本)品野實:《遙遠的緬甸·緬甸戰(zhàn)事》,群眾出版社《中日拉孟決戰(zhàn)揭秘》1992年版,第17頁。
⑤龍云:《抗戰(zhàn)前后我的幾點回憶》,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95年第47輯,第1頁。
⑥張家德等:《滇緬路的修建及作用》,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89年第37輯,第25頁。
⑦謝本書:《龍云與滇緬公路》,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89年第37輯,第20頁。
⑧胡文義:《滇緬公路的運輸》,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89年第37輯,第41頁。
⑨云南省交通廳:《浩浩滇緬路,蕩蕩愛國情》,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89年第37輯,第1頁。
⑩鄧賢:《駝峰航線》,人民文學出版社《大國之魂》1991年版,第152頁。
?吳子丹:《駝峰和“駝峰”空運》,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89年第37輯,第364頁。
?張繼平等:《中國戰(zhàn)場的局部反攻》,甘肅人民出版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史》1984年版,第611頁。
?高時瀏:《憶中印油管的測設:這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了》,《地圖》2009年第6期,第59頁。
?趙金波《抗戰(zhàn)時期云南兵役情況》(未刊稿)。
?余建勛:《滇軍第一集團軍八年抗戰(zhàn)重要戰(zhàn)役紀要》,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95年第20輯,第193頁。
?計成之:《回憶參加臺兒莊作戰(zhàn)》,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95年第47輯,第101頁。
?鄭崇賢:《云南對抗日戰(zhàn)爭的貢獻》,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90年第39輯,第348頁
?宋希濂:《滇緬邊區(qū)戰(zhàn)爭從失敗到勝利》,云南人民出版社《文史資料選輯》1990年第39輯,第20頁。
?方國瑜:《抗日戰(zhàn)爭滇西戰(zhàn)事篇》,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83年第19輯,第1頁。
?(美國)杜安·舒爾茨《活像個吃苦頭的人》,云南人民出版社《陳納德與飛虎隊——獨行其是的戰(zhàn)爭》1989年版,第274頁。
?(美國)陳香梅:《古城春曉》,文匯出版社《一千個春天:婚姻的自述》2008年版,第12頁。
?嚴中英:《抗戰(zhàn)時期防守滇南的第一集團軍》,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88年第32輯,第51頁。
?黃品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山地區(qū)的防御作戰(zhàn)》,云南《文山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05年第18卷第4期,第351頁。
?李根源:《告滇西父老書》,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90年第39輯,第131頁。
?陳寶文:《反攻騰龍戰(zhàn)役概述》,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90年第39輯,第303頁。
?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人民出版社《毛澤東選集(合訂本)》1964年版,第407頁。
?政協(xié)云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前言》,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文史資料選輯》1990年第39輯,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