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伊凡四世“出走事件”看俄羅斯國家的政治博弈

        2020-12-06 16:20:53
        安徽史學 2020年3期
        關鍵詞:伊凡貴族俄國

        (1.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中國社會科學院 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1564年12月3日,伊凡四世(1533—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1584年為俄國沙皇)攜家眷離開首都莫斯科,幾經(jīng)輾轉,最后駐輦于莫斯科郊外的亞歷山大羅夫村(現(xiàn)屬弗拉基米爾州亞歷山大羅夫市)。此次出行非同以往 :伊凡四世攜帶圣像、十字架、金銀財寶等,并甄選出隨行人員,命其率妻兒人馬同行。一個月后,伊凡四世致信莫斯科,暗示遜位,引發(fā)莫斯科朝野及民眾恐慌。在神職人員和黎民百姓組成的請愿團央求之下,伊凡四世于1565年2月重返莫斯科。

        對于伊凡四世“出走事件”的原因,國內(nèi)外學者大體持兩種觀點。俄國史學家瓦·奧·克柳切夫斯基等學者強調(diào)精神因素在該事件中的作用。克柳切夫斯基認為,16世紀60年代初,阿納斯塔西婭皇后猝然離世、利沃尼亞戰(zhàn)局不利、大貴族安德烈·庫爾布斯基(1528—1583年)叛逃立陶宛等系列事件使“憂慮不安的和孤獨的伊凡沙皇失去了精神平衡”,才發(fā)生了出走亞歷山大羅夫村這一“前所未有的離奇事情”;(1)[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84頁。而大部分學者,如俄國貴族史學家尼古拉·卡拉姆津、俄羅斯歷史學家魯斯蘭·斯克倫尼科夫及中國學者王覺非、徐景學、曹維安等皆認為,伊凡四世以遜位相逼,意在迫使封建大貴族等反對派妥協(xié),從而清除封建殘余、加強中央集權、實現(xiàn)君主專制。(2)Н.М.Карамзин,Истор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Т.9,СПб.:Типография Н.Греча,1821;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М.:Наука,1983;王覺非 :《論關于沙皇伊凡四世的史學評論》,《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徐景學 :《俄國史稿》,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1989年版;曹維安 :《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但上述學者對伊凡四世“出走事件”所體現(xiàn)的政治博弈及影響未作深入探討。

        一、棋出險招 :伊凡四世出走亞歷山大羅夫村

        長期以來,人們對于伊凡四世“這多事而悲劇的統(tǒng)治有不同的解說和評價”,其中“最為傳統(tǒng)的觀點強調(diào)他的病態(tài)性格——也就是瘋狂”。(3)[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著,楊燁、卿文輝、王毅譯 :《俄羅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9頁。伊凡四世幼失怙恃,在激烈的宮廷斗爭中長大成人。不幸童年造成了伊凡四世病態(tài)的性格,這一點幾乎成為學界共識??肆蟹蛩够丛诜治鲆练菜氖莱砷L環(huán)境與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將“出走事件”歸因為精神失衡。然而,魯斯蘭·斯克倫尼科夫?qū)σ练菜氖佬愿翊嗳醯恼f法予以批駁。他指出,伊凡四世在7歲以前受到母親葉蓮娜的悉心呵護,不曾卷入宮廷斗爭的漩渦。而人的性格在7歲前后基本定型,所謂苦難的童年經(jīng)歷未必對伊凡四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4)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17.

        伊凡四世出走究竟是由于精神崩潰還是政治謀略?從其致莫斯科的書信中或可略見端倪。定居亞歷山大羅夫村一個月后,伊凡四世給莫斯科寫了兩封信 :一封信寫給都主教阿法納西,譴責叛逆的大貴族和軍政長官盜竊國庫、不敬君主、不信宗教、不拒外敵、剝削東正教農(nóng)民(5)《尼康編年史補編》中使用的是《крестьянин》(農(nóng)民)一詞,俄國史學大師謝·米·索洛維約夫在《遠古以來的俄國史》中轉述此段編年史,將該處替換成《христианин》(基督教徒),似更為貼切,但本文參照的是編年史原文。,而都主教和其他神職人員則包庇上述罪行。沙皇無法忍受此等叛逆行為,決定拋下國家,去上帝指示的某個地方;另一封信寫給客商、買賣人、農(nóng)民,并遣人當眾宣讀,表示他對平民“沒有絲毫的憤怒和厭惡”。(6)ПСРЛ.Т.XIII.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СПб.:Типография И.Н.Скороходова,1906,С.392.可見,伊凡四世將矛頭直指朝廷中的當權派及“包庇犯罪”的神職人員,對城市下層居民則盡量安撫。據(jù)此,我國學者王覺非先生認為,伊凡四世蓄意“挑動后者對貴族的仇恨”。(7)王覺非 :《論關于沙皇伊凡四世的史學評論》,《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從結果來看,伊凡四世借“出走事件”加強專權,成為政治贏家。莫斯科百姓聞信后,紛紛前往都主教、大主教等神職人員處,哭喊著要求將沙皇請回。1565年1月初,一些王公、大貴族、官吏及商人、平民等各階層人士跟隨神職人員一同前往亞歷山大羅夫村覲見沙皇,呈交請愿書 :希望沙皇大發(fā)慈悲,隨心所欲地統(tǒng)治國家、懲處叛逆。請愿書還勾勒出劃分特轄區(qū)的構想。伊凡四世接受了請愿,于同年2月返回莫斯科。(8)См.:ПСРЛ.Т.XIII.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С.392—396.仿佛一切都在計劃之中。盡管不能武斷地說,“出走”即是為了迫使大貴族接受特轄制,但“出走事件”確系特轄制的導火索。然而,即便是以退為進的政治手腕,“出走事件”也可謂一步險棋。至少在伊凡四世看來,這場針對世襲大貴族和當權派的政治豪賭并無必勝把握。在亞歷山大羅夫村的日子,伊凡四世將自己裝扮成修士,每日敲鐘晨禱、唱詩念經(jīng)、深深磕頭,以致額頭上常有淤血。(9)[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第188頁。返回莫斯科時,伊凡四世形容枯槁、“須發(fā)盡脫”(10)С.М.Соловье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Т.6,СПб.: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ольза,1896,С.166.,與以往判若兩人。

        伊凡四世因無法有效控制大貴族及政府官員而選擇出離,為謀求絕對專制權而棋出險招??梢哉J為,“出走事件”系16世紀中后期俄羅斯國家政治博弈的結果和體現(xiàn)。

        二、分權與專權 :政治博弈的焦點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和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時期,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逐步形成。其間伴隨著激烈的政治斗爭,主要表現(xiàn)在莫斯科歸并其他公國和封邑時產(chǎn)生的沖突與對抗。伊凡四世當政時期,俄羅斯國家的主要政治矛盾變?yōu)橹醒爰瘷嗯c封建殘余的較量、專制君主同封建大貴族及政府官員的博弈。這種博弈貫穿于伊凡四世統(tǒng)治時代的始終,盡管不同階段呈現(xiàn)出各異的面貌,但總體上圍繞“分權與專權”而展開。

        15世紀下半葉以來,莫斯科大貴族的成分發(fā)生變動。古老的莫斯科大貴族地位衰落,代之以各個被歸并公國的王公家族,如別爾斯基家族、庫爾布斯基家族、舒伊斯基家族、姆斯季斯拉夫家族等。(11)[蘇聯(lián)]В.В.馬夫羅金著、余大鈞譯 :《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11、211—212頁。他們身系留里克或立陶宛大公格季明后裔,擁有王公封號。俄羅斯國家統(tǒng)一以前,“王公”是“最高封號、職位及統(tǒng)治者”的代名詞,是“獨立或半獨立國家的君主”。(12)А.И.Филюшкин,Андрей Курбский,М.: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2008,С.36;С.36—37.莫斯科統(tǒng)一羅斯以后,上述王公轉變成到莫斯科供職的大貴族,享有世襲領地,甚至保留“王公”稱號。這些大貴族帶著封建割據(jù)時期的制度進入莫斯科,在領地上各自為政、對抗中央集權。他們“照舊認為自己是王公和全權主宰者”,認為權力是從古老家族世襲而來,絕非莫斯科大公所頒賜。與此同時,世襲大貴族還占據(jù)了俄羅斯國家?guī)缀跞扛呒壜毼?,在大貴族杜馬中占據(jù)眾多席位,以“全羅斯君主”的名義進行審判、統(tǒng)帥軍隊等。國家重大決策需通過大貴族杜馬審議。大貴族們產(chǎn)生了新的政治意識 :莫斯科是一個特殊的集合點,他們將在這里以大貴族杜馬的方式重新統(tǒng)治整個國家,而不像祖輩那樣各自統(tǒng)治一個地區(qū)。(13)[蘇聯(lián)]В.В.馬夫羅金著、余大鈞譯 :《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11、211—212頁。

        然而,令大貴族階層始料未及的是,莫斯科歷代君主追求的是集權式乃至獨裁式的專制統(tǒng)治。俄羅斯國家的形成史即是君主政權日益強化和貴族精英階層日漸衰落的歷史。14世紀以來,莫斯科作為統(tǒng)一羅斯的中心力量而逐漸崛起。莫斯科君主們“不愿見到他們統(tǒng)治的領土上有王公封邑存在,并且有足夠的理由將其視為動亂與分離主義的潛在威脅”。由于王公階層是中世紀俄國社會的精英骨干,尤其在軍事部門擔任要職,所以王公封邑體系不可能被一舉清除。“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全羅斯統(tǒng)治者將反封邑作為內(nèi)政方針的主要內(nèi)容?!?14)А.И.Филюшкин,Андрей Курбский,М.: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2008,С.36;С.36—37.可是,直到伊凡四世時期封邑體系才被清算。莫斯科君主們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早在瓦西里三世時期,大貴族們便抱怨這位莫斯科大公“只同身邊的幾個謀臣 ——‘兩個寢殿官’——共謀國事,不與大貴族杜馬議政”。(15)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9.而這一獨裁傾向在伊凡四世時代則表現(xiàn)得愈加明顯。在伊凡四世看來,大貴族既不是俄羅斯國家的統(tǒng)治者,亦不是君主的顧問,而是像普通臣民一樣,皆屬君主之奴隸。

        綜上可見,大貴族渴望通過大貴族杜馬等國家機構分散王權、參與國家治理,伊凡四世則企望實現(xiàn)中央集權,成為不受任何勢力掣肘的絕對專制君主。這一矛盾成為促使伊凡四世出走亞歷山大羅夫村的關鍵因素,也為伊凡四世時期俄羅斯國家的政治博弈埋下伏筆,引發(fā)了伊凡四世與大貴族及國家機構間的宿怨新仇。

        伊凡四世與大貴族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伊凡四世3歲即位、17歲親政。在大貴族當政的十年里(1538—1547年),莫斯科公國內(nèi)訌頻仍,以別爾斯基家族與舒伊斯基家族的爭斗最為著名。1542年,伊凡·舒伊斯基對包括都主教約瑟夫在內(nèi)的別爾斯基黨徒發(fā)動襲擊。約瑟夫趁夜色逃至伊凡四世宮邸,“那些叛亂者為了抓他,吵吵鬧鬧地沖進大公寢宮,并在天亮前三小時叫醒了大公”,伊凡四世因此受到驚嚇。1543年9月,舒伊斯基家族為確保自身地位,對伊凡四世的寵臣費·謝·沃隆佐夫下毒手。他們在一次宴席上,當著大公和主教的面,“抓住沃隆佐夫,打他的臉,撕開他的衣服并欲將其打死”。(16)С.М.Соловье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Т.6,С.32—33;С.34.伊凡四世派大主教和大貴族莫洛佐夫前去求情,沃隆佐夫才免于一死。但是,舒伊斯基(17)此時,伊凡·舒伊斯基已經(jīng)去世,政權移交給三個親戚(安德烈·米哈伊洛維奇·舒伊斯基、伊凡·米哈伊洛維奇·舒伊斯基、費奧多爾·伊凡諾維奇·斯科平—舒伊斯基王公)。此處指安德烈·舒伊斯基。執(zhí)意將其流放至遙遠的科斯特羅馬,對此,大公只能默然。(18)Под ред.В.П.Адрианова-Перетц,Послания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 М.- 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1951,С.294.在伊凡四世眼里,舒伊斯基等大貴族就是“他權力的綁架者,而他卻無力反抗”。(19)С.М.Соловьев,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Т.6,С.32—33;С.34.伊凡四世成年后,仍不止一次地回憶起痛苦的童年,“當描述大貴族們對他這個被遺棄的孤兒犯下的罪行時,他的墨水就像膽汁一般苦澀。”(20)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17.伊凡四世在給庫爾布斯基的復信中列舉了大貴族的上述罪行,并表示 :“隨著年齡漸長,我越發(fā)無法忍受任其奴役。”(21)Под ред.В.П.Адрианова-Перетц,Послания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 С.294.削弱大貴族、加強專制權力的愿望很早就在伊凡四世心里萌芽。

        伊凡四世于1547年親政,掌權后即著手進行改革。1547—1549年,大貴族杜馬成員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 :由30年代的12人增至32人,其中有18人是1547年以后獲得波雅爾稱號的。大量吸收新貴進入大貴族杜馬,這表明伊凡四世試圖削弱盤踞其中的封建大貴族。然而,這一“稀釋”封建集團權力的舉措收效甚微,因為大貴族杜馬的新成員同樣來自王公顯貴之家,他們的加入只對抑制伊凡四世初期即在大貴族杜馬中作威作福的大貴族家族有意義。(22)А.А.Зимин,Реформы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0,С.317—318;С.316—317.出身于科斯特羅馬的小貴族阿列克謝·阿達舍夫迅速受到重用,1549年被擢升成為新政府的首腦。(23)А.А.Зимин,Реформы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0,С.317—318;С.316—317.“此后十年,他作為政府的掌舵人主導著改革的方向,并將其中一部分設想變成現(xiàn)實?!?24)А.А.Зимин,А.Л.Хорошкевич,Россия времени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М.:Наука,1982,С.44;С.44;С.46.按照伊凡四世的說法,他將阿達舍夫從“糞土”中揀選出來,委以重任,正是希望后者直接效命于君主。(25)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33;С.31;С.56;С.50.阿達舍夫政府聚集了“一群年輕的夢想家,制定改革俄國的計劃,力圖使俄國有一個美好的未來”。(26)А.А.Зимин,А.Л.Хорошкевич,Россия времени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М.:Наука,1982,С.44;С.44;С.46.政府成員、大貴族安德烈·庫爾布斯基將這個政府班子稱作“重臣會議”。(27)А.И.Филюшкин,Андрей Курбский,С.8.1549—1560年,阿達舍夫政府實施一系列涉及中央和地方管理機構、稅務、軍事、教會等方面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殘余,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這場改革并不徹底,明顯帶有妥協(xié)性?!安ㄑ艩柕纳鐣?jīng)濟基礎——世襲領地所有制原封未動,門第制沒有廢除,名門貴族依然在宮廷、波雅爾杜馬以及中央國家機關居顯要地位?!?28)孫成木、劉祖熙、李建主編 :《俄國通史簡編》上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7—88頁。

        為了減輕國家政權對大貴族階層的依賴,伊凡四世大力扶持中小貴族階層,并通過個人領地制將其“緊緊捆綁”。(29)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33;С.31;С.56;С.50.個人領地制創(chuàng)建于15世紀下半葉,于15世紀末最終形成并被迅速推廣。(30)Я.С.Лурье, 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ая борьба в русской публицистике конца XV - начала XVI века,М.- Л.: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1960.С.39—40.該制度將貴族的土地占有同為君主服役聯(lián)系起來,使土地占有具有受祿性質(zhì)。這些被扶持的中小貴族被稱為服役貴族。服役貴族與封建世襲大貴族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其受祿領地不可世襲,通常只在為君主服役期間方可享有。大部分研究者認為,阿達舍夫政府的改革具有親服役貴族的性質(zhì)(31)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33;С.31;С.56;С.50.,而1549年召開的作為改革先聲的“調(diào)解會議”(俄國史上第一次縉紳會議)更是服役貴族的勝利。在此次會議上,服役貴族首次有機會直接參與國家決策。俄羅斯歷史學者Н.И.帕夫連科認為,縉紳會議是服役貴族與大貴族圍繞最高權力進行博弈的機構。它限制了封建大貴族的權力,相對地擴大了服役貴族的權力。(32)А.А.Зимин,А.Л.Хорошкевич,Россия времени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М.:Наука,1982,С.44;С.44;С.46.伊凡四世倚靠服役貴族打壓封建大貴族,又通過個人領地制牢牢控制服役貴族,以達到專權之目的。伊凡四世雖然采取各種措施加強集權與專制,卻未能得償所愿。16世紀中后期,受國際環(huán)境影響,俄羅斯國家的政治博弈日趨激烈。

        1553年,伊凡四世病重,似有性命之憂。他要求大貴族杜馬及全體官吏對年幼的皇子德米特里宣誓效忠。伊凡四世的堂兄、斯塔里茨王公弗拉基米爾·斯塔里茨基(33)斯塔里茨是16世紀少數(shù)能與莫斯科分庭抗禮的封建堡壘之一。斯塔里茨王公弗拉基米爾·安德烈耶維奇是伊凡四世的堂兄、伊凡三世之孫,有資格繼承留里克王朝皇統(tǒng)。拒絕向侄兒宣誓,密謀自立,從而引發(fā)王朝危機。大貴族羅斯托夫在伊凡四世臥病期間與斯塔里茨基家族串通,并秘密會見立陶宛使節(jié)。他對立陶宛人抱怨 :“國君將一些初出茅廬之輩視作心腹,利用他們處處排擠我們,而我們已經(jīng)被排擠掉了?!贝筚F族涅莫伊慫恿杜馬成員效忠斯塔里茨基 :“怎么能棄老輔幼呢?”(34)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33;С.31;С.56;С.50.雖然這場政變因伊凡四世病愈而破產(chǎn),但卻說明封建勢力尚未清除。50年代末,伊凡四世與阿達舍夫政府之

        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反映在對利沃尼亞戰(zhàn)爭(35)1558—1583年,伊凡四世為打通波羅的海出??诙鴮帜醽嗱T士團發(fā)動戰(zhàn)爭,因波及波蘭、立陶宛、瑞典、丹麥等國而演變成國際戰(zhàn)爭,史稱利沃尼亞戰(zhàn)爭。的決策上。戰(zhàn)爭初期,俄國斬獲頗豐 :先后攻下納爾瓦、捷爾普特等地,繼而進攻里加,直抵立陶宛境內(nèi)。于是,丹麥、瑞典、立陶宛相繼向俄國施壓,要求其停止軍事行動。在俄國身處被動之際,伊凡四世堅持繼續(xù)利沃尼亞戰(zhàn)爭,而阿達舍夫、安德烈·庫爾布斯基等政府要員則主張放棄利沃尼亞,轉而攻打克里米亞汗國。雙方相持不下,伊凡四世不得不同意俄軍于1559年暫時與利沃尼亞休戰(zhàn),由阿達舍夫率軍攻打克里米亞汗國,但利沃尼亞戰(zhàn)爭并未就此終止。伊凡四世提拔阿達舍夫之時,意在使其成為專權工具,不想阿達舍夫政府在抑制封建勢力的同時卻成了新的分權因素。伊凡四世譴責阿達舍夫“隨心所欲地統(tǒng)治,將國君架空。我貴為沙皇,卻凡事不能自主?!?36)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 С.64.1560年,伊凡四世解散阿達舍夫政府,阿達舍夫被囚禁致死,其他政府要員及其支持者或遭流放、處決,或逃亡立陶宛。此外,縉紳會議的召開“證明中央等級代表機構在俄國建立,從而使俄國向等級代表君主制國家轉型”。(37)А.А.Зимин,А.Л.Хорошкевич,Россия времени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С.46.等級代表機構的萌芽促生了限制沙皇權力的新的可能性。

        綜上可知,伊凡四世執(zhí)政前期,俄羅斯國家圍繞“分權與專權”展開的政治博弈日趨激化。此為伊凡四世出走亞歷山大羅夫村的深層原因。

        三、隔空交鋒 :伊凡四世與庫爾布斯基的書信辯論

        16世紀60年代,在俄羅斯國家政治博弈白熱化、國際局勢復雜化的背景下,俄國一批王公貴胄紛紛流亡立陶宛,其中最著名、身份地位最高的當屬大貴族安德烈·庫爾布斯基。(38)К.Ю.Ерусалимский,“Ливонская война и московские эмигранты в Речи Посполитой”, Росс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2006,No.3.庫爾布斯基出身于雅羅斯拉夫爾王公家族,系政府要員,曾在利沃尼亞前線擔任指揮官。1564年4月,駐守尤里耶夫(39)今愛沙尼亞共和國塔爾圖市,利沃尼亞戰(zhàn)爭期間被俄國占領。的庫爾布斯基帶領隨從趁夜色逃亡立陶宛,該事件被稱為“16世紀從俄國到立陶宛最大規(guī)模的逃亡”。(40)А.И.Филюшкин,Андрей Курбский,С.125.此事對伊凡四世震動極大,對其出走亞歷山大羅夫村有推波助瀾的影響。(41)王覺非 :《論關于沙皇伊凡四世的史學評論》,《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庫爾布斯基逃到立陶宛后立即修書致伊凡四世,為逃亡行為辯解,聲稱被無端“驅(qū)離上帝的國土”。(42)Под ред.Редакционная коллегия серии 《литератур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Переписка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 с Андреем Курбским,Л.:Наука,1979,С.120.伊凡四世見信后仍余怒未消,認定這是“陰險的背叛”。(43)Под ред.В.П.Адрианова-Перетц,Послания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С.281.此后十余年間,雙方通信數(shù)封,就“國家制度”、“大貴族地位”等問題展開辯論。分析這場辯論的內(nèi)容有助于揭示16世紀俄羅斯國家政治博弈的必然性與實質(zhì)。

        庫爾布斯基的來信“充滿了個人的或者階層的譴責和政治抱怨”。(44)[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第175頁。他質(zhì)問伊凡四世:“沙皇啊,為什么你對那些上帝賜予你、替你御敵的將領處以極刑?為什么使所向無敵的圣徒的血灑滿上帝的教堂?為什么用受難者的鮮血染紅教堂的門檻……這些擁護你的基督徒到底犯了什么罪,做了哪些激怒你的事?難道他們沒有摧毀原先的公國并對你俯首帖耳?況且,他們和我們同宗同源!”(45)Под ред.Р.Г.Пихоя,Хрестоматия:Документы по истор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в России, М.:Этносоциум,2014,С.66.庫爾布斯基主張,理想的制度不是建立在個人行使專制權力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大貴族杜馬參與治國的基礎之上,為了順利妥善地處理國家事務,君主必須征求大貴族的意見。庫爾布斯基的政治理想并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之處,這位王公“所憧憬的是過去的事,他的理想提得晚了”,大貴族杜馬和縉紳會議參與治國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的政治事實。(46)[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第176、177—178頁??梢?,以庫爾布斯基為代表的大貴族階級捍衛(wèi)的是俄羅斯國家的政治傳統(tǒng)。

        俄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戈·瓦·普列漢諾夫指出,庫爾布斯基并未提出明確的政治要求,相反,伊凡四世在1564年的回信中“極為堅決地維護了完全明確的政治觀點”,他儼然“表現(xiàn)為君主專制政權(在這個詞組的東方意義上)的徹底理論家”。(47)[俄]戈·瓦·普列漢諾夫著、孫靜工譯 :《俄國社會思想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219、218頁。

        伊凡四世認為,俄國君主專制制度是上帝賦予的,創(chuàng)始于弗拉基米爾·莫諾瑪赫大公,經(jīng)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頓河王德米特里、自己的祖父伊凡三世和父親瓦西里三世等歷代大公的傳承而沿襲至今。他擁有的土地乃是從祖輩那里繼承而來,并非奪自他人之手。土地和統(tǒng)治權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和先輩的祝?!焙戏ǐ@得的。(48)Под ред.В.П.Адрианова-Перетц,Послания Ивана Грозного,С.270.基于此,作為沙皇,除了要對上帝負責,應該隨心所欲地親自治理國家,而不是依靠大貴族或聽取他們的意見。庫爾布斯基的政治理想無異于“讓奴隸掌權”,從而竊取“沙皇從上帝那里得來的權柄”。伊凡四世不僅反對庫爾布斯基個人,還抨擊其所維護的整個大貴族階級的思維方式。(49)[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第176、177—178頁。伊凡四世對俄國君主專制制度的闡釋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首次將這一制度提升至理論高度??梢哉f,伊凡四世是俄國君主專制制度理論的奠基人。

        綜上可見,伊凡四世與大貴族的政治角逐顯示出特殊的時代性 :不僅是政治權力上的爭斗,更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歧見。這是傳統(tǒng)與革新的沖突。根據(jù)俄羅斯國家的政治傳統(tǒng),大貴族杜馬享有相當大的立法權和決策權,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伊凡四世時期。隨著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的形成與鞏固,伊凡四世渴望成為絕對專制君主,不愿受大貴族的束縛。他在政治理論上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專制制度,卻囿于封建殘余勢力而無力踐行。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伊凡四世心力交瘁,并懷疑周遭的一切。“越來越強烈的憤怒在他心中翻滾,猜忌在發(fā)酵,所有良善的貴族都被懷疑成庫爾布斯基的同黨和心懷鬼胎的惡棍。他在大貴族們哀傷的眼睛里看到的是背叛,在他們的沉默中聽到的是威脅與羞辱?!?50)Н.М.Карамзин,Истори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российского.Т.9,С.73.另外,庫爾布斯基在信中譴責伊凡四世的暴行“使神明震怒”,這種指控也使沙皇感到不安。(51)[俄]戈·瓦·普列漢諾夫著、孫靜工譯 :《俄國社會思想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219、218頁。在這種惶惶不安之下,伊凡四世鋌而走險,出走亞歷山大羅夫村。

        四、險中得勝 :伊凡四世重返莫斯科

        相對于“伊凡四世為何出走”,“伊凡四世何以順利返回莫斯科”這個問題幾乎被學界忽略了。筆者以為,后者所蘊含的政治意義遠遠大于前者。在前文述及的請愿書里不僅提到沙皇可以“隨心所欲地統(tǒng)治國家、懲處叛逆”,還勾勒出特轄制的雛形。伊凡四世被王公、大貴族、神職人員等恭請回莫斯科一事本身就說明沙皇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勝出。

        據(jù)編年史記載,伊凡四世因無法忍受大貴族、軍政長官的“叛逆行為”而出走。(52)ПСРЛ.Т.XIII.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С.391.伊凡四世自幼對大貴族產(chǎn)生猜忌,懼憚大貴族篡奪君權。1553年皇位繼承人之爭引發(fā)王朝危機,這使伊凡四世更加擔心大貴族勾結封建割據(jù)勢力,從而對國家統(tǒng)一及專制君主權力造成威脅。問題在于,倘若大貴族蓄意謀逆,為何恭請伊凡四世回莫斯科,并不惜任其“為所欲為地統(tǒng)治國家”呢?

        1553年王朝危機屬于偶發(fā)事件,雖然體現(xiàn)了封建殘余的存在,卻也只是局部現(xiàn)象。大部分杜馬成員向皇子德米特里宣誓效忠。個別大貴族支持斯塔里茨基,這與其說是支持封建割據(jù)制度復辟,不如說是擔心幼主當政可能導致外戚專權、國家動蕩。隨著莫斯科國家中央集權的加強,大貴族對大公確有怨言。但是,這種抱怨不至于引發(fā)叛亂。譬如,在1538—1547年大貴族把持朝政的時候,無論是顛覆君主制還是逐王以代之均相對容易,但歷史證明,大貴族并沒有反叛君主。他們無非是利用君主實現(xiàn)個人利益,通常是經(jīng)濟利益。伊凡四世在寫給神職人員并各級官吏的信中稱,在上述時期,大貴族、軍政長官及各級官吏的背叛行為給國家造成損失。究其詳細,造成損失的原因在于他們“盜竊國庫”、“私占國家土地,并將其分給親族”(53)ПСРЛ.Т.XIII.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С.392.等,并未危及國家統(tǒng)一與君主專制。我國學者曹維安教授指出,“以舒伊斯基家族、別林斯基家族和格林斯基家族為首的波雅爾貴族集團并不想恢復過去的封建制度,也不是要破壞莫斯科大公的國家統(tǒng)一原則,而是為了要在已形成的中央政權機關中占據(jù)關鍵地位”。及至16世紀中后期,俄羅斯國家的政治精英,即居于社會上層的大貴族,也“并不懷疑世襲君主政權的必要性”,他們只是認為“沙皇應當與社會上層共享權力”。(54)曹維安 :《俄國史新論——影響俄國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問題》,第66—67頁??梢哉f,大貴族并無意對君主制和國家統(tǒng)一造成威脅。

        16世紀,俄國封建殘余勢力已無力對抗國家統(tǒng)一與中央集權。雖然封建大貴族依舊享有世襲領地,但當時“沒有哪一條法律可以在最高政權面前保護這些地產(chǎn)不受侵犯”,君主可以隨時沒收這些領地。(55)А.И.Филюшкин,Андрей Курбский,С.38.況且,大貴族內(nèi)部成分復雜,缺乏團結,不足以與中央政權相抗衡。前文述及,莫斯科大貴族分為古老的莫斯科大貴族和外來大貴族兩種。15世紀中葉前后,莫斯科名門望族僅40多家,至16世紀末增至200余家。新來的大貴族“絕大多數(shù)人來自有王公封號的家族”。在莫斯科形成這樣一種認識 :有封號的大貴族要比莫斯科傳統(tǒng)大貴族地位高。即便同樣是外來王公,身份地位上也有區(qū)別,大公之后的地位要稍高于分封王公的后代。(56)[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第149、152、164—165頁。相應地,大貴族們的政治意識亦不盡相同。莫斯科傳統(tǒng)大貴族“是根據(jù)協(xié)定稱臣供職的、自由的、可進可退的王公,而有稱號的新的大貴族則認為自己是天生的國家的全權統(tǒng)治者?!?57)[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第149、152、164—165頁。

        此處,需要注意到俄國的門第制。門第制是15—16世紀俄國任命大貴族時所遵循的官位等級制度,該制度將官階與家族長幼次序緊密關聯(lián)。按照該制度,任用高級官員時不是任人唯賢,而是根據(jù)“他們各自家族的官爵和每個人在家族系譜中的地位”。由于家族系譜與職務等級對應起來過于復雜,在實際任官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偏差,這在大貴族中間造成無休止的爭吵和糾紛,削弱了大貴族階層的力量。另一方面,門第制也大大限制了僭越者——倘若有的話——的想象力,貴族與貴族之間尚且有嚴格的等級作為約束,更何況是挑戰(zhàn)君主的權力?“這個制度把親屬糾合在貴族家族里的重要團體里,但同時又拆散了自己的家族”,“使他們互相勾心斗角、忌妒和仇視”。因此,門第制非但“沒有增加大貴族階級的力量,倒是削弱了它的力量”。(58)[俄]瓦·奧·克柳切夫斯基著,賈宗誼、張開譯:《俄國史教程》第2卷,第149、152、164—165頁?!芭u者則提出對伊凡而言并不存在真正的國內(nèi)威脅,波雅爾,甚至是那些老的王室家族也早就基本處于控制之下,證據(jù)就是他們的地位在持續(xù)衰弱?!?59)[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馬克·斯坦伯格著,楊燁等譯 :《俄羅斯史》,第150頁。

        另外,大貴族缺乏民眾支持。大貴族當政時期,當權貴族為一己私利傾軋同僚、搜刮百姓,致使民不安枕、怨聲載道。據(jù)編年史記載,1547年夏,莫斯科突發(fā)大火,激憤的百姓揭竿而起,其矛頭指向沙皇的舅父格林斯基和外祖母安娜。甚至有傳言說,安娜挖出百姓的心,心化作喜鵲飛到天空,將血水灑滿全城,釀成大火。結果,大貴族尤里·格林斯基被市民拖出教堂,用石頭砸死在廣場上。(60)Р.Г.Скрынников,Иван Грозный,С.28—29.當民眾得知伊凡四世因大貴族及各級官吏的不法行為憤而出走以后,表示“不支持惡人和背叛君主之人,并要親自消滅他們”。(61)ПСРЛ.Т.XIII.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С.393.百姓對貴族官僚的態(tài)度,由此可見一斑。

        綜上,大貴族既無篡權之意圖,又無相應之能力,對伊凡四世政權并不構成威脅。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言 :“在談到莫斯科國王同大貴族的斗爭時,必須立即作一重要聲明,即在這一斗爭中,大貴族所采取的是防御性的,而不是進攻性的策略。我們所知道的莫斯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特點,使大貴族不但不能從國王那里取得新特權,而且連舊的特權也無力保持?!?62)[俄]戈·瓦·普列漢諾夫著、孫靜工譯 :《俄國社會思想史》第1卷,第207頁。

        與大貴族勢力衰落相對,莫斯科中央政權得以鞏固,并建立了牢固的社會和宗教基礎。在此次“出走事件”的政治博弈中,城市下層百姓和神職人員的全力支持是伊凡四世取勝的關鍵。而伊凡四世之所以深受擁戴,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

        第一,伊凡四世代表了中央集權和國家統(tǒng)一。

        自伊凡三世執(zhí)政以來,俄羅斯統(tǒng)一國家逐漸形成,中央集權日益加強。這一歷史進程帶來的好處對于工商階層和黎民百姓而言是具體可感的。眾所周知,古代羅斯地處東歐平原,那里地形平坦開闊,不利于抵御外敵。強大而統(tǒng)一的國家可有力地抵御外敵。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則可避免大貴族當政時期無休止的內(nèi)訌與動蕩。在民眾心目中,君主如同牧羊人,百姓如同羊群。當他們發(fā)現(xiàn)伊凡四世出走亞歷山大羅夫村時,紛紛哭喊 :“現(xiàn)在我們該依靠誰?誰將會來憐憫我們并拯救我們免受外族入侵?綿羊怎么能沒有牧羊人……我們怎么能沒有君主?”(63)ПСРЛ.Т.XIII.Вторая половина,С.393.對于商人而言,國家的統(tǒng)一打通了割據(jù)時代各領地間的關卡,為商業(yè)繁榮提供了便利。在莫斯科民眾看來,莫斯科大公或沙皇是國家統(tǒng)一和強大的保證。對專制君主的信任和崇拜日益滲入俄羅斯的民族性格。

        第二,伊凡四世得到東正教會的支持與君權神化思想的加持。

        自988年羅斯受洗以后,東正教成為羅斯國教。14世紀前期,莫斯科便成為羅斯教會的首府。此后,羅斯教會與莫斯科政權長期保持著友好關系。莫斯科在統(tǒng)一羅斯的過程中多次得到教會的鼎力襄助。1472年,伊凡三世大公娶拜占庭公主索菲婭·帕列奧洛格為妻。這樁婚姻雖然未能使莫斯科與羅馬走向宗教統(tǒng)一,“卻對提升莫斯科的君主政權有著重要后果。作為最后一個拜占庭公主的丈夫,伊凡三世就好像拜占庭皇帝的繼承人,被尊為所有東方正教的首腦”,從而被“提升到不可企及的高度”。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的“莫斯科第三羅馬”理論,則使俄國專制政權進一步神化?!?510年前后,菲洛費在給大公瓦西里三世的信中寫道 :‘虔誠的沙皇注意這事吧!兩個羅馬衰亡了,第三個——莫斯科屹立著,可是不會有第四個羅馬了。我們?nèi)w教會在你的強大王國中現(xiàn)在以篤信宗教而在普天之下閃耀著光芒,其光亮勝過太陽;所有東正教王國集結在你的獨一無二的王國之中;在整個地球上,只有你是基督教的沙皇?!?64)轉引自曹維安、周厚琴 :《從基輔羅斯、莫斯科羅斯到彼得堡羅斯 :俄國政治制度的演變》,《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至15—16世紀,上帝在民間已占居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點可以從當時的家庭教育經(jīng)典《治家格言》中略見端倪。該文獻成書于15世紀,流傳甚廣,16世紀經(jīng)西爾維斯特神甫修訂而愈加著名。書中包含大量勸誡父母教導子女敬畏上帝的內(nèi)容。例如,“第19條,如何用不同的訓誡(65)不同的訓誡指,《治家格言》主張對男孩和女孩在教育內(nèi)容上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對上帝的敬畏培養(yǎng)孩子”中提到,如果父母敬畏上帝,同時教育孩子敬畏上帝,并教給他們相應的技能,父母及其子女都會得到上帝赦免,受到牧師和人們的稱贊,收獲美滿生活。(66)Сост.Г.А.Гончаров и др.,Хрестоматия по истории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Челябинск: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Челябин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12,С.156.可見,對上帝的遵從已作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而融入了俄國百姓的日常生活。1547年在克里姆林宮烏斯賓大教堂為伊凡四世行加冕禮的就是莫斯科和全俄都主教馬卡里。君權神化思想使伊凡四世成為上帝的人格化身,人們對上帝的敬畏在人間便投射于沙皇身上。

        第三,伴隨著君權神化,皇位“正統(tǒng)性”觀念深入人心。

        1598年,伊凡四世的繼任者費奧多爾離世,留里克王朝皇統(tǒng)中斷,大貴族鮑里斯·戈都諾夫被縉紳會議選舉為沙皇。戈都諾夫在位時期(1598—1605年)取得了諸多政績,如在莫斯科建立總主教區(qū),使俄羅斯在東正教世界的威望大幅提升;戰(zhàn)勝瑞典,收復失地;有效阻止喀山汗國的襲擊,并計劃實施一系列惠及百姓的政策。但值得深思的是,“他既沒能因此獲得百姓的擁戴,也未能獲得波雅爾精英的認同”。相反,社會輿論普遍認為,戈都諾夫于1591年殘忍殺害了伊凡四世的幼子、烏格里奇王子德米特里。當時的一個調(diào)查委員會得出結論,“德米特里在癲癇病發(fā)作時不慎跌倒,被刀子刺中身亡”,但這沒有使戈都諾夫擺脫“弒君者”的罪名。人們將饑荒、瘟疫、歉收、盜賊等天災人禍歸咎于戈都諾夫,認為是上帝對其弒君行為的懲罰。(67)Сост.С.А.Кислицын,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в вопросах и ответах :Учеб.пособия для студентов вузов,Ростов н/Д :Феникс,1999,С.565.從此例證可反觀出,“正統(tǒng)性”觀念捍衛(wèi)了伊凡四世權力的不可替代性。

        綜上所述,莫斯科政權不僅對封建割據(jù)勢力取得絕對優(yōu)勢,同時受到東正教會與廣大民眾的全力支持。伊凡四世“出走事件”雖系冒險之舉,但險中得勝也在情理之中。

        結 論

        伊凡四世“出走事件”是16世紀中后期俄羅斯國家政治博弈激化的表現(xiàn)。伊凡四世與庫爾布斯基之間的書信辯論揭示了這場政治博弈的實質(zhì) :謀取絕對專制權力的伊凡四世同捍衛(wèi)傳統(tǒng)參政權的大貴族之間圍繞“分權與專權”產(chǎn)生的難以調(diào)和之矛盾??v觀伊凡四世“出走事件”,其背后反映的深層矛盾是中央集權和封建割據(jù)的拉鋸、專制皇權與傳統(tǒng)貴族權力的較量。在“出走事件”中,伊凡四世以退為進,最終取得了博弈的勝利?!俺鲎呤录背蔀橐练菜氖缹嵭刑剌犞聘母锖图訌娭醒爰瘷嗟男顒荨6砹_斯國家在中央集權與君主專制的道路上繼續(xù)邁進。

        猜你喜歡
        伊凡貴族俄國
        一共幾個人?
        獨一無二的伊凡
        新少年(2023年10期)2023-10-24 07:47:18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貴族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58
        劍齒虎⑤
        小福爾摩斯(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貴族
        寶藏(2018年11期)2018-12-01 01:32:44
        枯葉蝶的秘密
        北宋對黨項貴族的赗賻之禮
        西夏研究(2017年1期)2017-07-10 08:16:55
        自私的公雞
        在俄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俄國
        《20世紀俄國史》前言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亚洲另类丰满熟妇乱xxxx|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草逼福利视频|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三级做a全过程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a线观看| 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av电影不卡 | 日韩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视频国语| 一区二区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最新免费av|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亚洲va国产va天堂va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午夜精品电影久久|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老熟妇乱| 少妇内射视频播放舔大片| 在线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精品国产又大又黄又粗av| 精品久久久少妇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伊人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米奇亚洲国产精品思久久| 国产自拍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av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官网A级毛片| 日本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国| 少妇高潮惨叫正在播放对白| 欧美成人久久久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