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平民化”是五四時期出現(xiàn)的嶄新理念,這一理念是在當時的社會改造進程中通過對“平民”、“勞動”等范疇的認知和解讀而形成其話語系統(tǒng)的,并最終凝聚為“走向民間”的思想訴求,從而實現(xiàn)了“平民運動”時代向“群眾運動”時代的話語轉換。學術界對于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及“平民”問題取得一些研究成果(1)關于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想的研究,是新世紀以來才開始的。專著有李永春的《五四時期社會改造思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闡發(fā)了1915年后10年間社會改造思想的整體脈絡、基本觀點、思想來源等方面。個案性研究“社會改造”思想的成果較多。研究五四時期“平民文學”的論文也較多。研究五四時期“平民”問題并借此與“平民主義”聯(lián)系起來,代表性成果有 :朱志敏的《五四時期平民政治觀念的流行及其影響》,《史學月刊》1990年第5期;《論五四時期的平民主義思潮》,《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但很少見有關于“五四”思想觀念中“平民化理念”的系統(tǒng)梳理及其話語邏輯的探討。本文基于相關資料的考察,試圖呈現(xiàn)五四時期“平民化”理念演進的話語邏輯及其意義性內涵,為認識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提供一個視角。
五四時期的“平民化”理念是以對“平民”的認知和解讀為前提的,但這種認知和解讀受制于時代變動的話語體系。一般說來,五四時期的許多刊物以“平民”命名,但大多數(shù)乃是“平民主義”(Democracy)中之“平民”,而非基于社會的階級結構所認知的那種“平民”,因而也就不是特指社會上的底層勞動者。隨著新生代知識分子的興起,也就形成了新的“平民觀”。在這種新的“平民觀”中,“平民”被指稱為社會的最底層,是社會中的普通勞動者、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尤其是社會中的體力勞動者。詮釋“平民”到“平民化”的邏輯進路,探求“平民”經(jīng)由“平民階級”環(huán)節(jié)而進至“平民化”理想的軌跡,需要聯(lián)系五四時期的“社會改造”語境,從而認知五四時期由“平民運動”到“群眾運動”的話語轉向。
1.“平民”在社會改造中被發(fā)現(xiàn)。“平民”在西方學術界一開始是作為政治學用語出現(xiàn)的,主要指代的是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社會階級,而不是處于社會底層中的下層民眾。在中國,“平民”是隨著“平民主義”思潮在中國傳播開來而逐漸被人們所熟識,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成為“民主”、“自由”、“平等”的代名詞。在五四運動之后的中國思想話語中,隨著“個人改造”到“社會改造”話語的轉變,“平民”這個范疇的內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此時大致主要是特指處于社會中的底層勞動者,因而也就是社會結構中一個特別的社會階層。五四運動后創(chuàng)辦的《北京大學學生周刊》在其發(fā)刊詞“我們的旨趣”中,主張社會改造需要基于“平民”的立場并采用“民眾運動”的手段,指出 :“我們因為想達到我們的目的,所以不能沒有進行的手段。我們的手段是民眾運動——自下而上的運動。我們相信俄國學生界最普通的一句話,并且拿他來做我們的模范。他說 :‘要是你想掃除專制政治的羈絆,你要找平民為伍,教育他們,使他們信你?!?2)《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發(fā)刊詞(“我們的旨趣”)》(1920年1月4日),《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2輯下冊,三聯(lián)書店1959年版,第559—560頁。這里“民眾運動”中的“民眾”,就是先前思想言說中的“平民”,這亦可見“平民”在內涵上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有一則關于《平民》創(chuàng)刊的回憶,頗能說明思想言說在“五四”以后得以聚焦“平民”的必然性 :“因為那時正在五四運動以后,大家方休養(yǎng)生息,從事于文化運動;但所謂文化運動,是專注重于智識階級方面的多,能顧到勞動階級的卻少。我們見了這種情形,心里老大不安。因為文化運動不專是為貴族階級的、智識階級的,是要為全民著想的。……可是那種小農、小工、小商等,因為有衣食住的關系,哪里有空工夫去干這種花本錢的事?所以我們要用一種宣傳的方法,發(fā)印一種周刊,不名一個錢的去送把他們,叫他們自動的注意于本身受‘切膚之痛’的問題”;此時,“恰巧五月初一是世界勞動的紀念日,和本刊的‘平民’二字正合原意,于是決于是日創(chuàng)刊”。(3)陸寶璜 :《本刊一年間的回顧》,《五四時期的社團》(四),三聯(lián)書店1979年版,第21頁。實在地說,《平民》在思想上關注“平民”、敬仰“平民”,尤其是著眼于社會中的“小農”、“小工”、“小商”等“勞動階級”的認識視域,是在“五四”后“社會改造”的語境之中發(fā)現(xiàn)“平民”的,并且將“平民”直接地定位為“勞動階級”,這不僅反映了“五四”后中國社會演變中思想下移至社會下層的狀況,而且也是“五四”后中國思想演變的一個最為突出的表征。
2.從“平民”到“平民階級”再到“勞動階級”的認知。觀察思想觀念的衍化軌跡乃是研究思想史的重要視角,考察“平民”觀念的變動,不僅需要梳理其歷史的軌跡,同時也需要注意階級觀念所給予的根本性影響,如此才能窺視五四時期思想觀念轉移中“平民”理念所發(fā)生的質的飛躍。五四運動之后,出現(xiàn)的以“平民”命名的社團確實不少,如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平民教育社、平民周刊社、平民協(xié)社等等;至于出版的報刊,以“平民”命名的也很多,如《平民教育》、《平民》、《平民導報》等等。應該說,“平民”乃是當時流行甚廣的一個概念,但也可以“個案”作出具體分析。以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為例,這個社團是以“平民”為其顯著的標識,并基于“共和國家以平民教育為基礎”的理念,將社會上的“平民”作為施教對象,強調“以教育普及與平等為目的,以露天講演為方法”,其宗旨是“增進平民智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4)《平民教育講演團征集團員》,《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135—136頁。隨著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影響的擴大,階級的觀點在“五四”以后逐步地注入到“平民”范疇之中,從而使“平民”具有政治意義的“平民階級”了。筆者注意到,五四時期的進步社團已經(jīng)使用了“平民階級”這個范疇,不僅將學生納入這個“平民階級”之中,而且將“平民階級”與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及政治的改造緊密結合起來,比較明確地闡明了“平民階級”的極端重要性。譬如,1919年11月1日出版的《浙江新潮》在其發(fā)刊詞中說 :“改造社會將由那一種人擔任呢?將用怎樣方法呢?我們以為改造的責任在于農工勞動者,改造的方法在于‘自覺’和‘聯(lián)合’”,“凡智識階級里面覺悟的人,應該打破‘智識階級’的觀念,投身勞動界中,和勞動者聯(lián)合一致。”(5)《發(fā)刊詞》,《五四時期的社團》(三),第125—126頁。這里,言說者以階級觀念來詮釋“平民”的思想內涵,并使“平民”直接地被指稱為“勞動階級”(亦即“農工勞動者”),認為其擔負著“社會改造”的重要“責任”。五四時期由“平民”話語經(jīng)由“平民階級”話語再進到“勞動階級”話語的顯著變化,不僅明確地賦予“平民”的勞動階級地位及其在社會變革中所應擔負著的主體性政治責任,而且也說明當時的新生代學生群體在階級意識方面有了顯著的增長。
3.“平民化”追求及“生活平民化”的構想。五四運動后的中國思想界,有著“平民化”追求到“生活平民化”追求的普遍趨勢。按照五四時期的思想語境,所謂“平民化”乃是指基于Democracy的思想意蘊而形成的對“平民”的堅定信仰,并使“平民主義”精神得以貫穿其中的一種狀態(tài)或一種演進趨勢。專門研究平民主義的李大釗說 :“‘平民主義’是一種氣質,是一種精神的風習,是一種生活的大觀;不僅是一個具體的政治制度,實在是一個抽象的人生哲學;不僅是一個純粹的理解的產物,實在是濡染了很深的感情、沖動、欲求的光澤?!?6)李大釗 :《平民政治與工人政治》(1922年7月),《李大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148頁。李大釗在五四運動之后已經(jīng)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但仍然視“解放”為“平民化”人格的核心要義。他說 :“現(xiàn)代政治或社會里邊所起的運動,都是解放的運動。人民對于國家要求解放,地方對于中央要求解放,殖民地對于本國要求解放,弱小民族對于強大民族要求解放,農夫對于地主要求解放,工人對于資本家要求解放,婦女對于男子要求解放,子弟對于親長要求解放。這些解放的運動,都是平民主義化的運動?!?7)李大釗 :《平民主義》(1923年1月),《李大釗全集》第4卷,第147—148頁。這里,“解放”就是平民所具有的變革社會、體現(xiàn)個體主體性、塑造完美人生的精神質素,同時也是經(jīng)由“個性解放”而達致社會全面進步的基本路徑。在五四運動之后的中國思想界,不僅馬克思主義者追求“平民化”理想,非馬克思主義者也有著他們的“平民化”追求,如身為新潮社重要成員的羅家倫當時就表達了“變專制的思想為平民的思想”的理想。據(jù)他看,中國人思想中有“奴性的思想”、“專制的思想”、“昏亂的思想”這三個“毒素”存在著,相對應的也就需要“變奴性的思想為獨立的思想”、“變專制的思想為平民的思想”及“變昏亂的思想為邏輯的思想”。(8)《羅家倫答張繼》,《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91頁。這里,羅家倫顯然是想通過“思想革命”的辦法,來獲取一種“平民化”的人格,從而在社會中塑造新的“平民”群體。然而,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對于“平民化”有著更為激進的追求,如江西改造社領導人袁玉冰,不僅要求社員始終“信仰主義”,“積極的破壞不良的社會制度”,而且還要求社員在思想和行動上尊崇勞動、從事勞動,認為改造社的社員“須有一種體力勞動或精神勞動的正當職業(yè)”,并且保持“生活平民化”態(tài)度,不得“坐人力車、穿華麗衣服”。(9)《袁玉冰復張石樵》,《五四時期的社團》(三),第275—276頁。這可見,“平民化”主張在“五四”以后的中國思想界得到很大的發(fā)展,這就是將“平民化”具體化為“生活平民化”目標。
4.由“平民運動”到“群眾運動”的話語轉向。五四時期的新知識界基于對“平民”在社會變革中地位及創(chuàng)造歷史力量的認知,期待著“平民運動”時代的到來。傅斯年這位五四運動中的重要人物,在五四運動后不久就有這樣的感覺 :“近兩年里,為著昏亂政治的反響,種下了一個根本大改造的萌芽?,F(xiàn)在仿佛像前清末年革命運動、立憲運動的時代一個樣,醞釀些時,中國或又有一種的平民運動。”(10)傅斯年 :《新潮之回顧與前瞻》,《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98頁。傅斯年關于“平民運動”的觀察,緊密結合社會“根本大改造”的背景,應該說是有些道理的。值得注意的是,從當時的思想語境和詞語使用情況來看,亦有著從“平民運動”時代到“群眾運動”時代變化的趨勢。上海中國公學教員于1919年11月創(chuàng)辦的《新群》月刊,所發(fā)表的《群眾運動與中國之社會改造》文章直接使用“群眾運動”這個詞匯,不僅主張中國的社會改造必須采取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且還認為“只要群眾有聯(lián)合的精神,就是資產階級和軍閥政治都可一一推翻,無論什么黑暗的勢力都可掃除的”。(11)楊亦曾 :《群眾運動與中國之社會改造》,《新群》第1卷第3號,1920年。1920年,有個叫業(yè)裕的讀者致信惲代英,希望惲代英主持的利群書社能夠采取“激烈的革命”手段,并積極地“從事于大群眾的運動”,因而也就需要重視和利用“群眾心理”,如此一來那些“靠著勞動者過活的軍閥、財閥,不推自倒”,社會改造事業(yè)沒有不“成功的”。(12)《業(yè)裕致代英》,《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167頁。此時的惲代英對于業(yè)裕提出的“投合群眾心理”主張盡管并不完全贊成,但也認為在“社會改造”中動員群眾是有前提的 :第一,是“民眾固可利用,但利用民眾的總策源地須得有個真誠互相了解的團體,這中間修養(yǎng)革命家的品性,研究群眾心理,靜觀時變”。其原因就在于,“天下事決非一個人所能做成,利用群眾亦不可望以一人手足掩天下耳目,所以基本的團體仍不可不用極真誠、極切實的態(tài)度去建設。這表面看來似乎是小組織的運動,但大群眾的運動不可少此?!钡诙?,“群眾弱點只能利用去破壞,不能利用去建設?!惫识?,“在破壞的事縱然極順遂的前進時,不可不有極真誠、極切實的團體去在背后做建設的事。所以在大群眾運動中,總少不了進取純潔的小組織?!?13)《代英致業(yè)裕》,《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170頁。需要說明的是,業(yè)裕與惲代英的上述言論盡管都關涉“民眾”問題,但側重點還是不同的 :業(yè)裕是“注意于利用之民眾”,而惲代英是“注意于為民眾做事”。(14)《業(yè)裕致代英》,《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172頁。施存統(tǒng)當時的思想比惲代英還要激進一些,他是以“革命”來詮釋“群眾運動”的,提出學生辦雜志必須重視“勞動者”對于中國革命的意義。他指出 :“中國的革命是要靠學生和勞動者共同擔負的?,F(xiàn)在對學生的宣傳,就是叫學生幫助勞動者革命。我很希望你們努力對學生界宣傳!”(15)《施存統(tǒng)致宋介》,《五四時期的社團》(三),第66頁。不難看出,施存統(tǒng)極力主張青年學生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并藉刊物進行民眾運動的宣傳,推動群眾性的“中國革命”時代(亦即“群眾運動”時代)的到來。
以上主要是就“平民”這個范疇在五四運動之后演變歷程進行相關的梳理,并表征其內在含義的變化及其所體現(xiàn)的特質。不難看出,“平民”是在五四時期“社會改造”的話語中被發(fā)現(xiàn)和認知的,“平民”在思想內涵上很顯然受到五四時期階級意識的深刻影響,呈現(xiàn)著“平民—平民階級—勞動階級”的意義轉換,從而使得思想層面的思考逐步進至實踐層面的探索,實現(xiàn)了由“平民運動”到“群眾運動”的話語轉向。這是“五四”以后思想發(fā)展的轉折性變化,并使中國現(xiàn)代思想呈現(xiàn)民間化與激進化并進的衍化態(tài)勢。
思想史研究必須考察思想觀念上根本性變化及關鍵性的“節(jié)點”,尤其需要注意其中價值性意蘊的提升及其所具有的新的思想特質。研究五四時期的“平民化”理念也應該這樣。一般說來,思想上的“平民化”追求固然首先表現(xiàn)在對“平民”的理解和認知,但對于“平民化”認識的深化最終還是要落實在“平民”的生產方式上。從五四時期的思想衍化路線來看,對“平民”認識的深化不僅賦予其階級的屬性而將“平民”理解為“平民階級”,而且還在“勞工神圣”的時代語境中進一步追溯“平民”所從事的“勞動”問題本身,一方面是通過“勞動”的價值性詮釋而提出“勞動解放”命題,另一方面則是在“勞動運動”的認識中進行自我定位,從而在思想的深層強化其“民眾本位”意識,并使之置于當時的“社會改造”的話語體系之中。
1.“勞動”意義的詮釋與“勞動解放”命題的提出?!皠趧印贝_實是五四時期新知識界常用的新詞匯,尊崇勞動者及其勞動亦形成時代風尚,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新知識界此時對于“勞動”在認識上的升華。1919年8月出版的《民風》上有一篇題為《勞動和勞動解放》文章,在對勞動意義解讀的基礎上,鮮明地提出“勞動解放”的理論命題,認為“人類所以能增高在自然界中最初的位置,全是仗著工作的本領大”,故而“工作的人,就是創(chuàng)造主”,并且“將來世界上,一定有一天,不做工的人就不能在地球上存在”。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勞動人民的地位,要認識到“他們雖說是手足粗糙,但他們真配代表全世界的文明。他們的面孔又粗又黑,照外面看,好象知識很簡單,但他們真能盡他們做人的本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則是必須實現(xiàn)“勞動解放”的目標,唯此才能使勞動“不是對于一種階級的義務”,而是“為著我們共同的生活,為增進我們人類的幸福”。(16)風聲 :《勞動與勞動解放》,《民風》第14號,1919年8月24日。應該說,五四時期的思想界在1919年8月即提出了“勞動解放”這樣的命題,并在“階級”視域中與“全世界的文明”、“文明人類的幸?!甭?lián)系起來,這突出地反映當時輿論的激進化態(tài)勢及思想界不斷前進的特點。安徽第六師范周刊在1922年的五一節(jié)出版了“勞動號”,對勞動的意義和“勞動解放”問題發(fā)表了更為新穎的看法 :“勞動是人類生存在世界上的第一個要件?!澜缟现挥袆趧硬拍苌?,也只有勞動家才配生活,……可是,現(xiàn)在的勞動家真是苦極了,他們自己努力的去做工,自己卻不能得到可以滿足他們需要的衣食住。……那末,要怎樣去把勞動家的地位改好了呢?……只有實行勞動解放四個字。勞動解放是勞動家自己的事,不是靠著工廠主人、財東、官吏、法律可以替我們出氣力的?!瓌趧舆\動就是由勞動家結合起來,圖謀自己的解放?!谒麄兊拇髨F結沒有做成以前,解放的事是絕對做不到的。所以,……對于勞動運動的前途,只希望他們能夠先有一個很大的團結?!?17)志道 :《勞動運動的意義和他的前途》,《安徽第六師范周刊勞動號》,1922年5月1日。這里,“勞動解放”問題的系統(tǒng)提出,尤其是將“勞動解放”定位在“勞動家自己的事”,在階級話語中確認勞動者在社會變革中的基礎性地位,這在當時的中國思想界確實是一個嶄新的思想;正是基于“勞動解放”的理念,思想界進而提出了勞動者的組織和團結的相關主張,不僅體現(xiàn)出思想界業(yè)已形成具有主體性的“勞動者自己解放自己”意識,而且指明了社會改造中以“勞動解放”為基本特征、以勞動者的“大團結”為手段的革命化道路。這在五四時期的思想史上,其意義與影響確非同一般?!栋矐c平議報》在1922年出版的勞動紀念節(jié)特刊則進一步闡述了勞動者的組織和團結問題,指出 :“對于工人團體,要有一種有系統(tǒng)的組織,對于工人教育,要有一種有力量的運動。因為有組織,工人精神才不致落于散漫,對外才不致有不徹底的盲動;有教育,工人的地位才可不致墮落,對內才可有很經(jīng)濟的犧牲。若無自動的能力,全視做勞動運動者的能力以為轉移,那很不足以持久而很有危險了。”(18)穩(wěn)公 :《為做勞動運動者進一言》,《安慶平議報勞動紀念節(jié)特刊》,1922年5月1日。這里,申明了勞動者自身的組織及其形成“自動的能力”的極端重要性,并將勞動者“大團結”的要求具體化為建構“一種有系統(tǒng)的組織”的目標。可以說,由“勞動”意義乃是“人類生存在世界上的第一個要件”的基本認知,而主張在社會上開展普遍性的“勞動運動”,倡導勞動者的組織和團結的思想,更進一步地主張通過社會革命方式來“打倒資本主義”,藉以達到“勞動解放”的最終目的,這突出地反映了中國思想界此時在理念上祈求變革社會的認知,業(yè)已轉化為階級斗爭理論引領下的“改造社會”行動上的高度自覺,故而也就自然地成為五四時期“社會改造”話語體系中體現(xiàn)激進主張的重要表征。
2.“勞動運動”中學生群體的自我定位。五四時期的社會各階層在“勞工神圣”思想的影響下,一般皆比較注重創(chuàng)建勞動組織的意義,但并不能十分確切地理解“勞動組織”的性質。但亦有例外,如《光明》月報所載李大能撰寫的《勞動組織概論》文章,已經(jīng)認識到現(xiàn)代社會中的“勞動組織”并不是資本家所組織的黃色工會,而是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勞動組織。該文說 :“勞動組織就是以資本家及一切壓逼勞動者的東西為對手;以勞動階級范圍以內的勞動者為單位;以解決勞動者本身困難問題,打破資本制度,改造社會為目的之運動團體。易而言之……非以資本家及一般壓逼勞動者東西為對手的,不是勞動組織。非以勞動階級范圍內的勞動者為組織之單位,不是勞動組織。非以解決勞動者本身困難問題,或打破資本制度及改造社會的,不是勞動組織。”(19)李大能 :《勞動組織概論》,《光明》第1卷第1號,1921年12月1日。這里,在“社會改造”的話語情境之中,不僅很明白地說明了“勞動組織”所具有的無產階級性質,而且突出地表達了“勞動組織”所應擔負的“打破資本制度及改造社會”的歷史使命。那么,“智識階級”在社會改造中處于何種地位呢?《浙江新潮》的創(chuàng)辦者不能認同“智識階級”的身份,故而將“學生”視為“勞動階級”的重要部分,并提出“社會改造”的具體步驟,指出 :“我們以為青年的學生是中國很有希望的平民,教育勞動者實在是他們最重要的責任。所以本報一方面直接負促進勞動者的責任,一方面又當鼓吹學生擔任教育勞動者的職任。我們的希望,第一步當以學生的自覺和聯(lián)合促進勞動界的自覺和聯(lián)合;第二步當使學生界和勞動界聯(lián)合;第三步當使學生都為勞動者,謀勞動界的大聯(lián)合。等到學生都投身勞動界,那么改造的目的就容易達到了?!?20)《發(fā)刊詞》,《五四時期的社團》(三),第126頁。這里,關于“社會改造”的三個步驟,皆以“勞動者”和“勞動界”為中心,而“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階層,將隨著“社會改造”步驟的推進而成為“勞動者”,故而“學生”在“社會改造”之中只能擔負著“促進”的責任,而非領導的責任。隨著五四時期思想的激進化特別是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知識界遂將學生這個群體視為“勞動運動之中堅人物”和宣傳“社會主義”的中介??梢哉f,在五四時期的話語體系之中,學生在“勞動運動”中的自我定位盡管有所變化,但很顯然地是在“勞動者”主體性地位的參照系中呈現(xiàn)的,并且始終是以勞動者作為社會改造的主導力量,因而學生群體無論是在整體性的“社會改造”之中還是在具體的“勞動運動”之中,都是作為“促進”的力量或向民眾輸送思想的“傳播者”的身份而“在場”的。
3.“民眾本位”意識在“社會改造”話語中的強化。五四時期“平民化”理念在“社會改造”話語體系中的發(fā)展,不僅會凸顯有關“平民”言說的話語權勢,而且必然會導致言論界思想下移至民間的趨勢,并不斷地固化知識階層思想認知系統(tǒng)中的“民眾本位”意識。在此思想背景之下,思想言說者尤其是新生代的知識分子,逐步地固化其民眾本位的意識,并將“改造社會”的期待最終地聚焦在國民的身上,因而也就很自然地關注“國民自覺”問題。譬如, 1920年創(chuàng)辦的《解放畫報》在其“宣言”中,對于當時宣傳新思潮的書報不能“平民化”提出了嚴肅的批評 :“那許多鼓吹新思潮的書報當中,談高深學理的實居多數(shù),學者得了可供參考,平民卻索解不得。”故而,《解放畫報》的這篇“宣言”基于平民的需要提出這樣的主張 :“對平民供獻意見,文章愈淺顯愈易解,愈通俗愈有力;討論的問題,愈平凡愈切要,愈是小事愈有用處;文言固不如白話淺顯易解,文字又不如圖畫通俗有味。”(21)周劍云 :《解放畫報宣言》(1920年5月4日),《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2輯下冊,第550頁。這里,提出的“淺顯”、“通俗”、“平凡”、“小事”、“白話”等具體要求,都是基于平民的實際需要和接受能力而來的,其所具有的民眾本位意識也是比較突出的。又譬如,邵飄萍的民眾本位意識十分強烈,他“平時在言論界之所主張,每以為欲救中國,其根本在國民之自覺”。他曾致書國民雜志社,申明“國民自覺,則無賴、軍人、下等政客,凡足為國家進步障礙者,自然歸于淘汰”,其理由是“世界各國斷無有國民毫無能力而國家有振興之希望者”。(22)《邵振青致記者》,《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29頁。這里說到《國民》雜志,它與其他雜志相比較,民眾意識算是比較強烈的。然而,還是有不少讀者來信予以批評,嫌其民眾意識不夠突出。最典型的是,《國民》雜志創(chuàng)刊時,公開宣布抱定“增進國民人格”、“灌輸國民常識”、“研究學術”及“提倡國貨”這“四大宗旨”,但事實上還是用文言文寫作,發(fā)表的還是文言文,這就與其所主張的接近“國民”的要求相距甚遠,從而引起一些讀者的不滿。對此,有讀者給《國民》雜志來書,說“貴雜志四大宗旨,自以灌輸常識一條為最重要,故所作文字宜為一般國民所能共讀,此亦為諸君子創(chuàng)辦貴雜志之本旨也”,因而提出該雜志“文字宜淺近”的要求。來書說 :“以愚見當以最淺近之文字表明最顯著之理由為唯一主義。若專注重文字之精深,研究學理之奧妙,此雖足以發(fā)揚個人之學術,而非所以促進一般國民之普通常識也。是不足取,可斷言已。”(23)《臥佛致記者》,《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30頁。《國民》雜志本有四大宗旨,而這位讀者只認可向國民“灌輸常識”這一條最為重要,主張雜志“所作文字宜為一般國民所能共讀”,亦即希望雜志以“最淺近之文字”為“一般國民”服務,可見這位讀者不僅有著強烈的國民本位意識,而且將目光聚焦在社會下層民眾身上?!懊癖姳疚弧币庾R在當時業(yè)已植根于“社會改造”的話語之中,這是五四時期“平民化”思想得到發(fā)展的最為突出的重要成果,也是五四時期思想演進發(fā)生質變的一個根本性表征。
以上,在五四時期“社會改造”話語中圍繞“勞動”觀念的認知及其變化進行學理上的考察,藉以說明“平民化”觀念是在“勞動”的解讀和認知中不斷衍化的,其基本的邏輯進路是 :“平民化”觀念得以聚焦于社會中的下層勞動者,是通過對“勞動”意義的追問及“勞動”價值的考量進而提出“勞動解放”命題,一方面是從勞動方式研究中將“平民”具體地定位為社會中的下層民眾(群眾),另一方面則是在對“勞動運動”的認知中對學生群體進行自我定位,從而使“民眾本位”意識在“社會改造”話語中得以進一步強化。這是五四時期“平民化”理念演進的最突出成果,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思想資源和社會心理條件,而且對“五四”后中國現(xiàn)代思想的整體性演變產生引領性的影響。
知識分子如何因應“平民化”的時代要求?五四時期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擺脫了傳統(tǒng)士大夫的精英意識,基于“社會改造”的需要將自己置身于民眾之中,因而能夠提出“走向民間”的思想訴求。就思想意蘊而言,“走向民間”在于服務于“社會改造”事業(yè),凸顯出知識分子引領社會的責任之所在,因而也就包含著“聯(lián)合群眾”、促進民眾勢力的種種追求,但也有著“化我于民”的價值指向。
1.知識分子“走向民間”的認知。知識分子對于民間的積極關注,早在五四運動之前就開始了。李大釗在“五四”前夕發(fā)表的《青年與農村》文章中,著眼于中國社會的改造來認識農村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青年“走向農村”的號召,指出 :“我們中國今日的情況,雖然與當年的俄羅斯大不相同,可是我們青年應該到農村里去,拿出當年俄羅斯青年在俄羅斯農村宣傳運動的精神,來作些開發(fā)農村的事,是萬不容緩的?!?24)李大釗 :《青年與農村》,《李大釗全集》第2卷,第422頁。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有力促進和“勞工神圣”的巨大影響,要求“走向民間”、藉以服務于社會大眾的思想,在先進知識分子中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國民雜志社成員黃日葵在1923年說,國民雜志社成員在五四運動前所做的主要是“紙上的”運動,而不是“實際的社會革命運動”,但在“五四運動以后,北大的學生——國民雜志社的分子,也有犧牲學業(yè),跑到有工廠礦山的地方去組織工人、教育工人了”。(25)黃日葵 :《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北大》,《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35—36頁。社團聯(lián)合中也將“到民間去”作為根本性目標。少年中國學會的會員鄭伯奇(26)鄭伯奇(1895—1979年),原名鄭隆謹,字伯奇,陜西長安人。1910年參加同盟會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后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帝國大學。1920年加入少年中國學會,次年加入創(chuàng)造社。1926年畢業(yè)回國,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黃埔軍校政治教官。解放后,歷任西北大學教授、西北文聯(lián)副主席、作協(xié)西安分會副主席。,在1921年8月致信《少年中國》月刊,主張學會不僅要宣傳“社會主義”,而且要有走向“平民”的政治方向。他指出 :“少年中國如何誕生,固然不免于革命;但是將來可以造成少年中國的革命,其動力不在現(xiàn)在的軍閥和政黨,不在現(xiàn)在半老垂死的人,也不在病毒滿身的青年?!嬲纳倌曛袊耸钦l?就是現(xiàn)在的第二國民、第三國民,乃至有原始精神的真平民。朋友們,少年中國須從他們身上建設的,我們應向他們走去。在從前俄羅斯帝國之下,一般有覺悟的青年,經(jīng)了許多努力……才發(fā)見了一塊處女地……他們大家向平民去了。我們的少年中國須在這塊處女地上建設否?她非在這塊處女地上建設不可!來呀!朋友們!為少年中國來努力開墾這塊處女地,來呀!”(27)《少年中國學會問題》,《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378頁。在社團出現(xiàn)“聯(lián)合”趨勢之后,這種“走向民間”的理念也有所繼續(xù)。最典型的例證是,1920年8月覺悟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團、人道社及少年中國學會實現(xiàn)了五團體的“大聯(lián)合”,并在《改造聯(lián)合宣言》中申明其“到民間去”的主張。該“宣言”說,“小組織”是“改造社會”的基礎,也是走向“大聯(lián)合”生活的基礎,故而“我們于‘到民間去’以前,我們自己不能不先組織起來”,而當“各種自由組織一個一個的實現(xiàn)出來”之后,我們也就“不能不奔走相告,高呼著‘到民間去’”。(28)《改造聯(lián)合宣言》,《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329頁。該“宣言”所公布的《改造聯(lián)合約章》中,列舉了聯(lián)合后所應舉行的各項事業(yè),有“宣傳事業(yè)之聯(lián)絡”、“社會實況之調查”、“平民教育之普及”、“農工組織之運動”、“婦女獨立之促進”等方面,直接的或間接的皆體現(xiàn)出“團體聯(lián)合”后仍然保持著既有的“走向民間”的平民化理念。
2.“走向民間”中“聯(lián)合群眾”的要求。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原理在中國傳播后,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群眾觀的提升,不僅明確社會變革需要走“社會革命”的道路,而且要求依靠群眾來進行“社會革命”,這就需要進行啟發(fā)群眾及指導群眾的工作,藉以使群眾得以聯(lián)合起來真正地成為社會變革的現(xiàn)實力量。惲代英在1921年7月的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年會以后,對過去只是“用自己的力量創(chuàng)造自己的事業(yè)”而其“結果只有挫折與失敗”進行了深刻地反省,此時思想上“唯一的是企求社會全部的改造”,并認識到動員群眾力量來進行社會“根本改造”的必要性。他指出 :“群眾集合起來的力量,是全世界沒有可以對敵的。無抵抗的民族集合起來,強權的國家不能不讓步?!瓱o抵抗的勞動者集合起來,占優(yōu)勢的資本家不能不屈服。……我們必須利用群眾集合的力量?!?29)惲代英 :《為少年中國學會同人進一解》,《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397、398、398—399頁。這里,惲代英不僅強調改造舊社會必須采取革命的辦法,而且強調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尤其是“群眾集合的力量”,這實際上點明了“社會革命”中組織群眾與領導群眾的極端重要性。此時,惲代英為什么有如此高度的思想認識?觀之于惲代英思想演變過程,不難看出,這是惲代英研究唯物史觀后在思想上所產生的飛躍。惲代英根據(jù)“唯物史觀所推闡的進化原理”,認為“最有力量為進化主要因子的,只有群眾的本能反應”,亦即群眾能夠“因為自己或者別人所受經(jīng)濟生活壓迫而生的反動力量”。在惲代英看來,“群眾的聯(lián)合以反抗掠奪階級”本是“經(jīng)濟進化中必然表現(xiàn)的事”,“亦非任何人所能遏止”的,但由于群眾的“力量是發(fā)源于本能的沖動”,“最須受理性智慧的指導”才能成為現(xiàn)實的力量,這就需要對群眾加以指導而使之真正地聯(lián)合起來。他指出 :“人類最容易因有對敵作用而聯(lián)合起來。人類亦只有因對敵作用所生的聯(lián)合,最團結而有力量。我們應研究唯物史觀的道理,喚起被經(jīng)濟生活壓迫得最厲害的群眾,并喚起最能對他們表同情的人,使他們聯(lián)合起來,向掠奪階級戰(zhàn)斗。只有他們是我們的武器,是我們的軍隊。我們要利用他們,以企求他們以至全人類的福利?!?30)惲代英 :《為少年中國學會同人進一解》,《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397、398、398—399頁。這里,惲代英在“走向民間”的思考中最為關注的乃是“聯(lián)合群眾”與“群眾聯(lián)合”問題,這進而又提示出充分地發(fā)揮民眾的歷史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惲代英說,“如何使群眾聯(lián)合,這多少須我們努力。如何指導那已經(jīng)聯(lián)合的群眾,這更有我們努力的必要。我們要研究唯物史觀以發(fā)現(xiàn)歷史進化必要的條件,因用以制造歷史。我們不是滿意以前唯物的歷史,我們需要造歷史。但我們要造歷史,不可以不注意歷史進化的必要條件,不然我們造不出歷史來?!惫识?,為創(chuàng)造歷史,“我們總要盡量的利用機會扶植群眾,喚醒群眾,指導群眾,以預備或實現(xiàn)各種有效力的反抗運動”。(31)惲代英 :《為少年中國學會同人進一解》,《五四時期的社團》(一),第397、398、398—399頁。惲代英在“社會改造”語境之中探討“走向民間”問題而提出的關于“聯(lián)合群眾”的思想,是基于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觀點,并在堅持“依靠群眾”理念中細化為“扶植群眾,喚醒群眾,指導群眾”的具體要求,這已經(jīng)超出時人所主張的“走向民間”藉以塑造自己的“平民化”人格的思想認知。可以說,五四時期“群眾運動”思想的基本內涵賦予了階級斗爭的理念,不僅在社會歷史觀上堅持“群眾”本位,而且在現(xiàn)實的政治變革中有著“聯(lián)合群眾”的基本要求,并主張通過群眾“聯(lián)合起來”“向掠奪階級戰(zhàn)斗”,這自然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群眾”觀在中國的傳播密切相關,也在很大程度上與五四運動的群眾性斗爭方式有著某種現(xiàn)實性的關聯(lián)。
3.“走向民間”中發(fā)展民眾勢力的思想訴求。理論上說,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提出“走向民間”的思想,就在于能夠尋找出變革中國社會的基本力量,從而完成“改造社會”的事業(yè),這之中也就有著發(fā)展民眾勢力的目的。對此,李大釗早在“五四”前夕發(fā)表的《青年與農村》文章中,就說得非常明白 :“我們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數(shù)的勞工階級就是那些農民。他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們國民全體不解放;他們的苦痛,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苦痛;他們的愚暗,就是我們國民全體的愚暗;他們生活的利病,就是我們政治全體的利病?!?32)李大釗 :《青年與農村》,《李大釗全集》第2卷,第422—423頁。在五四時期“改造社會”的激進話語中,知識分子要成為民眾中的一份子,就必須在“走向民間”的道路中積極地關注并努力促進民眾勢力的發(fā)展。五四運動后不久,毛澤東不僅認識到民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力量,更提出“民眾的大聯(lián)合”思想,認為“俄羅斯以民眾的大聯(lián)合”來對抗貴族和資本家,業(yè)已收到“社會改革”的成果。(33)毛澤東 :《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9頁。這就將發(fā)展民眾勢力作為推進“社會改造”的基本手段。在五四運動一周年之際,身為學生運動先鋒的羅家倫也注意到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民眾的勢力不能不說是一天一天的發(fā)展。許多的束縛,從前不敢打破的,現(xiàn)在敢打破了;許多的要求,從前不敢提出的,現(xiàn)在敢提出來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在當局的無論如何麻木,等到‘眾怒難犯’的時候,也不能不表示退讓;在人民的方面無論如何犧牲,也總覺得至少有我們自己的位置和權力;在他國看起來,也常常覺得中國的管家婆雖庸懦可欺,而中國的主人翁自未易侮。老實說,這一年以來世界各國對于我們的觀念,的確是改變過了!”(34)羅家倫 :《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底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新潮》第2卷第4號,1920年5月。不難理解,羅家倫盡管是社會改造運動的穩(wěn)健者,但他在當時對于民眾力量的壯大和發(fā)展,還是持積極的歡迎態(tài)度。但如何才能真正地促進民眾力量的發(fā)展呢?五四時期的共進社站在民眾的立場上立言行事,并以“革命”的思想和中國革命的眼光來看待民眾的力量,認為“社會改造”的目的就在于“使大多數(shù)窮困的民眾、農、工、小商獲得安寧、自由,享其應享之幸?!?,其辦法“惟有集合民眾中一般勇敢、堅毅、為民眾利益最能奮斗革命的分子,自勵自奮努力團結”;并深信進行“徹底的革命”,需要指導民眾、組織民眾并武裝民眾,“務須以民眾的武力打倒一切統(tǒng)治階級,才有完全成功的希望”。(35)《第二屆代表大會宣言》,《五四時期的社團》(三),第346—347頁??梢哉f,共進社基于民眾本位的政治立場,并從中國革命的高度來認知民眾力量,其所提出的相關主張為促進民眾力量發(fā)展指明了正確而又可行的方向。以上,盡管是例舉性的說明,但也能看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走向民間”主張,實在是內含著發(fā)展民眾勢力的思想訴求,這當然是在五四時期的“社會改造”話語體系之中。
五四時期主張“平民化”的知識分子盡管很大一部分并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因為十月革命的影響、階級觀點的契入、“勞工神圣”的語境及“社會改造”的政治訴求,特別是五四運動在思想層面和社會實踐層面的強有力推動,而突出地彰顯堅持民眾立場、重視民眾力量、為民眾代言的“民眾本位”意識,并通過諸如“平民”、“平民階級”、“勞動階級”、“勞動”、“勞動解放”、“勞動運動”、“走向民間”等諸多范疇呈現(xiàn)思想衍化的邏輯進路,從而在“平民化”問題的探索中最終實現(xiàn)了“平民運動”時代向“群眾運動”時代的話語轉換。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普遍地所具有的平民化理念,乃是“五四”之后中國現(xiàn)代思想發(fā)展的心理基礎和思想資源,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思想氛圍,也為社會變革中形成以民眾力量為主體的政治動員范式提供了社會心理條件。故而,研究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平民化理念,能夠凸顯中國現(xiàn)代思想衍化的底色和主流,及其所表征出的民眾化的基本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