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蔣茜茜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廣西桂平江口鎮(zhèn)、尋旺鄉(xiāng)地處廣西東南部桂平市北區(qū),當?shù)匚幕问奖姸?、文化?nèi)涵豐富,龍母信仰為其主要文化之一。廣西江口鎮(zhèn)、尋旺鄉(xiāng)村民口頭相傳龍母娘娘的故事,逐漸形成當?shù)馗挥歇毺貎r值的龍母信仰。眾多學者對該文化進行了諸多探討,像徐亞娟便通過田野調(diào)查討論龍母傳說當中所蘊藏的壯族原始宗教內(nèi)涵,①陳錦均則采用民族學的調(diào)查方法挖掘龍母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意義,②而葉春生等人研究了龍母文化對嶺南地區(qū)的深遠影響。③從中不難看出龍母文化深入人心。村民汲取相應(yīng)價值,展現(xiàn)勞動人民的智慧,進一步宣揚龍母文化,使龍母信仰有所發(fā)展。
廣西桂平江口鎮(zhèn)靠近潯江北岸。潯江由郁江與黔江交匯而成,該地區(qū)全年降水量豐沛,航運價值頗高,屬于珠江流域黃金水道上游部分。聚落分布、人口流動情況以及日常生活均與潯江息息相關(guān),龍母傳說也在該地區(qū)流傳盛行。該故事闡述龍母原是廣西梧州人,姓溫,親生父母將其被放在木盆中,使其隨河流一直漂流到廣東悅城,龍母遂被拋棄。而后悅城一位老者名叫梁三,以捕魚為生,他當時正在西江上打漁,看見遠處順水漂來一木盆,盆里一白白胖胖小嬰兒,他本想順手將木盆推開,卻不曾料想,木盆打了個圈又轉(zhuǎn)了回來。于是,他便將盆中女嬰抱出,收養(yǎng)其長大,她便是后來的龍母。
龍母溫氏共育有五子。一日,溫氏在江邊浣衣,忽見水中有一物熠熠發(fā)光,覺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查看,只見水中沉著一顆如“斗”般大小的巨蛋,這使她越發(fā)生奇。她將巨蛋帶回家中,視為珍寶收藏起來。經(jīng)過了七個月又二十七天,那只巨蛋忽地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后來龍母帶著他們依水為生,且他們也個個甚好玩水,溫氏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喂養(yǎng)他們,等他們長大后,卻變成了五條活靈活現(xiàn)的小龍。他們有感于龍母溫氏的養(yǎng)育之恩,經(jīng)常與龍母一起搭救落水之人,造福黎民百姓。逐漸溫氏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佑平安的“神女”。龍母壽終正寢后被封為神,人們?yōu)槠砬簖埬副S雍叫衅桨玻阍诮阪?zhèn)西江流域的干流潯江旁,建造了一座龍母祖廟。每當有江口鎮(zhèn)居民航行前,都必定在出海前去龍母祖廟祭拜龍母,以保佑自己平安歸來。
廣西桂平市江口鎮(zhèn)因處于西江流域,離海較近,故其海運行業(yè)種類眾多。村民主要通過制造貨船、搬運木材、采砂運輸?shù)确绞絹砭S持生計,在運輸采砂航行等過程中,船運的重要性不可否認,由此便催生出眾多碼頭。村民在船運出行前,為祈求自己能平安歸來,便先跪拜龍母,以求保佑,逐漸形成龍母信仰。起初村民多在自家祭拜,久而久之,大家紛紛商量在西江畔修建一座龍母祖廟,一來便于村民出海時前往祈求龍母福佑,二來也使得村內(nèi)有供予大眾參拜龍母之地,更有利于發(fā)揚龍母文化,建立龍母信仰。
龍母祖廟始建于1993年,位于江口鎮(zhèn)東南部,離居民部落較近,占地約一百平米,周圍環(huán)境僻靜,站在廟宇前庭即可看見潯江。由龍母祖廟西南方向步行千米左右,便可抵達江口鎮(zhèn)水運碼頭——目前當?shù)刎洿型?奎c。
龍母祖廟前庭面積范圍較大,除主體以外還帶有側(cè)間,龍母神像擺放于廟宇正殿,以泥胎造像,供人祭拜。龍母祖廟正殿有神龕五座,從左到右分別供奉龍母分身像、武昌公(即民間俗稱“關(guān)帝”關(guān)羽)神像、龍母正身神像、文昌公像和觀音像,其中位居正中的龍母像兩旁有兩個童子像隨侍。神龕頂端由經(jīng)綸彩帶等對其進行裝飾,神龕上放有絹花插瓶,以便前來拜訪者對龍母進行供奉。龍母正身神像上方垂有帷帳,四周另有幾尊瓷質(zhì)小型龍母。
龍母祖廟大門內(nèi)側(cè),左右兩邊按慣例供奉有兩尊泥胎神像,左為財神像,右為土地像。在受供奉的神明中,文、武昌公為道教神明,觀音為佛教神明,龍母為民間信仰,后為嶺南地區(qū)的道教體系所吸納。這四位神明以及道教的真武大帝(北帝)、財神等在西江流域粵方言區(qū)廣受民眾崇拜,各地均可見設(shè)有廟宇對此進行供奉,香火十分興旺。來自不同信仰的神明合祠在嶺南文化圈中也是常見現(xiàn)象,如廣西南寧市邕寧區(qū)蒲廟鎮(zhèn)五圣宮,便是五位神明的合祠,其中一位正是龍母。
龍母文化源遠流長,對人們影響重大,龍母信仰也傳達著村民對龍母文化的推崇。誠然,龍母祖廟的建造與修繕便體現(xiàn)著人們?yōu)榫拺妖埬傅男囊?。龍母祖廟可謂是一座凝聚著桂平江口鎮(zhèn)百姓勞動智慧的藝術(shù)結(jié)晶,正向世人展現(xiàn)著它獨特的魅力,不僅能品味到龍母文化的深厚價值,也能感受到當?shù)匕傩諏埬肝幕某缇粗椤?/p>
從江口百姓對龍母祖廟的細心呵護程度上,村民對龍母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他們采取相關(guān)措施保護自身文化,向外推廣龍母娘娘的善意德行,創(chuàng)造供大眾瞻仰龍母感受并學習其品質(zhì)的場所,同時龍母文化還傳達著人民順應(yīng)自然的思想,對自然神秘莫測的敬畏,以及融合了人們渴望得到神的庇佑的美好愿望。
1、游神和吃金豬
每年龍母誕期間,江口鎮(zhèn)、尋旺鄉(xiāng)村民都會舉行游神活動。村民在游神過程中須提前打造好龍母分身神像,并根據(jù)分身神像編排與其相匹配的神轎。
整個游神活動中都有其必須遵守的標準與條件。游神當日,村民將龍母分身神像置入神轎之中,一切事宜準備就緒后,村內(nèi)三五壯漢便抬起神轎高歌而行,路途全程皆有信眾捐獻香火,以求龍母庇護。
另外在龍母誕期間,村民會將整條乳豬或者一塊豬肉燒黃,再拿去龍母祖廟祭祀龍母。待所有儀式結(jié)束后,村民們便在廟宇當中食用燒豬肉。大家希望通過食用祭拜過龍母的豬肉來使身體健康強壯,同時寄予村民發(fā)家致富的愿望。而將豬肉燒黃,吃的時候就像在食用“金豬肉”,意為“納財?shù)弥椤保窍M麨辇埬副S幼约邑斣礉L滾。
2、放生鯉魚
在龍母誕期間,江口鎮(zhèn)、尋旺鄉(xiāng)村民都自發(fā)前往江口對鯉魚進行放生,其目的乃是為自己和家人行善積德。該習俗由來具備兩種傳說。一為傳說鯉魚能夠幻化成龍,是與龍子為同一種族,若食用鯉魚則會被視為對龍母大不敬,應(yīng)將其放回自然;二為傳說龍母為龍王所害,龍王派鯉魚變成細小之物混入龍母食品中,以致于龍母食用后卡住喉嚨窒息而亡,村民為紀念龍母,便不約而同不再食用鯉魚,將其放生。
3、佩戴龍母符
江口鎮(zhèn)、尋旺鄉(xiāng)村民幾乎龍母符人手一個,他們相信佩戴龍母符可以讓人平安幸福。龍母符樣式繁多,龍母祖廟前便懸掛著諸多款式的龍母符,如龍母神像護身符、十二生肖金箔龍母護身符、龍母平安符等。村民通常將龍母符佩戴于頸部或者手部,尤其在出遠門時,龍母符是不可或缺之物。龍母符不僅寄托著家人對自己出門在外平安的祈求,也凝聚著村民對龍母的尊崇。
坐落于廣西桂平江口鎮(zhèn)、尋旺鄉(xiāng)的龍母祖廟,承載著嶺南地區(qū)的民間信仰——龍母文化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龍母信仰是人口流動的證據(jù),體現(xiàn)了流動范圍內(nèi)西江水系共同社會的道德標準。
龍母文化美德價值之“孝”。五位龍子由龍母撫養(yǎng)長大,他們時刻感念龍母的養(yǎng)育之恩,處處為百姓行善,使生活在西江流域附近的人民都處于幸福和諧之中。如今,前來廣西桂平江口鎮(zhèn)參觀龍母廟的游客眾多,他們在聆聽“龍子行孝道”的故事后都為之所警醒,不僅贊嘆龍母育兒有方,紛紛表示應(yīng)該重視“孝”文化。
龍母文化美德價值之“善”。聽聞龍母救濟窮苦村民,時常為患者診斷,也為百姓消災(zāi)除禍,從而被稱為“善的代表”。桂平江口鎮(zhèn)確定了以龍母廟為龍頭,積極開展“揚善”文化,鼓勵村民多多行善。民眾常來廟宇參拜龍母,寄予善良的愿望,不僅壯大了當?shù)佚埬肝幕糜螛I(yè),也有利于宣揚“善”文化。
龍母文化美德價值之“勤”。辛勤勞作是龍母娘娘一貫的習慣。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哺育教導(dǎo)五位龍子,將事務(wù)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的勤勞被眾人看在眼里、學在手里、敬在心里。村民崇拜龍母勤勞本分的品質(zhì),學習龍母勤耕地善織布的行為美德,將這一優(yōu)秀品質(zhì)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在村莊形成良好風范。
龍母文化美德價值之“和”。在龍母文化中,“和”的價值也有所體現(xiàn)。廣西江口鎮(zhèn)、尋旺鄉(xiāng)村民在日常生活遇到矛盾時,不會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更不會群毆打斗,而是相互溝通協(xié)商,用“和”化解問題。從某方面而言,是在向世界傳達著中國“以和為貴”的美好思想。
元代詩人劉中孚在《題龍娼墓》中寫道:阿婆埋骨白沙堆,五顆驪珠去復(fù)回。在詩中,詩人親切地稱呼龍母娘娘為“阿婆”,這等昵稱將人們對龍母的喜愛贊美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龍母文化博大精深,現(xiàn)在桂平江口鎮(zhèn)人民將這個古老而又美好的傳說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擴大其影響范圍,使更多人對龍母文化有所了解。修建龍母廟、推廣龍母文化、樹立龍母信仰,不僅能承載龍母道德文化的歷史意義,也表現(xiàn)出廣西江口鎮(zhèn)的淳樸民風和村民的良好道德修養(yǎng),也能在傳播過程中宣揚龍母娘娘的美好道德品質(zhì),發(fā)揚其美德方面的價值,進而實現(xiàn)共建美美與共、和諧社會的愿望。
注釋:
① 徐亞娟.西江流域龍母傳說淵源新探[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05).
② 陳錦均.文化自信視域下西江流域龍母文化的新時代價值與現(xiàn)實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19,(06).
③ 葉春生,柳超球,方英.從龍母傳說看西江文化[J].西江大學學報,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