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子 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暨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872)
劉邦建國,初設“守?!敝贫?,這種制度曾經發(fā)揮了有益于國家安定的政治作用。由最高執(zhí)政集團設定的“守?!敝贫龋菍?zhàn)國以來大規(guī)模興起的影響普遍的盜墓風習的一種抗御方式。“守?!敝贫刃玖苏螜嗤?,維護了政治等級,提倡一種政治文化取向,也表現(xiàn)出仁政關懷,同時順應了國家作為意識形態(tài)主導的“孝”的倫理原則在社會生活中普及的文化方向?!坝枋刳!薄爸檬刳!?,又體現(xiàn)出皇帝對某些家族和個人的特別恩寵。兩漢“守冢”制度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帝王們情愿投入并且似乎熱忱參與的一種政治表演形式,也成為帝制時代的一種兼有宣傳作用和實踐作用的行政規(guī)范。非漢族的執(zhí)政者,也以此作為靠近中原文化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笆刳!焙髞碛址Q作“守墓”?!笆刳!薄笆啬埂钡脑O置作為國家行為,體現(xiàn)出政治導向的作用。其實際意義,雖然可以防止民間個體及小群體通常形式隱秘的盜墓犯罪,卻不可能阻止強勢的軍政實力集團大規(guī)模、公開的陵墓盜掘?!笆亓辍薄笆刳!薄笆啬埂钡男麄饕饬x超過其實際作用。墓葬是中國古代文化遺存的重要繼承形式。對于“守陵”“守?!薄笆啬埂敝贫仍诳陀^上有益于文明遺產存留的意義,應當予以肯定。
《呂氏春秋·節(jié)喪》中曾經明確指出了厚葬行為必然導致“其勢”“不安”的道理:“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shù)。諸養(yǎng)生之具,無不從者。題湊之室,棺槨數(shù)襲,積石積炭,以環(huán)其外。奸人聞之,傳以相告。上雖以嚴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且死者彌久,生者彌疏;生者彌疏,則守者彌??;守者彌怠,而葬器如故,其勢固不安矣?!盵1]525《呂氏春秋·安死》又說:“宋未亡而東冢抇,齊未亡而莊公冢抇。國安寧而猶若此,又況百世之后而國已亡乎?”[1]537高誘注:“東冢,文公冢也。文公厚葬,故冢被發(fā)也。冢在城東,因謂之‘東冢’。”對于所謂“莊公冢抇”,高誘又解釋說:“莊公名購,僖公之父。以厚葬,冢見發(fā)?!盵1]525因為厚葬的刺激,盜墓行為盛行。因此墓葬建筑結構會考慮防盜要求,自戰(zhàn)國時期起,“墓室出現(xiàn)了特別的防護設施”,通常的情形,往往厚筑封土,亦采用積石、積沙等形式。除了“墓室設有特別防護設施”之外,還出現(xiàn)了“墳前置守”的方式。
蘇秉琦先生寫道:“任何堅密封固的方法都不能保證埋藏地下的財富的安全,于是出現(xiàn)了墓前置守。輝縣固圍村一號墓在墓道封土中部發(fā)現(xiàn)了一處住穴,住穴內出陶罐、碗、甑、燈、鐵刀、削、錛、斧、帶鉤、銅鏃等。穴旁有灶,因此推測是守墓人遺留的?!秴问洗呵铩吩v到當時統(tǒng)治階級守墓的情形,大概守墓已經成為習俗?!盵2]71-72這里所說的“守墓人”,或許是禮制規(guī)范下的孝子賢孫。如《后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上·廖扶》:“常居先人冢側,未曾入城市?!?1)又如《宋史》卷四五六《孝義傳·易延慶》:“延慶居喪摧毀,廬于墓側,手植松柏數(shù)百本,旦出守墓,夕歸侍母?!眳⒁娒撁摚骸端问贰?,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393頁。[3]2720但是他們居住在冢墓近旁,首先就有保障墳墓安全的作用。我們還看到,也有因特殊原因居于“墓側”守護墓葬的情形(2)《魏書》卷三八《王慧龍傳》:“呂玄伯感全有之恩,留守墓側,終身不去?!眳⒁娢菏眨骸段簳罚腥A書局1974年版,第877頁。。不封閉墓道,很可能直接居于其中,與輝縣固圍村一號墓墓道封土中所謂“住穴”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對應的文獻資料,有《后漢書》卷六六《陳蕃傳》記載的趙宣故事:陳蕃任樂安太守時,“民有趙宣葬親而不閉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鄉(xiāng)邑稱孝,州郡數(shù)禮請之。郡內以薦蕃,蕃與相見,問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數(shù),以其易黷故也。況乃寢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誑時惑眾,誣污鬼神乎?’遂致其罪”。李賢注:“埏隧,今人墓道也。杜預注《左傳》云:‘掘地通路曰隧?!盵3]2159-2160趙宣“不閉埏隧,因居其中”,應當是有“住穴”作為居處的。
張仲立先生研究秦始皇陵的防盜方式,指出:“始皇陵的防盜,其要有四:一是設暗器;二是掘深穴;三是防泄密;四是設守衛(wèi)。”[4]“設守衛(wèi)”,是秦始皇陵“防盜”的重要方式之一。秦始皇陵東側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宏大的兵馬俑軍陣,形成了震驚世界的文化影響。關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主題尚有爭論(3)有學者總結對于“秦始皇陵墓外側兵俑坑的作用”的解釋,“主要有四說,即守衛(wèi)京城的宿衛(wèi)軍說,秦始皇東巡衛(wèi)隊象征說,送葬的俑群說,表彰統(tǒng)一全國軍功所樹紀念碑式的‘封’說”。參見王學理:《秦俑專題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但秦始皇時代所經營的這一軍陣模型是以東方武裝集團作為假設敵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其性質應當與秦始皇陵密切相關(4)王學理認為,“兵馬俑坑的創(chuàng)設是秦始皇陵園建制的組成部分”,“俑坑因陵而存,而它又是秦代陵墓制度發(fā)展高度的集中反映”。王學理:《秦俑專題研究》,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頁。。兵馬俑軍陣嚴整的臨戰(zhàn)態(tài)勢,也給人以鮮明的陵區(qū)保護者的印象[5]。有學者指出:“秦都雍的諸公陵墓圍以壕溝,說明秦人的護陵設施是早有傳統(tǒng)。”[6]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說到“甸人”:“可(何)謂‘甸人’?‘甸人’守孝公、(獻)公冢者殹(也)。”整理小組譯文:“什么叫‘甸人’?‘甸人’是看守孝公、獻公墓的人。”[7]可知秦確實早有陵墓“守衛(wèi)”方式。秦始皇陵有城垣和城門[8]。不過,秦始皇倉促安葬,其陵墓“守衛(wèi)”制度未必完備。
秦始皇時代“麗邑”的設置,也有護衛(wèi)陵園的意義。東漢時東平王劉蒼就“帝欲為原陵、賢節(jié)陵起縣邑”的規(guī)劃,上疏勸諫:“臣愚以為園邑之興,始自強秦。古者丘隴且不欲其著明,豈況筑郭邑、建都郛哉!”(5)李賢注:“《谷梁傳》曰:‘人之所聚曰都?!蓬A注《左傳》曰:‘郛,郭也?!眳⒁姺稌希骸逗鬂h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傳·東平憲王蒼》,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437頁至第1438頁。所說“園邑之興,始自強秦”,指《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所記載“(秦王政十六年)秦置麗邑”[9]232。所謂“筑郭邑、建都郛”,對于陵墓有“設守衛(wèi)”的意義。有學者指出,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徙三萬家麗邑”,“復不事十歲”[9]256,強制徙民“住守陵邑”,“也有利于保護陵墓”[10]。這一形式為西漢繼承,出現(xiàn)了確定的陵邑制度。
《唐六典》卷一四寫道:“陵令掌先帝山陵,率戶守衛(wèi)之事;丞為之貳?!崩盍指Φ茸ⅲ骸爸翝h,奉常管諸陵縣,諸陵亦皆有令、丞?!薄昂鬂h先帝陵令每陵各一人,秩六百石,每陵所皆置萬戶?!盵11]《后漢書》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傳·城陽恭王祉》:“建武二年,以皇祖、皇考墓為昌陵,置陵令守視?!盵3]562這是漢代“置陵令守視”的明確的文獻記載。而西漢官職出現(xiàn)與帝陵有關的“陵令”字樣者,《史記》《漢書》可見“茂陵令”“長陵令”“杜陵令”“昌陵令”“平陵令”“霸陵令”等(6)“茂陵令”,見司馬遷:《史記》卷二〇《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065頁;班固:《漢書》卷七四《魏相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133頁;《漢書》卷七八《蕭育傳》,第3289頁;《漢書》卷九二《游俠傳·原涉》,第3718頁?!伴L陵令”,見《史記》卷一〇四《田叔列傳》,第2778頁;《漢書》卷三《高后紀》,第99頁;《漢書》卷七七《何并傳》,第3266頁?!岸帕炅睢?,見《漢書》卷六七《朱云傳》,第2914頁;《漢書》卷七〇《段會宗傳》,第3029頁?!安炅睢?,見《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第3415頁?!捌搅炅睢保姟稘h書》卷八八《儒林傳·瑕丘江公》,第3618頁;《漢書》卷九〇《酷吏傳·嚴延年》,第3667頁?!鞍粤炅睢保姟稘h書》卷九三《佞幸傳·董賢》,第3733頁。,應當都是陵邑長官。《唐六典》注所謂“每陵所皆置萬戶”,應當說的也是陵邑。
比較明確的漢代陵園“設守衛(wèi)”史例,有《續(xù)漢書·百官志二》“太?!睏l:“本注曰:掌守陵園?!盵3]3573帝陵作為重點護衛(wèi)對象,應有足夠員額設定?!堕L安志》卷一四《興平》“漢武帝茂陵”條引《關中記》云:“守陵、溉樹、掃除,凡五千人?!盵12]唐《天圣令》卷二二《賦役令》已見“陵戶”身份。“陵戶”與“國子、太學、四門、律、書、算等學生”“兩京坊正、縣錄事、里正”“驛長、烽帥、烽副”“傳送馬驢主、采藥師、獵師”等同樣,“并免課役”[13]272。對于后世文獻所見“守陵”人員的職任,也許還要具體分析,其中有些可能只是負責看護或者“守視”,而并非專門的武裝“守衛(wèi)”。如“守陵宮人”(7)《遼史》卷八一《蕭孝忠傳》:“葬日,親臨,賜宮戶守冢?!眳⒁娒撁摚骸哆|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85頁。可能情形類似。[14]248[15]1471,1503-1504、“守陵嬪御”[16]3318、“守陵妾”(8)西漢時已有令宮中女子服務于“諸陵”的情形。貢禹奏言漢元帝,說漢昭帝時供奉茂陵,“皆以后宮女置于園陵”。“諸陵園女亡子者,宜悉遣。獨杜陵宮人數(shù)百,誠可哀憐也。”《漢書》卷七二《貢禹傳》,第3071頁,第3072頁。[17]442、“守陵太監(jiān)”[18]1823,6746,7466[19]97等。但是漢代帝陵確實有武裝守衛(wèi)?!堕L安志》卷一四《興平》“漢武帝茂陵”條引《漢武故事》:“帝見形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勢,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上磨刀劍乎?自今以后,可禁之?!筋D首謝,因不見。往問冢旁,果有方石,可以為礪,吏卒嘗盜磨刀劍?;艄庥麛刂瑥埌彩涝唬骸竦烂C?,不宜為法?!酥埂!庇謱懙溃骸肮嗜罟对亼选吩娫唬骸菰陧汈?,帶劍上吾丘?!?9)其事更早見于《水經注》卷一九《渭水》:“《漢武帝故事》曰:帝崩后見形,謂陵令薛平曰:吾雖失勢,猶為汝君,奈何令吏卒上吾陵磨刀劍乎?自今以后,可禁之?!筋D首謝,因不見。推問冢傍,果有方石,可以為礪,吏卒嘗盜磨刀劍。霍光欲斬之,張安世曰:神道茫昧,不宜為法。乃止。故阮公《詠懷》詩曰:失勢在須臾,帶劍上吾丘。”見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59頁。今按:由此可知《漢武故事》《漢武帝故事》取材有相當早的史料。[12]432這是西漢出現(xiàn)“陵令”的資料(10)不過,《漢武故事》《漢武帝故事》成書或晚,其可靠性有必要討論。。而“陵令”統(tǒng)管的“守陵”者有佩攜“刀劍”的武裝人員(11)后世明確以軍事人員“守陵”的史例,有《舊五代史》卷一一四《世宗紀》:“賜守陵將吏及近陵戶帛有差?!钡?516頁?!端问贰肪硪欢抖Y志二十六·兇禮二·上陵》:“昭陵使甘昭吉引定陵例,請置守陵奉先兩指揮,京西轉運司請減定陵卒半以奉昭陵,詔選募一指揮,額五百人?!钡?884頁。《宋史》卷三六二《范致虛傳》:“致虛合步騎號二十萬,以右武大夫馬昌祐統(tǒng)之,命杜常將民兵萬人趨京師,夏俶將萬人守陵寢?!钡?1328頁?!睹魇贰肪戆司拧侗疽弧罚骸罢y(tǒng)二年,復因勇言,令錦衣等衛(wèi)、守陵衛(wèi)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隸錦衣督操,余悉歸三大營?!钡?178頁?!皩⑷f人守陵寢”是兵員數(shù)額最多的一例?!哆|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置蕃、漢守陵三千戶,并隸大內都總管司?!钡?44頁。戶數(shù)至于“三千”,且同時安排“蕃、漢守陵”,其民族構成,也值得注意。。
除帝陵之外,對其他特殊的冢墓由執(zhí)政機構安排“守?!钡那樾危詣钣凇皾h并天下”之初起始(12)“漢并天下”在正史中最初見于《魏書》卷九五《匈奴劉聰傳》:“三代以往,守在海外,秦并列國,漢并天下?!钡?041頁。而西漢文物發(fā)現(xiàn)已經多見“漢并天下”文字瓦當。。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記載,漢高帝十二年(前195),擊敗黥布叛軍,“過沛”,“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遂“追得斬布”,樊噲軍又“斬陳豨”?!笆辉拢咦孀圆架娭灵L安?!笔?,宣布為“秦始皇帝”等“予守?!备魅舾杉遥?/p>
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13)“楚隱王”,司馬貞《索隱》:“《系家》作‘幽王’,名擇,負芻之兄。”《史記志疑》:“案:‘陳涉’二字當衍?!稘h書》詔詞無之,蓋諸帝王皆不稱名也?!端麟[》以隱王為楚幽王,大謬?!眳⒁娏河窭K撰:《史記志疑》,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236頁?!妒酚洉⒖甲C》引梁玉繩說,又寫道:“愚按:注文攙入?!彼抉R遷撰,瀧川資言考證,水澤利忠校補:《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2頁。、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9]391
《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的記載略異:“其與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齊各十家,趙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視其冢,復亡與它事?!盵20]76《史記志疑》:“(《史記》)言趙悼孝襄王亦予守冢十家,而《漢書》云‘五家’?!妒贰贰稘h》載詔詞不同,疑《漢書》誤。”[21]236《史記會注考證》引梁玉繩說,又寫道:“中井積德曰:秦皇、陳涉之外,蓋以當時冢存者立制也。不然,何特親此數(shù)人矣?其他存者亦有后則不在此例。愚按:《陳涉世家》云:‘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c此異?!盵22]252《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高祖時為陳涉置守冢三十家碭,至今血食?!?14)《漢書》卷三一《陳勝傳》:“高祖時為勝置守冢于碭,至今血食?!钡?95頁。[9]1961其戶數(shù)超過了“秦皇帝二十家”及“與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妒酚洝肪砥咂摺段汗恿袀鳌罚骸案咦媸?,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盵9]2385與《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和《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的記載相同。
“予守?!薄爸檬刳!?,往往又體現(xiàn)出皇帝對某些家族和個人特別的恩寵和深切的關愛。如《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追尊薄父為靈文侯,會稽郡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已下吏奉守冢,寢廟上食祠如法?!盵9]1971這里所謂“長丞已下吏奉守?!?,并沒有設定“守?!泵鞔_的戶數(shù)。
《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記載,淮南王劉長以謀反罪處罰,“廢勿王”,遣處蜀郡嚴道邛郵?!拜d以輜車”,“淮南王剛”,“乃不食死”。漢文帝“哭甚悲”,“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戶”(15)《漢書》卷四四《淮南厲王長傳》:“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家?!钡?143頁。[9]3079-3080。漢文帝“守冢三十戶”的決定,是暗含哀情和悔意的。
對于朝中大臣“置守?!钡膶嵗?,有《漢書》卷五九《張安世傳》記載張安世長兄張賀的故事。張賀“幸于衛(wèi)太子”,而“太子敗,賓客皆誅”,張安世為賀上書,得免死“下蠶室”?!靶垡曰试鴮O收養(yǎng)掖庭,賀內傷太子無辜,而曾孫孤幼,所以視養(yǎng)拊循,恩甚密焉?!睆堎R對皇曾孫的教育和婚配,都曾盡心盡力。后“宣帝即位,而賀已死”,“上追思賀恩,欲封其冢為恩德侯,置守冢二百家”?!肮拾彩郎钷o賀封,又求損守冢戶數(shù),稍減至三十戶。”“遂下詔曰:‘其為故掖廷令張賀置守冢三十家?!盵20]2651對于張賀“置守冢二百家”,等級規(guī)格是空前的,張安世“求損守冢戶數(shù)”,態(tài)度明智,最終“稍減至三十戶”。
關于張安世的同事霍光,情形則不同?!稘h書》卷六八《霍光傳》記載:漢宣帝時,“(霍)光身死而宗族竟誅”,“至成帝時,為光置守冢百家,吏卒奉祠焉”(16)此后又有《三國志》卷九《魏書·曹仁傳》:“追賜仁父熾謚曰陳穆侯,置守冢十家?!标悏郏骸度龂尽?,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76頁?!度龂尽肪砦逅摹秴菚蚊蓚鳌罚骸懊勺影砸u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頃?!钡?280頁。[20]2959。其境遇,也表露出其政治敵對態(tài)度有所緩和的跡象?!爸檬刳0偌摇钡囊?guī)格,是比較高的。
《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記述了悲劇人物劉據親屬得到“置守?!眱?yōu)遇的情形(17)劉據的遭遇,可參看王子今:《晚年漢武帝與“巫蠱之禍”》,載《固原師專學報》1998年第5期。。劉據在湖縣遇難?!俺?,太子有三男一女,女者平輿侯嗣子尚焉。及太子敗,皆同時遇害。衛(wèi)后、史良娣葬長安城南。史皇孫、皇孫妃王夫人及皇女孫葬廣明?;蕦O二人隨太子者,與太子并葬湖。”太子遺孫,史皇孫子,即漢宣帝。初即位,下詔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號謚,歲時祠,其議謚,置園邑。”有司奏請:“謹行視孝昭帝所為故皇太子起位在湖,史良娣冢在博望苑北,親史皇孫位在廣明郭北。謚法曰‘謚者,行之跡也’,愚以為親謚宜曰悼,母曰悼后,比諸侯王園,置奉邑三百家。故皇太子謚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園置長丞,周衛(wèi)奉守如法。”于是,“以湖閿鄉(xiāng)邪里聚為戾園,長安白亭東為戾后園,廣明成鄉(xiāng)為悼園。皆改葬焉”[20]2747-2748。實際上完成了全面的平反。而“故皇太子謚曰戾,置奉邑二百家”與“史良娣曰戾夫人,置守冢三十家”,可以看作政策轉變的標志性顯現(xiàn)。
《史記》卷一一三《南越列傳》記述了南越政權在秦末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生成的過程,說南海尉任囂與龍川令趙佗商議,當“中國擾亂”之時,“興兵絕新道,自備”?!皣趟?,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盵9]2967漢高祖初定天下,因為久經戰(zhàn)亂、“中國勞苦”的緣故,當時以寬宏的態(tài)度容忍了趙佗政權在嶺南的割據。又曾經派遣陸賈出使南越,承認了趙佗“南越王”的地位,希望他能夠安定百越,并且保證“南邊”的和平。在高后專制的時代,“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似乎曾經采取了與南越實行文化隔閉、文化封鎖的政策。趙佗說:“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并王之,自為功也?!庇谑恰澳俗宰鹛枮槟显轿涞郏l(fā)兵攻長沙邊邑,敗數(shù)縣而去焉”。呂后派周灶發(fā)軍擊南越,南越與漢王朝正式進入交戰(zhàn)狀態(tài)。然而據《史記》卷一一三《南越列傳》記述,“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兩軍在南嶺一線相持了一年之久,于是出現(xiàn)了司馬遷所謂“隆慮離濕疫,(趙)佗得以益驕”的局面[9]2969。
漢文帝對于呂后時代政治多予否定,對南越國特意表示親和之意。措施之一,即保護趙佗先祖墓地,“置守邑,歲時祭祀”,并以優(yōu)厚條件安置其親屬,“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9]2970。據《漢書》卷九五《南粵傳》,又派陸賈出使南越,賜書致意,文辭頗為誠摯:“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薄澳苏呗勍踹z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瓋傻鄄⒘ⅲ鲆怀酥挂酝ㄆ涞?,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愿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20]3849-3850這篇情感誠懇、言辭親和、足以打動人心的外交文書,果然收得實效。趙佗表示愿廢去帝號,歸附漢王朝中央政權[23]。
漢文帝賜書中的文字,尤以“修治先人?!币痪渥顬橐俗⒛?。
據《史記》卷九七《酈生陸賈列傳》,陸賈第一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依漢王朝時,曾經強調“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情形,并以“掘燒王先人?!毕嗤{:
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于此。漢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18)《漢書》卷四三《酈食其傳》作“漢誠聞之,掘燒君王先人冢墓,夷種宗族”。第2111頁。,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9]2697
“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9]2698據《史記》卷一一三《南越列傳》,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之前,漢文帝已經注意和善地安撫趙佗,其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保護趙佗在真定(今河北石家莊東北)的家族墓地: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zhèn)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喻盛德焉。乃為(趙)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9]2970
回應陸賈對趙佗“自立為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的指責,趙佗解釋“妄竊帝號”的背景,其主要原因之一,竟然是所謂“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9]2970?!稘h書》卷九五《南粵傳》作“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論”[20]3851。
可見,在趙佗的意識中,“先人?!闭紦鴺O其重要的地位。有關“先人?!卑参5那榻Y,甚至可以決定其政治立場和政治態(tài)度,而軍事決策之戰(zhàn)與和、國家形勢之安與危,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于是,對于重要人物的“先人?!钡仄茐暮捅Wo,也成為一種政治行為。從趙佗故事可知,這一策略直接關系到“南邊”的局勢。
陸賈威脅趙佗“掘燒王先人冢”以及趙佗所謂“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都反映當時“掘冢”行為,可能常常被用以作為政治斗爭的一種手段。而相反,“置守邑,歲時奉祀”,則體現(xiàn)出友好的態(tài)度。
《漢書》卷九二《游俠傳·樓護》有以“上先人?!弊鳛閳F結親族之條件的史例:“多持幣帛,過齊,上書求上先人冢,因會宗族故人,各以親疏與束帛,一日散百金之費?!盵20]3707所謂“先人冢”,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維護宗法關系的重要象征。
《后漢書》未見“守?!痹O置的相關記錄?!稏|漢會要》卷三〇《民政下》涉及喪葬的部分只有“禁厚葬”和“瘞遺骸”條,不列與“守?!庇嘘P的條文[24]。但是《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到為重臣“置守?!比舾杉业男畔ⅲ凰莆鳚h張賀、霍光情形。
《三國志》卷九《魏書·曹仁傳》記述曹仁受到特殊的表彰。恩寵之形式,包括其父曹熾得“追賜”,并“置守冢”:“仁少時不修行檢,及長為將,嚴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從事。鄢陵侯彰北征烏丸,文帝在東宮,為書戒彰曰:‘為將奉法,不當如征南邪!’及即王位,拜仁車騎將軍,都督荊、揚、益州諸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戶。追賜仁父熾謚曰陳穆侯,置守冢十家?!盵25]276事在曹丕為魏王時,應看作建安末年史跡。
呂蒙得到孫權特別愛重,也通過類似情形有所表現(xiàn)?!?關羽)父子俱獲,荊州遂定”之后,據《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呂蒙傳》記載:“封爵未下,會蒙疾發(fā),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shù)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后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于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盵25]1279-1280呂蒙病重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并囑托“喪事務約”。“權聞之,益以悲感。蒙子霸襲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頃?!盵25]1280
呂蒙去世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資治通鑒》卷六八“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記載:“呂蒙未及受封而疾發(fā),權迎置于所館之側,所以治護者萬方?!薄安≈伛?,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權哀痛殊甚,為置守冢三百家。”[26]
呂蒙得孫權“為置守冢三百家”,達到“守冢”戶數(shù)的頂級規(guī)格,這也是孫權“哀痛甚”“哀痛殊甚”情感的一種寄托。呂蒙去世而孫權“為置守冢三百家”事,是君臣關系史值得特別重視的情節(jié)。
兩漢“守?!敝贫葘σ院髿v朝行政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成為帝王們積極參與并傾心投入的一種政治表演形式,也成為帝制時代的一種兼有宣傳作用和實踐作用的行政規(guī)范?!笆刳!庇謱懽鳌笆啬埂?。如《宋書》卷五二《袁湛傳》:“又增守墓五戶。”[27]1498
“守?!痹O置多體現(xiàn)對重臣貴族的恩遇。如《晉書》卷七七《陸玩?zhèn)鳌罚骸?陸玩)薨年六十四。謚曰康,給兵千人,守冢七十家?!?19)《晉書》卷七七《陸玩?zhèn)鳌愤€有“衛(wèi)墓”的說法:“太元中,功臣普被減削,司空何充等止得六家,以玩有佐命之勛,先陪陵而葬,由是特置興平伯官屬以衛(wèi)墓?!敝腥A書局1974年版,第2026頁。[28]2026
北族政治勢力對中原傳統(tǒng)的繼承,對漢族重要人物的尊敬,值得注意。如《晉書》卷一〇五《石勒載記下》記載:“其下幽州,修祖氏墳墓,為置守冢二家?!盵28]2738
最高執(zhí)政者以“置守?!北硎緦首逋馄莸暮褚猓呛芷毡榈姆绞??!端螘肪砭啪拧抖磦鳌な寂d王濬》:“追贈潘淑妃長寧園夫人,置守冢?!盵27]2439《魏書》卷八三上《外戚傳上·常英》:“遣兼太常盧度世持節(jié)改葬獻王于遼西,樹碑立廟,置守冢百家?!盵29]1817《魏書》卷八三下《外戚傳下·胡國珍》:“追崇國珍妻皇甫氏為京兆郡君,置守冢十戶?!盵29]1833《隋書》卷七九《外戚傳·高祖外家呂氏》:“詔并改葬,于齊州立廟,置守冢十家?!盵30]《宋史》卷二五〇《王承衍傳》:“其后公主請置守冢五戶,從之。”[16]8818又如《魏書》卷一三《皇后傳·文成昭太后常氏》:“依惠太后故事,別立寢廟,置守陵二百家?!?20)又見《北史》卷一三《后妃傳上·文成昭太后常氏》,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95頁。[29]327“置守陵二百家”的規(guī)模,是比較特殊的史例?!睹魇贰肪砣柀枴锻馄萘袀鳌り惞罚骸暗勰嗣袝〖茨勾瘟R,設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戶二百一十家,世世復?!盵18]7661則“守墓戶”數(shù)額更多。
對于過去的政治對手,取勝者往往以“置守?!薄敖o守墓”的方式表示尊重,也用以實現(xiàn)對其殘余勢力的安撫?!杜f唐書》卷五四《竇建德傳》:“遣使往灌津,祠竇青之墓,置守冢二十家?!盵31]2239《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使人如灌津祠充墓,置守冢三十家。”[14]3697《舊五代史》卷一一八《周書·世宗記》:“詔:‘故淮南節(jié)度使楊行密、故升府節(jié)度使徐溫,各給守冢戶,應江南臣僚有先代墳墓在江北者,委所在長吏差人檢校?!盵15]1570《魏書》卷九九《盧水胡沮渠蒙遜傳》:“又為蒙遜置守墓三十家。”[29]2208《周書》卷四八《蕭琮傳》:“梁二主各給守墓十戶。”[32]《明史》卷一《太祖紀一》: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在“淮東平”形勢下,“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的當年,在討張士誠誓師時宣布:“城下之日,毋殺掠,毋毀廬舍,毋發(fā)丘壟。士誠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毀?!盵18]14也有意表現(xiàn)一種開明胸懷。
《明史》卷三二五《外國列傳六·蘇門答剌》記載:“(宣德)九年,王弟哈利之漢來朝,卒于京。帝憫之,贈鴻臚少卿,賜誥,有司治喪葬,置守冢戶?!盵18]8422同卷《外國列傳六·蘇祿》寫道:“東王次德州,卒于館。帝遣官賜祭,命有司營葬,勒碑墓道,謚曰恭定,留妻妾兼從十人守墓,俟畢三年喪遣歸。”[18]8424這些史例,都體現(xiàn)了對“遠涉海道,萬里來朝”的“外國”貴族的禮遇。
前引《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湣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后,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以及《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詔曰:‘秦皇帝、楚隱王、魏安釐王、齊愍王、趙悼襄王皆絕亡后。其與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齊各十家,趙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視其冢,復亡與它事?!薄俺[王”,顏師古注:“陳勝也?!薄拔喊册嵧酢保亷煿抛ⅲ骸罢淹踔右?。釐讀曰僖?!稘h書》僖謚及福禧字,例多為釐?!薄褒R愍王”,顏師古注:“宣王之子,為淖齒所殺。”“趙悼襄王”,顏師古注:“孝成王之子?!薄拔汗油黾伞?,顏師古注:“亡忌即信陵君也?!盵20]76-77除了“魏公子亡忌”之外,都是“前代帝王”“先代帝王”。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閏月壬午朔詔曰:“晉世帝后及藩王諸陵守衛(wèi),宜便置格。其名賢先哲,見優(yōu)前代,或立德著節(jié),或寧亂庇民,墳塋未遠,并宜灑掃。主者具條以聞?!盵27]56南齊明帝建武二年(495)十二月丁酉詔曰:“舊國都邑,望之悵然。況乃自經南面,負扆宸居,或功濟當時,德覃一世,而塋垅欑穢,封樹不修,豈直嗟深牧豎,悲甚信陵而已哉。昔中京淪覆,鼎玉東遷,晉元締構之始,簡文遺詠在民,而松門夷替,埏路榛蕪。雖年代殊往,撫事興懷。晉帝諸陵,悉加修理,并增守衛(wèi)?!盵33]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507)夏四月癸未詔曰:“命世興王,嗣賢傳業(yè),聲稱不朽,人代徂遷,二賓以位,三恪義在,時事浸遠,宿草榛蕪,望古興懷,言念愴然。晉、宋、齊三代諸陵,有職司者勤加守護,勿令細民妄相侵毀。作兵有少,補使充足。前無守視,并可量給?!盵34]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十二月庚寅詔曰:“前代帝王,因時創(chuàng)業(yè),君民建國,禮尊南面。而歷運推移,年世永久,丘壟殘毀,樵牧相趨,塋兆堙蕪,封樹莫辨。興言淪滅,有愴于懷。自古已來帝王陵墓,可給隨近十戶,蠲其雜役,以供守視?!盵30]66除了這幾例外,顧炎武《日知錄》卷一五“前代陵墓”條還引錄了魏明帝、北魏高祖、北魏孝明帝、唐玄宗等相關保護“先代帝王”陵墓的詔書,并評論道:“古人于異代山陵,必為之修護若此。”[35]
對于“異代山陵”進行保護的做法,確實成為一種政治傳統(tǒng)。唐《天圣令》之《喪葬令》有明確條文:“先代帝王陵,并不得耕牧樵采?!盵13]351《舊五代史》卷一一〇《周書·太祖紀》:“唐莊宗、明宗、晉高祖,各置守陵十戶,以近陵人戶充?!薄皾h高祖皇帝陵署職員及守宮人,時日薦饗,并守陵人戶等,一切如故。”[15]1459《宋史》卷二《太祖紀二》:“詔:西京、鳳翔、雄耀等州,周文、成、康三王,秦始皇,漢高、文、景、武、元、成、哀七帝,后魏孝文,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肅宗、代宗、德、順、文、武、宣、懿、僖、昭諸帝,凡二十七陵,嘗被盜發(fā)者,有司備法服、常服各一襲,具棺槨重葬,所在長吏致祭?!盵16]31在對被盜“先代帝王陵”“重葬”“致祭”之外,又宣布:“增前代帝王守陵戶二?!盵16]32《宋史》卷一七《哲宗紀一》:“陜西有前代帝王陵廟處,給民五家充守陵戶?!盵16]335從字面看,除了“陵”以外,對“廟”也予以保護。然而言“有前代帝王陵廟處”設置“守陵戶”,其保護重心仍然在“陵”。所謂“廟”,可能即陵園祠祀建筑,即下文引錄所謂“廟貌猶在”者?!端问贰肪硪哗栁濉抖Y志·吉禮八·先代陵廟》:“詔:‘先代帝王,載在祀典,或廟貌猶在,久廢牲牢,或陵墓雖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黃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成湯、周文王武王、漢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宣帝、魏太祖、晉武帝、后周太祖、隋高祖,各置三戶,歲一享以太牢。秦始皇帝、漢景帝武帝明帝章帝、魏文帝、后魏孝文帝、唐玄宗憲宗肅宗宣宗、梁太祖、后唐莊宗明宗、晉高祖,各置守陵兩戶,三年一祭以太牢。周桓王景王威烈王、漢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質帝獻帝、魏明帝高貴鄉(xiāng)公陳留王、晉惠帝懷帝愍帝、西魏文帝、東魏孝靜帝、唐高宗中宗睿宗德宗順宗穆宗代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梁少帝、后唐末帝諸陵,常禁樵采?!盵16]2558“太昊”等14位帝王“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商中宗”等10位帝王“各置三戶,歲一享以太牢”,“秦始皇帝”等15位帝王“各置守陵兩戶,三年一祭以太牢”,“周桓王”等37位帝王“諸陵,常禁樵采”。
《宋史》卷一〇五《禮志·吉禮八·先代陵廟》還記載:“熙寧元年,從知濮州韓鐸請:‘堯陵在雷澤縣東谷林山,陵南有堯母慶都靈臺廟,請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五戶,免其租,奉灑掃?!盵16]2560定時祭祀及長期保護的政策,已經及于先古傳說時代的圣王。如前說“太昊、炎帝、黃帝、高辛、唐堯、虞舜”,這里又突出說到“堯”和“堯母”?;蛟S是對“濮州”“雷澤”傳說中的“堯陵”等遺存的正式認定(21)《日知錄》卷二二“堯冢靈臺”以為此說“不復考正”,相關傳說,“《詩》《書》所不載,千世之遠,其安能信之”?參見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5頁至第1267頁。?!端问贰肪硪哗栁濉抖Y志·吉禮八·先代陵廟》還寫道:“又以中丞鄧潤甫言,唐諸陵除已定頃畝外,其余許耕佃為守陵戶,余并禁止?!盵16]2560對“唐諸陵”予以保護的政治態(tài)度,又得到特殊的強調?!睹魇贰肪矶短婕o二》:洪武三年(1370)于“告武成于郊廟”,“大封功臣”之后,“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寢,并加修葺”[18]25。洪武九年(1376),“遣官省歷代帝王陵寢,禁芻牧,置守陵戶”[18]31?!睹魇贰肪硪蝗洞鸬撆c權傳》:“下禮官議,遂并建帝王廟,且遣使者巡視歷代諸陵寢,設守陵戶二人?!盵18]3993
“歷代帝王陵寢”之外,《宋史》卷一〇五《禮志八·吉禮·先代陵廟》:“詔孫臏等各置守冢三戶,趙簡子等各二戶,慕容德等禁樵采。”[16]2559涉及并非“帝王”的重要歷史人物,一如劉邦置“守冢”的“魏公子無忌”。而《元史》卷一六〇《閻復傳》記載,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集賢學士閻復上疏言:“曲阜守冢戶,昨有司并入民籍,宜復之?!倍捌浜笤t賜孔林灑掃二十八戶、祀田五千畝”,正是由于閻復的建議[36]。這當然是特別值得注意的政治文化現(xiàn)象。
“守陵”“守?!薄笆啬埂弊鳛閲倚袨?,鮮明地體現(xiàn)出政治導向的作用。然而其實際作用應當說是非常有限的。這種制度,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遏制民間個體及小群體形式隱秘的盜墓犯罪,卻無法抗御強勢軍政實力集團大規(guī)模的公開的陵墓盜掘。作為行政表現(xiàn)的“守陵”“守?!薄笆啬埂痹O置,其宣傳意義常常超過實際作用。
在社會動蕩年代,大規(guī)模的民眾暴動的沖擊,使得原有政治秩序被打破,這種設置完全報廢。例如,新莽政權崩潰,“眾兵發(fā)掘(王)莽妻子、父、祖冢,燒其棺槨及九廟、明堂、辟雍,火照城中”[20]4190。赤眉軍入關中,“發(fā)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后尸。凡賊所發(fā),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3]483-484。
即使在設置有“守陵”“守冢”“守墓”制度、朝廷名義上依然執(zhí)政的時代,強勢軍閥以暴力方式發(fā)掘富家豪族冢藏甚至皇家陵墓的史例亦頻繁見諸史籍。如董卓主宰朝政期間,“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fā)掘陵墓,取寶物”(22)《后漢書》卷九《獻帝紀》:“董卓遂發(fā)掘洛陽諸帝陵?!钡?71頁?!独m(xù)漢書·五行志一》:“董卓多擁胡兵,填塞街衢,虜掠宮掖,發(fā)掘園陵?!眳⒁姟逗鬂h書》,第3272頁。《后漢書》卷七二《董卓傳》也有關于董卓指使呂布發(fā)掘帝陵以及貴族官僚冢墓事的記載:“(董)卓自屯留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又使呂布發(fā)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寶?!钡?327頁至第2328頁。[25]176?!段倪x》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是袁紹舉軍進攻曹操時發(fā)布的檄州郡文。其中說到曹操發(fā)掘梁孝王陵墓事:“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恭肅,而(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fā)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寶,至令圣朝流涕,士民傷懷?!睋f曹操甚至在軍中專門設立了指揮盜掘陵墓的官職:“又特置發(fā)丘中郎將(23)《后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及《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先帝母昆”作“先帝母弟”,“桑梓松柏”作“松柏桑梓”,“帥將吏士”作“率將校吏士”,“又特置發(fā)丘中郎將”作“又署發(fā)丘中郎將”。參見《后漢書》,第2396頁;《三國志》,第198頁。、摸金校尉,所過隳突(24)“所過隳突”,《后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作“所過毀突”,第2396頁。《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作“所過墮突”,第198頁。,無骸不露?!?25)“污國虐民,毒施人鬼”,《三國志》卷六《魏書·袁紹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作“殄國虐民,毒流人鬼”。第198頁。[37]陳琳在袁紹敗后,投靠曹操集團?!度龂尽肪矶弧段簳り惲諅鳌罚骸霸蠑?,(陳)琳歸太祖。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陳)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盵25]600曹操不滿陳琳在進行政治攻擊時“上及父祖”,是指檄書中說到曹操“贅閹遺丑”,揭露其父祖與宦官集團有特殊關系,且為政丑虐一類話語。曹操所謂“但可罪狀孤而已”以及所謂“惡惡止其身”等,似乎可以理解為對盜發(fā)陵墓等指責持默認的態(tài)度。
據《舊五代史》卷七三《唐書·溫韜傳》記載:“溫韜,華原人。少為盜,據華原,事李茂貞,名彥韜,后降于梁,更名昭圖?!弊鳛榛顒佑陉P中地區(qū)的軍閥,溫韜的盜墓行為有罕見的規(guī)模和驚人的影響:“為耀州節(jié)度,唐諸陵在境者悉發(fā)之,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當時輿論,斥其“劫陵賊,罪不可赦”[15]961。關于溫韜“劫陵”事跡,《新五代史》卷四○《雜傳·溫韜》又有較詳盡的記載:“(溫)韜在鎮(zhèn)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fā)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溫)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紙墨,筆跡如新。(溫)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fā)?!盵17]441
盡管“守陵”“守?!薄笆啬埂闭哂袕碗s的主觀動機,盡管面對社會激烈動蕩時代的陵墓破壞,其實際效能有限,但是其制度的遺存,畢竟在一定意義上對陵墓客觀上有所保護。就歷史文化遺產的存續(xù),積極作用是應當肯定的。
中國古代歷史遺產的物質存在形式中,墓葬特別值得重視。張光直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回顧中國考古學的進步時曾經寫道:“40年來中國考古學的偉大進展,是眾所熟知的。這些進展的結果,使我們對中國古史的內容,增加了許多新的知識與了解,并將中國古史的剖面不論在幅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加以大量的擴張。出土這些新考古資料的遺址,有的是古代的宮殿或是聚落的廢墟,但絕大部分是古代的墓葬,而且新出土文物中的精華,也絕大多數(shù)是自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毕惹厍貪h社會意識中,“魂魄神靈”理念有深刻的影響,“既然人死之后魂魄分離,魂氣升天,形魄歸地,那么古代的埋葬制度與習俗便必然具有雙重的目的與性格,即一方面要幫助魂氣順利地升入天界,一方面要好好地伺候形魄在地下宮室里繼續(xù)維持人間的生活?!睆埞庵毕壬治隽藵h代前后的墓葬習俗,指出:“在時代上較早期的葬俗與魂的關系似乎較為密切,而到了晚期即西漢以后則對形魄更加重視?!薄暗徽撃媳痹缤恚袊糯崴讓昶莾烧叨际羌右哉疹櫟?。自早期開始的豎穴土葬便是為形魄安宅,而歷代隨葬品上的藝術表現(xiàn)也從不缺如人神溝通的象征意義?!彼f:“中國古人對死后命運的關注,可以說明中國古代厚葬習俗的存在理由,但為什么在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精美藝術品在墓葬以外的遺址中很少發(fā)現(xiàn)呢?我相信這是考古學上偶然的保存與否的現(xiàn)象?!睆埞庵毕壬娜缦屡袛嗍呛侠淼模骸啊妒酚洝飞险f殷紂王‘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武王伐紂時,《逸周書·世俘解》說‘得舊寶玉萬八千,佩玉憶有八萬’。司馬遷記項羽入秦都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諸侯共分之’。由此可見三代秦漢時的宮室宗廟中也是富有珍寶的,但朝代一旦衰落,宮廟便常擄奪一空。除了偶然的遺存,如周原的青銅器窖藏和三星堆祭祀坑一類以外,中國古代美術精華就靠古人厚葬之風而部分幸存到今天供我們作研究古史的寶貴資料?!盵38]
當然,有意義的古代文化遺存并不僅僅限于“珍寶”,但作為認識古代社會高等級文化創(chuàng)造的“寶貴資料”確實多發(fā)現(xiàn)于“墓葬”,是確定的文化史經驗。
注意到中國古代物質生產史與物質生活史的重要遺存往往集中存留于歷代墓葬之中,則應當對于漢代以來的“守陵”“守?!薄笆啬埂敝贫瓤陀^形成的積極的陵墓保護作用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