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斷想

        2020-12-06 03:08:14
        藝術探索 2020年4期
        關鍵詞:史學史美術史繪畫

        韓 剛

        (四川大學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史研究已有近百年歷史;中國文學史學史研究已有十數(shù)年歷史①董乃斌、陳伯海、劉揚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全三卷,百余萬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被評為“一部富含史實的開創(chuàng)性力作”,可謂中國文學史學史研究標志性成果。;第一本《西方美術史學史》出版于2008年;《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史研究》也已于2016年出版。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研究有悠久傳統(tǒng),至今雖未見標志性重大成果問世,但頗為學界關注,相關研究似乎也正在開展,如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招標選題第19號“中國美術史學史研究”中即當包含有古代內容。

        一 、緣起與意義

        筆者師從金維諾先生,問學于林木、薛永年、羅世平等先生,知道這些前輩學者都很關注這一問題,或多或少都有相關研究成果問世,且林木先生在很多時候與場合都會鼓勵我們致力于中國美術史學史研究與相關學科建設思考。加之中國史學史、文學史學史等研究成果豐碩,學科建設成就巨大,而綜觀前賢相關研究,尚有很大的進一步探討與突破的空間。故近20年來,筆者殫精竭力于思考、研究與建立富有中國氣派和趣味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學科),也取得了一些局部成果,形成了一些看法,現(xiàn)予以整理與公布,希望能作引玉之磚。

        筆者從事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研究始于2001年,在研究方法上致力于拓展、深化乾嘉考據(jù)之法,刊發(fā)《隋唐以前藝術門類理論淵源考》(2016年)、《梁元帝<山水松石格>證實》(2017年)、《姚最<續(xù)畫品>成書與流傳考略》(2018年)、《王維<山水訣>版本疑偽辨析》(2015年)、《<歷代名畫記>宋本考略》(2015年)、《<宣和畫譜>宋元版本考》(2016年)、《“然此小疵,不足掩大醇也”——<宣和畫譜>學術水平論辨》(2017年)等系統(tǒng)性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研究專論30多萬字,內容涉及史籍作者考察,版本考證,文本輯佚、辨?zhèn)闻c???,文體、史料源流梳理,史籍編撰體例前后因革等,較為深入地探討了一些中國古代美術史學重要問題,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新思考。

        筆者又為美術學本科生、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方向碩士研究生開設“中國畫論”課程十余年,未曾間斷地思考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相關問題。2012—2018年,又以該課程講義為主要內容,應邀在《中國書畫報》主持《中國畫論解釋》欄目,7年共撰寫從東晉顧愷之《論畫》至清代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系列畫論解讀文章35篇,刊發(fā)136篇次,近40萬字。每篇內容包括畫學典籍原文、譯文與解讀三部分,解讀部分有作者、版本、主要內容、編撰體例、重要畫學觀念前后因革與得失等考察,內容基本上包括中國古代繪畫史學史中史觀、史料與編撰等及其在時空之維中的遷流變化、顧盼照應關系,可視為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前期對標性研究工作。

        筆者同時為美術學本科生、中國古代美術史論方向碩士研究生講授“中國工藝美術史專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國建筑與雕塑專題”課程多年,偏重相關史籍文本(如《考工記》《營造法式》《髹飾錄》《園冶》《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等)的講授,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論有較深入認知。

        以上簡單羅列是想說明,據(jù)筆者體會,由于中國古代美術史學源遠流長,相關典籍異常豐富,讓人信服的重要成果之取得,非率爾操觚所能奏效。從很大程度上看,筆者也只是在延續(xù)上述金維諾等先生的相關研究工作,窮盡心力,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不得而知。盡管如此,這一工作卻有著獨特的學術價值與巨大的學科建設意義,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當下文化學術已全球一體,交融互動,而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的對象與性質決定了研究者不但須精通中國傳統(tǒng)美術史籍文本,且須對傳統(tǒng)藝術精髓與神韻有深入感悟與領會。至少遲至目前,海外漢學家對此尚難措手,很難像近年輸入并風行的中國美術史圖像研究那樣,指望漢學家短期內在這一領域有重要成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只有高度民族化、傳統(tǒng)化,才能葆有獨特性,從而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此恐亦非他者眼光(或他山之石)所易辦。

        二是奠基于精深學術研究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學科若能在我們這一輩學者手中建立,對中國美術史學、美術學與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對2011年升格而來的藝術學學科門類建設與完善都有巨大推動作用。

        二、學術史概略

        任何學術思考與研究都應該建立在對學術史的深入了解上,而在梳理前賢相關研究之前,有必要對研究對象略作界定。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應立足美術(或藝術、審美),以中國古代(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繪畫、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等美術史籍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

        國內學術界對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所涉主題和內容的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版本目錄學與中國美術(繪畫)史論研究領域,而后者往往會借助前者成果。版本目錄學中較早成規(guī)模的研究是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藝術類》中畫學部分,內容主要包括歷代畫學史籍的作者考察、書目著錄、常見版本、成書過程、內容評述、價值評判等,屬著錄性質,影響后世甚為深遠。在此基礎上,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子部五·藝術類一》、李裕民先生《四庫提要訂誤·子部·藝術類》等又做了辨證與訂誤,使相關內容更實事求是,足資參考。遺憾的是,諸書元以前畫學史籍收羅較為充分,明清多有疏漏,清乾隆朝以后則闕如,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國古代美術史籍全貌。承接《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傳統(tǒng),丁福保、周云青編《四部總錄藝術編》(1929年初刊),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1932年初刊),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1957年初版),于安瀾編《畫論叢刊》(1960年初版)、《畫史叢書》(1963年初版)、《畫品叢書》(1982年初版),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1998年初版)等在史籍選擇、版本梳理、文本???、輯佚辨?zhèn)?、內容評價等方面可謂后出轉精,愈后愈精,為今天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準備了更為可信的資料。不足之處在于:單部史籍梳理時有疏誤,歷代史籍在史觀、史料與編撰等方面的起承轉合、顧盼照應變遷考察甚為缺乏,基本上沒有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等史籍考察內容。

        前賢研究中,具有較好繪畫史學史意識的論述主要有史巖《古畫評三種總考》(1941年),阮璞《<歷代名畫記>運用前人文獻多有點竄曲解處》②見阮璞《中國畫史論辨》,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第94—101頁?!墩撁髑逦娜水嬛龅摹安蛔x書而好奇習氣”及文人畫本位觀點》《<宣和書畫譜>談藝多暗剽蘇軾語意》《清代畫人傳記詳江浙而略他省之“通病”》③以上三篇文章皆載阮璞《畫學續(xù)證》,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第121—160頁、第320—327頁、第353—354頁。等論文,對所涉繪畫史籍考察較為詳細,對某時代繪畫史籍前后因革、史料來源及內容得失評述較為中肯。不足之處是僅涉及少量繪畫史籍。

        整體性研究中國繪畫(美術)史學史的學者主要有溫肇桐、金維諾、羅世平、陳池瑜、韋賓等先生。溫肇桐撰有《中國古代畫論要籍簡介》(1980年,32開,63頁)一書、《中國繪畫史學史發(fā)微》(1990年,3000字左右)一文,前者分畫理、畫法、畫評、畫史、著錄、詩詞題跋、叢輯、偽托畫論八類簡介古代畫史要籍46種,敘述方式雖有現(xiàn)代學術中“史”的意識,但傳統(tǒng)著錄性質仍未根本改變;后者為概略思考中國繪畫史學史提綱,現(xiàn)在看來,失之淺顯。金維諾先生《中國早期的繪畫史籍》《<歷代名畫記>與<唐朝名畫錄>》《北宋時期的繪畫史籍》《宋元續(xù)編的繪畫通史》《宋元繪畫收藏著錄》系列文章(共6.5萬字左右,最初發(fā)表于1979—1980年《美術研究》期刊上),是比較系統(tǒng)的晉唐宋元繪畫史籍研究,較為注意畫學思想、觀念等的前后承接、對比,現(xiàn)代史學史意識較為明確,學術影響較大。今天看來,短處在于:介紹性內容較多,深入不夠;有些論點(如顧愷之《論畫》與《魏晉勝流畫贊》題目是否誤倒、謝赫《畫品》版本等)尚可商榷;缺少明清繪畫史籍內容。蓋因學脈延續(xù),羅世平先生在中央美術學院為研究生開設“中國美術史學史”課程多年,據(jù)傳講義錄音稿在其弟子中多有流傳,惜除精審的《回望張彥遠——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整理與研究》(有2005年、2010年兩個版本,后者1.8萬字左右)外,其他內容尚未見公開發(fā)表或出版,難以全面評述。陳池瑜先生《謝赫<畫品>的歷史價值及若干問題辨析》(2009年)、《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畫史體系與史學理論》(2009年)、《漢魏“賦”“贊”及<西京雜記><世說新語>中的畫史材料》(2010年)、《顧愷之<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的史學價值及文題辨析》(2011年)系列文章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了漢唐間繪畫史學諸問題,在文本發(fā)掘、史料來源、史學理論、史觀考察及疑難問題探索等方面成績突出。陳池瑜先生《中國藝術史學的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特征》(2009年)一文則是對加強中國美術史學理論研究的總體性思考,認為應該深入優(yōu)良傳統(tǒng),借鑒西方藝術史研究積極成果與理論方法,力爭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風格和全球影響力的藝術史觀念和方法,全力打破西方藝術史學科的“中心主義”神話,富有啟發(fā)性。韋賓先生《中國畫學文獻史略》(2016年,27萬字)試圖超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來的畫學著錄體例,以現(xiàn)代學術眼光,對傳統(tǒng)畫學文獻發(fā)展歷程進行梳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中國美術史學史”(該書自《跋》),先秦至當代貫通,內容除畫學專著與相關著述外,也涉及散佚于經(jīng)史子集中的畫學文獻,取材超出了前賢論述范圍,然如該書《自序》所說,基礎為作者多年“畫學文獻”講課錄音整理,“只是為中國畫學文獻的歷史勾勒了粗略的輪廓,疏漏頗多”。

        以上是對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系統(tǒng)內部縱向學術史的大略回顧,從系統(tǒng)外部縱向來看,喬志強《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史研究》(2016年,50萬字)一書是對20世紀初以來,日本、歐洲、蘇聯(lián)與歐美美術史學影響下的百年中國美術史學發(fā)展變化的回顧與反思,史學史探究目的明確,考察系統(tǒng)深入,在很多方面對本研究具有參考價值。從系統(tǒng)外部橫向看:陳平《西方美術史學史》(2008年)為對西方美術史學發(fā)展變化歷程的總括性梳理,偏重于時間鏈條上的史學方法論敘述;董乃斌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2003年)是一部具有集成性質的開創(chuàng)性力作,對新創(chuàng)學科“文學史學”未來發(fā)展與建設具有重要奠基意義與推進作用。二者與本研究關系較近,借鑒意義不言而喻。史學對美術史學影響很大?!笆穼W史”為現(xiàn)代學術概念,蓋由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率先提出④《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由梁啟超1926年至1927年間在清華學校的講稿集錄而成,集錄者為周傳儒、姚名達。,在中國歷史學領域最先開花結果,研究全面而深入,成果豐碩,如(日)內藤湖南、金毓黻、蒙文通、白壽彝、杜維運、瞿林東等史學家均有《中國史學史》專著面世,各有特點。內藤湖南《中國史學史》(1949年)⑤日本學者內藤湖南(1866—1934年)曾于1914—1915年、1919—1921年、1925年在京都大學講授“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史》為根據(jù)三次授課內容整理而成,1949年第一次出版。、蒙文通《中國史學史》(2006年)⑥蒙文通(1894—1968年),《中國史學史》是他20世紀30至50年代在國內各大學講授“中國史學史”課程的講義,其中基本部分撰于1938年任教于成都國立四川大學時,后又續(xù)有補寫。雖均為20世紀上半葉執(zhí)教大學之講義,但精義紛呈;杜維運《中國史學史》(2010年)首次從中西史學比較角度闡述中國史學邏輯結構,頗值得參考。

        國外第一、二代漢學家(如沙畹、伯希和、斯坦因等)尚知遵循中國學術傳統(tǒng),注重文獻理解與考證,之后漢學家愈來愈以他者眼光側重中國藝術品與圖像研究,以圖證史,成果豐富,但由于缺乏對中國古代文藝思想的認知與感悟,缺乏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籍文本研究之精通,相關成果尚處于某(些)畫學文獻(如《歷代名畫記》等)或某(些)思想觀念(如“六法”等)的翻譯、介紹或串講階段,如美國學者Wilian Acker、Susan Bush、Hsio-Yen Shih⑦Wilian Acker, Some T' ang and Pre-T' 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E.J.Brill,1954;Susan Bush and Hsio-Yen Shih,Comp.& eds., Early Chinese Texts on Pait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等,一些局部研究性成果(如比利時魏查理《作為偈頌的繪畫六法》等)尚多臆想成分,乏善可陳,目前尚難以從整體上在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這一創(chuàng)新學科領域有重要建樹。

        總之,國內外前賢相關研究無論是局部展開還是整體性觀照,均為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提供了借鏡,主要不足在于: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局部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晉唐宋元畫學領域,缺少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及明清畫學等內容),全方位整體觀照少,系統(tǒng)建構缺乏,尤缺致力于思考與建立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學科者。

        三、總體內容、問題、框架、邏輯關系與預期目標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的順利展開,離不開對總體內容、問題與研究框架的思考(或構想),而這些思考又是建立在相關子思考及子思考與總思考之間、子思考相互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等基礎上的。經(jīng)過多年推敲斟酌,今對這些思考略述于下。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的總體內容應為:回顧與省視時空之維中中國歷代美術史籍文本在史觀、史料、編撰等方面的起承轉合、顧盼照應軌跡(規(guī)律)及原因,分析與歸納其得失,吸納新知,識古鑒今。

        總體問題應為:以審美為視角,深入探討、建構以中國古代繪畫史學史為主干,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學史等為分支,一干多支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創(chuàng)新學科(研究)。

        總體研究框架應為:總思考為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分為繪畫、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學史四個子思考。若進一步言之:總體研究框架應由《緒論》與主體部分構成,《緒論》概述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諸概念、界域、特征、生長衍化軌跡、歷史意義與對當下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之借鑒價值,以及通論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在時空維度中的起承轉合變遷軌跡;主體部分分類詳述中國古代繪畫、工藝美術、建筑與雕塑藝術史學等的變遷之跡與所以跡,而繪畫史學是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的主干與核心,占有壓倒性重要地位與統(tǒng)攝作用,故應重點論述(可細分為畫史、畫論、畫品、畫作著錄與畫法等備述歷代畫學變遷)。

        內在邏輯關系:總思考與四個子思考之間應為總分關系,子思考相互之間應為一干多支的主干與分支關系(繪畫史學為主干,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學為分支)。這種“一干多支”邏輯關系可以這樣看:其一,如果立足于審美,自然應該剔出工藝美術、雕塑藝術等中的實用功能部分,而保留審美功能部分,而審美功能部分主要是繪畫賦予的,如兩漢畫像石、磚既是雕刻也是繪畫,且主要是繪畫;宗教石窟寺浮雕等既是雕刻又具有很強的繪畫性;雕塑表面的裝飾性繪畫、紋樣與色彩等相當普遍;工藝美術品表面基本上都有裝飾繪畫與紋樣、色彩;木結構建筑幾乎都有壁畫及裝飾紋樣、色彩等。其二,因承其一,古代繪畫史籍(如《歷代名畫記》《圣朝名畫評》《圖畫見聞志》《畫繼》等)中均有大量工藝美術、雕塑、建筑藝術內容,可見前者是可以統(tǒng)攝后三者的。其三,在繪畫、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等門類史籍中,前者比后三者要全面、豐富與深入得多。其四,顯然,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除上述裝飾繪畫、紋樣、色彩等藝術語言從屬于繪畫外,還應注重視覺、空間、造型、層次、陳設等藝術形式語言,然而,這些藝術形式語言無一例外亦為繪畫史學探討的內容。

        這一構想達成的預期目標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其一,學術理論。承繼前賢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研究成果,反思、吸納西方美術史學理論與方法,賡續(xù)中國學術傳統(tǒng),變古則今,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氣派與趣味的當代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范式。

        其二,學科發(fā)展。中國古代美術史是研究中國古代美術歷史現(xiàn)象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中國古代美術史學是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的再研究,是為總結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而提出的一門新型學科。前賢在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研究方面雖積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從總體上看,學科建設發(fā)展還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尚未確立與成熟。

        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的進程進行歷史的梳理與總結,就是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它是構成中國古代美術史學這一創(chuàng)新學科的三大主干之一(另兩大主干應該是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理論[或原理]與批評),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范式成果的取得是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學科確立與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迄至目前,中國史學史研究已有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成果豐碩,學科成熟;中國文學史學史研究則有近20年的發(fā)展,學科初立。這些為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提供了借鑒。藝術學門類建立于2011年,下屬五個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與舞蹈學)里中國美術史(屬于美術學)學科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發(fā)展快,成熟早,筑基于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創(chuàng)新學科不但應該在藝術學門類中率先突破,而且條件已基本具備,時機已較為成熟,亟待大力推進。

        其三,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利用。以美術(審美)為視角,全面系統(tǒng)地調查、發(fā)現(xiàn)、整理、輯佚、辨?zhèn)闻c分類編輯、??睔v代美術史及相關文獻,可以突破與補足前賢相關研究利用文獻時的四方面遺憾:一是多取整部美術史籍,忽略散落于經(jīng)史子集等中的片段、零散美術文獻;二是多取繪畫史籍,基本不論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籍等文獻;三是在繪畫史籍中偏重畫史、畫論與畫品而忽略畫作著錄、畫法史籍等文獻;四是在畫史、畫論與畫品中偏重經(jīng)典而忽視一般史籍文獻。

        四、總體研究思路、視角、路徑

        任何重要學術研究之初,都應對相關研究的總體思路、視角、路徑等有比較深入的思考與認知,以有效避免應景隨俗、率爾操觚而可能不得善終的問題。

        就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總體思路而言:首先,應全面系統(tǒng)地調查、整理、分類編輯與校勘歷代美術史籍文獻中有關史觀、史料、編撰等方面內容,形成分類輯叢,以此為具體深入專題研究之堅實進階;其次,細讀、摘記與借鑒前賢中國繪畫史學史等研究成果,針對重要史籍與通史、斷代史、地方志、專門史等做深入細致的專題研究,形成若干專題研究論文、專著,作為總體、系統(tǒng)的宏觀敘事之堅實進階;其三,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立足中國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借鑒中國史學史、中國文學史學史等領域的成功范式,吸納西方美術史學研究理論與方法中有益成分,融會貫通,跨學科多角度闡釋,探索與總結中國古代美術史學變遷規(guī)律,創(chuàng)建富有民族氣派和趣味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創(chuàng)新學科。這種思路的學理依據(jù)在于:充分尊重中國傳統(tǒng)學術“述而不作”“知人論世”“疏不破注”等研究范式,基礎材料收羅完備充分,解釋準確可信,心胸視野開闊,理論方法得當,穩(wěn)扎穩(wěn)打、慘淡經(jīng)營是人文學科任何有持久影響力重大范式成果取得的鐵律,即古賢所云“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來,而可大可久者也”;當下國家強調文化自信、復興,大力提倡、扶持創(chuàng)新,全球各種文化互動交融等大勢決定了學術研究與學科創(chuàng)新必須在根植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納異質文化學術研究方法養(yǎng)分,承繼傳統(tǒng)精髓,展示獨有身影,彰顯迷人風姿,葆有特出氣韻,才能在五彩紛呈的全球學科之林中立足;只有特立獨行之人,才會在社會群體中有一席之地,也只有高度民族化、傳統(tǒng)化的學科,才能在全球學科競爭中脫穎而出。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自然應當以美術(藝術或審美)為研究視角,主要有兩方面含義:一是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了敘事須立足審美。繪畫、雕塑至少自晉唐以來即為“純藝術”(指純粹精神性、欣賞性的審美賞鑒藝術),工藝美術與建筑藝術卻與之大不一樣,雖有“純藝術”成分,但實用性、科學性與技術性占有很大比重,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且以實用為主,審美為輔,在美術史學史敘事中自然應側重其視覺、空間、造型、層次、陳設、裝飾與色彩等藝術語言與特征方面。二是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具有強烈的歷史敘事特征,研究須要像史家一樣以求真的精神去征引、考證材料,重構過往時空之“實況”,不僅要求保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歷史信息的準確,更應注重史料本身在時空之維中的前后次序、關聯(lián),必須堅持史學的外在性、客觀性原則;同時也須注意,美術史學史并不完全等同于史學史,其自身特質決定了在敘事中更應注重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多講求藝術性,抉發(fā)審美經(jīng)驗與價值,鮮明地體現(xiàn)出史學的內在性、主觀性原則。在具體研究中,更須要深入到歷代美術史家(絕大多數(shù)為美術家或美術鑒賞家)個體內心,設身處地,進行心靈碰撞、情感交流與精神感應。只有這樣,當代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才能葆有獨特性,才有存在意義。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路徑應采取以經(jīng)驗實證為主、理性思辨為輔的方式論述,力避觀念(或主題)先行,大力貫徹嚴謹踏實的研究方法和學術作風。先以經(jīng)驗實證為主,在時空之維中對中國古代美術史學進行“以古還古”式考察,老老實實從源遠流長、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中歸納和總結出某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論點;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必要的理性思辨,對中國古代美術史研究的起承轉合衍變規(guī)律作宏觀、整體而系統(tǒng)的把握與透徹分析,以對治前賢研究局部文獻著錄式的淺顯,及以當代西方史學理論與方法視角考察的“六經(jīng)注我”式的失真等偏失。這一工作雖十分費力與艱苦,但“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竭盡心力從實際中概括出的理論,應更有價值與意義。

        五、研究方法

        由于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美術典籍文本,這就決定了研究方法或手段必須是在立足中國文化學術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吸納異質文化學術研究方法,具體而言有以下四個方面值得提倡:(一)充分尊重中國學術傳統(tǒng)中“述而不作”“知人論世”“實事求是”“疏不破注,注不破傳”等研究范式;(二)堅持回歸原境,文獻細讀與美術圖像印證結合,遵循、深化與拓展乾嘉考據(jù)之法;(三)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盡量剔除研究者主觀意氣,讓研究對象自述前世今生,“我注六經(jīng)”而非“六經(jīng)注我”;(四)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是開放性的美術史學的歷史,不應排斥跨學科多角度闡釋,如心理學(美術史作者心理分析)、社會學(美術史作為社會文本)、闡釋學(美術史作為接受文本)、風格學(作為美術史學印證的形式分析)、圖像學(美術作品產(chǎn)生的語境探析)、人類學、數(shù)學統(tǒng)計等角度。這種研究方法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于:中國古代美術典籍為古賢仰觀俯察,究天人際、通古今變,由博返約而成一家之言的,對這一點應有清醒與深刻的認識,與古賢達成同情之默應,打成一片,才能披文入情,沿波討源,心心相印,顯微闡幽,得其真際,而非立足分科細密、與古賢及古典異質的西方科學分析主義學術研究方法所能完全契合與做好的。

        六、關鍵性問題和重點、難點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主要應注意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是:梳理、研究與論述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學術史,整體而系統(tǒng)地建構以中國繪畫史學為主干,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學為分支的,一干多支互相生發(fā)、有機統(tǒng)一,既承載中國歷史、文化與藝術學術傳統(tǒng),又富于時代新意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創(chuàng)新學科(研究)。這一關鍵性問題提出的理由與依據(jù)在于:晉唐以來,美術史學發(fā)展衍化綿亙1 700余年,資料、成果豐碩;20世紀上半葉以來,數(shù)代前賢與繪畫史學史相關的局部研究成果頗多,積累了經(jīng)驗;相鄰學科史學史建構或已成熟(歷史學),或已初成(文學等),提供了借鏡;藝術學門類下屬五個一級學科中以美術學研究發(fā)展最快、最成熟,而美術學中又以中國美術史學發(fā)展最快、最成熟,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這一創(chuàng)新學科不但應該在藝術學門類中率先突破,而且時機已經(jīng)成熟。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重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一)晉唐以來,美術(包括繪畫、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等)典籍傳世者甚多,越到后來越多,明清則數(shù)不勝數(shù)。通盤考慮、評估研究體量與深度后,精選代表性史籍善本,文獻輯佚與初步辨?zhèn)?,分類編為輯叢為重點工作。(二)本研究欲順利開展,大量閱讀歷代代表性史籍原文,突出史料、史觀與編撰體例等內容,在細讀過程中做好札記以備進一步研究,而明確歷史意識,凸顯相關資料在時空維度中的對比分類又是札記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札記多為原文移錄,后期細致研究與闡釋工作是建立在札記文本準確與對其準確理解基礎上的,故對札記原文進行深入???、辨?zhèn)?、考證、注譯等亦為重點工作。這些都是課題研究中的基礎性前期工作,之所以重要的理由與依據(jù)是:首先,這是由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的研究對象與性質決定的,筑基不穩(wěn)會導致后期闡釋失誤,磨刀不誤砍柴工;其次,20世紀百年來,中國學術研究深受異質的歐美學術觀念與方法影響,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上述基礎性前期工作做得越實在,在后期研究中就越有可能擺脫西方影響,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歷代美術典籍,以復古為更新,切實構建出富于中國氣派和趣味的創(chuàng)新學科。

        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的難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一)在研究中,不僅應精通中國歷代美術史籍,應對中國美術史、中國史學史、中國文學史學史與中國古典文獻學有深入認識,應對中國文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史及其范疇有較深入理解,還應對西方藝術史學等有相當了解,關注這些相關學科研究前沿動態(tài),借鑒其研究思路與方法,須具備深厚學養(yǎng)與長期深入相關研究經(jīng)驗,否則難以奏效。(二)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學科是一個包含對中國繪畫、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學史等子學科變遷規(guī)律、特質認知的龐大、整體而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學科,內涵與外延極其豐富,雖有前賢局部論述可以參考,但如何在具體研究中做到既高屋建瓴又深入具體,既能“以大觀小”又能“以小見大”地闡述主干學科與分支學科之間的動態(tài)變遷關系,使其互生互釋,交相為用,讓整個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成為一個根深蒂固、枝繁葉茂、蘊含生機與活力的有機整體,而非簡單、機械組裝而成也是難點。(三)當論述某部美術史籍時,要求將其置于縱、橫坐標交叉點上顯示價值與意義,縱指考察該著在史觀、史料與編撰體例等方面的淵源及它對后世同類史籍在這些方面的影響,而橫則指梳理該著與當時同類史籍、時代、環(huán)境等之間的關系。這與《四庫全書總目》以來的大多數(shù)孤立地分析、評價某部美術史籍“特色”的相關研究異趣,篳路藍縷,增加了難度。(四)當代美術史研究中十分注重圖像闡釋,而本課題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歷代美術史籍文本,任務是闡述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科史,“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在歷代美術史籍文本傳世與圖像遺存并不同步的具體研究中,如何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學科建設的當代性,將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理論思辨與當時美術圖像印證互釋亦為難點之一。之所以說這些是本研究的難點,是基于超越前賢相關研究的認識:從古至今,形成了文獻著錄傳統(tǒng),包括版本對照、作者與成書時間考察、內容辨?zhèn)闻c價值評價等內容,多系立足于回答美術史籍個體是什么、怎么樣,而當代美術史學不滿足于此,須要盡可能回答創(chuàng)新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科學術史是什么、為什么及何以為證等問題,故必須在博厚而又與古賢相應且兼顧現(xiàn)當代學術要求、吸納現(xiàn)當代學術理論與方法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不但應注重研究成果的準確客觀、實事求是,而且要凸顯它在時空維度中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及無限生長的可能性。

        結語

        迄至目前,海內外學界尚無整體性觀照、系統(tǒng)性建構的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范式成果,而取得這一成果的基本方向應為:在深入梳理中國古代美術史學學術史基礎上,建構以中國繪畫史學為主干,工藝美術、雕塑與建筑藝術史學為分支的,一干多支互相生發(fā)、有機統(tǒng)一,既承載民族歷史、文化與藝術學術傳統(tǒng),又富于華夏氣派與趣味、時代新意的古代美術史學史研究(或學科),而相關內容、問題、框架、邏輯關系、方法、重點與難點均應與此相應。

        猜你喜歡
        史學史美術史繪畫
        龔和德戲曲舞臺美術史研究論綱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7:26
        這個結論應可商榷
        博覽群書(2022年5期)2022-06-22 05:46:22
        高校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中外美術史
        方志學與史學史(上)
        天津史志(2014年4期)2015-03-23 03:16:01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歡樂繪畫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歡樂繪畫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
        淺論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
        南北橋(2009年5期)2009-12-04 09:16:16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伊|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久久狼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 好看的国内自拍三级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清视频| 在线成人一区二区| 99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女人高潮的av毛片| 青青草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噜噜噜成人| 日本欧美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二区不中文字幕|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久久久| 2020年国产精品|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综合亚洲综合|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青青草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 丝袜美腿丝袜美腿丝袜美腿丝袜|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麻豆| 五十路熟妇高熟无码视频| 美女熟妇67194免费入口|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qq号|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ba| 日本高清人妻一区二区|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亚洲国产免费公开在线视频| 男人的天堂手机版av|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无码 | 狼友AV在线| 色偷偷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免费网站内射红桃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