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實驗小學,江蘇 淮安 223100)
音樂是一門藝術類學科,在素質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音樂課程已經成為中小學必須開設的課程。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的習得,更要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和積極表現(xiàn)音樂學習效果的意識。其中,音樂教學中結合舞蹈動作教學既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鍛煉學生身體協(xié)調性、提升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關鍵。
音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音舞結合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兩者的教學質量,但是當前小學音樂課程中音舞結合教學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其中,對音舞結合重視度不高屬于主要問題。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在當前很多小學教師的教學觀念當中,音樂和舞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塊,只有在正式的文藝表演當中,才能意識到音舞結合的重要性,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很少會將兩者結合起來,導致音舞結合教學效果比較差。此外,部分教師本身音樂和舞蹈教學能力缺乏,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真正將音舞結合充分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當然,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往往過分重視規(guī)定教材的教學,沒有有意識地進行更適合學生、更有利于學生音樂素養(yǎng)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教學嘗試和探索。這也與學校的要求、倡導有關,需要我們教師重視音舞結合的教學與有效運行。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大多將音樂和舞蹈教學分開,學生對音樂認識不足,學習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不佳。事實上,音樂和舞蹈兩者之間存在比較大的關聯(lián)性,將兩者結合起來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鍛煉學生注意力和觀察能力,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因此,新課程改革時代,教師還需要充分認識到音舞結合的重要性,并且將其積極落實下去,保證音舞教學效果。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們不能再如以往一樣就是讓學生學學樂理、唱唱歌,更要培養(yǎng)他們欣賞音樂和高質量展示音樂素養(yǎng)和能力。如此,我們的音樂要促成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就要生成綜合課型的教學活動。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運用音舞結合策略,既能很好地實施音樂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參與率,同時,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也更符合小學學習心理和接受心理。當然,我們的音樂教材中,也有舞蹈方面的教學任務,如何將音樂與舞蹈隔離開來教學,那么,不僅不能很好地達成教學任務,而且不能很好地達成以審美體驗為教育核心的新課程實施的要求。如此,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音樂可以與舞蹈有機結合,通過音樂旋律來襯托出舞蹈姿勢的優(yōu)美,且借助優(yōu)雅的舞姿激發(fā)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能夠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效果,并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
我們音樂教育教學者應該真心為了孩子全面素養(yǎng)的發(fā)展而施教,既要全面施教,又要創(chuàng)新教學,進行一些能夠激發(fā)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和參與情感的教學嘗試。而音樂和舞蹈結合就是一種讓學生音樂能力和素養(yǎng)提升的好方法。
我們的小學音樂教材在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方面做了較多的精心設計,但是這些教學內容是分散在不同學段的教材中,我們在注重學生音樂素養(yǎng)提升的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整合、加強前后的聯(lián)系,突出教材內容音樂結合內容的有效教學。如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教他們如何按照音樂解決打拍子,根據音樂學習內容做簡單的動作等。如《隆咚鏘》的教學中,我們播放音樂,指導他們聽音樂并跟老師做動作,一拍一個動作,在深入學習中開展隨樂走步、擊掌、擊鼓等方式來感受、體驗節(jié)拍,感受節(jié)拍感。而在中高年級,如《舞起來》《花之圓舞曲》這些內容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欣賞,帶著他們在傾聽中隨著歌聲和琴聲比劃出旋律線,發(fā)現(xiàn)歌曲的規(guī)律。然后組織他們討論,思考如何通過舞蹈的形式體現(xiàn)音樂的藝術美。我們用多媒體展示藏族踢踏舞,學跳幾個踢踏舞步;激起學生的表現(xiàn)欲,不斷地加強訓練,培養(yǎng)他們音舞結合學習音樂的意識和興趣。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在這個年齡階段,學生對趣味性內容興趣比較高,音樂課程教學也同樣如此。所以,想要在小學音樂課程中實現(xiàn)音樂與舞蹈的有效結合,教師還需要注重創(chuàng)編更多趣味性比較高的舞蹈,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從而更好地鍛煉和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所以,教師在創(chuàng)編舞蹈的時候,首先需要對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到學生感興趣的點,然后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融入到舞蹈當中,保證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創(chuàng)編舞蹈動作的時候,還需要盡量保證動作的簡潔性,只有保證動作簡單易上手,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更高;最后,教師可以在舞蹈中配上學生喜歡的音樂,增加課堂氣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實現(xiàn)音樂和舞蹈的有效結合。如在《小朋友的家》學習中,指導學生手勢與眼神的配合,將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摘果子的動作引入到舞蹈動作當中,通過適當?shù)母木?,讓摘果子的動作更具美感,加上動作簡單、熟悉,學生也會更愿意學習和配合。此外,在改編“摘果子”的舞蹈動作時,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撥開枝葉、尋找果子、將果子放入籃子中的動作,使動作更為流暢也更加符合實際,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高,音樂和舞蹈相結合的效果也會更好。
我們在音樂教學中結合舞蹈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和音樂表現(xiàn)力。因此,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及其發(fā)展的需要對一些舞蹈進行創(chuàng)新,提升教學的效果,如小學音樂舞蹈教學當中,國標舞是學習的內容之一,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國標舞的很多動作都不太適合,學習難度相對比較大,也不太好掌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國標舞,教師可以對國標舞進行適當?shù)母木幒蛣?chuàng)新,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改良國標舞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教師在改良國標舞的時候,還需要選擇更適合小學生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諸如加一些游戲化的內容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高,學習舞蹈的效率也更高。如在“踢踏舞”當中,主要的動作就是踏點步和踏步,教師可以結合踢踏舞的特點來設計一些小游戲,并且制定好游戲的規(guī)則,類似“歌詞舞步接龍”“請你跟我這樣做”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游戲氛圍,學生在游戲當中能夠更好地記住舞步和歌詞。為了增加趣味性和競爭性,教師可以將班上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除了國標舞之外,民族舞也是小學音樂舞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舞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舞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舞的興趣,教師可以將一些復雜的民族舞進行簡化,并且融入豐富的自然情感,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舞中的自然美,并降低學生學習民族舞的難度,提高音樂舞蹈教學效果。例如,在《金孔雀輕輕跳》音樂舞曲當中,教師可以把舞蹈動作一段段保留下來進行自主改編。然后通過分段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學習,克服民族舞復雜、難學的特點。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shù)亟o學生普及當?shù)氐拿褡逦幕?,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特色,從而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對舞蹈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我們認識到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需要實施綜合性的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注意以生為本,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
小學生喜歡一些比較形象的學習方式,音樂本身應該是注重感官的教學。因此,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較多地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更要注意多媒體使用的靈活與優(yōu)化。如此,我們通過傾聽、觀看等教學方式,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通過精彩、經典的音樂于舞蹈結合的視頻等來感受音樂學習的價值,在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或表現(xiàn)的意境的共鳴和體悟中獲得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如在《七子之歌——澳門》這一歌曲的學習中,我們先用多媒體展示澳門被割讓和回歸祖國的一些畫面和視頻,讓學生了解這個歌曲的時代背景。然后,找一些伴舞的歌曲演唱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中思考:這個歌曲對應的舞蹈有什么特點,歌唱者的表情、肢體動作是怎么樣的,為什么會這樣的舞蹈和動作等。然后,組織學生學習這首歌舞的演唱,之后讓學生再次觀看視頻,討論在這首歌曲演唱中我們可以怎樣進行伴舞,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和表演,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提高音舞結合教學的效果。
在注重音舞結合教學的實施中,我們還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全員性。教師要提高組織和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學習的能力和方式;努力為學生提供和營造更多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音樂學習的自由、輕松和快樂,并使他們充分體驗到學習音樂知識和舞蹈表演及音舞結合的樂趣。如在《快樂的小木匠》的學習中,我們就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木匠這樣行當?shù)恼J識,讓他們自由地交流,在觀看視頻中聯(lián)系生活體驗,讓每位同學或是小組合作的去模仿木匠做活時候的動作。如此,在營造一個生活化氣息濃郁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們愉悅地進行音舞結合的學習和提高。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程當中,將音樂與舞蹈有效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保證音樂舞蹈教學效果,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充分認識到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了解音樂與舞蹈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音樂和舞蹈的內涵,提高音樂舞蹈教學質量,促成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