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貞(山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潘魯生(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中國在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造物文化,墨子造物思想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墨子作為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工匠,其著作《墨子》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造物的儀軌,從中可以窺探出墨子造物思想豐富的內涵,其中,謹遵法儀的造物方法體現了人與物的關系,崇智求真的鉆研態(tài)度體現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尚利貴義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人與社會的關系,清晰明確的自我認知體現了人與自身的關系,它們在組成了一個以人為本的有機統(tǒng)一體的同時也彰顯了技與道的統(tǒng)一,而這正是現代意義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因此,墨子造物思想的獨特內涵對培育我國制造業(yè)中急需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不僅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國制造業(yè)中因工匠精神匱乏而導致的產品質量不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差、有效供給不足、資源利用效率低、產業(yè)結構不合理、工匠自我認同度低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傳統(tǒng)造物文化與現代制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能夠在最深廣的意義上重構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
人與物的關系是工匠造物活動最直觀的體現,而工匠作用于物的首要原則是依據一定的生產標準。墨子非常重視生產標準,提出“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guī),直以繩,正以縣,平以水(依孫詒讓說補)。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猶逾已。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盵1]20-21這句話揭示出“法”的三個層次:一、法儀是工匠造物活動成立的前提,離開法儀,造物活動將無法進行,它規(guī)定了器物制造的方法和準則;二、工匠的操作技能影響其如何遵循法儀,“巧者”能夠嚴格地遵循“法儀”,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不巧者”盡量效仿,也勝過亂來;三、工匠需要憑借矩尺、圓規(guī)、墨繩、懸垂、水平儀等生產工具來遵守方、圓、直、正、平等具體生產準則。也就是說,墨子眼中的生產標準是生產方法、操作技能和生產工具三者的統(tǒng)一?!赌洝分袑ⅰ胺ā笨偨Y歸納為“法,所若而然也”,[1]313并進一步舉例闡釋,“意規(guī)員(通“圓”)三也俱,可以為法”。[1]345也就是說,遵循“法”來行事造物,則物成其然,不循法則物不成其然,以圓形為例,意欲為一圓形為目的,圓規(guī)為工具,圓形為結果,通過操作運用而使三者具備,無所參差,才可謂之為法。[2]
墨子還比較了生產標準的同異,以及如何處理同異問題,指出“法同則觀其同。法異則觀其宜”。[1]317可以解讀為若生產標準相同,則審視其相同之處,不同,則選擇適宜的生產標準。生產標準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它有一個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人們最初在制作器物時,往往具有較大的偶然性,制作方法也各有不同,人們對偶然性進行探索和研究后,逐漸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并對其進行總結和推廣,使之成為一種行業(yè)內部共同遵守的標準,在還沒有成為共同標準時,則選擇最適宜發(fā)揮器物最佳功能和價值的標準,從而達到省時、省力的目的。當然,這樣的生產標準往往也代表了更高的技術水平,生產實踐的發(fā)展也會促使標準的變更,技術越成熟、越先進,標準也就適宜、越完善。
生產標準首先必須具有“合理性”才能夠要求“合法性”,“合理性”一方面是標準之所以能夠存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行業(yè)內部經過充分商討,最終達到觀念一致的結果?!胺ā弊謴娬{了其“合法性”,要求行業(yè)內部必須遵循。墨子甚至將法儀與上天意志相類比,說:“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輪匠執(zhí)其規(guī)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1]195這樣一來,法儀不僅是工匠制造器物必須遵循的法則和標準,還具有了“至高無上”的強制性。如果說“法儀”是一個強制的客觀存在,那么如何遵循它則取決于工匠,工匠越發(fā)自愿地嚴格遵循法儀,就越能夠生產出符合甚至超出“法儀”的產品。
嚴格遵循生產標準可以說是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生產標準作為一套行之有效的準則,規(guī)定了器物制造的具體內容?,F代意義上的生產標準是一套能夠“獲得最佳秩序”[3]的文件,包括了一系列量化的內容,如產品的規(guī)格、各項指標等,它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問題。我國現代制造業(yè)中工匠精神匱乏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產品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存在大量假冒偽劣產品,二是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品質存在一定差距。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有很多,最基礎的就是生產標準。生產標準的執(zhí)行又涉及內外兩個方面。從外在因素來講,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將生產標準真正上升到“合法”的地步,保障其貫徹實施,企業(yè)一方面有責任有義務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強制工匠遵循生產標準是企業(yè)生產的必然要求。這樣一來,遵循生產標準成為一個強制行為,它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的質量,杜絕假冒偽劣產品。從內在因素來講,工匠作為生產標準的踐行者,他們的主觀意愿決定了他們在何種程度上遵循生產標準。工匠的主動性越大,責任心越強,自我要求越高,就越能夠嚴格地遵循生產標準,生產出符合甚至超出生產標準的產品,促進生產標準的進一步提高,縮小與國外先進生產標準的差距。
生產標準規(guī)定了器物的外在形態(tài),其內在原理則需要人對自然進行崇智求真的鉆研。墨子在日常勞作中,親密接觸大自然,四處奔走也增長了他的對自然的見識。為了探索自然背后的奧秘,他主張“摹略萬物之然”,[1]415即對自然進行深入的觀察,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認為工匠在制造器物時不僅要做到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他還提出“巧傳則求其故”,[1]316即尋求世代相傳的巧妙的器物的內在原理。這些主張都表明了墨子高度自覺的理論意識。他還建立了一套系統(tǒng)嚴密,具有科學性和邏輯性的方法論,為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李約瑟對此作出評價:“它的具體細節(jié)并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個廣泛的事實:即它勾畫出了堪稱為科學方法的一套完整的理論?!盵4]這些科學理性的方法論在《墨經》中得到充分體現,《墨經》中常見的方法論有很多,涉及科學認識的主要有抽象定義法、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歸謬法、歸納法、三表法等,表現出墨子概括、判斷、推理等科學思維能力的發(fā)達?!赌洝穼芏嗍挛锖透拍钭隽讼喈斆鞔_的理性概括,如“圜,一中同長也”[1]310“方,柱隅四讙也”[1]310“力,刑(通“形”)之所以奮也”。[1]313《墨經》還記載了大量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揭示的科學原理,如桔槔的杠桿原理,“故招負衡木,加重焉而不撓,極勝重也。右校交繩,無加焉而撓,極不勝重也”。[1]368-369滑輪的力學原理,“挈,有力也;引,無力也。不正,所挈之止于施也,繩制挈之也,若以錐刺之。挈,長重者下,短輕者上,上者愈得,下者愈亡。繩直權重相若,則正矣。收,上者愈喪,下者愈得。上者權重盡,則遂挈”。[1]369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遠近有端與于光,故景?內也”。[1]364-365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墨子從各種經驗材料出發(fā),正確地總結出一些充滿理性的科學認識,表明了墨子對真理的自覺探索和把握。在中國傳統(tǒng)造物史上,鮮有工匠能夠對科學技術知識進行理論性的探索和思考,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造物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以經驗性知識為主,“經驗特征的突出同時也表明在知識活動中有深刻的工匠因素。因為按照常規(guī),學者在主流上多占有理論,而工匠在主流上則更依賴于經驗,這是與其所接受的訓練密切相關的,工匠這一階層很難享受到文字訓練的權利與機會,因此必然會導致對經驗的親近和對理論的疏離這樣一種結局,或者說必然會導致稀釋理論濃度、增加經驗成分這樣一種結果。”[5]墨子打破了工匠和學者的分離,將經驗和理論結合起來。作為工匠,他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又不止步于此,他發(fā)揮身為學者的優(yōu)勢,自覺對生產經驗進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于看似平淡無奇之處深入挖掘其科學原理,將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經驗到理論依賴于工匠對自然崇智求真的鉆研態(tài)度,它是工匠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的體現。工匠只有對自然進行積極探索和深入鉆研,才能揭示其科學原理,獲得新的發(fā)現和成果,才能以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制造器物,而這正是墨子造物活動得以取得重大成就的推動力。
盡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墨子的科學認識早已被時代超越,但其崇智求真的鉆研精神卻是我國傳統(tǒng)造物文化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它對解決我國現代制造業(yè)中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差的問題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蒲袆?chuàng)新是現代制造業(yè)發(fā)展的源泉和不竭動力。沒有科研創(chuàng)新,就沒有現代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壯大。我國在科研創(chuàng)新方面落后于發(fā)達國家,因此,提高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是我國現代制造業(yè)的首要任務??蒲袆?chuàng)新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自然科學知識的新發(fā)現和技術工藝、工具的新發(fā)明,這些都是創(chuàng)新主體對事物知其然,求其所以然的結果。在現代,自然科學知識創(chuàng)新的基本主體是研究機構的學者,技術工藝、工具創(chuàng)新的基本主體是企業(yè)的工匠,這與傳統(tǒng)造物歷史上工匠和學者分離的情形相比,已經大有改善。對工匠而言,以崇智求真的鉆研態(tài)度對自然進行深入探索,才能揭示其本質和規(guī)律,獲得新的發(fā)明和成果,才能以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制造器物。然而,這需要工匠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普通工匠身上往往有所欠缺。這就需要大力提高工匠科學文化素養(yǎng),鼓勵工匠對生產活動進行深入的科學探索和研究,自覺將實踐經驗上升至科學理論的高度,再進一步用理論指導實踐。這對提高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微觀方面,可以促進工匠更好地遵循、甚至超越生產標準進行生產,因為,生產標準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6]科研創(chuàng)新的新成就、新技術最終又會同先進的實踐經驗相結合,納入到新標準中。在宏觀方面,科研創(chuàng)新有利于我國發(fā)展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實現新舊產能的轉換和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整體健康發(fā)展,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
謹遵法儀的造物方法和崇智求真的鉆研態(tài)度主要體現了墨子造物思想的技術理性,其反映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價值理性也同樣難能可貴。人與社會的關系主要在工匠制造器物的目的中體現出來。尚利貴義是墨子造物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與普通工匠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相比,墨子造物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尚利貴義的價值追求。與儒家“罕言利”[7]或“何必曰利”[8]201不同,墨子不避諱談利,但是“利”在墨子那里不僅限于經濟層面,更是一種合乎道德的價值追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品經濟繁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種拜金風潮容易使人淪為唯利是圖的小人。墨子意識到這種危險,將“利”的內涵加以豐富和擴大,分為私利、他利和公利。他承認私利的存在,提倡合理地追求私利,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因為“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1]103也就是說,只有互惠互利,才是追求私利的正確途徑,這樣也能保障他人利益的實現。公利則是天下百姓之利,這也是墨子最重視之“利”,他終生“以自苦為極”,[9]165只為實現“為天下興利除害”的目標。這種既不諱言利,又注重他利、公利的主張,既不空泛,又有價值擔當,比較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墨子在尚利的同時也貴義,認為“萬事莫貴于義”[1]439“夫義,天下之大器也”[1]462“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1]191說到底,“義”維護的是天下百姓之利,它們在這個層面上是等同的,他明確指出,“義,利也”。[1]310由此,實現了利與義的統(tǒng)一。墨子在尚利貴義、義利統(tǒng)一價值指導下,特別重視器物的實用性?!赌印攩枴酚涊d:“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巧,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1]480-481在墨子看來,木鵲雖精巧,但不如承重的車軸有用,器物的巧拙應該依據其功用來評判。因此,他主張凡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1]250認為凡是能夠減輕人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的就應該提倡,反之則停止。這樣一來,還體現出其造物活動中強本節(jié)用的特色。強本即大力發(fā)展生產,生產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工匠造物活動作為社會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解決人們衣食住行用等需求,自然應該大力提倡。在強本的同時也應該注重節(jié)用,衣裘、宮室、甲兵、舟車等器物可供利用則止,“芊?不加者去之”。[1]157節(jié)用可以節(jié)約有限的社會資源,提高利用率,以免耗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也是工匠造物活動的應有之義。
目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現狀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為支撐當代中國工商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驅動力,人們從事一切制造、生產、服務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工匠精神的存在空間被嚴重壓縮”。[10]追求經濟利益可以說是工匠制造器物最直接的目的和動力,這是無可厚非的,工匠需要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經濟收入,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對企業(yè)來說也是如此。然而,我國制造業(yè)在發(fā)展進程中片面追求規(guī)模、速度和利潤,這種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雖然短時期內增加了企業(yè)的經濟利益,但長此以往,造成了產品單一、質量低劣、資源浪費、環(huán)境污染等不良后果,不僅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消費者的利益,還損害了公眾的環(huán)境利益,最終也會損害企業(yè)自身的利益。尚利貴義的價值追求要求企業(yè)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應該兼顧人民群眾的利益,以滿足人們的利益作為其生產制造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注重產品的設計和功能,使其更好地為人們提供價值與服務,同時也應該注意節(jié)約資源,避免環(huán)境污染,將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tǒng)一起來,甚至在更深廣的層次中自覺融入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考量。
造物活動依賴于工匠才能完成,工匠在造物活動中毫無疑問地居于主體地位,他們的技能水準、價值追求和主觀意愿對造物活動有直接而又重大的影響。然而,工匠在歷史上并未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他們地位低下,被視為“賤民”,從事的行業(yè)也被稱為“末流”,受到諸子百家的鄙夷??鬃诱J為工匠承擔手工藝生產是理所當然,儒者或士人從事之則是“不仁”。孟子則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8]258道家認為技藝破壞了自然的本性,“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9]68-69韓非子甚至把工匠視為“五蠹”之一,夸大工匠的功利之心,“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11]
盡管諸子百家對工匠或技藝多有鄙薄,墨子卻認為工匠的造物活動對國家百姓大為有利,于是他投身于造物活動,潛心思考和鉆研,努力提高造物技能,最終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其技藝之精湛甚至超過了當時著名的工匠公輸般。說到底,墨子高超的造物技藝是當時無數能工巧匠的一個縮影,他們共同促進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手工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墨子從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現狀中清醒地認識到工匠的力量和作用,并進行了自覺探索和理性把握。他認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1]256工匠賴其力而生,值得大力肯定,可與他人的勞動等而視之。他提出“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1]427認為工匠的造物活動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和社會,是一種“義事”,與他人所為的“義事”沒有本質差別,他們在勞動面前一律平等。正因為如此,他致力于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明確指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1]46“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1]46“不辯貧富貴賤、遠邇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1]60在墨子看來,無論什么出身,只要是賢能的人,都可以入朝為官,統(tǒng)治者也應該對賢能者“富之貴之,敬之譽之”,[1]44這樣才能使賢能者為國家效力,成為民眾的表率。墨子清晰明確的自我認知不僅指向工匠自身的自尊和自愛,還要求國家對工匠在經濟、政治等方面也給予尊重和鼓勵。
工匠作為制造器物的主體,他們的自我認同對造物活動影響重大,直接關系到他們在造物活動中的投入,關系到他們主動性的發(fā)揮,關系到造物思想的形成與否。從墨子對工匠清晰明確的認知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邏輯:工匠堅守自己的本分,努力創(chuàng)造出滿足人們需要的各種器物,不僅為自己帶來了經濟利益,也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這樣一來,工匠自身的價值得到實現,獲得了物質和情感的滿足,他們在自尊自愛的同時,也應該得到社會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尊重和認可,對那些才能卓越的工匠的尊重和認可更是能在全社會范圍內產生一種仿效作用。以古觀今,大力弘揚工匠的主體性,使工匠樹立正確而又良好的自我認同是現代制造業(yè)的靈魂。然而,由于千百年來傳統(tǒng)主流文化的影響,他們一直處于被鄙視的地位,即使在倡導勞動面前人人平等的今天,傳統(tǒng)文化中輕視工匠及其勞動的觀念仍深入人心。工匠在這種觀念面前也難免妄自菲薄,很難獲得自我認同感和工作滿足感。這也導致現代制造業(yè)中工匠從業(yè)人員少,生產積極性不高,專業(yè)技術水平低,收入低等問題。只有打破錯誤的認識,尊重工匠,健全工匠制度,讓工匠勞動得有尊嚴,收入有保障,可以體面地生活,從而使工匠獲得自我認同感和滿足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對那些水平高超的工匠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吸引普通工匠向他們學習,這樣才能為造物思想的培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塑造現代制造業(yè)的靈魂。
總之,墨子造物思想的內涵是豐富而又深刻的,其謹遵法儀的造物方法、崇智求真的鉆研態(tài)度、尚利貴義的價值追求、清晰明確的自我認知等內容,組成了一個以人為本的有機統(tǒng)一體,體現了技與道的統(tǒng)一。它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國制造業(yè)中出現的問題,促使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方向發(fā)展,其濃厚的人文色彩,也有利于樹立現代制造業(yè)中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更好地培育支持造物思想的文化,從而促進制造業(yè)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