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要求。到今年,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全國各地因地制宜,縣級融媒體中心全覆蓋的目標有望在年底實現(xiàn)。一些省市已經開始著手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情況檢查驗收的工作。在此形勢下,業(yè)界的經驗總結和學界的觀察思考已經成為近期傳媒人的話題榜中最顯眼的部分。有學者將現(xiàn)階段概括為媒體融合轉型已經進入到深水區(qū),新興主流媒體打造進入攻堅區(qū)。筆者認為,是時候對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成果做全面評估和檢視,并前瞻性地思考初步建成融媒體中心的縣市區(qū),下一步應該向何處去的問題。
思考縣級融媒體中心向何處去的問題可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方面看。
就微觀方面說,完成基本資源配置與整合的融媒體中心如何做好內部運行的提質增效工作已經成為各地融媒體中心經營管理者迫切需要破解的課題。多位業(yè)界人士注意到,各地融媒體中心建設初期,因為有行政力量的干預,包括廣播、電視和報紙在內的傳統(tǒng)意義上不同形態(tài)的媒體機構被捏合到一起,設想的運營邏輯是所謂“一云多屏”或是“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fā)布”,以“中央廚房”的形式完成從策劃到傳播高效率流程化的生產鏈條。但是,在實際運營階段,不同終端、不同形態(tài)的內容呈現(xiàn)方式與內容生產者的技能儲備、時間和精力分配、傳播渠道的有效匹配等方面都有難以協(xié)調的矛盾,而中心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因為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而難以轉化為內容傳播和價值實現(xiàn)的資源。這些矛盾的解決都需要融媒體中心建設無論是運行機制還是技術支撐的進一步迭代升級。
中觀層面看,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與本區(qū)域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深度對接,是實現(xiàn)縣級融媒體中心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向聯(lián)動的關鍵。在不同地區(qū)的縣級融媒體中心調研,都會遇到一個終極問題,就是在地方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后,融媒體中心如何實現(xiàn)從“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換。如果僅僅把中心當做一個媒體機構,以多數縣域經濟腹地的支撐能力,都難以通過媒體運營的邏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融入服務功能,為當地群眾服務,提供公眾生活需求的信息入口;為當地政府服務,成為政府與百姓信息傳遞的橋梁;為主流價值傳播服務,在重大事件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地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這些方面,縣級融媒體中心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宏觀方面說,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超越區(qū)域性的信息孤島,從而在國家治理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設計其頂層框架,已經成為下一步媒體融合國家戰(zhàn)略層面上必須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各地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因為輻射區(qū)域的限制,無論是內容生產的原材料——新聞信息源,還是內容傳播的影響力——可以輻射的受眾,都顯得極為局促,相應地,在一個縣域融媒體中心集聚一批具有技術原創(chuàng)能力的高技術人才,無論是資源配置效率還是人才價值發(fā)揮空間都不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的選擇。正因為如此,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價值提升需要在國家戰(zhàn)略層面有大融合的框架和資源配置方案,使得各地融媒體中心的碎片化價值(包括數據、用戶、輿論引導、社會治理等)在更開闊的平臺上實現(xiàn)聚合,從而讓縣級融媒體中心這一“打通新聞輿論工作最后一公里”的“信息末梢神經”與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宏觀戰(zhàn)略目標深度對接。
總之,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取得初步成效的今天,是時候考慮其迭代升級了,無論是微觀、中觀,還是在宏觀意義上,做這樣思考和前瞻性布局的時機都已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