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路
“汗流浹背”一詞源自《后漢書·伏皇后記》:東漢末年,漢獻帝處處受制于丞相曹操。曹操殺了獻帝的親信謀臣趙彥,漢獻帝對此十分生氣,就警告曹操說:“如果你愿意輔佐我,就忠厚一點;不愿意,就走開算了!”曹操聽了非常吃驚,退出朝堂后“顧左右,汗流浹背”。
汗流浹背是人在萬分恐懼狀態(tài)下的表現,說明汗出與人的精神因素有關。衍變出人因勞作而周身汗出、大汗淋漓的意義,是后來的事。如唐朝鄭谷《代秋扇詞》:“露入庭蕪恨已深,熱時天下是知音。汗流浹背曾施力,氣爽中宵便負心?!泵鞒甑馈稘M井游記》:“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魯迅《朝花夕拾》后記:“天熱如此,汗流浹背,是亦不可以已乎?”這三處所表現出的汗流浹背的含義,是機體超負荷運作的結果。
按照人體的正常生理,出汗是機體新陳代謝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在人的皮膚上,布滿了大大小小200~500萬個汗腺,把它們全部連接起來有20~30公里長,它們的功能就是專管汗液排泄的。其中的小汗腺主管普通排汗,除龜頭、包皮內面、口唇、甲床、外耳道之外,幾乎全身無處不到,以掌跖部的分布最為豐富。這些腺體呈單管狀形態(tài),直接開口于皮膚表面,有利于汗液的分泌。大汗腺的開口隱藏于機體的毛囊內,多見于腋窩、乳頭、臍周、肛門及生殖器等部位,青春期后才開始發(fā)生功能。女性發(fā)生的時間相對男性較早且明顯,與性機能的作用有關。
汗腺有調節(jié)體溫、排除廢物等多種功能,對人體的健康有重要意義。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每晝夜可排出汗水1升左右,在熱天甚至高達10多升。一個活70多歲的人,一生中排出的汗水就有70~150噸,用3個載油罐車才能裝得下。在一天24小時之內,人體可產生熱量2400~2700大卡,隨血液周流全身,均勻地分布于身體的各個部位。在不停的新陳代謝運動中,被代謝掉的熱量會通過輻射、傳導、對流的方式,從汗液、尿液、呼吸的渠道排出體外。如果身體內的廢熱不能有效地排出,熱量的聚集就能把人燒死。
出汗是機體泄熱的主要途徑之一,排汗不暢既有礙于汗液的揮發(fā),而且還給呼吸、泌尿等相關組織器官增加負擔,引發(fā)出相應的病變來。表現出精神萎靡不振、體倦乏力、心煩意亂、頭暈眼花、輾轉難眠等神經系統的癥狀,食欲不振、口燥咽干、大渴飲引,胃脘脹悶、排便不順等消化系統的癥狀,尿液減少、尿色黃赤、排尿困難等泌尿系統的癥狀,以及血量減少、呼吸加快、皮膚發(fā)炎、痱子、癤子橫生等其他系統的癥狀。所以,經常不會出汗可能是不正常的表現,往往與某些疾病聯系在一起。那么,是不是說汗出得越多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出汗過多會造成機體津液的損失,導致機體的電解質紊亂,使人出現頭昏眼花、肢軟乏力、心煩口渴、心慌氣促等癥狀來,甚至有發(fā)生虛脫、暈厥的危險,這或許正是事物的兩面性。一把臭汗,幾多用場,相當于為醫(yī)生提供了一條通過汗液了解疾病、輔助診斷的窗口。在古埃及,醫(yī)生早起見面的第一句問候不是“你早”,而是“你出汗多嗎”,可見醫(yī)學界對汗的重視。
祖國醫(yī)學認為,汗液是人體津液中的一種,并與血液有密切關系,即所謂“血汗同源”,失血者絕不可以發(fā)汗。在正常情況下,汗與氣溫的高低、衣著的厚薄有關,“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人體表現出的一些特殊汗象是某些疾病的信號,關于這一點,《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書中說得明白:“無問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盜汗,或云寢汗。若其飲食勞役,負重涉遠,登頓疾走,因動汗出,非自汗也?!敝嗅t(yī)把自汗、盜汗統稱為“汗證”,根據其病因病機,從肺衛(wèi)不固、營衛(wèi)不和、心血不足、陰虛火旺、邪熱郁蒸等五個方面論治。汗出屬肺衛(wèi)不固者,可用玉屏風散(黃芪、白術、防風)益氣固表;屬營衛(wèi)不和者,用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大棗、生姜)調和營衛(wèi);屬心血不足者,用歸脾湯(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當歸、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木香、甘草、大棗、生姜)補血養(yǎng)心;屬陰虛火旺者,用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連、黃芩、黃柏、黃芪)滋陰降火;屬邪熱郁蒸者,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澤瀉、當歸、生地、梔子、黃芩、木通、車前子、柴胡、甘草)泄熱化濕。一些疾病在危重階段表現出的脫汗(又稱“絕汗”,表現為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聲低息微、脈弱欲絕等)、在正邪交爭階段表現出的戰(zhàn)汗(表現為全身汗出、惡寒戰(zhàn)栗、煩躁口渴等)和色黃染衣的黃汗,不屬正常的出汗范圍,應予鑒別。此外,還有汗出僅限于身體局部的,如頭部汗出,多是上焦邪熱或中焦?jié)駸嵊粽羲?;身體半身汗出,多為風痰或風濕阻滯、氣血不和所致;手足心汗出,多與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有關等。需要指出的是,也有的人動轍汗出而不為病的,“終歲習以為常,此不必治也”(《筆花醫(yī)鏡》)。
不管是正常的汗出還是疾病表現出的大汗,汗液粘在身上的難受感和它產生出的汗腥味,都無法讓人接受。如不及時清除,還有可能引發(fā)其他疾病。所以,一定要采取勤揩擦、勤洗澡、勤換內衣等措施,以保持皮膚的清潔衛(wèi)生。目前,市場上有售止汗劑、香體粉、香體劑的,可供人們在社交場合涂灑,既可體現出對別人的尊重,也使自己避免許多尷尬。但它們大多有妨礙汗液正常排泄的副作用,通常情況下應限時、限量使用。
汗既不可無,又不可多,這是本文的結論。汗流浹背,是有背景的,因勞動而見者,正常;因驚恐而見者,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