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程芳芳 芝士多多
全世界的鳥有9 000 多種,總有長得一模一樣的吧?
不!不!不!別說每一種鳥,甚至每一只鳥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不信!為什么我寫出來的鳥兒,就跟同學的一模一樣?小尖嘴,兩條腿,張開翅膀飛呀飛。
這說明你觀察和描寫的方法有問題。不信,你看——
本期主角
● 《麻雀》(部編本四年級上冊)
● 《珍珠鳥》(部編本五年級上冊)
文/李 燕(重慶市大學城樹人小學)
如果你也像安奇奇一樣,不知道如何寫出鳥兒的特點,那么,不妨先拿出畫筆,試著畫一畫鳥兒。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畫鳥兒?沒關系,咱們先從語文課本里找兩位模特,“依葫蘆畫瓢”吧。
珍珠鳥
珍珠鳥是我們國家從澳大利亞引進并人工繁育的寵物鳥。課文中,一對珍珠鳥在作者馮驥才的照顧下,繁殖出了一只小鳥。這種原本怕人的鳥兒,竟然非常依賴作者,和作者一起玩,甚至在作者肩頭睡著了。
麻雀
麻雀是喜歡和人類當鄰居的野鳥?!堵槿浮返淖髡咄栏衲虻墨C狗想要去捕獵一只從樹上掉落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竟然奮不顧身地沖了過去,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受到獵狗威脅的小麻雀。
好啦,介紹了兩位模特的基本情況,我們就來看看如何用作畫的步驟描寫它們。
畫畫嘛,首先當然要用線條勾勒形狀,也就是鳥兒的大致模樣。勾勒之前,仔細觀察;動筆的時候,細致準確,這樣畫出的鳥兒才形象鮮明。
示例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麻雀》)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里鉆出來。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松的球兒。(《珍珠鳥》)
不同的鳥兒有不同的色彩,甚至同一只鳥兒的不同部位在色彩上也是大相徑庭。因此,我們要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給不同的部位涂上正確的顏色,并注意深淺、明暗的變化。
示例
它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分明是剛出生不久,從巢里掉下來的。(《麻雀》)
卻見它可愛的鮮紅小嘴從綠葉中伸出來……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后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的響聲。(《珍珠鳥》)
畫場景,就是描繪鳥兒的生活,比如它們住在哪兒,或者遇到了什么事。兩位作家都選擇了記錄鳥兒遇到的事情,一位選擇了揪心的事情,一位選擇了開心的事情。
示例
獵狗慢慢地靠近小麻雀……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墒且驗榫o張,它渾身發(fā)抖了,發(fā)出嘶啞的聲音。它呆立著不動,準備著一場搏斗。(《麻雀》)
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的響聲……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珍珠鳥》)
巧得很,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馮驥才和屠格涅夫,同樣既是文學家又是畫家。馮驥才的畫有著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與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更巧的是,馮驥才在欣賞屠格涅夫的畫時還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我發(fā)現我所崇敬的那些文學大師幾乎全和我干的事情一樣:一手拿鋼筆,一手拿畫筆。他們都能畫一手好畫,有些還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畫家?!?/p>
所以,準確寫出鳥兒的特點其實并不難,我們可以試著轉換身份,先把寫作想象成繪畫。
文/雁 雯
又是畫畫,又是寫作文,我都被搞糊涂了!
那咱們再增加一些例子,加深理解吧。
為了飛翔或捕食,鳥兒的身體輪廓大體呈流線型(紡錘形或梭形),但是具體到不同種類的鳥兒,身體輪廓又有著明顯的不同。
麻雀是雀形目下文鳥科麻雀屬27 種鳥類的統(tǒng)稱。它們有著相近的輪廓、大小和體色。
麻雀的頭部比較圓,嘴粗短而強壯,呈圓錐狀,腹部鼓鼓的,翅膀上的羽毛平行排列,羽尾略微向上翹起,身體通常微微前傾。這樣的造型,很方便麻雀覓食:粗短的嘴可以毫不費力地拾取地面上的食物;輕巧的身體一遇到危險又可以快速飛走。所以麻雀的生存能力非常強,除了南北極,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再看一種我們熟悉的鳥兒——孔雀。它們的輪廓跟麻雀天差地別。雄性孔雀從頭到尾長達2 米以上,其中尾上覆羽就有約1.5 米長,是體形最大的鳥類之一。艷麗的尾上覆羽是雄性孔雀求偶的資本,但為什么它們不會長到五六米甚至十幾米呢?主要是因為太長的話會給生活帶來不便,容易暴露目標,導致孔雀被天敵捕食。目前這樣的尾上覆羽長度就是一個平衡點。
瞧,我們看到的雄孔雀,昂著驕傲的頭,伸直長長的脖子,展開像扇子一樣的尾上覆羽,優(yōu)雅極了。
火烈鳥的輪廓也很有特點。你瞧!那又尖又彎的嘴就像一把小鐮刀,長長的、細細的脖子呈“S”形,背微微弓起,雙腿細長,就像踩高蹺一般。為什么火烈鳥的脖子和腿那么長呢?因為只有這樣,當淺水區(qū)食物稀缺的時候,火烈鳥才更容易在水深的地方獲取食物,同時,細長的腿還可以減少水的阻力,讓它們在水中行走自如。
以飛行能力著稱的燕子、愛吃堅果的鸚鵡、號稱“天空之王”的金雕……這些鳥兒的輪廓又有什么特點呢?試著自己去觀察并總結吧。
鳥兒的顏色,用“鏤金鋪翠”都不足以形容?!疤煜聻貘f一般黑”,是說烏鴉從頭到腳都是黑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黃一白,說的是白鷺和黃鸝整體的顏色,它們身上還有其他色彩點綴。而同樣身著黑白相間“燕尾服”的燕子和企鵝,外形上卻是大相徑庭。
如果要總結,鳥兒一般會從兩種角度選擇自己的顏色:一種是能保護或隱蔽自己的顏色,一種是彰顯自己個性的顏色。
麻雀的體色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灰色的腹部和棕色的翅膀。這就是一種非常聰明的保護色搭配。在地上,它們能和落葉、石板等混在一起,讓人難以分辨;在樹上,它們又能自然地和樹枝融為一體。有時候,一群麻雀突如其來地從地上飛起來,冷不丁地嚇我們一跳,就是因為它們利用自己的顏色成功從我們眼前“隱身”了。
雕鸮的羽毛,也以棕色和灰色為主。作為獵手,這身羽毛就是它們最好的“隱形衣”。當它們站在樹枝上注視獵物,準備發(fā)動突然襲擊的時候,獵物甚至都難以注意到它們的存在。
彰顯個性的顏色,則主要是為了獲得異性的關注。前面提到過的孔雀就是最佳的代表。還有我們熟悉的丹頂鶴也是如此。它們身體的顏色組合,就如同一幅水墨畫上蓋著鮮紅的印章。求偶季節(jié),丹頂鶴翩翩起舞,別提多優(yōu)美了。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人類干預。珍珠鳥的顏色就是人類干預的結果。野生珍珠鳥以青藍色為主,在人工選育下,又出現了駝色、白色、雜色等多個品種。
等等,就這樣了嗎?當然不是。就算是同一種鳥,雛鳥和成鳥,雌鳥和雄鳥,顏色也有很大區(qū)別。
剛出生的白天鵝,真的就是“丑小鴨”,而且是最丑的那種,長著一身又灰又亂的毛。這些毛丑是丑了點,但用處很大,是小天鵝躲避天敵的保護色。成年麻雀的喙呈鐵灰色,只有小時候才是黃色的,類似香蕉的顏色。所以,屠格涅夫筆下的小麻雀“嘴角嫩黃”。
珍珠鳥的雌鳥,整張臉都是灰撲撲的,雄鳥的臉頰部分則有橙紅色的色塊,看起來就像是涂了腮紅一樣,身上的顏色也更漂亮。要是賣鳥人告訴你,兩只涂著腮紅的珍珠鳥是“一對兒”,可不要相信他。
來,數一數,我們用到了多少種顏色。灰、棕、白、黃……所以,觀察鳥兒的時候,一定記得帶好自己心中的顏料盤。
不同的鳥類,生活習慣也不一樣。這些不同的生活習慣,會通過不同的生活場景展現在我們眼前。這些場景,我們可不能輕易放過。
觀察野生鳥類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觀察它們是怎么“過日子”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它們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麻雀就是我們最容易觀察到的野生鳥類之一。它們數量多,膽子還很大。除了像屠格涅夫碰到的充滿愛意的“護子”畫面,我們更??吹降氖锹槿敢淮笕捍谝黄穑教幷页缘?。
麻雀不怕人,只要灑落些食物,它們立馬見縫插針地飛過去,一邊警惕著人類,一邊靈巧地“清掃”地面的食物。
麻雀喜歡聚集成群,甚至發(fā)生過幾萬只麻雀聚在一起群毆大象的事情。這事兒發(fā)生在非洲肯尼亞,幾頭大象正在尋找食物,突然天空中飛來上萬只麻雀不斷圍攻大象。最后,這幾頭大象只能在“空襲”中落荒而逃。
麻雀走路的方式很特別,一跳一跳的。這是因為它們的小短腿是直的,脛骨和跗骨之間的關節(jié)不能自由彎曲,只能跳著前進。鴿子就不一樣了,它們可以一步一步地走,就像是在悠閑地散步。
同樣身穿黑白相間的“燕尾服”,小燕子和企鵝不但外形有別,展現給我們的生活場景也很不一樣。小燕子飛行時就像剛離弦的箭似的,速度非常快。而企鵝呢,因為雪地里特別滑,身體又特別胖,所以走起路來總是一副大腹便便、小心翼翼的樣子。
像珍珠鳥這類人工養(yǎng)殖的鳥,我們則可以把它們看成自己的好朋友,更加近距離地觀察它們的性格特點——是像馮驥才先生筆下的珍珠鳥一樣黏人呢,還是喜歡鬧脾氣,動不動就在鳥籠里打來打去?
和我們人類一樣,鳥兒也是有個性的。有些家養(yǎng)的鳥,剛帶回家的時候會躲在籠子里,很謹慎地打量環(huán)境。慢慢熟悉之后,它們的膽子才會變得大起來。它們似乎什么東西都想嘗一口,叼花瓣、啃鳥籠、吃青苔,有時候還去籠子底下吃自己拉的便便。
哈哈,這下我算是明白了。從外形、色彩和生活習性三個角度去描寫鳥兒,就能寫出鳥兒的特色!
聰明!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想不想再更進一步?
嗯……想!
文/雁 雯
安奇奇,請把“翅膀”張開,學學不同鳥兒的飛行方式吧。
我又不是天使,哪里來的翅膀?
那就學學鳥兒不同的走路姿勢吧!跳著走,還是一步一步挪著走……
你到底想干什么?。?/p>
我們的“終極挑戰(zhàn)”,就是在觀察鳥兒生活習慣的基礎上,確定一種生活習慣來細致觀察、對比觀察,甚至展開研究。那么,都有哪些方向可供我們選擇呢?
我們可以研究鳥的視覺、鳥的巢穴、鳥的遷徙,甚至可以給鳥兒出出難題,看它們究竟有多聰明……
為什么有些鳥能一頭扎進水中精準地捕魚?為什么貓頭鷹可以在黑夜里捕食?
從這些問題出發(fā),科學家對鳥類的視覺展開了充分的研究。科學家發(fā)現,跟人類一樣,眼睛對鳥類至關重要,這是它們覓食與躲避危險最依賴的器官。鳥類眼睛重量占整個頭部重量的比例非常大,紫翅椋鳥的眼睛重量占比甚至高達15%,而人眼的重量只占頭部重量的2%左右。
鳥類的眼睛擁有瞬膜。鳥飛翔時,瞬膜覆蓋在角膜外,就像戴了一副“防風鏡”;鳥一頭扎入水中捕魚時,瞬膜閉合上,又好比戴了一副“游泳鏡”,這樣就能保證鳥在水中也擁有清晰的視覺,完成捕魚的一系列動作。
貓頭鷹的眼睛里擁有大量的“視紫質”,這種物質能夠從最微弱的光線中捕捉視覺影像,所以,貓頭鷹才成為“暗夜獵手”。
鳥類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擁有更為開闊的視野。鳥類視覺最敏銳的區(qū)域在側面,所以當鳥兒側面看著你的時候才是盯著你看,正面對著你,其實并沒有把你放在眼里。
為什么春天有那么多小燕子在空中一閃而過,而到了秋冬就不見它們的蹤影?為什么秋天大雁要往南飛?
從這些問題出發(fā),科學家對鳥類的遷徙進行了研究,發(fā)現全世界每年都有數以億計的候鳥,在相隔成千上萬千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往返遷徙。它們往往結成一定的隊形,沿著一定的路線進行遷徙。
一直以來,人們以為候鳥是為了舒適的氣候和生存環(huán)境才需要遷徙。但研究發(fā)現,這并不是絕對的。比如嘴像麻雀、形似企鵝、腳蹼同鴨子的扁嘴海雀,它們每年都會橫跨整個北太平洋,往返于美亞兩洲。它們在加拿大西部繁殖,在靠近亞洲東部的太平洋海域過冬。而實際上在同一時間,這兩地擁有相同的溫帶氣候。
隨季節(jié)遷徙的候鳥和不遷徙的留鳥之間的區(qū)別也不是絕對的,比如黑卷尾鳥在中國南部的海南島、云南等地為留鳥,而在長江流域和華北則為候鳥。
所以,關于鳥類的遷徙,還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去研究。
一個小小的問題,研究者可以研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就拿鳥巢來說,可以研究鳥巢是做什么用的,鳥巢有什么形狀,鳥巢的材料有哪些,鳥巢里面蘊藏了什么智慧,為什么鳥會修筑這么多形形色色的鳥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有個叫鈴木守的鳥類研究者,帶領家人在山林田野里生活了數十年,細致觀察鳥類并研究鳥巢,還創(chuàng)作出大量研究作品。而有個叫葛諾勒·安德烈的法國人則在山林中尋找鳥窩,寫出了《鳥兒如何造家?》一書。關于鳥窩研究的詳情,請見第12 頁的“悅讀大秀場”。
那么,如果讓你去研究鳥兒,你會選擇哪個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