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科迪
(泰國東方大學,春武里府班善城 20130)
當今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本土文化在不同領域都受到來自歐美等周邊國家的文化沖擊,使得我們本土的民族文化特色、藝術特色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這樣的情況讓很多人忽略自己的本土文化,被外來文化所吸引,從而使得曾經璀璨的本土民族文化影響力慢慢衰退。所以,保護和繼承源自于本土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成為當下急需重視的問題。同時,木雕藝術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更需要我們?yōu)槠浔Wo和傳承探索良好發(fā)展的教育路徑〔1〕。
木雕作為雕塑的一種形式,通常也會被稱之為“民間藝術”,它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具有實用和裝飾雙重功能的一門極富地域特色的手工藝技術。不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泰國同樣是一門重要的民間手工藝,并且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是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后的2000 年,泰國借鑒和引入源自于日本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結合自身的經驗推出了“OTOP”(One Tambon One Product)的發(fā)展模式,在弘揚本土文化的同時,讓民間工藝來帶動當地鄉(xiāng)村的發(fā)展,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泰國從以農業(yè)為主導的國家,轉型為東南亞國家中領先的文化創(chuàng)意強國。
而如今,木雕藝術已經從純粹的民間藝術逐漸轉變?yōu)榫哂忻褡逍?、地域性,能夠表達本土文化的一個傳播載體,在宗教文化深入人心的泰國亦是如此,位于泰國芭提雅海邊的真理寺①泰語稱為。(Sanctuary of Truth),始建于1981 年,是一座內外全木質結構的建筑(見封三圖1)。中文譯為“寺”但其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宗教寺廟,從功能性上來說它是一個集當地小乘佛教祭祀、旅游觀光、節(jié)日慶典,文化展覽為一體的文化空間。在這一文化空間中,木材不僅僅作為建筑材料來使用,木雕藝術的注入,起到了營造整個空間藝術和文化氛圍的重要作用。
木雕是源自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技能,是傳統技藝和人民智慧的精華。例如木質建筑中的主體結構以及裝飾構件,首先考慮的是它的實用性。在滿足了材料便捷和功能使用的前提下,才會對它的裝飾性和美觀性去深入展開。從實用性上來說,又可以細分為建筑雕刻、家具雕刻、工藝品雕刻三大類。其最主要的就是把木雕運用到房屋建筑中,諸如皇家宮殿,皇家園林,佛教寺廟為代表的各類皇家或是民間的重要場所都可以看到木雕的大量運用,尤其在中國園林的建造中,由于木雕藝術的大力注入,中國園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尤其是對于建筑裝飾來說,窗格、門楣、欄桿、屏風這些實用裝飾構件更是借助木雕工藝,展現出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
大眾的審美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而提升,在滿足了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就會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也就加大了對于文化藝術的需求。在這一基礎上把木雕藝術繼續(xù)注入到我們的建筑或是建筑裝飾中,恰恰起到了返璞歸真的效果,提供了人們豐富藝術修養(yǎng)和陶冶情操的現實意義。
家具雕刻在木雕藝術里可謂是最直接地與普通消費者產生共鳴的產品,木制家具可以說是應用木雕藝術最廣泛的一種實用性藝術品。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發(fā)展的木雕家具,涵蓋了諸如桌、椅、凳、幾、案、屏風等各種門類并且廣泛地運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另一類木雕裝飾藝術品則是以陳設形式的工藝品或是兼有實用性的木雕擺件、把玩件,更直接地參與到普通大眾的生活中來,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豐富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以趣味的方式給人以審美的感受,在木雕建筑中既豐富了整體的氛圍營造,同時也是木雕藝術的審美體現。
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藝術家們對木雕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可以稱之為一種與木材不斷對話交流的過程,在“交流”的同時,慢慢地加深對木雕藝術的認識,最終使得木雕藝術成為一種人文精神與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產物。通過藝術家們的雙手,把符合美學原理的造型、構圖、材質肌理、內容表達,增加了表現力的同時,也使得觀賞者能夠從中體會到藝術家欲表達出的藝術思想。就一塊天然的木材來說,其自身就已經是一種渾然天成的形態(tài),給人造成“美”的視覺沖擊的只是它的形狀,藝術家改變了這一形狀,使人產生了新的視覺刺激,個人情感和外界的感觀相對接,于是產生了美的需求以及對藝術的感受。木雕是出自于木雕藝術家之手的,個體差異和文化背景差異的疊加,使得藝術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包括藝術風格都是不一樣的。正是由于這種差異性,恰恰也展現了木雕藝術的魅力所在。然而審美也是具有雙重性的,木雕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對審美的需求同時包含了藝術家的審美和消費者的審美,從整個創(chuàng)作活動中構思、感知的思維中,產生了審美心理活動,去表達所要追求的價值以及對心理的補償,整個過程正是一種文化理念的融合。
就泰國的真理寺來說,它對木質材料或是木雕技藝的使用,恰好是結合了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一個統一體,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已經成為一座靜態(tài)的藝術品,它是審美情趣、美學理念追求的綜合產物(見封三圖2)。
真理寺整體使用木質材料構成,木材本身就體現著自然的氣息和特有的生命活力,加之寺院的功能所在,使其成為既有精神性又具備物質性的空間建筑。真理寺的木雕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根植于當地特定的民族民間文化之中,作為一個能夠表達當地本土文化的建筑空間,集合了宗教文化的內斂,表達出泰國藝術家和民族的審美。
在真理寺的木雕藝術裝飾圖案中,其主題內容涵蓋了多個種類,包括佛教傳說故事、民間神話、歷史人物、泰國皇家人物等等(見封三圖3),裝飾圖案或造型的選擇都是來自約定俗成的具象化表達,并且這樣的造型是能夠讓本土的民眾所接納和認可的。如泰國佛教傳經的故事,在眾多的故事人物中,通過木雕藝人的解讀,對故事片段和其中的人物進行了解構和重組,通過編排組合來傳遞出其中的文化內涵。這些民間的造型創(chuàng)作和設計,都是圍繞手工藝人的自我想法,通過和現實生活中的具象結構和形象的結合,在審美上更符合本土大眾的審美,這樣更能讓本土老百姓所接受。形式美的法則在整個真理寺的空間營造中從設計上就追求統一完整,多以對稱均衡的形式來體現,把木雕藝術造型、材質美感和建筑空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既體現了當地老百姓對生活愿望的表達,同時又把地域本土的文化、信仰、宗教結合在了一起,從美的形式感上,凸顯了裝飾性。
真理寺大量流暢的曲線運用,準確地表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精妙比例的掌控以及精湛的雕刻技藝貫穿其中,在體現了人文精神的融合以外,還可以看到藝術家對于構成、肌理、粗細、均衡等鮮明的審美要素的展現。除此之外,對于形式的大膽突破,將傳統木雕技法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在整個空間中進行精心營造,進一步增強了整個建筑的藝術表現力。
一塊木雕原材料在通過藝術家的巧妙創(chuàng)作之后,產生了新的視覺感受,給予原本毫無具象特征的普通原材料新的生命,雕刻藝術家在遵循自我審美認知的同時挖掘出材料的最大潛能,將熟練的雕刻技藝和審美理念融于其中。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看似是隨性、自由的,其實卻早已融合了藝術家深度的思考和前期對木材的認識研究。也正是對于每一個細節(jié)的雕琢和對整體空間營造的把握,最終促成雕刻藝術家把木雕的意蘊,注入到這個能夠代表本土文化的空間中來,將個體的表達最終變?yōu)檎w空間意蘊的展現,不僅體現了造型裝飾的藝術性,同時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力使整個空間獲得了新的生命。
本土文化是指在明確的地域范圍之內,環(huán)境與文化的結合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的民俗、歷史、人文風情等文化形式的一個綜合體。其中特定的地域是本土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也正是因為這些限定的條件,才在很大程度上讓本土的文化有了各自的特征和特點,形成鮮明的風格,涵蓋了包括民俗民風、建筑風格在內的諸多本土文化載體。
本土文化在建筑空間中的表現,需要通過不同媒介來體現,具體在建筑空間中也有諸如文字、圖片、壁畫、雕塑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注入。從類型上來總結,分為平面和立體、抽象和具象兩個主要的主題。而直接表達、抽象表達、隱喻表達、象征表達則是具體在實施過程中,最常用的方式。一個建筑空間獨有的意境是整個設計過程中的主旋律,也可以稱之為空間的靈魂,具體包含了空間的布局、色彩選擇、材質選擇、造型陳設等諸多方面,只有吸取和轉換本土文化中美學特征之后,才能營造出吻合本土文化的意境。
木雕藝術是空間設計與本土文化連接的特有形式。“無論是哪種風格的設計,都有著特定的文化和精神心理結構,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展開和完成的,因而反映著不同的價值和審美觀念,體現出當時的社會風貌”〔2〕。木雕藝術作為一種可以同時包含平面和立體的載體,在建筑空間中去營造本土文化的意境,無疑是一種最有效的表達方式。而在真理寺營造出的整個空間意境上來說,木雕這個媒介已經突破了建筑材料和裝飾藝術之間的界限,通過木雕藝術把建筑空間結構和裝飾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從整個空間中的作品來看,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木雕藝術家對于佛教教義的崇敬,通過一些準確且不浮夸的手法去展現佛教造像慈悲與溫潤的內心,用木材來對佛學進行解讀和闡述,使其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與傳統單純的木雕佛教造像對比,真理寺整體雕刻的大空間,遠遠超越了立體的范疇,已經成為復雜的多維空間,它既需要細致的刻劃,還需把佛教的主題思想和當今人們的審美觀念結合在一起,抽象與具象皆貫穿其中。
然而由于復雜的空間,并不能只是由一個或是多個木雕造型就能完成對整個空間的營造,在除去主題的表現以外,對于連接各個主題之間的木雕裝飾創(chuàng)作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些連接各個主題之間的木雕裝飾,并不是簡單起到一個連接的作用,它們其實是對主題表達的一種襯托和延續(xù),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最終共同營造出整個空間的意蘊,也正是由于這種復雜的產生,使得本土文化在注入空間去表達的時候便擁有了多種手法和多種方式,使得整體和局部的對立與統一,彰顯出情感訴求和精神追求,最終木雕技藝融于原木的自然情感,使其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泰國建筑藝術與其本土的文化元素在真理寺設計中所呈現的多樣性,通過豐富多彩的宗教、民間、皇家文化特征的植入,在傳承著地域本土文化的同時,凸顯了極具泰國代表性的文化魅力。
建筑藝術與文化元素通過木雕藝術來表現,涵蓋了地域造型元素、紋樣圖形元素等,將這些元素較好地應用在建筑空間意境的營造中,通過意境的營造來表達與傳承當地的歷史文化,向世界傳遞泰國建筑藝術與文化的內涵,以及那些豐富多彩的民間故事,向世界成功展示當地建筑獨有的魅力。
意境的營造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個空間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感覺和印象,例如時尚、活潑、莊嚴、高雅等?!耙饩呈且环N人在特定的空間環(huán)境中,所能產生的聯想和自我的心理暗示。同時意境也是設計師通過空間環(huán)境所要表達的某種思想和主題”〔3〕。
木雕藝術在真理寺中所體現的寓意是和整個真理寺的佛教主題分不開的,意境的產生,源自于思想和情感的共融。木雕成為一種藝術語言去表達藝術家對于美、對于生命的感悟,其核心就是讓人們能夠通過作品來感知或是體會藝術家欲表達的情感訴求,產生來自于情感上的共鳴。在真理寺的建筑中,這樣的情感交流也是通過木雕藝術作品和觀者對話完成的。雖然整個建筑都是以木雕的形式來展現,但是在雕刻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去雕刻,那些看似隨意的空白之處其實就是禪意的重要表現,這種留白的手法營造出了一種空靈的意境,而這種“空”簡單來說就是留出給人呼吸的空間、心靈升華的空間。虛實結合,既對立又統一,在表達審美情趣的同時也把真理寺的文化、宗教思想融為一體,讓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升華到對生命的感悟,最終使得營造的意境得到表達。
“木雕藝術作為體現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通過適當的形式與現代的空間融為一體,使空間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思想得以表達,同時也使人們能通過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與‘歷史’與‘空間’進行對話”〔4〕。在真理寺中涵蓋整個空間內部和外部的木雕藝術,賦予了整個空間新的精神價值,營造出了飽含本土文化的意境,給建筑空間注入了靈魂。
在一般情況下,墻面、地面和頂面形成的一次空間我們是很難去改變它的結構和布局的,但是通過木雕藝術與木構架建筑的融合,可以把死板的一次空間向二次空間進行轉化,豐富空間層次感的同時,也豐富了整個空間中的藝術形式展現。使得空間的功能性不局限為實用功能,更有精神層次的展現〔5〕。真理寺應該是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讓每個人在這個獨立營造的空間中都能有不同的感悟,拉近了觀者和大自然之間的距離,表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思想〔6〕。用木雕這一藝術方式去表達這一思想,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真理寺所要營造的天人合一,萬物始于自然終歸回自然的空間意境之中〔7〕。
真理寺空間營造表達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與自然的距離,這一意境的營造從建筑本身對材料的選擇就開始了。有著豐富肌理的各類木材的應用象征著大自然的豐富多樣,通過木雕藝術家的設計和雕刻,完美地結合了自然之美和空間之美,真正達到了萬物合一的境界,同時展現了真理寺與自然和諧的空間設計理念,除此之外,對于內部空間的規(guī)劃設計也摒棄了傳統的用墻和隔斷來分割的做法,巧妙地運用木雕藝術表達不同的主題,通過不同主題的藝術表現形式對空間進行分割,并且通過對于“簡”與“繁”的處理以及對于光線的運用在分割空間的同時營造出不同的小空間,使得人在走進建筑之后能夠很快與之融為一體,而不是進入了一個密閉的空間,被迫去感受空間帶來的壓力。所有精選的木材經過木雕藝術家們的精雕細鑿,在充分保留其本色和原本肌理的前提下,去展現出事物的自然之美〔8〕。真理寺建筑空間中,不同區(qū)域的連接空間,需要通過木雕藝術的注入來進行營造,藝術家們在設計建筑整體的時候就已經把從外部環(huán)境進入到建筑內部之間的過渡空間考慮在其中〔9〕。在這一過渡空間中,巧妙地運用木雕人物形象與作為空間結構的柱子、臺階融合到一起,虛實結合的手法讓整個空間流動起來,淡化了內部空間和外界自然的界限,這種空間感的營造也正是真理寺最初想要給大眾營造出的視覺感受。
本土文化的傳播其實是一種文化擴散的過程,主要是指本土文化的文化背景、認知觀、價值觀,本土人群的行為模式包括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和擴散。而在這過程中,木雕藝術可以起到的作用就是將抽象事物具象化,普通事物藝術化,它可以形成一套獨立的傳播系統,并且是以視覺符號為主導的傳播系統,是更直觀地去表達本土文化的內涵,易于人民接受和理解〔10〕。本土文化需要進行傳播就需要媒介,而在真理寺這個空間中,木雕就是傳播媒介。木雕藝術的人物造像、動植物紋樣,都是本土木雕藝術家結合當地本土文化,經過長期錘煉而形成的具象表達,這些視覺形象是當地藝術家從自然和生活中掌握的規(guī)律或是約定俗成,都表達了當地人民的審美傾向,抒發(fā)了他們的民族情感(見封三圖4)。這種具象的約定俗成的語言是最容易讓大眾去認知的一種方式,決定著本土文化傳播的成功與否。
木雕這種藝術形式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設計語言,作為一種表現形式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段,它也受到一個地域或是地區(qū)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之間差別的影響〔11〕。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文化沖擊,使得木雕藝術的形式和內容變化多樣,并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不同地域、不同空間形式的意境,從而成為本土文化藝術在建筑空間中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段。
通過對真理寺木雕藝術在本土文化空間中的意境營造的研究,發(fā)掘它們在本土文化空間設計上的新價值,為全球化語境下“保持設計中的傳統與地域特色”提供理論,探索本土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設計思想的指導下,讓本土文化空間設計與傳統文化更加完美地結合,并得到提高和升華,在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與本土文化精神結合的意境,形成一種既滿足當地國情又貼合本土人民審美心理的設計風格,增強文化空間的氛圍營造,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各地域本土文化的研究和空間設計理論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此研究也有利于新中式、新古典風格空間設計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研究結果對于豐富我國當代文化空間設計的語言,弘揚和傳承傳播本土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