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收藏了一個暖手爐,暖手爐是古人冷冬里放在袖口暖手用的,很是小巧,像個小蛐蛐罐,我很喜歡,得閑時常常拿出來賞玩。每每此時,我便沉醉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里。
這個暖手爐,別看物件小,文化內(nèi)涵豐富著呢。它呈南瓜形,紫銅制作,高4.1 厘米,腹徑6.2 厘米,做工卻精細考究,吸引人的還有鏤空的爐蓋上五碟捧壽與爐身花鳥蟲魚相得益彰的圖案。這種古代手爐一般都是由爐身、爐底、爐蓋和提梁(提柄)組成,爐底多有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薺底等,提梁常常設(shè)計成弧形柄、花紋柄、花籃柄、折角柄等。手爐型制各式各樣,還有圓形、八角形、方形、腰形、花籃形、海棠形等。手爐爐蓋和爐身亦多刻有“喜上眉梢”“竹報平安”“福祿壽”等吉祥喜氣的圖案。別看手爐不顯眼,里面放進炭火或尚有余熱的灶灰,走到哪兒都可暖手。其藝術(shù)設(shè)計也自有其妙,細賞頗能悅心。
過去的讀書人,冬天在書房里讀書,手腳會很冷,以致妨礙書寫繪畫。官宦人家冬天上衙門辦公或出門訪友,乘車坐轎也不能烤火取暖,于是,有人設(shè)計了一種專門捧在手上取暖卻不會燒壞周遭物品的手爐。中唐時期,手爐成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北宋年間便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民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當時手爐多為青銅材質(zhì),偶有銀、鐵、瓷等。器型小,可隨手提動,比火盆、火炕要方便得多。它小巧玲瓏,高和寬度不過幾厘米到十幾厘米,與精巧的紫砂壺略有類似,盈盈可握,小型的可放在袖口里,故又稱“袖爐”,還有“捧爐”“手熏”“火籠”等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