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勝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大學中國畫與書法專業(yè)博士,師從于侯開嘉、呂金光等先生。自2010年開始學習山水畫,先后師從白云鄉(xiāng)、李兵等先生。書法、繪畫作品20余次入展且多次獲獎。
學書、學畫,人人路數(shù)不盡相同。有的學書不畫,有的學畫不書,有的能書能畫、書畫雙棲。而余以為,能書能畫、書畫雙棲,才是書畫人永遠的追求。
以書人畫、以畫人書,以書法之用筆經(jīng)營繪畫,以繪畫之審美態(tài)度來研究書法,是我多年來的態(tài)度。我之前對繪畫很陌生,染習繪畫不過十年,但近三十年的書法學習,錘煉了我的筆墨功夫,學繪畫后,我還算用功,進步尚可。2018年2月,由川大師兄王書峰推薦人當代水墨雪山畫派代表人物李兵先生門下學習,先生鼓勵我們書畫結合,給我這個志于勤事繪畫之人注人了活力。先生平易近人,耐心待人,在其鼓勵和指導下,少走了許多彎路,甚是幸運,對以書人畫、以畫入書亦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趙孟頻在《秀石疏林圖卷》畫作上題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泵慨斪x到此語,必會引出我們對書畫同源的一些思考。中國書畫是同宗同源的,二者自產(chǎn)生伊始就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歷朝歷代的書法家、畫家多是書畫雙修,書畫雙棲的。如古代的趙孟頻、王維、米芾、趙佶,近代的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等均是一邊畫畫一邊練習書法,書畫功底均是極其深厚。反觀當代畫壇,連款都落不好的所謂“畫家”大有人在,一些年輕畫家不太注重對于書法文化的學習,甚至對書法不屑一顧,這從總體上來說,還是影響了其畫作的品格,不利于自身的發(fā)展。我認為,對于書法的學習與研究,是中國畫母性的根本問題,理解并把握了書法,對中國畫而言是一個飛躍。因為我們的歷史文化、哲學都是一致的,所以中國書法和繪畫也就有了很多的一致:總的審美觀念意趣是一致的;所用的工具材料是一致的;最基本的手段都是“線”即基本的筆法是一致的;墨法要求是一致的;款識的要求是一致的;作品總的章法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作畫能通書道則其畫有筆,作書能通畫里則其書有韻。
黃賓虹曾云:“凡畫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上之整而理,故吾以斯翁小篆之法行之?!彼诋嬛凶灶}道:“豐道生以書法入畫,余用古糟寫之。”以“小篆之法行之”、以“古糟之法寫之”,這就是黃賓虹用筆奧妙所在。他從書法中總結出五種用筆之法,并把它用之于繪畫。這五種筆法是平、圓、留、重、變。平者,即書法中“如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等,從而使他的作品飽滿靈動,元氣渾然?!肮P墨”是中國書畫的根本之一,放棄了數(shù)千年累積演進的“筆墨”傳統(tǒng),也就等于放棄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獨特性和民族性。在不同文化多元價值共同展現(xiàn)于世界藝術之林的今天,具有民族性的藝術無疑是獨特而珍貴的,中國畫家和書法家對“書畫同源”作進一步的認識,將會對繼承傳統(tǒng)的“筆墨”以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筆墨”大有裨益。
書畫藝術是人類心智感受的圣果,執(zhí)筆揮灑,蘊含著無盡的變幻,是意志的磨練,是感情的傾訴,是余三生之幸事。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我將繼續(xù)做以書人畫、以畫入書的踐行者,讓自己的書法、繪畫藝術同步提高。其實,能書能畫、書畫雙棲、互取精粹、互求神韻、齊步發(fā)展,不正是書畫人永遠的追求嗎?我志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