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居址初探

        2020-12-03 09:37:40夏艷平
        文物春秋 2020年5期

        夏艷平 裴 宇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 西寧 810007;2.吉林市博物館,吉林 吉林 132013)

        青海境內齊家文化的主要分布區(qū)域東起甘青交界的河湟流域,西至青海湖北岸,北迄湟水支流大通河流域,南達黃河支流隆務河沿岸[1]。截至目前,在民和、樂都、西寧、平安、同仁、湟中、剛察、大通、互助、貴南、循化、尖扎、貴德、同德、共和、興海等十幾個市縣共發(fā)現505處齊家文化遺存[2]。在這些遺址中,有18處發(fā)現有居住遺址,其中未見早期居址,晚期居址僅見于西寧沈那遺址[3—7],其余均為齊家文化中期居址。由于資料發(fā)表較少,目前尚沒有對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居址情況的系統(tǒng)研究,本文僅基于已發(fā)表的材料,對比較明確的齊家文化中期居址進行分析,初步探討其主要類型與特征、相關設施、營造技術、功能及布局等問題,以求教于方家。

        一、青海齊家文化中期居址的類型與特征

        目前,青海地區(qū)共出土齊家文化中期居址95座,集中分布在兩個區(qū)域:一是湟水及其支流流域,包括民和喇家[8—20]、樂都柳灣[21],[22]46—50、互助金禪口[23,24],以及大通上陶村[25]、陶家寨[26]、長寧[22]51—63,[27]等遺址;二是黃河及其支流流域,包括化隆那卡遺址[22]64—67等。其中公布資料比較詳細的居址較少。另外,剛察沙柳河東[28],民和旱臺[29]、抽柴臺[29]、丹陽城[29]、肖家[30]、郭家坪[30]、金家?guī)X[30]、龍布(甲)等遺址[31],化隆梅加遺址[32],尖扎如什其村東遺址[33]等,也發(fā)現有齊家文化的白灰面和硬土面居址,但未做詳細的發(fā)掘工作,具體情況不詳,本文暫不討論。尖扎直崗拉卡遺址[22]84—85,[34,35]報告中未明確期別,亦不做討論。

        按照形制的不同,可將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居址分為半地穴式、窯洞式和地面式三類,其中以半地穴式為主,地面式、窯洞式次之。

        根據考古資料,民和喇家遺址共發(fā)現居址60座,包括半地穴式、地面式、窯洞式三類,各類具體數據不詳;大通長寧遺址共發(fā)現居址15座,包括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兩類;大通陶家寨和上陶村遺址各發(fā)現居址3座,互助金禪口和樂都柳灣遺址各發(fā)現居址5座,均為半地穴式;化隆那卡遺址發(fā)現4座居址,其中3座為地面式,另1座未公布具體形制。

        (一)半地穴式

        這一類居址分布范圍較廣,數量較多。其中,樂都柳灣和互助金禪口遺址各有5座,大通陶家寨和上陶村遺址各有3座,民和喇家、大通長寧遺址均未公布具體數量。根據居住面建造技術的不同可分為兩型。

        1.A型 居住面為白灰面。在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居址中最具特色[2],主要見于大通陶家寨、上陶村遺址,喇家遺址也有發(fā)現。多為單間,由居室和門道構成,修建考究,地面及墻面都涂抹一層石灰漿,地面涂抹較厚,墻面較薄。

        以陶家寨遺址3座居址為例:

        F1 平面近圓角方形,長約4米,寬3.5米,面積約14平方米,適宜2~3人居住。白灰居住面被破壞,個別地方有灰燼痕跡,四周有殘高約0.03~0.05米的白灰面墻壁。圓形地面式灶位于中部偏東,為紅燒土面,土質黑紅。居住面正中有一方形柱洞,邊長約0.1米,深0.22米;西墻邊有兩個殘柱洞。門向東南,深0.7米,踩踏痕與路土已不明顯(圖一)[26]。

        F2 平面呈圓形,直徑約3.5米,面積約9.6平方米。居住面為白灰面,堅硬光滑,四周有殘高0.05~0.1米的墻壁。圓形地面式灶位于中部,直徑約0.4米,紅燒土厚約0.05米,四周為被烤過的褐色硬面,其上發(fā)現一堆碎陶片。灶東北處有一長方形小坑。墻壁四周無柱洞,灶兩側各有一個直徑約0.25米的圓形柱洞,深約0.4米。門向南,痕跡非常模糊,踩踏土被破壞殆盡[26]。

        F3 平面呈圓角長方形,長3.8米,寬3米。中部稍偏南處有一個橢圓形地面式灶,土質黑而硬,直徑0.75~1米,殘深0.1米。灶東有一個紅燒土填筑的柱洞,四周十分堅硬;東北有一個方形小坑。白灰面地面僅存部分,其下是黑灰色土,包含一些陶片和細石器等。東北角與西南角分別有一處直徑約0.6米的半圓形紅燒土。由于破壞嚴重,門道位置不明,根據遺址地勢及灶的位置推測應向南[26]。

        2.B型 居住面為硬土面,人為踩踏形成。主要見于互助金禪口、樂都柳灣遺址。

        圖一 陶家寨遺址F1平面圖

        (1)互助金禪口遺址

        發(fā)現的5座半地穴式居址中,已知F1和F3的居住面為硬土面。

        F1 平面近方形,長3.04~3.4米,寬3.13~3.45米,面積約11.4平方米,門向南。墻壁殘高1.75米,東、西、南三壁下部近居住面處被烤成紅色。橢圓形灶位于中部,有上、下兩層,舊灶范圍比新灶略大。上層灶面上有一器座坑,灶面西部邊緣發(fā)現動物骨骼。室內有四個柱洞,位于門道內西側、居住面西北側以及灶北側,口徑0.13~0.32米,深0.27~0.68米,圜底。北部有一道東北—西南走向的硬土棱將居室隔開。居室內出土遺物極少,主要位于居室北部,僅有骨錐1件,高領雙耳陶罐口沿殘片1塊,及幾塊殘?zhí)掌?。門道長0.7~0.94米,寬0.76~0.85米;兩側壁面被火烤成紅色,西壁曾坍塌,用石塊壘砌修補過;底部與居住面齊平,清理出較多的草拌泥塊;門外有1級高0.11米的臺階。門前活動場地系踩踏而成,自門道外呈喇叭形向兩側擴展,向西約3.1米,向東約3.8米。壁面殘高0.35~1.08米,下部被火燒烤成紅色,局部結成硬殼,但保存情況較差(圖二)[23]。

        圖二 金禪口遺址F1平、剖面圖

        F3 有上下兩層居住面,相隔0.15~0.25米,均為人為踩踏而成的硬土面。上層居址平面呈橢圓形,長3.9米,寬 3.25米,殘深 1.2~2.16米,面積約12.7平方米。灶位于居室中部,中央有一器座坑,周圍有較多木炭和動物骨骼,西北側有1件破碎的夾砂單耳陶罐??拷媳谔幱幸粋€槽狀輔助灶址,槽底及兩側火烤痕跡明顯,并清理出1件破碎的雙耳深腹陶罐,罐內發(fā)現許多谷物。西南壁有一個橫向掏挖的石板壁爐,壁爐局部有草拌泥痕跡。門向東開,平面呈梯形,底部呈緩坡狀,東高西低,并有草拌泥所筑的門檻。門道內兩側各有一個土塊和草拌泥砌成的門墩,南面門墩下發(fā)現小坑,內置動物骨骼、礫石等;南面門墩向西北至灶邊有一道硬土棱,將居室東南部隔開。居室北側及居住面上共6個柱洞,口徑0.11~0.25米,深0.11~0.55米,圜底。居住面上發(fā)現雙耳彩陶罐、三耳罐、侈口罐、單耳罐9件陶器及斧、刀等石器。陶器主要置于居室南部,石器則多集中于北部。門前場地從門道向南北兩面呈弧形外擴,整體略呈西南—東北向的寬槽狀,長約9米,寬0.8~2.4米,殘高0.2~1.2米;踩踏面保存很好,厚約0.2~0.4米,較為平整,東部略高于西部;南北兩壁距門道2~3米處各有1個具儲藏功能的窯洞。下層居住面僅發(fā)現居室和門道,面積約5.8平方米,墻壁殘高0.15~0.25米;灶位于居住面南部,平面呈橢圓形,直徑71~92厘米;灶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器座坑,口徑15厘米,深7~8厘米,坑內填滿木炭,西側及西北側各發(fā)現1個柱洞(圖三)[23]。

        圖三 金禪口遺址F3平、剖面圖

        (2)樂都柳灣遺址

        柳灣遺址發(fā)現的5座居址中,已知F1、F2為硬土面半地穴式居址[22]46—50。F1呈長方形,長5.6米,寬4.1米,深0.68米,面積約23平方米,門道可能向西南;中部有橢圓形地面式灶,灶東側有偏洞穴式窖穴;柱洞均在室內,周壁有壁柱痕跡(圖四)。F2呈長方形,長5.4米,寬4.3米,深0.96米,面積約24平方米;門向東南,呈斜坡狀;柱洞分布于居址外圍,西側柱洞保存較為完整;中央設有橢圓形地面式灶;居址西壁保存較好,加工痕跡清晰可見(圖五)。

        圖四 柳灣遺址F1

        (二)窯洞式居址

        窯洞式建筑主要發(fā)現于民和喇家遺址,以橫穴式為主,由居室、門道、門前場地構成[8],保存較差。喇家遺址位于黃河二級階地上,屬于并不厚實的次生黃土層,理論上并不適宜修建窯洞[36]。這些窯洞多發(fā)現在喇家遺址的西區(qū)和南區(qū),以方形為主,開口于紅膠泥層下,多利用自然溝道邊沿、斷崖或緩坡丘陵掏挖而成,背對中心位置,內部堆積含有黃河洪水沉積的淤泥,底部發(fā)現白灰面。公布資料的有F3、F4、F15及F63下層居址。

        F3 長3.35米,寬3.05米,面積約10.2平方米。居室建在黃土層中,居住面及穴壁均用白灰加工而成。居住面呈斜坡狀,北高南低,因使用時間較長,地面凹凸不平。穴壁的白灰面多已脫落,僅存局部。居室四周無柱洞,僅室內中部偏東有一直徑0.31米、深0.25米的圓形小坑,但底部無陶片、石塊等填塞物。灶址位于居室中部,為坑穴式。居室西北、西南、東南角發(fā)現大量陶器,南壁中部則集中發(fā)現幾件石器。門道位于居室北壁中部,呈斜坡狀,設有門檻。門前場地邊長1.7米,其活動面系人為踩踏而成的硬土面,距離門檻約1.45米處有燒土面和石塊(圖六)[8]。

        F4 長3.81米,寬2.95~3.55米,平面呈倒梯形,面積約14平方米。居住面及四壁均是先抹一層黃土草拌泥,再用白灰抹光,東壁北段白灰面之上又用草拌泥二次涂抹加厚。居室中央有一圓形地面式灶,加工極為規(guī)整,灶面平整,為燒土面,直徑1.1米。門道位于北壁中部,呈斜坡狀,狹窄且短,長0.35米,寬0.58~0.78米,設有門檻。門前場地殘長1.46米,寬1.7~1.86米,其活動面系人為踩踏而成的硬土面。房址周圍無柱洞(圖七)[8]。

        F15 保存情況較好,門道及門外場地都保存完整,且與室內地面處于同一平面;墻壁殘存高度達2~2.5米。居址內有大量遺物,填土基本都是坍塌的黃土塊,說明其頂部為自然黃土堆積,應為窯洞式建筑[11]。除此之外,錢耀鵬先生根據其頂部特征考證其為穹窿頂結構[36]。

        F63下層居址 基本保留了當時房屋下部的完整結構。居住面上留有完整灶和器座坑。房屋四角各發(fā)現一個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壁爐,其中東北角的壁爐結構最為清晰完整。墻壁的不同位置還發(fā)現壁燈6處。出土器物較少[20]。

        (三)地面式居址

        圖六 喇家遺址F3平面圖

        這一類居址較少,以單間為主,多由居室、門道組成,平面形態(tài)有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

        化隆那卡遺址發(fā)現3座居址平地起墻的地面式居址[22]64—68。 其 中 F1最為完整,整體呈長方形,長5.2米,寬4.8米,面積約25平方米;墻基殘高0.3~0.7 米 ,寬 0.3米;墻外圍一周有36個柱洞,房內四角各有1個柱洞,直徑0.1~0.3米,深0.15~0.6米;門向西開,長 2.05米,寬1.9米。屋內堆積為倒塌的墻體。墻面及地面皆用白灰抹光,室內中部被打破,無灶的痕跡(圖八)。F2只存四角4個柱洞和中間一塊柱礎石,應為一簡易房屋。F3為正方形,邊長3.5米,面積約12.25平方米,地面為黑褐色硬面,墻基已被破壞。

        圖七 喇家遺址F4平面圖

        大通長寧遺址出土的15座房址中發(fā)現有地面式居址,僅公布一座:F11采用了開挖基槽和建造木骨墻體的建筑技術,是青海地區(qū)的首次發(fā)現(圖九)[22]51—63。

        圖八 那卡遺址F1(自東向西)

        民和喇家遺址北區(qū)發(fā)現有平地起建于紅膠泥堆積層上的一群圓形房址,建筑技術較為先進,受地勢影響較少,應晚于同遺址的方形窯洞式房址,但詳細資料未公布。2002年在喇家遺址小廣場東南邊發(fā)現2座地面式建筑(F20、F21)[13]470—471,因其不屬于居住性房址,故在此不討論。

        二、居址構造及建筑技術的特征

        根據以上信息,可以總結出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居址在相關設施及建筑技術方面的一些特點。

        (一)相關設施

        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的居址大多可分為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居室通過狹小的門道與室外的門前場地相連。居址內包含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設施,如灶、壁爐、儲藏設施等,這些設施及周邊區(qū)域自成功能分區(qū),有些居址還在地面設置土棱來實現室內分區(qū)。

        1.灶址

        從位置來看,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的灶址可分為室內灶和室外灶。室內灶占絕大多數,多位于居址中部,個別略偏向門道,如陶家寨F1的灶位于居址中部偏東,F3的灶則位于居址中部稍偏南[26];金禪口遺址居室內的灶址多與門道距離較近[23]。室外灶僅在喇家遺址有明確發(fā)現,如喇家F3門前場地東側距門檻約1.45米處有燒土面、石塊和草木灰痕跡,發(fā)掘者認為可能為“室外臨時性的簡易灶址”[8]。

        圖九 長寧遺址F11

        從形態(tài)看,灶址形態(tài)較為穩(wěn)定,以橢圓形、圓形為主,制作極為講究??煞譃榈孛媸胶涂友ㄊ絻煞N,以地面式灶為主。地面式灶表面多與居住面平齊,少數略高于居住面,在喇家、金禪口、柳灣、陶家寨、上陶村等遺址均有發(fā)現。個別遺址中地面式灶的結構更趨復雜,灶邊緣用草拌泥修整,灶面上有放置炊器的器座坑。如金禪口F3上層居址中部的灶,平面呈橢圓形,高出居住面2~3厘米,邊緣一周用草拌泥修整,中央有一器座坑,周圍發(fā)現較多木炭;下層居址的灶位于上層灶址偏南,平面呈橢圓形,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填滿木炭的器座坑[23]。喇家F63下層居址活動面上保留有完整灶和器座坑[20]??友ㄊ皆顢盗枯^少,僅在喇家遺址有所發(fā)現。如喇家F3居址中部的灶址,四周略凸起,尚存紅燒土面及草木灰燼[8]。除此之外,喇家遺址F4、F62也發(fā)現有灶,但未對其形制進行詳細介紹。

        從數量看,多數居址用單灶。一屋兩灶情況發(fā)現于金禪口遺址,金禪口F3上層居址除在中部有一個灶外,在南部還發(fā)現一個槽狀輔助灶。該灶緊靠南壁,由兩塊長條形石塊并排而立組成,并抹有一層草拌泥,長62厘米,寬5~19厘米,高16厘米[23]。另外,還發(fā)現有在舊灶上筑新灶的現象,如金禪口F1的橢圓形灶位于中部略偏門道,經解剖,灶有上、下兩層,新灶范圍比舊灶略小,直徑分別為78~107厘米和96~129厘米[23]。應系下層灶損壞后,又在其上新筑一灶。

        2.壁爐

        除灶址外,還在喇家遺址和金禪口遺址的居址中發(fā)現了一種附加的次要爐灶——壁爐。壁爐一般依墻壁而建,是頗具地域特色的一種設施,根據形制可分為兩類。

        ①在墻壁下以土石壘砌,并有石板鋪墊,僅見于窯洞式建筑。如喇家F63下層居址東北角保留的壁爐結構清晰完整,可清楚地看到其爐膛、搭板槽、煙道等[20]。

        ②橫向掏挖,底部與居住面平齊,用一塊平鋪的石板將其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爐膛,并有石板封閉,經解剖是烤爐,專門用于烤制食物[37]。金禪口F3上層居址的壁爐位于西南壁下部,高47厘米,寬56厘米,進深36厘米,下層爐膛高約3~5厘米,上層爐室西壁嵌有石塊二,壁面局部似有草拌泥痕跡,石塊外側兩邊各立一塊石板相圍[23]。喇家F12的壁爐結構較完整,上下用石板相隔,下面燒火,上面烘烤食物,是明顯的壁式烤爐[11]。喇家F62內也發(fā)現有壁爐,但受限于資料,形制不明[20]。還有一個居址內擁有多個壁爐的情況,如喇家F63下層居址[20]。

        3.儲藏設施或區(qū)域

        居址中的儲藏設施多較為簡單、原始,按其位置可分為室內和室外兩類。室內儲藏設施多位于灶址附近。如陶家寨F2、F3灶面東北處各有一小坑,推測作儲藏之用[26];柳灣F1灶東側有偏洞穴式窖穴[21]。也有個別居址的儲藏設施靠近墻壁或直接在墻壁下放置器物。如喇家F3的西北、西南、東南角為陶器儲存區(qū),其中西北角專門存放較大陶器,西南角專門存放較小陶器,南壁中部則為石器儲存區(qū)[8]。喇家F7南壁下有1個圓形窖穴,大量陶器置于東壁以及西北壁下[10];金禪口F3,陶器集中置于居室南部,石器多置于北部[23]。室外儲藏設施多位于居址周邊,如金禪口F3門前場地兩側各掏有1個具儲藏功能的窯洞[23],且該遺址的房址周圍分布有多個灰坑、窖穴等[24]。

        (二)建筑技術

        1.防潮處理

        青海地區(qū)的齊家文化居址多分布在黃河、湟水流域,室內通風不暢、日照不足、近地返潮等問題易給居住者帶來疾病,甚至導致其死亡[38],因此對居室進行防潮處理非常重要。防潮處理的方式主要有涂抹白灰和土地硬化兩種方式。

        ①涂抹白灰

        對居址地面或墻壁涂抹白灰的方式在黃河和湟水流域均有發(fā)現,在半地穴式、窯洞式和地面式居址中均有出現。一般修建比較考究:先在地面或穴壁剛挖好未干時抹上一層草拌泥,使其與生土面粘結牢固,再在其上涂抹一層石灰漿。通常地面涂抹較厚,墻面較薄。

        窯洞式白灰面居址主要發(fā)現于喇家遺址[8]。喇家F3地面和墻壁均經過修整,并涂抹一層草拌泥:地面草拌泥層厚約3厘米,白灰面層厚約0.5厘米,因使用時間較長,地面凹凸不平,居室中部白灰面磨損殆盡,僅墻壁邊緣局部殘存;墻壁上的白灰面多已脫落,草拌泥層厚約2厘米,白灰面層厚約0.1厘米,并抹光。F4的居住面和墻壁的處理方法同F3,保存較好:地面草拌泥層厚約3厘米,白灰面層厚0.3~0.7厘米;現存四壁形制較規(guī)整,東壁北段在白灰墻壁之上又用草拌泥二次涂抹,其表面均勻,呈黑色,厚2~6.5厘米。

        地面式白灰面居址僅化隆那卡F1一座[22]64—67,但發(fā)掘報告未有詳細介紹。

        半地穴白灰面居址在民和喇家遺址、大通陶家寨和上陶村遺址均有發(fā)現。如喇家F65墻裙結構保存完好,涂抹草拌泥加固前先抹了一層12~15厘米的青泥,草拌泥層厚3~5.5厘米,白灰面層殘厚約0.1~0.2厘米[20]。上陶村發(fā)現的3座半地穴房址的居住面均用白灰抹平[25]。陶家寨F1的地面為堅硬的白灰抹成,四周殘留有白灰墻邊,為先涂抹一層厚5厘米左右的泥仗,再上一層厚約0.5厘米的白灰;F2居住面堅硬光滑,白灰面層厚度2~5厘米[26]。

        ②地面硬化處理

        硬土面居址在分布范圍及數量上都不及白灰面居址。該類處理方式在半地穴式、地面式居址中均有發(fā)現,集中分布于湟水及其支流流域,如樂都柳灣F1、F2,互助金禪口F1、F3等,黃河流域僅在化隆那卡遺址發(fā)現1座,室內地面為黑褐色硬面。

        2.柱基的分布數量及營建方式

        柱洞多發(fā)現于半地穴式、地面式居址中,窯洞式居址中基本未見。多位于灶址附近以及室內或室外的墻壁下方,分布排列較規(guī)律。有的柱洞中還發(fā)現有殘留的木柱痕跡,如金禪口F1D2和F3D3,前者還有木柱兩次栽埋的現象[23]?;∧强‵1墻外圍有一周36個柱洞,柱洞間距0.4~0.5米,室內四角也各有1個柱洞;F2只存室內四角的4個柱洞和中央的一塊柱礎石[22]64—67。柳灣F1柱洞均在室內,墻壁上有壁柱痕跡;F2柱洞則分布于居址外圍[21]。金禪口遺址居址的室內中部一般有1~2個中心立柱,壁柱數量多寡不一,但一般都集中在室內一側,如:F1室內發(fā)現4個柱洞,其中2個位于門道內西側,1個位于居住面西北部,1個位于灶北側;F3下層居址的柱洞發(fā)現在灶的西側和西北側等[23]。從營建方式看,主要可分為三種。

        第一種為挖坑立柱。又可根據柱洞內加工及處理技術的不同分為三種情形。①僅對柱洞進行修整或者加固(如對柱洞內壁加固、用火焙燒、抹草拌泥等),柱洞內沒有填塞物。如陶家寨F1正中的方形柱洞用火燒過[26];金禪口F3下層居址的D5周壁及底部抹有草拌泥,D7壁面上工具痕跡明顯[23]。②對柱洞進行加固處理后筑填以紅燒土、陶片等。如金禪口F1西北部的D3,柱坑內用黑土夯筑,柱洞底部墊有碎陶片。陶家寨F2灶兩側的圓形柱洞周壁光滑堅硬,應是經過加工,底部墊有碎陶片;F3灶東面有一個紅燒土填筑的柱洞,四周十分堅硬,應也是經過加工[26]。③未對柱洞內壁作修整及加固,僅在柱洞內填塞紅燒土、陶片等。如陶家寨F1靠近西墻邊的D1、D2,內壁未經加工,底部填塞紅燒土塊[26]。

        第二種為直接在居住面上鋪設石塊。這種柱基營建方式比較簡單,一方面可以防止因地面潮濕,水汽腐蝕柱樁,另一方面可避免由于房頂重壓造成柱子下沉[38],如化隆那卡遺址F2中部的柱礎石[22]64—67。

        第三種是處理地基,建造木骨泥墻。在居址四周開挖溝槽,在溝槽中挖掘柱洞以立柱,在木柱間編綴竹條、木條等,并在其兩面抹草拌泥,最后火烤以增加硬度。這一技術在甘肅大地灣四期文化中就已出現,在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首次出現在大通長寧遺址F11[27],這表明青海地區(qū)的建筑在此時開始由半地穴發(fā)展到地面上,豐富了該地區(qū)齊家文化聚落居址的建筑形式和技術。

        三、結 語

        根據居址的發(fā)掘信息,再結合其他研究成果[39,40],可梳理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居址的特征,并探討當時先民建造房屋的技術水平和應對環(huán)境變遷的能力。

        (一)居址特點

        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居址多位于青海省東部湟水及其支流的二級階地上,也有部分位于黃河的二級階地上。人們選擇這些地點不僅方便生活,利于農耕,還應考慮到河湟地區(qū)黃土分布較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河流攜帶泥沙而造成的水患[41]。

        從建筑形式和技術來看,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居址除了沿用馬家窯文化的半地穴式、地面式等建筑形式外,又新出現了仰韶文化晚期到龍山文化早期就在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出現的窯洞式建筑[42]。相對于半地穴式,地面式、窯洞式是更為先進的建筑形式,目前僅見于喇家遺址、長寧遺址和那卡遺址。居址平面形狀以長方形為主,方形、圓形亦占一定比例;采用了柱洞加固、地面白灰化處理、木骨泥墻等先進的建筑技術;多單體建筑,周圍較少發(fā)現配套設施,僅喇家遺址存在小廣場和房址成排分布的跡象,以及疑似天井式或通道式的建筑布局[14]。

        從居址面積來看,青海地區(qū)齊家文化中期單個居址面積比較均衡,多在7~15平方米左右,可容納4~5人左右[43]。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上的僅發(fā)現2座,即柳灣遺址F1、F2,說明該遺址可能存在較大規(guī)模的家戶,但居址內未發(fā)現明顯的分區(qū),也可能為集體公屋。反映出青海地區(qū)在齊家文化中期的社會基層組織呈小型化,各組織內部比較平等,符合簡單社會的特征。

        (二)居址與環(huán)境變化

        過程考古學認為,在簡單社會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的,尤其是氣候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房屋營建的要求。齊家文化中期,青海地區(qū)水熱條件較好,適宜發(fā)展農業(yè),居址平面多呈適于定居的長方形、方形等形狀。由于氣候濕潤,人們對建筑的防潮性要求也較高,所以在這期間地面式、窯洞式建筑較多,房屋營建也較為考究,尤其是白灰面不易開裂,打磨后略有光澤,不但可以防止泥土墻壁出現裂隙,達到防潮效果,還可以使壁面平整美觀。有學者認為“堅固、美觀、衛(wèi)生、防潮、防蟲、易修補粘合”等優(yōu)勢是白灰面房址廣泛分布的原因[44]。

        (三)房址的二次利用

        在喇家遺址和金禪口遺址均發(fā)現有房址二次利用的現象。金禪口遺址F2、F3和F5都有上下兩層居住面,均為半地穴式建筑[23]。喇家F63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房址為窯洞式,保存較好,基本完整地保留了當時房屋的下部結構;上層房址在建造時利用了下層房址的部分南側墻,并擴建了西側和北側墻壁[20]。喇家F31居住面以下約30厘米深處還有一層白灰地面,其使用和廢棄時間與同遺址廢棄房址F30基本相同,顯然F31是在已坍塌、廢棄房址上原地重建,重建時地面墊了約30厘米厚的土層,門道一側重新壘筑了墻體[15]。另外,喇家遺址5區(qū)中部廣場之下存在一段壕溝堆積,也就是說廣場是在壕溝廢棄之后起建的[11]。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在建造房屋時,會有意識地對原有的生活區(qū)域進行二次改造和利用,一方面可以繼續(xù)借助原地點提供的自然條件優(yōu)勢,另一方面還可以節(jié)省聚落建造的時間和成本。

        [1]喬虹.青海境內齊家文化銅器初探[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40—41.

        [2]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青海分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18.

        [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寧小橋沈那遺址1991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7(增刊):34—42.

        [4]王國道.西寧市沈那齊家文化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199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260—261.

        [5]王武.西寧小橋沈那齊家文化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1992.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336—337.

        [6]吳平.西寧沈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199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278—279.

        [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西寧沈那遺址1992—1993年度發(fā)掘簡報[J].青海文物,2019(15):62—91.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縣喇家遺址2000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2002(12):12—25.

        [9]葉茂林,蔡林海.民和縣喇家新石器時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0.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81.

        [10]葉茂林,王國道.民和縣喇家新石器時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312—313.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遺址的發(fā)掘[J].考古,2002(7):3—5.

        [12]葉茂林,王國道.民和縣喇家新石器時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93.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遺址發(fā)現齊家文化祭壇和干欄式建筑[J].考古,2004(6):3—6.

        [14]蔡林海,葉茂林.民和縣喇家齊家文化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5.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72—373.

        [15]葉茂林,任曉燕,蔡林海,等.民和縣喇家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6.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11—413.

        [16]葉茂林,何克洲,鐘建,等.民和縣喇家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15—416.

        [17]范小慧,王增林,葉茂林,等.民和縣喇家新石器時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14.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470—471.

        [18]王倩倩,杜瑋.民和縣喇家新石器時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1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356.

        [19]杜站偉,杜瑋,馬騫.民和縣喇家新石器時代及漢晉時期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1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436.

        [20]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民和喇家遺址考古發(fā)掘再獲重要發(fā)現[N].中國文物報,2017-7-14(8).

        [21]肖永明.樂都縣柳灣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0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94—395.

        [2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現文明:青海省基本建設考古重要發(fā)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互助土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青?;ブh金禪口遺址發(fā)掘簡報[J].四川文物,2020(1):4—21.

        [24]王倩倩,王忠信.互助縣金禪口齊家文化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2013.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470—471.

        [25]劉寶山.大通縣上陶村齊家文化遺址和吐谷渾時期墓葬[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1996.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48.

        [2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大通陶家寨齊家文化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02(增刊):1—8.

        [27]任曉燕.青海長寧遺址搶救性考古取得重要成果[N].中國文物報,2006-12-20(2).

        [28]青海省文物考古隊.青海湖環(huán)湖考古調查[J].考古,1984(3):197—202.

        [29]劉小何,劉杏改,高東盧.民和縣官亭、中川古代文化遺址調查[J].青??脊艑W會會刊,1982(4):18—22,44.

        [30]和正雅,高東陸.民和縣轉導公社古代文化調查[J].青??脊艑W會會刊,1982(4):14—17.

        [3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民和縣古文化遺存調查[J].考古,1993(3):193—223.

        [3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循化兩縣考古調查簡報[J].考古,1991(4):313—331.

        [3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尖扎縣考古調查簡報[J].青海文物,1990(4):47—56.

        [34]胡曉軍.尖扎縣直崗拉卡鄉(xiāng)齊家文化遺址發(fā)掘簡報[J].青海文物,1996(10):28—34.

        [35]陳海清.李家峽砂石料場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M]//中國考古學會.中國考古學年鑒:199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260.

        [36]錢耀鵬.關于喇家聚落的災難遺跡與廣場建筑[J].考古,2007(5):57—68.

        [37]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267.

        [38]楊鴻勛.仰韶文化居住建筑發(fā)展問題的探討[J].考古學報,1975(1):39—72.

        [39]韓建業(yè).中國西北地區(qū)先秦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文化發(fā)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64—166.

        [40]楊穎.河湟地區(qū)金蟬口和李家坪齊家文化遺址植物大遺存分析[D].蘭州:蘭州大學,2014.

        [41]董學增.西團山文化居址研究[J].考古,1992(5):434—442.

        [42]王天藝.黃土高原地區(qū)先秦窯洞式建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

        [43]李金斗.甘青地區(qū)史前時期建筑遺存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44]裴學松.史前白灰面初步研究[J].文物春秋,2017(3):3—11.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国产亚洲精品熟女国产成人| 东京道一本热中文字幕|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请 |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欧洲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五月久久婷热| 亚洲一区视频中文字幕| 三级黄色片免费久久久| 麻豆精品国产精华精华液好用吗 | 国产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92久久久| 亚洲v欧美v国产v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精品国产二码 | 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精品suv|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播放| 成人自拍偷拍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卡一卡二卡3卡4乱码| 4399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网址2022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国产粉嫩美女一区二区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性一乱一搞一交一伦一性|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电影| 美腿丝袜日韩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 | 欧洲| 九九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18|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区免| 一边捏奶头一边高潮视频| 日本乱子人伦在线视频|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视频网站免费看|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丰满少妇在线播放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