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西川實驗學校 李霄羽
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一環(huán),練習是鞏固和提高學習技能的重要方式,基于導學案的教學模式是以目標為導向,以問題為核心,以自主預習為前提、自主探究和精講點撥相結合為根本,以當堂訓練為保障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本文聚焦于基于導學案教學的練習研究,厘清基于導學案教學的課堂導學、練習助學等相關概念,闡述練習的價值,并提出設置練習的方法和策略。
導學案是集學案、教案、習題等為一體的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材料。導學案教學就是以導學案為載體,學生依據(jù)學案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活動,教師對教材、教法、教學流程的理解和掌控轉化為學生的導學提綱,從而清晰地呈現(xiàn)教學重點,創(chuàng)造生動的問題情境,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和諧統(tǒng)一,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在這一過程中,練習作為導學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導學案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借助練習檢查對于新知的掌握情況,根據(jù)學習任務單把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練習情況調整教案,做到以學定教,使教師的“講”能與學生的需要相契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練習更可以使學生提前消化大部分要學的內容,只是把存疑留在課堂上,這樣可以使學生有針對性地聽老師講課,教育的目的性強了,教學質量自然會提升,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導學案教學中,練習往往是以兩種形式出現(xiàn):問題的形式和實踐的形式。問題的形式即編者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鞏固剛學過的知識,圍繞該知識點編出一些題目供學生回答,可以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實踐形式這部分練習往往是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情境,或預設某個具體的目標,讓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去完成。通過體驗特殊情境或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親身經歷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研究表明,練習的效果可用正確率的上升或錯誤率的減少來衡量。
教學的本體功能在于有目的性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教學力求效果、強調意義,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相互關聯(lián)的實踐活動中,既為學生的能力發(fā)展保駕護航,同時又完善了他們的情感和人格。教學遵循著漸進原則,掌握知識也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要求學生先系統(tǒng)地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再據(jù)此形成嚴密的邏輯能力,并培養(yǎng)基于不同情境和條件下獨出心裁的創(chuàng)造思維。
因此,練習是課堂教學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練習在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解題技能、技巧以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具體問題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掌握知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練習也是學生復習、總結與鞏固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師調研學生學習質量不可或缺的標尺。
導學案教學中的練習,能引導學生學習、增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激發(fā)學生蘊藏于自身的巨大潛能,從而發(fā)揮提高學習興趣之功效。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相比,它打破了“師授生受”的標準模式,有效處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凸顯“學”的重要性, 使“教師本位”逐漸轉向“學生本位”,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定教,把主動權還給學生。
導學案教學不同于教案、也不等同于學案,它注重兩者的兼而有之、和諧統(tǒng)一。教師在導學案教學中設計練習時,可以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繼而通過富有邏輯性的問題串形式去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在這種長期的導學模式下,鍛煉與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導學案教學的編制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完成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練習的編制與設計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真正意義上主導自己的學習,避免教師唱獨角戲。教師不授學生以“魚”而授之以“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提出獨到的見解,敢于大膽質疑,讓學生得到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應見縫插針地依據(jù)導學案教學的內容給學生提出自己見解和疑問的機會,使任何一個學生都不做旁觀者,從而在集體范圍內產生和諧的情感共鳴,增強參與該學科相關活動的自信心。
教師不應設計綜合性太強的題型,也不宜選擇與本課教材要求無關的內容,一組練習應專注于一個中心知識點。習題組之間要循序漸進,首尾呼應,一點一點地積累本課所學習的知識。一組練習題不能違背課標的方向、沒有中心,如果題目相互之間沒有聯(lián)系,往往會導致一堂課成了大雜燴,學生學無所成。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教學內容的特點,嚴格用心實踐、用心探索,使學生在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中將思維進一步淬煉,繼而走向深刻。
有了根據(jù)學情制定的分層目標,接下來導學案教學具體練習的設計上也不能忽略層次性和梯度性的設置,讓學生在探究與討論所學內容時能夠層層遞進、先將對于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為什么的理性高度,再進一步達到靈活運用的層次。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跨越,教師需對教材內容爛熟于心,設計出量少而質優(yōu)、由表及里發(fā)散學生思維的練習內容,既與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水平相契合,又能滿足優(yōu)生拓展能力的要求。
導學案教學中練習設計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教師可以根據(jù)每一節(jié)課知識內容的不同,綜合考慮當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等因素等來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多變類型的導學案教學。為此,教師應提高對導學案教學的認識、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增加適量的操作編排,多元開放地設計練習,采取多樣的練習與活動形式,真正發(fā)揮導學案教學實踐化、生活化的功效。從形式上看,可以采取填空、選擇、設計圖表等模式;從方式上看,口述、動手操作、書面寫作等都可以采用,這些多元化的形式使平淡乏味的教學內容置于有趣的具體情境之下,讓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學習勁頭更足。
教師可以在教學大綱所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之上,充分挖掘它的內涵和外延,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導學案教學內進行適當?shù)难a充與拓展,表明導學案教學是以教科書為本的同時也能滿足高層次教學的需要。針對課本基礎練習的一題多變、多問、多解等,有助于避免題海戰(zhàn)術,讓學生掌握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課堂教學常變常新。這樣,導學案教學中的練習不會完全偏離教材的軌跡,又不拘泥于教材隨著教學層次的展開,教師能夠不失時機地引領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探討,從而歸納出更有價值的內容與觀點。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重視練習數(shù)量而忽視其質量,這樣不過是在重復課后學生已經做過的工作,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成果。多數(shù)教材中的練習都有大量值得在課堂中加以利用、并且可以設計成極有意義的課堂活動材料。如果將這些課本練習與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活動形式科學高效地結合起來,利用練習材料進行趣味的教學實踐,那么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選擇極具代表性的題目作為學生的課堂練習,一個精彩的課堂練習題目往往比多個機械式練習更有成效。
導學案教學的練習編撰與設計反轉了根深蒂固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舞臺上“粉墨登場”、成為學習活動中的主體。而其獨特的內容結構使普通學生也能養(yǎng)成預習、復習等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為課堂上啟發(fā)思維的探究、討論打下基礎,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縱觀全文,本文先闡明了導學案教學、練習助學的定義,其次結合洋思中學近年來的輝煌揭示了妙用練習使課堂“起死回生”的奧秘,從而強調了練習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主體性的價值,再通過對導學案教學練習編制的類型、依據(jù)和要求的討論描摹出由導學案教學為載體的全新課堂教育模式的輪廓,分別透過教師、學生的角度提出編寫或使用導學案教學的思考和建議,促進教與學渾然一體的和諧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