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近日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發(fā)表的視頻致辭中指出,民間友好始終是中日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兩國民眾感情出現(xiàn)反差,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北京-東京論壇”今年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了10%的新低,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認知差異。為什么中日地理距離一衣帶水如此之近,但民眾的心理距離卻隔山隔水越來越遠?
縱觀中日邦交正?;?8年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民間友好是支撐中日關系曲折前行的壓艙石。試想,在中國對外關系的發(fā)展歷史中,像中日那樣動輒萬人在人民大會堂慶祝邦交的能有幾個?然而,近年民間友好的風向標不時被不同歷史認識的對立左右,文化交流的晴雨表不時被現(xiàn)實矛盾影響,民眾感情的壓艙石不時被民族主義置換,日本的部分民意被媒體引導,民族民粹主義日益左右一些民眾的對華感情。
是什么讓中日民眾感情由上個世紀80年代蜜月般的友好降至現(xiàn)階段的冰點?“三大滯后”成為揮之不去的糾結。
首先是中日發(fā)展實力對比日益擴大而日本心態(tài)調整滯后。上世紀日本開始對華援助時期,中日發(fā)展差距懸殊,日本居高臨下優(yōu)越感明顯,中日民眾理解與認知程度較高,民眾好感度呈現(xiàn)歷史高點,而現(xiàn)階段中日實力對比逆轉并呈繼續(xù)拉大趨勢,日本民眾心理落差和失落感明顯,東瀛多年彌漫著的“海洋的日本、陸地的中國,工業(yè)的日本、農(nóng)業(yè)的中國”思維轟然倒塌,對華超強發(fā)展的擔憂和恐懼心理上升,造成了中日人文往來日益密切,中國民眾對日好感度直線上升,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掉頭向下的巨大反差。可以說,壓制日本民眾對華感情的并非日本將經(jīng)濟領頭地位讓渡中國那么簡單,而是島國根深蒂固的危機心理和競爭心態(tài)失衡所致。
其次是媒體在促進民眾正向理解上的作用日益滯后。在日本民眾對華感情始終在低位徘徊的氛圍營造上,日本媒體的專注度和鼓噪度可謂別開生面。以揭短著稱的日本媒體在向本國民眾傳遞中國發(fā)展信息的時候,延續(xù)了擅長揭短和不懈批判的風格,但凡涉及中國,不是苦心孤詣,就是劍走偏鋒;但凡遇到問題,不是抹黑唱衰,就是妖魔化示眾,仿佛中國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多數(shù)媒體的眼中就是見不得其俏,容不得其好。長此以往,日本民眾眼中的中國也就變成了被著色著裝的假面人,看著假,也就以為真是假的了。
最后是政府在提升民眾感情上的引領作用日益滯后。日本政府在推動增進民眾對華好感度上經(jīng)常是雷聲大雨點小,在不同的周期有意無意地引導偏激民意,若有若無地取悅狹隘民意,半遮半掩地利用負面民意,服務自身的大國外交、周邊交往、地緣博弈等。中日關系也在這種時而功利,時而對立的走勢中不時偏離軌道,日本民眾的對華認知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引向誤區(qū),民眾對華感情走向惡化也就順理成章。
中日民眾之間存在較大感情反差,需要兩國共同追根溯源去破解。從深思的角度,需要找出癥結;從重視的角度,需要采取一些務實的舉措去糾偏糾錯。當務之急,要再次舉起民間友好的旗幟,以弘揚民間友好與交流重塑中日相互理解之根基。事不宜遲,要推動年輕人之間的理解與交流,以承接中日友好未來的年輕人的良性認知,推動疫情后兩國民眾感情的聯(lián)袂提升。迫在眉睫,中日媒體之間需要深化溝通與合作,以建設性輿論為中日民眾增進感情營造氛圍,點亮心智?!?/p>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