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雷,于 洋,閔 銳
(1.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101;2.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 是臨床上消化系統(tǒng)疾病之一,常見的病因有:乙醇,膽石癥,高脂血癥,藥物和毒物、感染、外傷、壺腹乳頭肌功能不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臨床上患者常變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呈持續(xù)性,可伴有發(fā)熱、惡心、嘔吐。病情的嚴重程度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對于輕度或中度急性胰腺炎,可在治療數(shù)天至數(shù)周后恢復,對于有重癥傾向的AP患者,要定期監(jiān)測各項生命體征并持續(xù)評估。而重度急性胰腺炎病死率較高,如后期合并感染則病死率極高,死亡率高達15%~20%[1]。近些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已經有了明顯的下降,但總體來說,急性胰腺炎仍是一種兇險的消化道急重癥。為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進行積極探討和尋找早期評估病情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及時給予切實有效的治療,對于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回顧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D二聚體(D-Dimer)、APACHEⅡ評分及D二聚體(D-Dimer)+APACHEⅡ在預測重癥急性胰腺炎方面的價值。
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收集2016-01~2017-01于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住院治療的10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資料、相關檢查、檢驗指標。所有入選的病例均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3,上海)》的診斷標準[2];排除的病例包括24h內出院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本人或家屬選擇放棄治療的患者,既往有胰腺手術史或胰腺腫瘤病史的患者,未檢查CT的患者。102例患者中男63例,女39例;輕度急性胰腺炎(MAP)41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30例,重度急性胰腺炎例(SAP)31例。
依據(jù)2012年亞特蘭大分類標準[3],可將急性胰腺炎分為: ⑴.輕度AP(MAP)具備AP的臨床表現(xiàn)和生物化學改變,不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及局部或全身并發(fā)癥,通常在1~2周內恢復,病死率極低。⑵.中度AP(MSAP)具備AP的臨床表現(xiàn)和生物化學改變,伴有一過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h內可自行恢復),或伴有局部或全身并發(fā)癥而不存在持續(xù)性的器官功能衰竭(48h內不能自行恢復)。⑶.重度AP(SAP) 具備AP的臨床表現(xiàn)和生物化學改變, 須伴有持續(xù)的器官功能衰竭(持續(xù)48h以上、不能自行恢復的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或腎臟功能衰竭,可累及一個或多個臟器。入院24h內進行D二聚體(D-Dimer)檢測,并采用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評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assessment, APACHE)進行病情評估,該評分系統(tǒng)是目前常用于判斷急性胰腺炎病情輕重的評分系統(tǒng)[4]。
D-Dimer及APACHEⅡ評分均隨AP病情進展呈升高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AP分型患者D-Dimer及APACHEⅡ評分比較
D-Dimer與APACHEⅡ評分存在強正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0.816,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jù)ROC曲線下面積AUC,D-Dimer、APACHEⅡ評分及D-Dimer+APACHEⅡ評分預測SAP效率均較高,曲線下面積均在0.8以上,分別為0.886、0.951、0.953,其中D-Dimer+APACHEⅡ評分預測SAP效率最高,APACHEⅡ評分次之,D-Dimer最低,見表2、圖1。D-Dimer、APACHEⅡ評分及D-Dimer+APACHEⅡ評分診斷效能比較,結果顯示D-Dimer+APACHEⅡ評分(P<0.05)診斷效能優(yōu)于 D-Dimer(P<0.05)、APACHEⅡ評分(P<0.05),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2 DD、APACHEⅡ評分及D-Dimer+APACHEⅡ評分預測SAP的AUC
表3 DD、APACHEⅡ評分及D-Dimer+APACHEⅡ評分診斷SAP的效能(%)
圖1 DD、APACHEⅡ評分及D-Dimer+APACHEⅡ評分預測SAP的ROC曲線
急性胰腺炎的年發(fā)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差異,每年每10萬人中有4.9~35例。國外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近年來盡管急性胰腺炎的總體病死率呈逐漸下降趨勢,但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依然很高[5]。急性胰腺炎早期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從而對其切實有效的及時治療尤為重要。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估評分(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最初在1981年提出,包括34項因素,因此其使用很復雜。其后它被簡化為12個因素的APACHEⅡ(1985年)。如今這評估在危重患者中被廣泛使用和接受。對于區(qū)分輕度胰腺炎與重癥胰腺炎,APACHEⅡ評分的精確度與 Ranson評分相當,精確度為70%~80%。但APACHEⅡ評分中缺少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而D二聚體作為其中一項,其數(shù)值的高低與AP的病情嚴重程度關系[6],是目前研究的熱點。Salomone等[7]研究認為患者血漿D二聚體含量和AP病情嚴重程度明顯相關。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病情早期就可出現(xiàn)胰腺微循環(huán)痙攣、血流速度變慢、組織灌注不足、甚至出現(xiàn)血栓[8, 9]。早期特征在于分泌的變化、細胞內酶的激活和炎癥介質的產生。腺泡內激活胰蛋白酶原,不受內源性拮抗藥的控制如SPINK1、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導致其他酶的激活如彈性蛋白酶原、羧肽酶原、前磷脂酶A2和其他的級聯(lián)反應包括激肽釋放酶-激肽、補體成分、纖溶[10]。胰腺消化特征表現(xiàn)為壞死、凋亡以及隨之而來的自噬[11]。微循環(huán)損傷和白細胞趨化細胞因子的釋放進一步介導這些過程,從而導致D二聚體升高。研究發(fā)現(xiàn)重癥胰腺炎患者可見活化的胰腺酶和細胞因子(磷脂酶、彈性蛋白酶、腫瘤壞死因子、IL-2、血小板激活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補體、纖溶等)釋放進入血液循環(huán)介導SIRS[12]。這些介質也會影響遠處器官,導致血管通透性升高、血管擴張、肝損傷、肺損傷、心力衰竭、急性腎損傷等,這也是D二聚體水平會在重癥患者中升高的主要原因[13]。
本次研究對輕度急性胰腺炎(MAP),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重度急性胰腺炎例(SAP)的D二聚體(D-Dimer)及APACHEⅡ評分進行對比后發(fā)現(xiàn),SAP 組的D-Dimer及APACHEⅡ評分水平高于MSAP組(P<0.05),MSAP 組的D-Dimer及APACHEⅡ評分水平高于MAP組(P<0.05),Pearson相關分析也發(fā)現(xiàn)兩種指標之間也存在著強正相關性(P<0.05),說明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越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越嚴重,且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ROC曲線分析同樣證實了D二聚體水平、APACHEⅡ評分及聯(lián)合兩者作為預測SAP均有著較高的效能,并且聯(lián)合兩種參數(shù)診斷優(yōu)于單種參數(shù)的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 D二聚體水平及APACHEⅡ評分在預測重癥急性胰腺炎方面有較高的價值,尤其是當聯(lián)合兩種參數(shù)時,其預測價值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