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元 康瑞軍 楊成秀
論雅樂
吹律暖寒谷賦以陽氣中暖,寒谷和暢為韻
夏竦 撰
題解
見《文莊集》一百卷,夏竦撰。
夏竦(985—1051),字子喬,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父承皓,力戰(zhàn)契丹死。竦年二十贈崇儀使,錄為潤州丹陽縣主簿。景德四年,舉賢良方正科,累遷知制誥,出知諸州。天圣三年,復知制誥,充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學士,遷樞密副使。寶元初,入為三司使,后徙蔡州,改知亳州。慶歷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樞密使,封英國公。罷知河南府,加兼侍中,進鄭國公?;实v三年,卒,年六十七。謚文正,改謚文莊?!端问贰肪矶巳緜?。著有《夏竦集》一百卷,《策論》十三卷,原本已佚,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錄出《文莊集》三十六卷。
是文收入《文莊集》卷二三。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16冊,卷三三三)采錄。
懿彼鳴律,中含盛陽。激清音于極北,暖寒谷于窮荒。導太和之恩,成其地利;發(fā)重陰之窟,被以天光。鄒衍以幽谷至深,平皋可貴,思疆理于曠土,冀生成于品匯。徧吹六管,乍回天地之心;潛運五音,大合慘舒之氣。是何清聲激越,雅韻沖融,足以齊六氣,和八風。歌太簇之聲,勾芒發(fā)外;奏黃鐘之氣,和粹積中。已而遺響未終,朝陽乍滿,卻陰涸以冰釋,召天倪而風暖。具簫韶之響,嘹唳鳳鳴;非孔壁之音,鏘洋玉管。是何元功既著,至理罔奸。律因陽而煦暖,谷以陰而涸寒。正累黍之儀,既無失度;感好生之德,足以勝殘。豈不以惟北者陰,極陰者谷?因推律以條暢,故生物而孕育。當脈起之際,變潟鹵于閑田;觀甲拆之時,享膏腴于百谷。是知律資大一,聲感中和。發(fā)萌芽之蠢蠢,散冰雪之峨峨。律本相生,自契伶?zhèn)愔?軍聲不競,無慚師曠之歌。是知民不干常,化猶其上。念涼德之可革,在仁風之潛暢。故聲為律兮感蒼生,克符天貺。
與司馬溫公論樂書一三
范鎮(zhèn) 撰
題解
《與司馬溫公論樂書》,范鎮(zhèn)撰。
范鎮(zhèn)(1008—1088),字景仁,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寶元元年進士,禮部奏名第一,調新安主簿,后召入國子監(jiān),為東監(jiān)直講。召試學士院,除館閣校理。除直秘閣,為開封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兼管勾國子監(jiān),后遷翰林學士。英宗即位,遷給事中,除翰林學士。神宗即位,遷禮部侍郎,復為翰林學士兼侍讀、知通進銀臺司。哲宗即位,拜端明殿學士,起提舉中太一宮兼侍讀,累封蜀郡公。元祐三年卒,年八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謚曰忠文?!端问贰肪砣弑緜鳌V形募话倬?《諫垣集》十卷,《內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書》三卷,《樂書》三卷,《國朝事始》三卷等,但多已佚失。今存《東齋紀事》六卷。范鎮(zhèn)論樂文字較多且廣泛,涉及制度、樂懸、樂律等諸方面。
是文收入《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一○六。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40冊,卷八七〇)采錄。
近奉書并《樂論》,必已陳達。切以古圣人之言禮樂如此其切至者,以其奉天地社稷宗廟,有君臣上下尊卑之分,不可相逾越也。自數(shù)年來,用李照樂,以太簇為黃鐘,則是商為宮。商為宮者,臣為君也。為人臣者聞是,而其心可安乎?一時亦不可過也。先帝時,鎮(zhèn)嘗屢言,至今累年,未見施行,不知以為如何,忍留而至于此!或者云,今非議樂時。將來大行引發(fā)、奏嚴、鹵簿鼓吹皆用此聲,不可不慮,不同向時手書往來,以代戲笑。況足下方居位天地、育萬物之職,不可復云以俟來世、以俟后人。鎮(zhèn)恃念,舍此無以奉裨。不勝懇倒之至。
論琴樂
相國張公聽普印昕師彈琴詩序
宋祁 撰
題解
見《宋景文集》六十二卷,宋祁撰。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后遷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宋庠弟。天圣二年,與兄庠同試進士中第,人稱“二宋”。拜太常博士,詔定新樂,遷尚書工部員外郎,累官翰林學士禮部侍郎。上《御戎論》七篇,加龍圖學士,與歐陽修同修《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學士承旨,嘉祐六年卒,年六十四。謚景文?!端问贰肪矶怂摹端吴詡鳌犯絺?。宋祁以文章擅名一時,所著有《大樂圖》二卷;《宋景文集》一百五十卷,今存宋刊本殘卷,清重編《宋景文集》六十二卷。宋祁論樂文字較多,尤重雅樂體制,多見于《宋景文集》。
是文收入《宋景文集拾遺》卷一五。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24冊,卷五一六)采錄。
樂家有琴也,于古差近;釋子悟禪也,在法最勝。勝法難喻,古聲難調。二者合以相資,此昕師之鼓琴也。相國清河公鎮(zhèn)許昌之初載,師以領忘言之契,有命駕之行。閑其清靖,參以宴坐。心照云舊,法樂甚歡。于是乘艾夜之閑,投蘭言之隙,思有以音聲佛事,蕭散天弢,竦神承流,深根寧極者,莫尚乎絲桐之樂,乃進而御之。既一再行,相國灑然而喜,顧謂四坐曰:“夫聲緣器至,器乃假合;和寓聲現(xiàn),聲本虛空。若夫據(jù)太和以親琴,琴也特朽株枯木;自解脫而論法,法也皆月行舟。道要盡然,吾聽止矣。”因為詩以貺師,其亂章有彈意忘琴之句。所以逗機爐雪,遁跡魚筌,彷徉大方,脗合真際。師亦躊躇滿志,推琴而褫之。它日,予與觀焉,竊美公以左槐真宰,回入佛乘,徑登之如此;又嘉師以安弦軟音,動蕩天倪,造適之如彼,是用敘作者之意,以冠其篇云。太常博士、直史館廣平宋某。
聽琴序
曾鞏 撰
題解
《元豐類稿》五十卷,曾鞏撰。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今江西南豐)人。嘉祐二年及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薄⒓t校理、英宗實錄檢討官。熙寧二年,出通判越州,知齊州,徙襄州、洪州。加直龍圖閣、知福州。改徙明、亳二州。元豐三年知滄州。神宗召見,遂留判三班院。四年加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兼判太常寺。五年,拜中書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寧府,年六十五。人稱南豐先生,理宗時追謚文定?!端问贰肪砣痪疟緜?。曾鞏文集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等,后佚。
是文收入《元豐類稿》卷五二。又見《曾文定公集》卷七、《曾子固集》卷二一、安刻《南豐曾先生文粹》卷三,《圣宋文選》卷一四。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58冊,卷一二六四)采錄。
凡有貴于物者,豈特物不能勝之歟?抑亦無所待于物故也?世之有學者名占一藝,茍不期于徇物,則亦足貴矣。然以自售,然后人得而賤之。故工于藝者,??秩酥弑?則往往拂人之好,而自要其簡重。雖求之者愈勤,而拒之者愈堅,然不知人亦愈羞薄之也。琴之為藝,雖圣人所不廢也。其制作之意,蓋有所寓。而至其所聞者,不出乎幾席之間,而所感者常在乎滄浪之濱,崔嵬之顛,亦已至矣。雖然,聲自外入也,使聞于彼而應于此者猶且如此,況不自外入者乎?故樂之實不在于器,而至于鼓之以盡神,則樂由中也明矣。故聞其樂可以知其德,而德之有見于樂者,豈系于器哉?惟其未離于器也,故習之有曲,以至于有數(shù),推之則將以得其志,又中于得其人,則器之所不及矣。故樂作而喜,曲終而悲,豈能易吾于須臾哉?若夫吾之心在于雁門,吾之目在于鴻鵠,則雖九奏于吾之前,猶不聞也。故琴之作,有厭乎人之耳者,豈非自外入,無有久而不倦者乎?雖然,吾嘗學琴于師矣。反宮于脾,而圣亦不廢也;反商于肺,而義亦不廢也;反角于肝,而仁亦不廢也;反徵于心,而禮亦不廢也;反羽于腎,而智亦不廢也。方其時也,非春也,求之于律則不中夾鐘,物安得而生哉?非夏也,求之于律則不中蕤賓,物安得而長哉?非秋也,求之于律則不中南呂,物安得而斂哉?非冬也,求之于律則不中應鐘,物安得而藏哉?故無出無內,無緩無急,無修無短,巧歷不能盡其數(shù),豈止于十九八六而已耶?故聞者無聞也。其神之游,東不極于碣石,南不極于北戶,西不極于流沙沈羽,北不極于令正之谷,則鳥何從而舞?魚何從而躍?六馬何從而仰秣?景風何從而翔?慶云何從而浮?甘露何從而降?醴泉何從而出?吾之琴如是,則有耳者無所用其聽,尚何厭之有哉?則凡貴者,且不足貴也。故在鄭則不淫也,在宋則不溺也,在衛(wèi)則不煩也,在齊則不驕也。用之于祭祀,則鬼神亦蒞乎其所矣,尚何煩于知音哉?若乃當春而叩商,及秋而叩角,當夏而叩羽,當冬而叩徵,雖知四時之行,在我未免乎有手動弦也。某人嘗與鞏適撫之金谿,因以琴稱,而不知吾之琴也。某人茍知所存不在弦,所志不在聲,然后吾之琴可得矣。雖然,他日祭酒之堂,樽俎之宴,追三代之遺風,想舞雩之詠嘆,使聞者若有所得,則庶幾不愧于古人矣,尚何恨于羞薄哉!
琴樂序
白玉蟾 撰
題解
見《瓊琯白真人集》,白玉蟾撰。
白玉蟾(1194—?),本姓葛,名長庚,字如晦,號海蟾,又號海瓊。少于羅浮山學道,后常居武夷山,號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等。嘉定中,詔赴闕,命館太乙宮,賜號紫清明道真人。道教奉為南宗第五祖。其人博學善屬文,工書畫。著作今存雜著《常清凈經(jīng)注》《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jīng)集注》等,詩文《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后世輯有《瓊琯白真人集》等。
是文見《瓊琯白真人集》。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296冊,卷六七四七)采錄。
葛峰黃冠①師王君懷琴于西湖之上,瓊山白玉蟾自吉而杭,適與之會,相與一筦而坐。瓊山仰天俯水,興喟而嗟曰:“望長天兮煙空,顧水遠兮風寒。眇身世其如寄,若有贅乎兩間。”王君解此,遂為最琴。始乎理冠整襟危坐,凝神調弦拂軫,壯鞲拭徽,既而作一曲。瓊山聞之,如春風鳴條,黃鸝有聲,云寒雨瞑,在乎遠汀。倏而聲回,十指俱暖,花神入弦,林鶴婉婉。復轉一腔,聲如南風,暮天歸雁,呢喃簾櫳。忽忽捻抹,其韻虛豁,如在池亭,蓮花燦發(fā)。移宮換羽,燮入姑洗,七弦凄涼,使我眉繭。或詳頓促,如秋空云,千林瞑合,孤尖啼猨。飛弦舞軫,意在霄漢,群樹鳥號,萬山煙斷。黯然凜然,如霜如冰,又如竹屋,霏霏雪聲。瓊山驚嘆而且謂曰:“觀子之琴,如登昆侖之巔,千巖萬壑,云屏煙障;飛奮跳蹙,紫翠青紅,一目所收,五官忻舞。又如泛渤澥之面,十洲三島,濤山浪屋,奔駝鼓蕩,鯤鯨黿鼉,萬變在目,雙耳如聾。今子之琴倏忽萬象,頃刻四時,能使枯木寒泉之士,斗然長嘯;酥珠瓊翠之女,戚然顰眉。在子之心,上契太古,內合無為,何其樂哉!”王君曰:“余家葛峰,少小畜琴,今子所云,政余樂也。余有小軒,榜以琴樂?!杯偵侥艘砸馑浦>种僬?。
論詞樂
評本朝樂章
晁補之 撰
題解
見《雞肋集》七十卷,晁補之撰。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元豐二年第進士。初授澶州司戶參軍,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祐初,為太學正,召試,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五年,以秘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為著作佐郎,出知齊州。紹圣中,坐黨籍貶監(jiān)信州酒稅?;兆诹?召復為著作佐郎,遷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國史編修官。崇寧間,蔡京為相,辭官還家。大觀四年,“黨論”平,受召出知達州,旋改知泗州。尋卒,年五十八?!端问贰肪硭乃乃谋緜?。補之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著有《雞肋集》七十卷,《琴趣外篇》六卷?!端膸炜偰刻嵋るu肋集》有此評價:“今觀其集,古文波瀾壯闊,與蘇氏父子相馳驟,諸體詩俱風骨高騫,一往俊邁,并駕于張、秦之間,亦未知孰為先后?!?/p>
是文收入《能改齋漫錄》卷一六,又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詩人玉屑》卷二○,《詞苑叢談》卷四。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126冊,卷二七三七)采錄。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贝苏嫣迫苏Z,不減高處矣。歐陽永叔《浣溪沙》云:“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要皆妙絕,然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處。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黃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是著腔子唱好詩。晏元獻不蹈襲人語,而風調閑雅,如“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知此人不住三家村也。張子野與耆卿齊名,而時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韻高,是耆卿所乏處。近世以來,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如“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雖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
詞 論
李清照 撰
題解
《詞論》,李清照撰。
李清照(1084—?),自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北宋文學家李格非之女。十八歲適趙明誠,后與其夫居青州、萊州。靖康之亂,渡江居建康。建炎三年明誠卒,李清照避亂輾轉于越州、臺州、溫州、衢州、臨安等地。卒于紹興二十一年以后,年七十余。清照工詩文詞,尤以詞擅名于世。事跡參見王仲聞《李清照事跡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李清照集校注》附)。
是文收入《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三。又見《詩人玉屑》卷二一,《詞苑叢談》卷一。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174冊,卷三七九九)采錄。
樂府聲詩并著,最盛于唐。開元、天寶間,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時新及第進士開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隱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慘沮,與同之宴所,曰:“表弟愿與坐末?!北娊圆活?。既酒行,樂作,歌者進,時曹元謙、念奴為冠。歌罷,眾皆咨嗟稱賞。名士忽指李曰:“請表弟歌。”眾皆哂,或有怒者。及轉喉發(fā)聲,歌一曲,眾皆泣下,羅拜曰:“此李八郎也?!弊院筻崱⑿l(wèi)之聲日熾,流靡之變日煩,已有《菩薩蠻》《春光好》《莎雞子》《更漏子》《浣溪沙》《夢江南》《漁父》等詞,不可遍舉。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徹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者也。逮至本朝,禮樂文武大備。又涵養(yǎng)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雖協(xié)音律,而詞語塵下。又有張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絳、晁次膺輩繼出,雖時時有妙語,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xié)音律者,何耶?蓋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且如近世所謂《聲聲慢》《雨中花》《喜遷鶯》,既押平聲韻,又押入聲韻;《玉樓春》本押平聲韻,又押上去聲,又押入聲。本押仄聲韻,如押上聲則協(xié),如押入聲,則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不可讀也。乃知別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黃魯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黃即尚故實,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價自減半矣。
論樂教
秀州重建州學記(選錄)
紹興十二年十月
張嵲 撰
題解
《秀州重建州學記》,張嵲撰。
張嵲(1096—1148),字巨山,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宣和三年上舍選中第,調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刑曹,張浚辟為利州路安撫司干辦公事。紹興五年召對,以試除秘書省正字。七年,遷校書郎兼史館???再遷著作郎,出為福建路轉運判官。九年,除司勛員外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十年,秦檜擢之為中書舍人,升實錄院同修撰,尋罷去。頃之,起知衢州。十八年,作《中興復古詩》以希進用,會疽發(fā)背死,年五十三?!端问贰肪硭乃奈逵袀?。平生以附秦檜得進用,頗為人所譏。著有《紫微集》三十卷。
是文收入至元《嘉禾志》卷一六,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見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光緒《嘉興府志》卷八。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187冊,卷四一一七)采錄。
因為之記曰:夫仁義治化之本,禮樂所以文仁義也,而學校所以寓禮樂也。故《大司徒》以六德六行教民,而終之以六藝,則所以文仁義者有其具矣。以六禮六樂為教②,而必肄之于學,則所以寓禮樂者有其所矣。仁義無以文之,則人不知孝弟之可樂;禮樂無以寓之,則方且藏在有司,掌于容官,何以習民之視聽哉?故古者行禮必于學,是以鄉(xiāng)大夫既登賢能之書,退而以鄉(xiāng)射之禮五物詢眾庶,曰和、曰容、曰主皮、日和容、曰興舞。說者以為和謂其閨門之內行也,容謂其容貌也。杜子春以和、容為和、頌,謂其能為樂也。蓋庶民無射禮,獨有主皮之射,故卿大夫因行鄉(xiāng)射之禮而覽視之。夫既登其賢能而使之有所勸,又詢之以禮樂而使之有所慕,斯民之從之也無難矣。然則學校之教,豈徒逮于學士弟子哉,雖庶民亦與也,為治者可不務乎!
論佛教音樂
密印寺鐘樓記
馮檝 撰
題解
《密印寺鐘樓記》,馮檝撰。
馮檝(?—1152),字濟川,號不動居士,宋遂州蓬溪縣(今四川遂寧)人。政和八年進士,宣和中為蜀州教授。建炎元年,為秘書省正字,遷司勛員外郎,出知巴州。紹興初,遷利州路提點刑獄,為樞密院計議官,歷右司、工部員外郎,除宗正少卿。八年,因言者論其諂事張浚,以直秘閣出知劍州,復落職,以左朝奉大夫主管洪州玉龍觀。行至鎮(zhèn)江,召對稱旨,復故官。九年,權禮部侍郎,兼侍講,遷給事中。后出知邛州,復知瀘州,為瀘南沿邊安撫使,加敷文閣直學士。紹興二十二年卒。著有《時議錄》《諫議錄》《臨安錄》等,今已佚。晚年專意凈業(yè),作《西方禮》三卷、《彌陀懺》一集。
是文收入《至元嘉禾志》卷二六,今據(jù)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本(第181冊,卷三九六九)采錄。
菩薩三摩地,多自聞中入。因聲始有聞,因器方發(fā)聲。聲塵投耳根,顯出能聞性。因聞得見性,見性即遺聞。根塵二俱遺③,自性無生滅。生滅既盡已,三味當現(xiàn)前。是故圓通門,觀音為第一。而此閻浮界,教體在音聞。十方凈伽藍,以聲為佛事。鐘鼓以為器,撞擊出音聲。要以聲發(fā)機,警眾令開悟。器大聲乃普,聲普聞亦周。堪以覺群迷,俾到菩提岸。我聞秀外邑,巨鎮(zhèn)號青塾。中有古梵④宮,敕名密印寺。寺安六百眾,鐘不滿千斤。其聲雖遠聞,與眾未相稱。比丘行昭者,自發(fā)廣大心。愿增鑄萬斤,晨昏發(fā)蒙昧。亦以除惡念,亦以度苦輪。庶幾獲聽聞,咸悟真常性。尋誘三同志,共結此良緣。大事不易成,三鑄三不遂。最后修懺法,上禱諸天神。金將躍冶中,火⑤地忽震動。密云垂墮雨,復恐事不諧。萬口懇觀音,開模已成就。須臾大雨作,匠者悉歡呼。得雨火⑥力衰,鐘聲必清亮。巨鐘既已成,復患無巍樓。不能遞遠音,開覺未為廣。復欲創(chuàng)大廈,不敢化邑人。鬻屋以為資,借貸市珍貨。泛海易香藥,往返數(shù)十年??茈y凡七遭,秋毫無所損。遂足樓所費,今復次第成。我念結凈緣,憑仗佛威力。反⑦以自愿力,無一不遂者。諦觀行昭意,竭力鑄巨鐘。架樓以奉安,非徒為觀美。要使一切眾,皆由觀音門。獲悟⑧真圓通,方滿殊勝愿。瀘帥馮檝撰。
注釋:
①黃冠,道士之冠,轉為道士的別稱。唐球(一作“求”)《題青城山范賢觀》:“數(shù)里緣山不厭難,為尋真訣問黃冠?!?/p>
②“以六藝”至“為教”共二十一字,原脫,《全宋文》據(jù)光緒《嘉興府志》改。
③嘉興圖書館館藏精鈔本(簡稱鈔本)地底記:“遺,似作‘選’?!?/p>
④梵,一作“焚”,據(jù)鈔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庫本),為“梵”。光緒《桐鄉(xiāng)縣志》卷五作“梵”。
⑤鈔本為“大”,庫本作“火”。光緒《桐鄉(xiāng)縣志》卷五作“大”。
⑥鈔本為“大”。
⑦反,鈔本、庫本均為反,光緒《桐鄉(xiāng)縣志》卷五作“及”。
⑧悟,鈔本作“梧”,其天頭、地底則均認為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