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徘徊在嘉陵江上(上)
        ——“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考論

        2020-06-02 07:42:22
        音樂文化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音樂

        沈 冬

        內容提要:“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成立于1939年的重慶嘉陵江畔、浮屠關上,為時三年即改為“國立音樂院分院”,是日后“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本文根據(jù)《中央訓練團團刊》,及(中國)臺灣“國史館”、重慶市檔案館中的一手數(shù)據(jù),嘗試較全面地呈現(xiàn)“音干班”。本文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并嘗試解答,首先音干班是國立音專的畢業(yè)生華文憲(1899-1940)一手推動,為何他以一人之力能在戰(zhàn)時推動一個音樂學校的設立?二、音干班日后轉型為國立音樂院分院,轉型過程是否有爭議?三、音干班的師生、教學、考試、實習,及學校生活如何?本文根據(jù)上述一手文獻加以梳理。其四、本文也將為音干班的意義及其影響作歷史的定評。本文論述的對象雖然是制度規(guī)章,但核心精神仍聚焦于人;試圖闡發(fā)這些音樂人如何鍥而不舍的努力,為戰(zhàn)爭中飽受摧殘的音樂教育留下一線生機,并為他們戰(zhàn)亂中徘徊于嘉陵江畔,悲欣交集的歲月留下較清晰的圖像。

        謹以此文

        紀念“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成立八十年

        歌曲《嘉陵江上》創(chuàng)作八十年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xiāng)泥土的芳香。

        一樣的流水,一樣的月亮,我已失去一切歡笑和夢想。

        ——《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詞,賀綠汀曲)

        一、研究緣起

        2013年筆者進行作曲家周藍萍(1926—1971)的研究,①埋首于臺北“臺灣圖書館”聆聽該館收藏的“中國廣播公司”音樂數(shù)據(jù)。周藍萍出身于“中廣國樂團”,他的音樂作品包括數(shù)百首流行歌曲,上百部電影音樂,因去世太早,資料散佚,筆者嘗試多方爬梳,在“臺灣圖書館”典藏的“中廣公司”廣播劇《魂斷嘉陵江》(1956年)中,②突然聽到劇前報幕:“劇中插曲由周藍萍先生擔任”。在此之前,所有訪談對象都提及周藍萍是一位不錯的男高音,可惜并無錄音傳世,如今竟然在塵封的錄音檔案中找到了他的原音演唱,豈不令人大喜過望。

        《魂斷嘉陵江》的劇情是抗戰(zhàn)時期發(fā)生在四川嘉陵江畔的故事,劇中男主角專攻聲樂,劇中兩段無伴奏練唱就是周藍萍的歌聲。一段是賀綠汀曲、端木蕻良詞的《嘉陵江上》,另一是夏之秋曲、戴天道詞的《思鄉(xiāng)曲》,兩首都是藝術歌曲風的抗日救亡歌詠,切合劇中設定抗戰(zhàn)時期重慶的背景,以及男主角專攻音樂的身份。有關周藍萍的記載中大概都提到,他曾在重慶“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下稱“中訓團”“音干班”)求學,而就筆者所知,賀綠汀、夏之秋也曾是音干班的教官,這部廣播劇的情境讓筆者聯(lián)想到周藍萍在音干班的求學經歷,因而對音干班產生了研究興趣。

        “如今我徘徊在嘉陵江上,我仿佛聞到故鄉(xiāng)泥土的芳香”是《嘉陵江上》的歌詞。本文以此為題,因為此曲創(chuàng)作于1939年,正是音干班在重慶嘉陵江畔浮圖關成立的時候。就所見數(shù)據(jù),這首歌是音干班的表演曲目之一,所以出于音干班學生周藍萍之口毫不意外,甚至不無可能是音干班教官賀綠汀親授。筆者嘗試研究音干班,原始動機是為了理解周藍萍在大陸的求學生涯,其后發(fā)現(xiàn)音干班是抗戰(zhàn)時期音樂教育一個未經充分探討的課題,擴而大之,更是許許多多在戰(zhàn)火中遠離故鄉(xiāng)而“徘徊在嘉陵江上”的音樂人的一頁青春,這是本研究最深刻的意義所在。

        有關音干班,最值得參考的一手資料是中訓團的機關刊物——《中央訓練團團刊》。由1939年12月到1944年6月,每周出刊,登載各種團務新聞、人事更迭、活動、考試、會議、訓詞,也有不少音干班的訊息。這份刊物已經完整數(shù)字化,刊登的訊息以音干班第一期為主,第一期以后的報道明顯偏少。同樣重要的,是1944年中訓團編纂的《復興關訓練集》,③此書簡要記錄了中訓團各個專班的發(fā)展沿革、規(guī)章制度、訓練內容等,可謂是主事者自行整理的中訓團歷史。(中國)臺灣“國史館”庋藏《民國檔案》《蔣中正總統(tǒng)文物》《陳誠副總統(tǒng)文物》中也有部分中訓團原始資料。筆者也曾親赴重慶沙坪壩的“重慶市檔案館”搜檢史料。可惜的是,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期通訊簿以外,其他數(shù)據(jù)所余無幾,④另外,音干班學員隊少將大隊長程子仁的專文《回憶中訓團音樂干部訓練班》,人名細節(jié)頗多訛誤,但由于是親身經歷,仍然值得參考。⑤本文的主要根據(jù),即《中央訓練團團刊》《復興關訓練集》,臺灣“國史館”、重慶檔案館專文等一手數(shù)據(jù),以及程子仁的親身回憶。

        關于音干班的研究相對較少,一來這僅是一個小題目,二來數(shù)據(jù)不易搜求,如本文參考的《中央訓練團團刊》、臺灣“國史館”檔案,都是難得的文獻,現(xiàn)存研究多未援引,應是作者不曾寓目。當然,更可能的原因是此一課題與國民黨相關,大陸學者或有所避忌。就個人所見,迄今與音干班直接相關的研究,只有馮雷的博士論文《陪都重慶三個音樂教育機構之研究》,⑥以及陳聆群先生與馮雷合作的研究計劃《抗戰(zhàn)時期上海音樂學院變遷史論:1937—1945年》,⑦前者將音干班附在“國立音樂院分院”章節(jié),以臚列史料為主,敘多論少。后者為研究項目的結案報告,資料較豐富,對于若干重要問題,如音干班為何不并入國立音樂院而另立“分院”,吳伯超(1903—1949)、戴粹倫(1912—1981)的角色功能、⑧總院與分院關系等問題,都有深入討論。這兩本作品中,音干班都不是討論的主體,篇幅不多,且重點在于制度變遷,對于實際教學及學校生活并未多加著墨。另一類作品大抵是針對吳伯超先生的研究或回憶,談到他在重慶的生活時附帶論及音干班,⑨值得一提的是,周冰穎、孫偉的《吳伯超其人考論》一文首次提出音干班是一個“娛樂兼音樂培訓的臨時集體”,此說也被李莉、田可文《抗戰(zhàn)時期吳伯超在重慶》一文承襲。⑩就筆者所見,此種對音干班的“定性”有根本的誤解,是源于對數(shù)據(jù)的掌握不夠完整,甚至可能是對國民黨已有了特定評價所致。

        本文提出如下幾個問題,以嘗試較全面地呈現(xiàn)音干班。首先,音干班的成立是國立音專的畢業(yè)生華文憲(1899—1940)一手推動,他在音干班成立的第二年就積勞去世,可說是為了音干班鞠躬盡瘁,本文嘗試解答華文憲為何能以一人之力在戰(zhàn)時推動一個音樂學校的設立。他去世太早,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幾乎無人論述,本文也將略作申論。其次,音干班日后轉型為國立音樂院分院,本文將指陳其轉型過程的爭議。其三,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依上述一手文獻,鋪陳音干班的師生、教學、考試、實習,及學校生活種種情況,以解答學者提出音干班是否為“娛樂兼音樂培訓的臨時集體”的問題。其四,本文也將為音干班的意義及其影響作一歷史的定評。

        多年以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指出,習史者必須帶有“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郭乃安先生也大聲疾呼“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本文希望跳出刻板的制度變遷、冰冷的政治敵我,以帶有溫度的眼光,重新審視并發(fā)現(xiàn)戰(zhàn)火之下的這一批音樂人——包括老師、學生,他們的教學、生活,以及他們對中國音樂的貢獻和影響。2019年是《嘉陵江上》創(chuàng)作的80年,也是音干班成立的80年,本文的撰寫,試圖追尋這些80年前徘徊于嘉陵江畔的音樂人,也是對他們在戰(zhàn)火中為音樂的堅持付出聊表敬意。

        二、華文憲與音干班的始末

        “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是抗戰(zhàn)時期陪都重慶的音樂教育機構,隸屬于“軍事委員會”,由國民黨“中央訓練團”辦理,成立于1939年(民國27年)初,1942年(民國31年)底轉型為國立音樂院松林崗分院??箲?zhàn)軍興之后,在蔣介石“訓練重于作戰(zhàn)”的指示下,從中央到各省市普遍設立干部訓練機構?!爸醒胗柧殘F”于1938年(民國27年)7月7日、抗戰(zhàn)一周年之時成立于武漢,其任務是為國民黨培訓干部,由蔣介石親自擔任團長,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等三位上將任團附,陳誠上將任教育長,可以想見其重要性。中訓團雖是黨務機構,但并非文職,而是在“軍事委員會”之下,完全采用軍事訓練、軍事管理。中訓團隨政府西遷入蜀,1938年(民國28年)落腳于蔣介石親擇的重慶“浮圖關”,改名為“復興關”,訓練業(yè)務于是焉蓬勃展開。

        當年受訓學員對浮圖關的地理形勢有如此描寫:

        復興關,原名浮圖關,峙立在重慶霧都的西郊,恰在兩江之中,竚立兩江之中,竚立關頂,嘉陵江澄碧蜿蜒,長江雄偉奔放,在重慶市南端的朝天門下,匯合為一,浩蕩東下,江山勝景,盡收眼底。

        在這天府之國,兩江交會、形勢沖要之地,音干班度過了三年多的歲月。中訓團辦理各種訓練專班,如黨政、兵役、社會工作、軍法人員、新聞等,音干班也是其中之一。其實早在1938年李抱忱先生撰寫的《抗戰(zhàn)期間音樂教育工作計劃書》中就已規(guī)劃了“音樂干部訓練機關”。但無可否認,音干班的具體落實,主要推手是國立音專第二屆畢業(yè)的校友華文憲,趙廣暉《現(xiàn)代中國音樂史綱》指出:

        當時任職于軍事委員會,自上海音專畢業(yè)的華文憲先生,因鑒于音樂人才的缺乏,為統(tǒng)一全國樂教期以砥礪民心士氣,特建議政府當局,而在中央訓練團內增設音樂干部訓練班,雖在財經及物力的極端艱困情況下,由于華氏的謀國熱忱及堅決意志,感動了最高統(tǒng)帥蔣委員長,因而特準設立此一音樂干部訓練班。

        這段記載讓人疑竇叢生。華文憲何德何能?又有何等關系?如何能以一人之力說服最高當局,在物資極度窘迫的戰(zhàn)時,設立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音樂教育機構?他又是出于什么動機而大費周章推動此事呢?現(xiàn)存研究對此均無解答,試分析如下。

        圖1 華文憲(據(jù)上海音樂學院校友資料)

        華文憲逝世之后,《中央訓練團團刊》刊出《華文憲先生生平事略》,以下?lián)藢θA文憲的生平略作介紹:

        華文憲,生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1940年(民國29年)8月26日卒于重慶音干班副主任任上。浙江臨海人,家世務農,三歲喪父,九歲喪母,由叔父撫養(yǎng)長大。18歲中學畢業(yè)后,由于家貧無法升學,任教于浙江省立十一師范五年。因求知心切,23歲考入南京中央大學,不到三年又因家計而輟學,進入省立六中教書。因為深感教育為國之大計,先后捐資創(chuàng)辦中小學,又因醉心音樂,購買琴書自修學習。

        華文憲于1926年(民國15年)加入國民黨,北伐軍興時已參與黨務和軍中工作,冒生命危險,迭建功績,后來因病離開軍中,1929年(民國18年)夏考入國立音專,主修聲樂,師從胡周淑安、蘇石林等老師,當時他已29歲,據(jù)說師長擔心他年紀過大,頗有疑慮,但他刻苦自學,成績甚佳,為補生計之不足,課余還在滬杭中學兼職。國立音專畢業(yè)后,他一直在軍事及黨務機構擔任音樂教官。1933年蔣介石為了培訓軍隊中堅干部而成立“廬山軍官訓練團”,1935年成立“峨眉軍官訓練團”,華文憲都是教官中的一員,可謂是國民黨的核心干部。筆者查閱臺灣“國史館”史料,在陳誠副總統(tǒng)文物里,華文憲的名字屢次出現(xiàn)。

        《廬山受訓記》記載訓練團授課日程,“學術講解”中有“音樂”課,注明“教官華文憲”,逐日記載,略如下:

        二十三年九月三日降旗后華教官教授黨歌,在教歌前并講音樂要旨……

        九月四日下午降旗后華教官教唱歌……

        九月四日下午七時電影未映前并由華先生教授唱歌……

        九月六日下午降旗后華教官教授唱歌并略作關于音樂之演講……

        由以上這些記載,清楚可見華文憲在國民黨中的地位非比尋常,在專門訓練精英的軍官訓練團里,他即使不是唯一,至少也是首席的音樂教官,而他的教學,是蔣介石的左右手陳誠也在旁認真聽課,并且發(fā)為論述的。程子仁在音干班的回憶中提到華文憲,說“他是蔣介石在南昌辦的所謂‘新生活運動’的干部,在廣州分校是‘新生活運動’的主持人”。更值得注意的,是《陳誠副總統(tǒng)文物》中有一份《中央訓練團軍官佐簡明履歷冊》(圖2),“教育委員會”在十二位委員之后,排名第一的“教官”就是華文憲,而排在他之后則是“少將教官”,可見華文憲雖然不領軍階,但他的地位甚至在少將之上。重慶檔案館收藏的《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第一期職教學員通訊簿》里,華文憲的頭銜載明為“同少將副主任”,華文憲去世時,《中央訓練團團刊》特地將第40期編為《華文憲先生紀念專號》(圖3),第一篇文章就是“團長蔣中正”的《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其他還有吳伯超作曲《華副主任文憲挽歌》(圖4)、祭文、挽詞、挽聯(lián),靡不畢錄,備極哀榮。凡此種種,顯示華文憲與國民黨高層不但關系極為密切,而且地位崇高,頗受尊敬,因此有能力直達天聽,推動音干班的設立。

        圖2 《中央訓練團軍官佐簡明履歷冊》中,華文憲位列教官第一,在少將之前。(臺灣“國史館”藏)

        圖3 《中央訓練團團刊》40,刊頭下方注明為“華文憲先生紀念專號”

        圖4 《華副主任文憲挽歌》(吳伯超曲,劉典青詞,載《中央訓練團團刊》40)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華文憲生平的音樂作品不多,包括《中央訓練團團歌》等日后都已不再流傳,但有一首他填詞的歌曲在臺灣流傳了半世紀,即《驪歌》(又名《友誼天長地久》,圖5),原曲為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華文憲重新填詞,兩段歌詞如下:

        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毋忘所訓,謹遵所囑,從今知行彌篤;更愿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切莫踟躕,矢志復興民族。

        懷昔敘首,朝夕同堂,親愛兮未能忘;今朝隔別,天各一方,山高兮水又長;依稀往事,費煞思量,一思兮一心傷;前途茫茫,何時相見,相見兮在何方。

        華文憲其實是位文學青年,國立音專??兑簟防?有不少他發(fā)表的短詩小文,這首《驪歌》歌詞典雅,寓意深遠,尤其是“指戈長白山麓”一句,顯然是指九一八事變日人強占東北而言。華文憲去世以后,20世紀40年代中葉《中央訓練團團刊》已經刊載了歌譜,1949年以后此曲成為臺灣各級中小學畢業(yè)必唱的歌曲,廣泛流傳,但填詞者華文憲的名字早已湮沒不彰了。

        回到音干班,華文憲為什么心心念念要成立音干班呢?《復興關訓練集》談到音干班設立目的,開宗明義指出“建立國防音樂,恢復禮樂合一之民族精神”。重慶陪都時期的國民政府,雖然連年爭戰(zhàn),卻力求回歸文化本原,以陳立夫等人為首提倡禮樂,將制禮作樂視為重要工作,此處標舉恢復禮樂是長遠的理想,但建立國防音樂,卻是扎扎實實迫在眉睫的現(xiàn)實需求?!度A文憲先生生平事略》有如下分析:

        圖5 《驪歌》歌譜(《中央訓練團武漢分團團刊》,1947)

        抗戰(zhàn)軍興,因鑒于音樂革命人才之缺乏……極思造救一批革命音樂干部,于抗戰(zhàn)建國期中,統(tǒng)一全國樂教,以期喚醒人心,激發(fā)士氣,挽救頹風,遂設計創(chuàng)辦音樂干部訓練班,并定五年計劃,著力于思想、行動、技能各方面,期造成健全之革命音樂干部,使其能適應抗建之用,而彌補音樂界過去之缺點。

        一言以蔽之,音干班的成立,是為了培育與軍事、國防相結合的音樂人才,以因應戰(zhàn)時需求。類似意見,也見于稍早的李抱忱《抗戰(zhàn)期間音樂教育工作計劃書》,他說:

        我們若欲推廣音教,同時又像以往似的那樣任憑領導人才自然地產生,是一件還不如不作的事情。但因現(xiàn)在不是大規(guī)模辦學校的時候,故有音樂干部訓練班的建議。目的是在短期內訓練出合唱團與軍樂隊的指導人才(民眾歌詠這件工作也可算在內)。

        由當時的環(huán)境設想,戰(zhàn)火連綿,半壁河山已經落日本人手中,民心士氣亟待鼓舞振作,音樂是鼓舞士氣良方,但當時的中國,不但一般音樂人才不足,更從來不曾培育過與軍事相結合的音樂教官,所以李抱忱指出不能像以往那樣,“任憑領導人才自然地產生”,必須有計劃地訓練,華文憲設立音干班的著眼點也在于此。

        《中央訓練團團刊》第二期刊載了《本團音樂干部訓練班的過去與未來》一文,作者未署名,推判應是華文憲手筆,一開篇就批判了“搬運片段舶來品,依外國調而裝填中國字”的音樂風氣,感嘆于“人才缺乏,材料饑荒”,但是否設立音干班,作者又有正反不同考慮:

        (一)沒有一個中心機關,能擔起這個重任;(二)國內音樂專才不易集中;(三)一般文化人,對于時代精神多無徹底認識,不易打起勁來干;(四)古樂無存,新聲渺茫,未敢輕試;(五)國步艱難,交通阻梗,誠恐無所成就,虛糜國帑。

        由一、二兩點看來,應該立即設立音樂教育的“中心機關”,但由三、四、五點看,又可以看出作者內心的躊躇不前。不論如何,音干班最終還是獲得上級的支持,但籌備過程又一波三折:

        去年秋本團成立,準備長期訓練各種干部人才,經各方長官之催促,爰著手計劃本班之設立,于本年一月間奉令開辦,遂向滬港桂渝各地,延請教官……七月間結購外匯,托中信局向香港洋行定購樂器書籍。后因班址問題,遷延兩月,至九月底始行確定,旋即決定招考學員辦法,派員赴成都、桂林及重慶三處招考,又以交通困難,學員于11月初始行到達,乃于同月11日開始訓練,29日正式開學。

        由于戰(zhàn)時交通不便,不論延聘教師,或是向國外采購樂器書籍,都曠日費時,終于到了開班之時,空間有“大禮堂一座、教室四間、練習室二十余間”,器材方面有“鋼琴十架、風琴十三架、大提琴、小提琴、洋管、洋笛、蓄音機片、書籍等”。在戰(zhàn)時已算是很不容易了,不過,華文憲又留下一個尾巴:“惟因交通阻梗,向外所購之樂器書籍,多未到達?!本烤埂颁撉偈?、風琴十三架”等樂器書籍在開學時是否已經備齊不得而知,總算于1939年(民國28年)11月底順利開學。

        音干班最初不分組,隨著第一期學員畢業(yè),部分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員經篩選繼續(xù)留校深造,編為“高級班”,又為因應戰(zhàn)時軍樂隊的需要,另開辦了“軍樂隊樂士訓練”,所以《復興關訓練集》記載音干班分為音樂組、高級組、軍樂組。前后招收音樂組三期、高級組二期、軍樂學兵隊一期。音樂組每期學員人數(shù)不等,第一期100人,第二期60人,第三期恢復為100人,男女兼收,比例為男60%,女40%。但這只是預定的數(shù)字,也有超額招生,或招生不滿的情形,而畢業(yè)時人數(shù)總是略微減少,應是受訓未完而中途離班。第一期受訓時間為九個月,第二期改為六個月,第二期仍恢復為九個月。高級組則自畢業(yè)學員中遴選“學術優(yōu)良,堪資深造”者留班,一方面繼續(xù)學習深造,另一方面也輔導新進學員,名額則為第一期20名,第二期17名,軍樂組名額則為50名。根據(jù)《中央訓練團團刊》,各組入學、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整理日期為下表:

        表1

        事由:為培養(yǎng)國軍宣傳工作干部,擬懇準將中央訓練團為本部特設之音樂干部訓練班擴大改組為軍隊宣傳干部訓練班,簽請核示由。

        圖6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張治中將軍1942年7月有關音干班上蔣委員長簽(臺灣“國史館”藏)

        文中表示宣傳工作在戰(zhàn)時極為重要,但人才不足,思想體格未能健全,因此擬擴大音干班,改為“軍隊宣傳干部訓練班”,下設新聞組、戲劇組、電影組、繪畫組、音樂組、日語組云云。其中提到音樂組的部分有如下說明:

        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共辦三期,畢業(yè)學員二百六十名,除少數(shù)編入本部抗敵歌詠團外,其余縱能全數(shù)分發(fā)工作,與目前各部隊及軍事學校需要之音樂師資數(shù)字相差仍遠,擬自第四期起并入宣傳干部訓練班,繼續(xù)招生訓練。

        此項規(guī)模宏大的計劃并未獲得層峰支持,在“委員長侍從室”就被打了回票,批示擬稿的是蔣介石著名的文膽陳布雷,他指出“計劃頗嫌過于籠統(tǒng)”,主辦單位不清,訓練經費不詳,多數(shù)的班別“可從緩辦”,紅筆批示“如擬”,或為蔣介石親批。

        由這份過去未被發(fā)現(xiàn)的公文可以看出幾點:一、音干班的辦理績效應該是受到各方肯定,而畢業(yè)學員在軍中擔任音樂教官也績效良好廣受歡迎,軍中高層體悟到宣傳藝文的重要,因此擬擴而大之。二、當時必然已經有風聲,音干班將撥歸教育部,改為專業(yè)的音樂教育機構,音干班成立三年以來,軍方在支持、管理各方面投入不少,就此拱手讓人,豈不是枉費了數(shù)年心血資源,音樂教官的來源也從此中斷,因此上簽要求正式隸屬軍方,并擴大規(guī)模。三、張治中簽文中關于音干班的說明,是音干班三期訓練的簡要總結:畢業(yè)學員二百六十名,全數(shù)分發(fā)仍不敷軍中所需。

        這份文件顯示了華文憲眼光的正確,以及音干班教育的成功。通常武職和文職之間的較量,總是文不勝武,弱不敵強,尤其戰(zhàn)時軍方勢力更為強大,但這次關于音干班的爭奪,軍方卻是敗下陣來,個中不排除有政治勢力的協(xié)商,細節(jié)已無可探究,總之,音干班從此棄武就文,此一名稱走入歷史,而走向了更專業(yè)的“國立音樂院分院”。

        1942年10月3日,教育部接收音干班,下令改為“國立音樂院分院”,院址位于松林崗,因此文獻中常出現(xiàn)“松林崗分院”之稱。10月7日發(fā)文聘戴粹倫先生為分院院長,重慶檔案館庋藏國立音樂院公函如下:

        案奉教育部三十一年十月七日總字第四〇五四號訓令內開:

        查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人員訓練班已歸本部接收,應并入該院組織之內……中央訓練團音樂人員訓練部分改為該院分院,分院院長聘戴粹倫充任……等因,奉此遵即于本年十二月二日到院就職視事。

        這是國立音樂院回復教育部的函,文內先敘述教育部10月7日來文,有關接收音干班并入國立音樂院為分院,并聘戴粹倫為分院院長一事,繼而回復戴粹倫已于12月2日到任視事,次年1943年1月1日分院成立。

        有關音干班到松林崗分院的轉型,陳聆群、馮雷在探討抗戰(zhàn)時期上海音樂學院變遷史中已有相當討論,本文不必多加著墨,但有一點必須特別說明的,為何音干班不直接并入青木關國立音樂院,而要另起爐灶,另尋地點,成立松林崗分院?陳、馮的大作中已經指出了青木關國立音樂院內部制度不健全、院長懸缺等問題,但個人以為最關鍵的是二者性質有別,根據(jù)李抱忱的《抗戰(zhàn)期間音樂教育工作計劃書》:

        音樂師范專科學校 這個學校是要從音干班蛻脫出來的,是將來音教的一個基本工作。

        據(jù)此,國立音樂院是以培育音樂專業(yè)人才為主,而松林崗分院則是以培育音樂教師為主,兩者目的不同,早已在有關當局的擘畫藍圖之中。當然,師資培育的目標最后未能克竟全功,因為兩年半以后,1945年7月,教育部下令“國立音樂院分院”換牌為“國立上海音樂??茖W?!?抗戰(zhàn)勝利后接收上海汪精衛(wèi)政府之下的國立音樂院,返回上海復校,即今日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

        總結上論,音干班設立之初,僅是為了因應戰(zhàn)時需要,訓練國防音樂干部,是一受訓時間不過九月的音樂速成班,但其成效終能獲得音樂界的人士認可,轉型為師資培育的專業(yè)音樂機構,追本溯源,華文憲的功勞是應該被記憶的。

        三、音干班的師生

        據(jù)上文所述,華文憲是音干班主要推手和實際負責人,但他并非最高主管,職銜僅是副主任,據(jù)《復興關訓練集》載:

        班設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下設教務、訓育、總務三組,及教官、訓育干事各若干人。班主任初為白兆琮,華文憲副之。后白他調,華病故,派霍元璧為主任,副主任由吳伯超、戴粹倫等先后充任。

        由于中訓團隸屬軍事委員會,整個單位以軍事管理,因此主任例由軍方派任,副主任才是音樂專業(yè)人士,1940年8月26日華文憲積勞病故,當時第一期同學正預備畢業(yè)考試,吳伯超隨即接任,吳伯超于1941年9月辭職后由戴粹倫接手,因此,或認為音干班每一期分別任命副主任,其實不然,只是新舊任交接之際剛好落在不同期別轉換之時罷了。

        音干班的師資是極具特色的。據(jù)程子仁回憶:“(音干班)大部分教官都是上海音專畢業(yè)調來的?!痹S?;菹壬淖窇洿鞔鈧愊壬?也提到日后音干班歸并而成的國立音樂院松林崗分院的“班底”,大部分是由原國立音專的教師和畢業(yè)生。個中原因不難理解,華文憲既然出身于國立音專,在他延聘師資的時候,當然會由他過去的師友同窗中去邀約,因此音干班在開辦之初,師資陣容就顯示了強烈的國立音專風貌,三任實際負責音樂專業(yè)的副主任——華文憲、吳伯超、戴粹倫,毫無例外都出身于國立音專。究竟音干班師資還有哪些人?師資的整體狀況如何呢?

        為了解音干班的狀況,筆者親赴位于重慶沙坪壩的“重慶檔案館”搜檢數(shù)據(jù),找到一本印制于1940年(民國29年)8月的《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第一期職教學員通訊簿》,清楚呈現(xiàn)了音干班的師資組成。這份數(shù)據(jù)在馮雷和周冰穎的論文里已有清楚的表格,此處簡要歸納如下:

        這本通訊簿除了高層主管、行政人員以外,記錄了音干班教師29人。依《通訊簿》排序,兼行政工作的有“同少將副主任”華文憲、“教務組同上校組長”滿謙子、“教務組同中校組員”邱望湘等三人;以下為“講師”吳伯超,“教官”戴粹倫、胡然、胡靜翔、勞景賢、易開基、李俊昌、張貞黻、洪達琦、勞冰心、陳玠、胡漱秋、陸修棠、萬籟聲、羅開明、周為公、劉雪廠、蔡紹序、江定仙、巫一舟、陳田鶴、范繼森、常文彬、楊葆元、謝紹曾、夏之秋,共計29人。其中劉雪廠、蔡紹序、江定仙、巫一舟、陳田鶴、楊葆元六人為兼任?!敖坦佟钡拿曪@然與音干班的軍事體制有關,而吳伯超“講師”之名似乎代表了他在教師中位望最尊,與一般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教授、副教授、講師職級是不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通訊簿》中有一欄“出身”,注記了各人的教育背景,在29位音樂教師中,共有22位曾經任教或畢業(yè)、肄業(yè)于國立音專,比例超過四分之三甚至更高如吳伯超為“比國比京國立音樂院畢業(yè)”,但他在1936年回國后即任教于國立音專,戴粹倫為“國立音樂專校、粵維也納音樂院”、蔡紹序為“國立音專肄業(yè)”。由上可知,音干班幾可視為上海國立音專在重慶的延續(xù)。

        但這本通訊簿其實并不完整,或只代表了1940年8月音干班的師生成員。根據(jù)程子仁的回憶,音干班教官中,“作曲方面最優(yōu)秀者,要算賀綠汀,其次邱望湘、華文憲、滿謙子等?!钡谝黄诘膶W生署名“鐵鷹”也曾撰文提到音干班的老師:

        我的音樂功課都是由劉雪廠、賀綠汀、胡然、戴粹倫等教官擔任。

        顯然賀綠汀也是音干班的教官之一,但為何在第一期的通訊簿中不見蹤影?是已經離開?或是另有考慮,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賀綠汀確曾在音干班任教。由上述陣容看來,音干班的師資水平應屬當時全國最頂尖之列,韓國鐄為戴粹倫撰寫的傳記已指出,音干班已經“頗具有音樂院的規(guī)模”了王震亞也說:

        1939年上海音專校友華文憲在四川重慶復興關辦了一個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集中了一大批流落在重慶的優(yōu)秀師資,培養(yǎng)音樂青年,是教學水平較高的音樂教育機構

        這一句“是教學水平較高的音樂教育機構”當屬定評,可無疑義,王先生肯定的,不只是華文憲一手擘畫的音干班,而是一種由蔡元培、蕭友梅等人奠定的國立音專的傳統(tǒng)。

        音干班學生的來源如何?理論上,中央訓練團多數(shù)專班是調訓全國各地在職人員,但音干班不同,除了調訓以外,仍可獨立對外招考學員。招考的學員資格限定如下:

        音樂組招考年齡在18歲以上,28歲以下,高中畢業(yè),或具有同等學力而有音樂素養(yǎng)之男女青年。

        調訓與招考的學員有比例分配,招收第二期學員時,音干班出了這樣的公告:

        音樂干部訓練班第二期招考事宜,業(yè)經大體決定,現(xiàn)正呈核中,內容計分調訓與招考兩類,調訓機關,為教育部及政治部所屬各學校教官教員,名額暫定60名,內男40名,女20名。招考學員定40名,內男30名,女10名。

        預計招收一百名學員,五分之三為調訓,五分之二招考,這大概是前后三屆音樂組的共同作法。其他的專班,學員大概拿著一紙調訓派令就可以進入中訓團了,但音干班不同:

        音樂組學員,以招考為原則,各機關保送者,亦須經過考試。招考資格,定為高中畢業(yè),及有同等學力,而有音樂之素養(yǎng)者

        不論獨立招考或機關保送,都需通過考試,顯然是為了維持音樂專業(yè)的一定水平。入學考試出乎意料地嚴格,竟然連考三天:

        由此可見辦學態(tài)度是相當嚴謹?shù)?這種嚴謹?shù)膽B(tài)度(或說是嚴謹?shù)钠谠S)也貫徹到音干班的教學和考試上。

        音干班畢業(yè)的學員出路如何?韓國鐄說所培訓的音樂干部,“畢業(yè)之后就分發(fā)到軍中教學,或是到地方組織群眾合唱抗敵。此語誠然,《中央訓練團團刊》在音干班第一期畢業(yè)時詳細說明了學員的分發(fā)情況:

        音干部第一期訓練期中,迭接各方信函,要求派遣音樂教官或音樂指導,現(xiàn)該班第一期學員訓練期滿,除小部分留班深造,成立高級班外,余均分發(fā)各地工作;計有第一、第四、第六、第九諸戰(zhàn)區(qū)政治部、中央軍校第某第某分?!泻辖M工作者,有單獨擔任者,將一一發(fā)給治裝費,及到差旅費,不日即將分途出發(fā),按我國音樂革命干部之出現(xiàn),此尚屬第一批云。

        本則報道洋洋灑灑羅列了十余個分發(fā)單位,都是軍政機構,也有戰(zhàn)地部隊,可見所謂“音樂教官”的角色,可以指導歌詠、鼓舞士氣,在戰(zhàn)時確有大量需求,這些學員畢業(yè)前已“迭接各方信函”,畢業(yè)后當然立即“分途出發(fā)”。報道中特別指出這是我國第一批“音樂革命干部”,換言之,這是第一批專為軍隊以及戰(zhàn)時培育的音樂人才,至此,華文憲雖已撒手人寰,但他的眼光和心血初步見出了成效。

        筆者推判,可能是因為第一期學員分發(fā)狀況良好,供不應求,各界反饋評價也多贊美,因此第二期音干班才縮短為六個月,希望學員早點完成訓練,分發(fā)工作,但因六個月實在太短,訓練不足,所以第三期才又恢復為九個月。

        筆者的研究對象周藍萍的早期生涯就是典型的音干班學員范例??箲?zhàn)勝利前后周藍萍任職于國防部演劇隊二十二隊,曾經赴西南各省演出,也輾轉于鄭州、徐州、上海等地,來臺以后,根據(jù)現(xiàn)存文件,1950年他在“國防部技術總隊雷鳴劇團擔任音樂指導”,楊秉忠提到他也待過“新六軍207師”康樂隊資深廣播人白銀提到他是“康樂總隊”的一員,秦晉也提到他曾在陸軍總部音樂室擔任音樂教官。他的工作主要是去各地教唱,帶領音樂活動。白銀在訪談時說,他們是在臺中后里的示范營中認識的,當時周藍萍是負責教唱的音樂教官,時間大約是1950年。1952年9月,周藍萍在中壢國軍文化示范營教唱,獲得當時長官、日后知名作家童世璋的青睞,寫下歌詞相贈,周藍萍譜為《海濱小夜曲》。1954年8月,他擔任“山地巡回文化工作隊”的歌詠指導,報上登載他負責教唱,曲目包括各種新編歌謠等。

        可以說,周藍萍的早年音樂生涯,就是音干班學員的典型出路,這種工作模式在戰(zhàn)時當然有其必要,一旦到了承平歲月,軍隊縮編,需求不再,個人的發(fā)展就受到極大的限制,周藍萍也是離開軍中另謀發(fā)展轉型成功的例子。

        (未完待續(xù))

        注釋:

        ①周藍萍(1926—1971)是中國臺灣戰(zhàn)后最重要的華語流行歌曲作曲家之一,祖籍湖南湘鄉(xiāng),抗戰(zhàn)時期就讀于重慶“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訓練班”,主修男高音,副修作曲。1948年隨軍隊移居中國臺灣。其后積極創(chuàng)作華語流行歌曲并為電影配樂,作品包括膾炙人口的《綠島小夜曲》《回想曲》等百余首。1962年6月被延攬赴中國香港,短短十個月即以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獲得第10屆亞洲影展、第2屆金馬獎最佳音樂。此后作品包括《七仙女》《花木蘭》《黑森林》《山歌姻緣》《狀元及第》等歌唱片,《大醉俠》《龍門客?!返任鋫b片?!端先思摇贰堵房团c刀客》連續(xù)贏得1969年、1970年兩座金馬獎最佳音樂。1971年5月17日心臟病發(fā)遽然辭世,年僅46歲。有關周藍萍的研究,筆者已完成《啊!美麗的寶島,人間的天堂——周藍萍的臺灣歲月》《周藍萍與〈綠島小夜曲〉傳奇》《愛臺灣、巍巍立海中間——周藍萍音樂作品中的臺灣想象》《“家在山那邊”——周藍萍音樂作品里的中國情結》《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等十余篇,已累積超過30萬字,即將結集出版。

        ②《魂斷嘉陵江》(廣播劇,臺灣“中國廣播公司廣播劇團”。播出時間:1956年5月7日),錄音典藏于“臺灣圖書館”,已完成數(shù)字化。本劇原為臺灣“軍中文藝獎”得獎小說,作者葛衋令,收入臺灣《軍中文藝》2(1954年2月25日),第19-23頁。由朱白水改編為廣播劇,見朱白水,《魂斷嘉陵江》(臺灣廣播雜志社,1955,第1-22頁)。廣播劇由崔小萍導演,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可能多次播出。

        ③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編纂委員會編印:《中央訓練團復興關訓練集》,1944年8月。收入《陳誠副總統(tǒng)文物》,臺灣“國史館”藏,入藏登錄號:008000001150A。

        ④在重慶檔案館已建置完成數(shù)字化的數(shù)據(jù)庫中,“中央訓練團”數(shù)據(jù)達3911筆,以社會工作、役政、黨政等資料保留較多,有學員自傳、日記、成績報告表、個別談話記錄表等,可謂巨細靡遺,但音干班資料僅留下12筆,大抵是演出、借用場地、售票完稅等文件。

        ⑤程子仁《回憶中訓團音樂干部訓練班》,載《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6輯《軍事機構下》(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第795-796頁。

        ⑥馮雷:《陪都重慶三個音樂教育機構之研究》,指導:陳聆群,上海音樂學院,2010,第130-131頁。

        ⑦陳聆群、馮雷:《抗戰(zhàn)時期上海音樂學院變遷史論(1937—1945年)》,2008年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課題,未刊稿。

        ⑧吳伯超為音干班第二任副主任,近代重要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曾就讀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師從劉天華學習傳統(tǒng)音樂,留學比利時習指揮作曲,歸國后任教于國立音專,任國立音樂院院長等職,對音樂教育貢獻良多,不幸遇“太平輪”船難,赍志以歿,深可痛惜。戴粹倫為音干班第三任副主任,上海音專畢業(yè),留學維也納,回國后任教國立音專,曾任國立音樂院分院院長、國立音專校長。1949年到臺后接任“省立師范學院”(今臺師大)音樂系主任,曾主持“省立交響樂團”(今臺灣交響樂團),廣泛參與音樂教育政策、師資課程、樂團制度、教科書編纂等,對于臺灣音樂教育影響深遠。

        ⑨這類作品略舉八篇,前四篇為當時回憶,后四篇為后人研究。陸華柏:《吳伯超抗戰(zhàn)初期在桂林》,載《音樂藝術》,1989年第4期,第35-37頁;伍雍誼:《憶吳師伯超在重慶》,載《人民音樂》,2003年第12期,第30-32頁;姚以讓:《古韻今聲——憶析吳伯超的三首歌曲》,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第12-15頁;吳漪曼:《我的父親》,載《吳伯超的音樂生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第190-199頁;王震亞:《國立音樂院院長吳伯超傳略》,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年第3期,第50-54頁;戴鵬海:《吳伯超生平事跡備忘(1903—1949)——為吳伯超百年誕辰紀念作》,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第73-84頁;周冰穎、孫偉:《吳伯超其人考論——關于吳伯超在重慶“中央訓練團"任職及其活動辨析》,載《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82-85頁;李莉、田可文:《抗戰(zhàn)時期吳伯超在重慶》,載《黃鐘》,2014年第1期,第66-76頁。以上多篇論文同時收入《吳伯超的音樂生涯》一書,該書中還有其他篇章值得參考,不暇一一錄出。

        ⑩參見周冰穎、孫偉:《吳伯超其人考論——關于吳伯超在重慶“中央訓練團"任職及其活動辨析》,第85頁。李莉、田可文:《抗戰(zhàn)時期吳伯超在重慶》,第70頁。

        猜你喜歡
        音樂
        開啟你的音樂之路
        奇妙的“自然音樂”
        鳥的音樂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0
        他用音樂懸壺濟世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50
        黑暗中的她赤著腳,隨著音樂起舞……
        電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能播放189種音樂的可口可樂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13
        音樂類
        音樂
        亚洲日本三级|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性色av无码中文av有码vr| 日韩在线免费| 日本国主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香蕉|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国产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乱码中文字幕| 蜜臀av999无码精品国产专区| 亚洲在AV极品无码天堂手机版 | 国产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玖玖色玖玖草玖玖爱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片免费观看蜜芽| 色丁香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av第一区第二区| 大尺度免费观看av网站|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三级香港三级久久| 国产精品女丝袜白丝袜美腿|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色版在线观看| av在线免费高清观看| 无码国模国产在线观看| 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av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性感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不卡的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液的福利|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av天堂手机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