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載“善反”工夫修養(yǎng)論體系及其儒學(xué)思想史意義

        2020-12-02 10:02:51王生云
        唐都學(xué)刊 2020年6期

        王生云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云南行政學(xué)院 哲學(xué)教研部,昆明 650111)

        一、張載“善反”理論之提出及其本體論根據(jù)

        “善反”一詞見于張載晚年的成熟作品《正蒙》之中,構(gòu)成其工夫論的總原則: “性于人無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過天地之化,不善反者也……形而后有氣質(zhì)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zhì)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盵1]《正蒙·誠明篇》

        船山注曰:“攻取之氣,逐物而往,恒不知反……恃其攻取之能而求盈,則湛一之本,迷而不復(fù)……善反者,應(yīng)物之感,不為物引以去,而斂之以體其湛一,則天理著矣。此操存舍亡之幾也”[1]107。顯然,船山注是從工夫論上言“善反”的,他認為人稟氣而生,有了性質(zhì)之后,其具用攻取之性,攻取之性逐物而知反,迷而不復(fù),太虛之湛一本性不復(fù)見。“善反”則能操存而不被物牽引,而復(fù)見太虛湛一之本性。王夫之進一步指出此段乃“張子探本窮歸之要旨”[1]109。足見,“善反”對于張載的工夫修養(yǎng)論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是“反”?根據(jù)張岱年先生《中國古典哲學(xué)概念范疇要論》歸納和整理的結(jié)論,有兩個基本含義,即相反和返歸[2]??疾鞆堓d文獻所用的“反”,基本上亦只是這兩種含義及其引申義。主要有幾種用法:一種是名詞性的返回或者復(fù)歸,如“上達反天理,下達徇人欲者與!”[1]《誠明篇》;第二種是動詞性的使返回或者復(fù)歸,如“天本參和不偏,養(yǎng)其氣,反之本而不偏,則盡性而天矣”[1]《誠明篇》;第三種是相互作用的相反相成的原理,如“出乎爾者反乎爾,理也;勢不得反,亦理也”[1]《三十篇》。這里揭示了相反相成的道理和事物相互作用的原理;第四種是對進而引申為價值上的應(yīng)然相反的做法。如“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圍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1]《大心篇》。釋氏不該用范圍天地之用,但卻不僅與之背道而馳,還反而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之大,在張載看來悖逆之甚,又“‘勇者不懼’,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貧;則其勇將何施耶”[1]《有德篇》,死且不避,則理應(yīng)無所畏懼,而不能安貧與此常理相違背;第五種是矯正悖逆使之反,如“唐棣枝類棘枝,隨節(jié)屈曲,則其華一偏一反,左右相矯,因得全體均正。偏喻管蔡失道,反喻周公誅殛,言我豈不思兄弟之愛以權(quán)宜合,義主在遠者爾。”[1]《有德篇》這里通過棠棣之花反而的隱喻性解讀出周公誅管蔡而反義之正。總之,張載是要根據(jù)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強調(diào)復(fù)歸的重要性,通過反的工夫克服價值的與應(yīng)然違背的事情,糾正悖逆的行為回歸正道,從而回到價值上的應(yīng)然或者說本性或者本然的過程。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反”回到價值的應(yīng)然上的需要,張載由天道之“反”以明人道需“反”的工夫的原因,認為整個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過程是太虛—氣—萬物之間雙向的聚散循環(huán)之過程,此過程構(gòu)成了一種類似“圜道”的循環(huán),所以被朱熹評為“大輪回”[1]7:“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透锌托闻c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摬荒軣o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徇生執(zhí)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間矣,以言乎失道則均焉?!盵1]《太和篇》“形聚為物,形潰反原,反原者,其游魂為變與!所謂變者,對聚散存亡為文,非如螢雀之化,指前后身而為說也?!盵1]《乾稱篇》張載認為,這種天道虛-氣-物循環(huán)是一氣之運化與流行,即“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這種運化構(gòu)成,天人同氣一體的結(jié)構(gòu),張載指出:“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盵3]9這種天道性命通貫為一的思想模式下,人道的反就是理所應(yīng)當?shù)牧?。首先,由天道而言人道,則天道具有循環(huán)反復(fù)而不息之誠,人應(yīng)思誠而合天,求就天人合一。人只有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除氣質(zhì)對自身的遮蔽,與天合一,才能實現(xiàn)兼體而不累。張載說:“圣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盵1]《太和篇》與天合一而繼善成性,就是人的天然使命。其次,立足于人道本身而言,有三方面原因:(1)從人性論而言。人受氣聚而成后,因氣稟不齊,性有善惡,善反成性才能與太虛合一?!叭酥畡?cè)?、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天本參和不偏,養(yǎng)其氣,反之本而不偏,則盡性而天矣。性未成則善惡混,故疊疊而繼善者斯為善矣。惡盡去則善因以成,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也’?!盵3]23(2)人易感于物而動。人氣聚成形之后,耳目易被外物所感而牽逐,產(chǎn)生欲望,心亦隨之。張載說“徇物喪心,人化物而滅天理者乎”[3]18;又說:“窮人欲如專顧影間,區(qū)區(qū)于一物之中爾”[3]26,被人欲裹挾就變成狹小的物體,與天地之廣大不相似。(3)見聞之會障蔽心體之廣大。耳目所受的見聞之知,容易障蔽心體,而不能與太虛相似?!洞笮钠吩唬骸耙娐勚?,乃物交而知”,如果停留在見聞之知上而不反求諸心,則會“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3]24,會被見聞所受之物象充滿內(nèi)心,而不能虛心,喪失心體的廣大與靈動而與太虛本體不相似,小卻了自家。如果不知反性修德,不知反躬成性的話就即”忘反”將會成為“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3]23連孔子這樣的圣人都難以改變?nèi)擞麢M流而產(chǎn)生的天下失道的情勢??梢?,及時反、善反的重要性。另外,張載認為人有能力“反”本。他說:“天性在人,正猶水性之在冰,凝釋雖異,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明,其照納不二也?!薄疤炝寄鼙疚崃寄?,顧為有我所喪爾”[1]《誠明篇》。因為天性就在人,雖然人因氣稟不齊,所以天性體現(xiàn)的程度不一樣,因為人天生有這種能力,只是被暫時有所丟失而已,即使是至愚之人也有能夠明白天理的時候。他說:“雖至愚無知,惟于私己然后昏而不明,至于事不干礙處則自是公明?!盵2]256-257人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恢復(fù)其本性。

        由上所述,張載所倡導(dǎo)的“反”當然是反回價值上的應(yīng)然處,但是“反”字本身并不能凸顯價值的方向,所以就需要“善”來修飾。具體而言,反于何處、何時反、如何反、反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事項,這些都需要一個修飾語來限定,做出規(guī)定性的要求。張載就用一個“善”字來對“反”做出了規(guī)定和限定。善既是價值上的“善”,即“反”的方式正確與否,掌握“反”的時機,又具有“反”的技巧即是善不善于反,同時亦可以兼顧需“反”意識。孟子的“可欲之謂善”,即真正值得追求的才叫“善”。在孟子那里,仁義忠信等德性才是值得人們追求的,而聲色嗅味安逸等并不是君子所追求的。孟子這里所言的“善”就代表正確的方向即向內(nèi)求。因為仁義禮智是根于人心的,所以“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老子提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個“善”是善長于的意思。荀子所說的“善”就是合于禮的事情,他強調(diào)人之本能是容易產(chǎn)生爭斗的,所以是惡,而人有善的行為就是因為學(xué)習(xí)了禮法,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于禮法的結(jié)果。正如荀子所言:“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盵4]420-421

        張載這里的“善”包括這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本體之善(性本善)、善于返回、應(yīng)用禮樂、同時保持中道的原則,無過不及,寬與敬相結(jié)合。

        二、作為工夫論的“善反”及其工夫次第展開

        如前所述,張載的“善反”之“善”,可以從本體之“善”和手段之“善”兩個方面來理解。落實到工夫論上,就應(yīng)先立其本(善,天理),然后是修持之方的善巧及其注意事項之善,可以歸結(jié)為四個方面:立其本;虛心;得禮(持禮);中道為度。其中立其本,虛心和得禮可以歸入反的方式問題,而中道原則是對整個修養(yǎng)工夫用力的“度”的原則。這個修養(yǎng)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有層次性,我們歸結(jié)為反的層次問題。反的目的是反本,所以立其本是反的前提,也是本之工夫的初始。反的方式是反的方法,而反的過程呈現(xiàn)為層次性的次第,而整個過程需要掌握好“度”。

        (一)“反”的方式問題

        張載反本工夫總的方式是內(nèi)外發(fā)明交相培養(yǎng)。張載指出:“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須虛心,又須得禮,內(nèi)外發(fā)明,此合內(nèi)外之道也”[3]270,又“克己,下學(xué)也,下學(xué)上達交相培養(yǎng),蓋不行則成何德行哉!”[3]287立本是持修的開始,也是前提,持修是為了知本和得本。因此,可以分為立本和持修兩個大步驟,而由持修分兩個方面即“虛心”與“得禮”。

        先言立本。張載認為學(xué)貴立本?!皩W(xué)者不論天資美惡,亦不專在勤苦,但觀其趣向著心處如何。”[3]286他批評當世儒者把儒學(xué)當做是灑掃應(yīng)對之操作性的學(xué)問,而不知大本大原處時說:“世儒之學(xué),正惟灑掃應(yīng)對便是,從基本一節(jié)節(jié)實行去,然后制度文章從此而出。術(shù)已不正?!盵3]288所謂立本,首先是立志,即“存此心”,張載說“人須常存此心”。美國學(xué)者葛艾儒認為張載“此心”是“與生俱來的獲得‘道’的能力”[5]99,與“成心”相反[5]100。立志的對象是天理,張載在《經(jīng)學(xué)理窟》中指出:“古之學(xué)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傳,如荀揚皆不能知?!盵2]對于天理,他說“天理者時義而已……所謂天理也者,能悅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1]《誠明篇》。天理就是“時義”,隨時而合宜者,它通天下之志。其實,在張載天理和道體、時義是一個東西的不同方面,從本體論的角度看就是道體,從樣態(tài)看就是天理,在時空中的體現(xiàn)是時義:就其運化流行的過程而言是道體,就其運化流行呈現(xiàn)出秩序而言就是天理,從其在時空中的無不合宜而言是“時義”,就能滋養(yǎng)萬物成就萬物而言是“通天下之志”。而要立本就應(yīng)以天理為體認的對象。張載指出兩條體認天理的方向,即自明誠和自誠明?!啊悦髡\’,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而窮理也”[2]21,《張子語錄》記載:“自誠明者,先盡性以至于窮理也,謂先自其性理會來,以至窮理;自明誠者,先窮理以至于盡性也,謂先從學(xué)問理會,以推達于天性也”[3]330,所以這里立本是有兩條路,然張載更強調(diào)有明而誠的學(xué)問而進德,其過程需要簡易。他說:“立本處以易簡為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3]271、“義以反經(jīng)為本,經(jīng)正則精……義入神則無方”[3]18。 所謂簡易就是先把握正的、把握常法、常道,熟練常法、常道叫做“精義”,即是精熟于義理之謂也,精義則可入神而應(yīng)用自如。

        次言修持。立本的目的是為了知本和得本,所以需要修持來配合?!凹x”窮理是為了知本,過程需要虛心和持禮來配合,一方面只有虛心才能更好地體會義理而恢復(fù)天德良知;另一方面需要用禮來鞏固所知所及處。張載認為,知本身包涵著“心性識”,知的過程就是心性之關(guān)打開的過程,所知者需要仁守來鞏固,仁守靠禮來實現(xiàn)。張載說:“知包著心性識,知者一如心性之關(guān)轄然也。……知及仁守,只是心到處便謂之知,守者守其所知。知有所極而人知則有限,故所謂知及只言心到處?!盵3]316知及就是心體擴大過程中所到之處,但未到達天德良知之神妙廣大,而心之所到處需要仁守才能漸進。所謂仁守,在張載看來就是以禮持守,他說“仁守之者在學(xué)禮也”[3]265。另外,習(xí)禮也有助于虛心,張載說“居仁由義,自然心和而體正”[3]256,心和則有助于虛心。

        張載把修持的這兩個方面,分別指向表與里。其作用是相互的,從內(nèi)而言是虛心,從外而言是得禮或者變化氣質(zhì)。張載認為“變化氣質(zhì)與虛心相表里”[3]274。變化氣質(zhì)靠“禮”,虛心靠恢復(fù)“知”。張載非常贊賞《周易·系辭上》所言的“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并給予了長篇的發(fā)揮,提出“知禮成性”的命題[3]191-192。這個命題成為儒學(xué)史上概括張載修養(yǎng)工夫論的著名命題?!端问贰堓d傳》曰:“與諸生講習(xí),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道”。他早年在《橫渠易說》中發(fā)揮“知崇禮卑”的內(nèi)容,被選入其晚年成熟作品《正蒙》之中:“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畫夜之道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2]37。

        張載《橫渠易說》中對“知”“禮”各自的特點和它們在修身的功能做出了重要論述。他說:“知則務(wù)崇,禮則惟欲乎卑,成性需是知禮,存則是長存……知極其高,故效天;禮著實處,故法地?!盵3]191-192張載指出本體上的“知”是形而上,能夠貫通“晝夜之道”而知。這種知從客觀上講是太虛神體之知或者德性所知,從主觀上講是誠明所知或者良知。然而,現(xiàn)實中的人之“知”,容易被見聞之知桎梏或者被欲望淹沒而不能保證如是廣大,所以他告訴我們“知務(wù)崇”。只有通過虛心的方式,讓“知”反歸于其本然狀態(tài),才是崇、才是廣大,回到形而上,其返歸的過程需要工夫來修煉。禮是用來踐履和落實的,所以說“禮著實”“禮欲卑”,禮法地就是需要篤實踐行。他說需要“知”和“禮”配合才能成就其本性,指出“知禮亦如天地設(shè)位”,虛心而知崇則知禮深,體禮則可以守所知,知禮成性然后道義出,以身體道,而成為道體身[3]25。先言虛心復(fù)知。張載認為虛心的目的是為了復(fù)知,這里所用復(fù)的“知”就是形而上之知,廣大高明的太虛神體之知或者天德良知。這種天德良知虛要誠明才能知,如果沒有做到誠明,就會被蒙蔽或者不能完全呈現(xiàn),張載說:“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3]20。

        張載認為有兩個方面會障蔽這種天德良知,即欲望和見聞之知。因此,虛心的過程即是要破除兩個方面的障礙:一個是欲望,一個是見聞之知的桎梏。先說要寡欲。張載說:“‘樂驕樂’則佚欲,‘樂宴樂’則不能徙義?!盵2]45安于欲樂,則其知被蒙蔽,不能見善而從?!叭手y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蓋人人有利欲之心,與學(xué)正相背馳。故學(xué)者要寡欲。”[2]279其次要破除見聞之知的障蔽。張載認為“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見聞之知是耳目接觸外物而引發(fā)的,不同于德性所知,所以它獲得的是物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質(zhì)方面的認識。一般人所說的知識往往都是見聞之知,張載說:“人謂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內(nèi)外之合也”,雖然這種見聞之知也是耳目和心共同作用下獲得的知識,但是很多人在這一過程中并不覺知心的作用而發(fā)揮其充分的意義,因此其心容易被物象的東西充塞而導(dǎo)致心被淹沒,產(chǎn)生欲望,逐物而去,喪失其廣大、靈動的特點。他說:“由象識心,徇象喪心。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謂之心可乎?”[3]24

        破除見聞之知的障蔽,首先要意識到有德性之知。如果能夠意識到心本身的作用,而超越這種見聞?wù)J知方式,其知就可以超過普通人,“知合內(nèi)外于耳目之外,則其知也過人遠矣”[3]24。其次,去掉“成心”。張載說:“成心忘然后可與進于道。成心者,私意也。”見聞之知其實是私意,因他是來源于耳目感官的個人感受。私意與學(xué)相害,“ 既學(xué)而先有以功業(yè)為意者,于學(xué)便相害,既有意必穿鑿,創(chuàng)意作起事也。德未成而先以功業(yè)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傷手也”[3]279。另外,還要“絕四”。“仲尼絕四,自始學(xué)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3]28,因“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為不相似”[3]28,絕除意必固用者四者外,其工夫就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助勿忘”?!敖^四之外,心可存處,蓋必有事焉,而圣不可知也?!盵1]《中正篇》做到“無意”則與天下之良心相似,求諸天下之良心即可。張載說:“無意乃天下之良心也,圣人則直是無意求斯良心也?!盵3]318這個過程是“大其心”的過程,即讓心量變大?!按笃湫膭t能體天下之物……圣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3]24,大其心而后可以與天心相合。所以要“大其心”“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次言以禮持性變化氣質(zhì)。從前面所言,“知”的復(fù)歸過程需要禮守之,所以張載特別重視禮。他認為“除了禮,天下更無道矣”[3]264,被《宋元學(xué)案》評為其學(xué)“以《禮》為體”。張載認為現(xiàn)實的人之氣質(zhì)各有不齊,有偏有全有善有不善,所以需要變化氣質(zhì),才能窺見圣人之奧妙。“為學(xué)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zhì),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fā)明,不得見圣人之奧。”因為氣稟的緣故,如果沒有變化氣質(zhì),人與天地不相似,與圣人隔,所以自我蒙蔽而難以入道。所以通過為學(xué)的方法變化氣質(zhì),此方法就是習(xí)禮。習(xí)禮而變化氣質(zhì)與前面所講的虛心以復(fù)知是一種相為表里的關(guān)系,“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zhì)自然全好”。變化氣質(zhì)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去掉“客氣”,客氣就是各種世俗陋習(xí)。他們會束縛人,阻礙反本歸善。“某所以使學(xué)者先學(xué)禮者,只為學(xué)禮則便除去了世俗一副當世習(xí)熟纏繞。譬之延蔓之物,解纏繞即上去,上去即是理明矣。”“客氣”中的一種就是傲氣。他舉例子說禮規(guī)定視下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傲氣,令人柔其心。柔其心然后才能“聽言敬且信”[2]268。

        張載還認為學(xué)禮是進道反本的最快的方式。“學(xué)者行禮時,人不過以為迂。彼以為迂,在我乃是徑捷……進人之速無如禮。”[3]265禮之所以能夠快速讓人入道反本的原因是禮本身就是出于天性人心。正如張載所言:“禮所以持性,蓋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須禮以持之,能守禮已不畔道矣?!盵3]264禮并非只是外在的儀式,禮用形而上之體,禮本于天而原于心。禮表面看起來是圣人制定(圣人之成法),但其實是天地自然之秩序而非出于人。張載指出:“禮非止著見于外,亦有無體之禮。蓋禮之原在心,禮者圣人之成法也……禮不必皆出于人,至如無人,天地之禮自然而有,何假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順之而已,此所以為禮也?!盵3]264因此,除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圣人境界的人以外,都應(yīng)該以禮持性。如同顏回一樣視聽言動都歸之于禮,才可以努力成就自己的本性,“如顏子者,方勉勉于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3]264。禮本天地之性,持禮反回天地之性,這是一個自然的循環(huán)。在張載這里是工夫論上的循環(huán)模式。

        (二)“反”的層次問題

        張載關(guān)于工夫論的“反”的層次,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部分,即反躬內(nèi)省(存神)、克己反禮,知禮成性,進德不息。反躬內(nèi)省是先把馳騁于外的心拉回到心中,用義理滋潤它,這個也可以說是工夫論上的“存此心”。但不免有私欲的產(chǎn)生,所以需要以在內(nèi)心義理退私欲,而在外需要以禮修持,這個層次叫做克己反禮,隨著存神的工夫的純熟和習(xí)禮的持久,不知不覺恢復(fù)本然之善,這個時候叫做成性。成性之后還需要進學(xué)不已,因為天地不息,學(xué)亦不息,此時內(nèi)心可以兼顧體而不累,行為上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如此方為天人合一之道。

        首先,反躬內(nèi)省以存此心。人的耳目容易被外物牽引而馳于外,需要收攝自治。張載說:“耳目役于外,攬外事者,其實是自惰,不肯自治,只言短長,不能反躬者也?!睆堓d說:“人須常存此心,及用得熟卻恐忘了。若事有汩沒,則此心旋失,失而復(fù)求之則才得如舊耳?!边@里的“求”其實就是反躬內(nèi)省,此心被事汩沒就會喪失,需要反躬內(nèi)心把它找回到心中。

        其次,克己反禮?!翱思悍炊Y”的命題出現(xiàn)于《橫渠易說》對《大壯卦》的解釋,張載說:“克己反禮,壯莫甚焉,故易于大壯見之”,并做了長篇的發(fā)揮議論:“克己,下學(xué)上達交相養(yǎng)也,下學(xué)則必達,達則必上……克己要當以理義戰(zhàn)退私己,蓋理乃天德,克己者必有剛強壯健之德乃勝己?!怂圆荒苄屑赫撸谄渌y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而羞縮?!栽诩赫吡x理不勝惰與羞縮之病……意思齷齪,無由作事?!穹驗殚L者折枝,非不能也,但恥以為屈而不為耳,不顧義理之若何?!睆堓d認為人要按照理去行還需要克服自己的怠惰和與突破世俗習(xí)見纏繞的勇氣,所以反禮需要克己。需要用“義理退卻私欲”,才能反歸于禮。孔子曾說:“克己復(fù)禮為仁”,張載這里的“克己反禮”應(yīng)該是對孔子此話的發(fā)展而來,只是張載不用“復(fù)”而用“反”,“反”在張載這里有比“復(fù)”更深沉的意涵。在《橫渠易說》解釋復(fù)卦時,他指出“復(fù)則不可須臾斷”[3]113,在解釋復(fù)卦的卦辭“反復(fù)其道”時說:“言反又言復(fù),終則有始,循環(huán)無窮,入,指其化而裁之耳。深其反也,幾其復(fù)也,故曰‘反復(fù)其道’”[3]112。這里用深與反對應(yīng),用幾與復(fù)對應(yīng)。這里的深與幾來自《周易·系辭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wù)。”深指深奧,幾指幾微,所以也許這個反對應(yīng)著深沉的工夫,即是一種深入內(nèi)心的克服私欲而反禮的意味。

        再次,窮理習(xí)禮至于成性。反躬內(nèi)省而存此心,又能夠克己反禮,之后就應(yīng)該虛心窮理與習(xí)禮相結(jié)合,進入交相培養(yǎng)的階段,包括內(nèi)心的虛靜和行為上的對禮的修持來“集義”。這種修持剛開始會有所矜持,但慢慢就“宏放”,隨著交相養(yǎng)而保持寬而敬的狀態(tài),持續(xù)不息。內(nèi)以虛心去讀書涵養(yǎng)義理,以義理維持虛心以及心量的進一步擴大。而義理需要“集義”而來。明誠的窮理過程是需要“集義”。張載指出:“道理須從義理生,集義又須是博文……又集義則自是經(jīng)典。”需要從研習(xí)經(jīng)典之中“集義”,并且這個過程需要持續(xù)不斷,“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張載特別強調(diào)“學(xué)者且須觀禮,蓋禮者滋養(yǎng)人德性,又使人有常業(yè),守得定,又可學(xué)便可行,又可集得義。養(yǎng)浩然之氣須是集義,集義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氣。嚴正剛大,必須得禮上下達?!盵3]279隨著習(xí)禮的成熟,義漸精而入神,心胸的逐漸開闊,天德良知漸漸恢復(fù),直到氣質(zhì)之惡已化去,本然之善已恢復(fù),精義已入神,這叫作知禮成性。這一步已經(jīng)返回了天地之性,其心合天心,其性通太虛之性。這就到達圣人的境界。圣人內(nèi)在之知對死生存亡,兼體而無累,于萬物不動心,“圣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外在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最后,進德不息。張載認為進學(xué)到圣人的境界即“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放下,“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從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但天命不已,道體不息,圣人法天,所以進德無終止之日,進德不息才是真正的與天合德:“仲尼自志學(xué)至老,德進何晚?竊意仲尼自志學(xué)固已明道,其立固已成性,就上益進,蓋由天之不已。為天已定,而所以為天不窮。如有成性則止,則舜何必孜孜,仲尼何必不知老之將至,且嘆其衰,不復(fù)夢見周公?由此觀之,學(xué)之進德可知矣?!睆堓d通過孔子、舜孜孜不倦地進德修業(yè)的例子來論證,“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圣人法天其“德之純亦不已”。圣人與天合德,天命不已,道體之流行亦不息,所以圣人進德也不止息。這也是他的《西銘》所言的“存吾順事,沒吾寧也”,所謂“生無所息”,而對于學(xué)者亦當效法圣人進學(xué)不休:“學(xué)者有息時,一如木偶人,搐則動,舍之則息,一日而萬生萬死。學(xué)者有息時,亦與死無異,是心死也身雖生,身亦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學(xué)者本以道為生,道息則死也,終是偽物,當以木偶人為譬以自戒。”學(xué)者以道為生,道不息,其學(xué)亦不息,如果息就與道不相似,天自限隔于道了,也就如同木偶一般了,張載此話是策勵警省學(xué)者,自強不息,努力與天合德。最終做到“以道為體,則其為人也大矣”,最后亦可以“大而化之”而成圣。

        (三)“反”工夫的力度問題

        “反”的工夫用力之度以“中正”為原則。張載說:“中正然后貫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蓋得正則得所止,得所止則可以弘而至于大?!盵3]26因此,就方法論而言,必需以正確的方法和中道的原則來進行修養(yǎng)。這就意味著不能不用功,又不能用力過猛,應(yīng)始終保持中道合宜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體現(xiàn)在內(nèi)心就是“和樂”。所以,“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盵3]24企者不立,欲速則不達,用力過猛將失去道本身帶給人的和樂,而令人不能堅持。另外,用心“急迫”則不能虛心,心胸狹隘而與太虛本體不相似,于學(xué)有害;同時也不能懈怠,懈怠則與道體流行不息不相似而背道。具體而言,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 心態(tài)溫柔?!皩W(xué)者先需溫柔,溫柔則可以進于學(xué)?!睖厝峒仁且环N與朋友相處的心態(tài),也是進學(xué)過程中需要保持的心態(tài)。溫柔才能不動氣,保持心的虛靜和樂,“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以相與,拍肩執(zhí)袂以為氣合,一言不合,怒氣相加”[3]268-269,這都是不知持敬溫柔而導(dǎo)致的,所以溫柔是進學(xué)的基礎(chǔ)。

        第二,心不可勞?!靶牟豢蓜冢敶嫫浯笳?,存之熟后,小者可略?!睆堓d認為在修養(yǎng)的過程中,心當存“大者”,而小者可先忽略,不要讓心勞累。這里的大者就是“義理”,“只常體義理,不須思更無足疑”[3]28。心中體會義理,不做過度的思慮,思慮也要不違背“此心”。雖然“孟子亦只言存養(yǎng)而已,此非可以聰明思慮,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學(xué)于文以求義理,則亦動其心乎?夫思慮不違是心而已”,這里的“是心”與前面所言的“此心”是一個,即是指把握“道”的能力,其實是指太虛神體在心中的呈露。張載反對鉆研太過度,鉆研過度了反而勞心而致昏惑,“鉆研太甚則惑”[3]269,“今顰眉以思,已失其心也。蓋心本至神,如此則已將不神害其至神矣?!盵3]275

        第三,心要平曠?!暗酪綍缰星笃涫牵撝星蟪鰧?,而又博之以文,則彌堅轉(zhuǎn)誠?!嫘闹柬毭髦斓拢斓录词翘?,虛上更有何說也!”[3]269認為“道”需要在平曠中體會和把握,因為太德本身是虛的,所以要保持心的平曠。但以心求虛亦是不得,“今有心以求其虛,則是已起一心,無由得虛。切不得令心煩,求之太切則反昏惑,孟子所謂助長也”[3]269?!稒M渠易說》曰:“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道,乃可見道。”[3]218“心則要洪放,如天地自然。”[3]265需要長期體會義理玩熟而至,不能開始就“求之太深”。

        第四,寬而敬。張載認為持禮,起初需要矜持,但是又不可太緊,需要寬敬結(jié)合,做到寬而敬?!捌涫家玻桃囗汃娉?,古之為冠者以重其首,為履以重其足,至于盤盂幾杖為銘,皆所以慎戒之”,因為“不謹敬則不立;若但能謹敬而心不弘大,則入于隘,須寬而敬”[3]265。

        第五,不緩不急迫?!叭擞谜憾镎蟮值懒x雖不可緩,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須求之有漸,于己亦然。蓋精思潔慮以求大功,則其心隘,惟是得心弘放得如天地易簡,易簡然后能應(yīng)物皆平正。”道義之事業(yè),雖不能推遲怠慢,但亦不可急迫。急迫則心就變狹隘而不弘放,與天地易簡之道相去甚遠。

        第六,體義理不息。張載說:“人必不能便無是心,須使思慮,但使常游心于義理之間”“唯六經(jīng)則須著循環(huán),能使晝夜不息,理會得六七年,則自無可得看。若義理則盡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別”。認為人不能無心,會有思慮造作,所以應(yīng)該讓心游于六經(jīng)之書的義理之中,時常保持,可以不斷增進其學(xué)。因為書是用來維持“此心”,“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3]27。

        三、“善反”工夫論的儒學(xué)史意義

        首先,從概念的演變和發(fā)展而言?!吧品础钡母拍钍菍Α胺础钡母拍畹男揎椇屯晟?,先秦有反身、自反、反本等關(guān)于內(nèi)省修養(yǎng)的概念,但尚未出現(xiàn)“善反”的概念。張載“善反”的概念是對先秦關(guān)于“反”的修養(yǎng)概念的繼承和發(fā)展。

        其次,就概念所指涉的內(nèi)容而言,張載“善反”的概念是建立在先秦儒家關(guān)于反身修己的觀念和禮以反本報恩的思想之上,并吸收了周易和道家“無往不復(fù)”的圜道宇宙論思想,建立起來的本體論、工夫論和境界論完備的哲學(xué)體系[6]。從儒家的反身修己的修養(yǎng)工夫而言,孔子重視學(xué)習(xí)禮樂也重視內(nèi)省的工夫;孟子立本于性善論,強調(diào)內(nèi)省和擴充的工夫,但對禮樂沒有足夠的重視;荀子吸收儒學(xué)的資源和道家的資源,一方面強調(diào)內(nèi)心的解蔽(虛心),之所謂“虛一而靜”;另一方面強調(diào)學(xué)禮而化性起偽。荀子能夠重視虛心和禮樂,但是沒有立本。荀子以人性為惡,是不能反本而得善得,只能是強學(xué)禮樂而化性起偽,這只能說荀子之本只是反到禮樂上,而并不能真正打通天人性命。

        張載繼承了先儒的修養(yǎng)的工夫論的思想,吸收了道家的宇宙本體論的資源,通過開創(chuàng)性地解讀《易傳》,建立起立足于圜道循環(huán)的宇宙本體論,建立其有本(性本善,天道性命通而為一),虛心和持禮相結(jié)合的內(nèi)外交養(yǎng)窮理盡性的的工夫論,并且修養(yǎng)過程中始終持守中道原則。這種修養(yǎng)論,不但要求人們通過修養(yǎng)而復(fù)歸其本然之善,還讓個體生命融入整個宇宙大化之中,從而解脫生死的煩惱,做到與道合一,兼體而無累的窮理盡性之學(xué)。此修養(yǎng)工夫論是對先秦儒學(xué)修養(yǎng)工夫論的重大發(fā)展。從經(jīng)典的繼承來看,牟宗三認為宋明儒六百年間所宗的經(jīng)典不過《論語》《孟子》《中庸》《易傳》與《大學(xué)》而已[7]31,《中庸》《易傳》從客觀方面,《論語》《孟子》從主觀方面,都可以貫通天道性命,只是蘊含而沒有點破,到宋明則貫通起來。張載不重視《大學(xué)》,而以《中庸》《易傳》返回《論語》《孟子》,以主觀方面統(tǒng)攝客觀方面[7]37-38。此言,從總持的角度而言不差,但具體修養(yǎng)工夫方面,張載明顯吸收了荀子和《禮記》中《樂記》等諸篇章的內(nèi)容,突出克己反禮、以禮反本的工夫論和虛心與持禮相結(jié)合的修養(yǎng)辦法,氣化宇宙論和本體論的圜道觀多采自道家來發(fā)揮《易傳》。不難發(fā)現(xiàn),反或者反本復(fù)初,基本上是先秦儒道的共識。道家從普遍意義上揭示反的規(guī)律和方法論,并且形成圜道的觀念,以此作為人效法的對象,并且批評“往而不反”,但道家的復(fù)歸是拋棄禮樂修身的內(nèi)容,因而也沒有仁義禮智四德的道德價值。儒家以禮樂修身自反、反本。自反、反己或者反求諸己限于內(nèi)省《孟子》《中庸》,而反本,多指通過祭禮的儀式而反本,多為反回族類的所生之本以及感恩報答之情。如《禮記·樂記》《郊特牲》《祭義》等,但對于天道的普遍性的“無往不復(fù)”循環(huán)往復(fù)和天人一體的循環(huán)模式講得不多,并沒有在本體論或者宇宙論意義上貫通天人,但蘊含其貫通的可能性。

        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四十章),“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六十五章),“正言若反”(七十八章)。莊子提出“反復(fù)終始,不知端倪”[8]217的宇宙觀,《莊子·天地》論述了創(chuàng)生到返歸的無—有—虛(無),形成一個圜道的循環(huán)。莊子曰:“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虛,虛乃大。”[8]344-345《莊子·天下》批評“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批評惠施“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8]901周易也有“無往不復(fù)”的觀念?!兑住ぬ┴浴贰盁o平不陂,無往不復(fù)”,孔疏曰:“初始往者必將有反復(fù)也?!薄吨芤住は缔o》中還具體發(fā)揮為“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并且指出“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論語》中“反”與“復(fù)”對用,但意思不一致,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這里“反”是對已給知識的類比推理,而復(fù)是再次給予知識?!墩撜Z》中關(guān)于反己內(nèi)省方面的修養(yǎng)工夫的論述,比如“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強調(diào)“見得思義,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等?!吨杏埂诽岢觥胺辞笾T己”的命題和“反身而誠”的句子,“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被孟子擴展為“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和“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離婁上》中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泵献舆€批評忘反或者不反,“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另外,孟子還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命題。

        除了四書之外,《禮記》中有大量關(guān)于禮與反本、反始、反初、反躬等的內(nèi)容:“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教民反古復(fù)始,不忘其所由生也?!薄疤煜轮Y,致反始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薄昂脨簾o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敎。”“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笨梢?,《禮記》相關(guān)篇中的作者已經(jīng)認識到了,人類在生活中會迷而不反,需要用禮的精神和儀式來幫助人們回到他的根源處,回到原初,個體的心靈回到族類的整體或者整個天地而得到安頓。離散的個體找不到意義和方向,必須回到集體、回到大全而獲得人生意義的安頓。同時,認為人心本是和樂寧靜的,當在接觸外物的過程中,也會被外物感動,產(chǎn)生欲望,隨順欲望則心為物役而迷失陷溺,所以需要禮樂幫助回到和樂安靜。這就是《易傳》所揭示寂感的道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是《易傳》講的是圣人的境界,對于普通人需要禮樂來進行往反,才能做到“不過乎物”[9]。

        荀子在工夫論上吸收了道家虛靜思想,同時發(fā)揮了孔子重視學(xué)習(xí)禮樂的精神,解蔽虛心與隆禮重法的交相培養(yǎng)的修養(yǎng)模式,并且強調(diào)終身不止息。荀子說“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則復(fù)經(jīng),兩疑則惑矣”[4]374,“虛一而靜”是認識“道”的前提?!盾髯印そ獗巍吩疲骸叭撕我灾??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這里的“道”就是指“禮”。他認為心中不可能沒有藏,但要讓所藏的動不害所將受的東西,心也做不到不動,但可以做到靜,心也未嘗不分散,但可以做到專一,要充分發(fā)揮心的主觀能動性,則可以破除遮蔽而認識到道[10]383。心只要解除蒙蔽而做到虛一靜則可以具有非常高的主動性,“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4]385。心如果沒被蒙蔽,則可以具有是非判斷的能力,因而可以接受“是”的,而拒絕“非”的。另外他認為禮是養(yǎng)人耳目四體的,“禮者養(yǎng)也”[4]337,古之圣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dǎo)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4]421。至于禮樂誦經(jīng)讀禮,涵養(yǎng)義理不止息,“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xué)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xué)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4]11。這些做法都被張載吸收了,包括張載的去除認窮理中見聞知的桎梏,去除意必固我的妨礙,以及學(xué)無止息等。只是張載認為,荀子不懂得“立天理”。他說:“古之學(xué)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傳,如荀揚皆不能知?!盵3]273大本不可觀,但并不代表在方法論不可借鑒和吸收。

        張載的工夫論篤實中正,受到后儒的高度評價。雖然對張載哲學(xué)義理有所批評,但朱熹對其修養(yǎng)工夫卻非常贊賞:“研精義理于內(nèi),所以致用于外;利用安身于外,所以崇德于內(nèi)。橫渠此處說得更好:‘精義入神’,事豫吾內(nèi),求利吾外;‘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yǎng)吾內(nèi)。此幾句親切,正學(xué)者用功處。”[10]1629其實,論修養(yǎng)工夫,北宋五子中朱熹最贊賞張載,“橫渠最親切……其后學(xué)者少有能如橫渠輩用工者。近看得橫渠用工最親切,直是可畏!學(xué)者用工,須是如此親切?!盵10]2123王夫之亦最贊賞張載之學(xué),曾高度評價張載:“張子之學(xué),上承孔、孟之志,下救來茲之失,如皎日麗天,無幽不燭,圣人復(fù)起,未有能易焉者也”[1]3,“孟子之功不在禹下,張子之功又豈非疏浚水之歧流,引萬派而歸墟,使斯人去昏墊而履平康之坦道哉!”[1]4他在臨終撰寫的墓志銘為“希張橫渠之正學(xué),而力不能企”。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李白姓白白又白类似的套路| 欧美性生交大片免费看app麻豆|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7777影视在线观看| 极品粉嫩小仙女高潮喷水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三区麻豆| 亚洲av综合色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国产91在线|亚洲| 性感熟妇被我玩弄到高潮|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内射后入|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 亚洲国产91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一本色道久在线综合色| 最新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免费视频| 综合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网址|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VA丝袜| 麻豆国产精品伦理视频| 未发育成型小奶头毛片av| 免费观看又污又黄的网站| 美女熟妇67194免费入口| 国产片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_区二区三区观看| 三级网址在线|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早川悠里| 亚洲 另类 小说 国产精品| 中国a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四虎|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久久久免费毛片精品| 国产在线天堂av| 日产一区日产2区日产|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