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大武鎮(zhèn)觀音樓,俗稱木樓或鼓樓,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大武鎮(zhèn)古街中心,是典型的過街樓。
圖一 大武鎮(zhèn)觀音樓東立面圖
觀音樓坐北向南,平面正方形,首層面闊進深各三間,二層面寬進深各五間,總建筑面積142.04平方米。觀音樓地面至正脊高16.46 米,兩層三檐,十字歇山式屋頂。樓之各層屋面布瓦筒板瓦覆蓋,黑色琉璃瓦剪邊,黑色琉璃脊飾吻獸。樓之斗栱形式多樣,有三踩單翹或單昂的,有五踩翹昂組合的,更有用六翹十三踩疊出藻井的,不一而足。同時,這些斗栱形制古樸,比如廂栱上放置齊心斗,后尾斜起杠桿,采用斜面斜栱以及替木式短栱等,不勝枚舉。斗栱用材尺度,栱枋斷面比例,都與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接近或吻合。
觀音樓東北隅近年拆毀的觀音堂內,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觀音樓記》石碑一通,該石碑記載:“州治[1]大武鎮(zhèn),……,當景泰四年,……,建觀音一樓焉,闊三丈余,高五丈許,檐□三疊,中列八卦”??棘F(xiàn)存觀音樓地理位置及建筑形制尺度與石碑記述完全吻合,可見該樓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無疑。此后至清代有小型修葺。1987年維修時,將樓整體抬高1.5 米。2016年對其實施現(xiàn)狀修整?,F(xiàn)存觀音樓除個別小型構件外,均為明代建成時原物(圖一)。
觀音樓所在地區(qū)位于相對偏僻的呂梁山西部,信息傳遞滯后,再加上工匠技藝世代相傳的延續(xù)性,所以大武鎮(zhèn)觀音樓在形制與結構方面,除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外,還保留著許多宋元時期的做法,古色古香,獨具特色。以下從平面布局與柱子形制、梁架結構特征、斗栱形制與材份、使用黑色琉璃瓦件的屋頂形制等方面分析探究。
觀音樓原本是沒有臺基的。由于樓所在位置是全鎮(zhèn)雨水集中排放口,為了防止柱根被雨水浸泡,16 根木柱立于高0.45 米的腰鼓形柱礎上。年長日久,到1987年維修時,柱礎石已經全部被淹沒于地下,柱根與街面平齊。無奈將樓整體抬高1.5 米,樓下補砌磚臺基。為了車輛通行和排水需要,臺基正中開辟十字通道,將臺基劃分為四塊3.6 米見方的獨立臺基。由于近年街道硬化,抬高地面,現(xiàn)存臺基高1.15 米。
觀音樓無論是首層還是二層,柱網平面皆呈“回”字形,都是4 根通天金柱外圍一圈檐柱,形成回廊。首層面闊進深各三間,通面闊進深同為8.53米。其中明間面闊5.33 米,次間面闊1.6 米。柱網由4 根通柱外圍12 根檐柱組成。首層柱間無任何阻隔,四向暢通無阻。二層面寬進深各五間,通面闊進深均為7.87 米。其中,明間面闊2 米,次間面闊1.6 米,梢間為走廊面闊1.13 米。柱網也是4 根通柱外圍20 根檐柱。二層檐柱間設置木制勾欄一圈,以利走廊安全防護。金柱間四面安裝槅扇門,形成室內空間(圖二、圖三)。
圖二 大武鎮(zhèn)觀音樓首層平面圖
圖三 大武鎮(zhèn)觀音樓二層平面圖
首層檐柱斷面圓形,柱高3.15 米,柱徑0.4米,柱徑與柱高比為1:7.9。柱側角0.06 米,等于柱高的1.9%。柱頭卷殺明顯,呈覆盆式,正面最頂部抹成斜面。二層檐柱斷面為小八角柱形狀,柱高1.95 米,柱徑0.23 米。4 根金柱為通柱,斷面圓形,柱高10.9 米,柱徑0.6 米。二層檐柱和通柱柱頭形制同首層檐柱。
觀音樓柱礎加工成高達0.45 米的腰鼓形狀,比較少見,這是匠人因地制宜,排除水患危害的舉措,是地方手法的一種表現(xiàn)。平面正方形布局,是一種較為古老的平面布局方式。首層明間柱高3.15米小于明間面闊5.33 米,與宋《營造法式》“若副階、廊舍,下檐柱雖長,不越間之廣”的規(guī)定吻合。各層柱頭形制,首層檐柱側角和徑高比等,都沿襲著宋元時期的風格。小八角柱在宋以后的建筑中很少見到,大武鎮(zhèn)觀音樓二層檐柱做成了小八角柱,沿襲古制,這在同時期建筑上是不多見的。至于柱頭正面最頂部抹成斜面,這是明代早期建筑繼承元代早期做法之一。
大武鎮(zhèn)觀音樓樓上樓下空間合理適度,外觀比例和諧協(xié)調,這都是由其簡明古樸而又科學合理的梁架結構決定的。
四根直達頂層的通天金柱,和圍繞金柱的額枋平板枋及縱橫布置用來分割樓層的腰梁楞木,組成了穩(wěn)固的井架構造,成為樓的主干結構,承擔了除首層檐步以外的全部重量,同時也是首層和二層檐步梁架的重要倚靠。
首層梁架由檐步梁架和金步藻井結構組成。檐柱柱頭設額枋和平板枋,其上斗栱耍頭后尾制成搭牽與金步斗栱及金柱聯(lián)接。檐步斗栱上挑檐桁,金步斗栱外拽耍頭上枋木,共同架起首層檐椽。四根通柱在首層檐柱柱頭略高位置,也設置額枋平板枋,其上斗栱外拽支起平座斗栱及二層檐柱,里拽則疊出藻井。
架設于金柱約1/2 處的腰梁樓楞木及其上的木樓板將樓分為二層。在樓之一二層之間設有平座層。平座斗栱由首層金步斗栱外拽支撐。
二層梁架由金柱外走廊梁架和十字歇山屋頂梁架組成。二層走廊梁架結構基本與首層檐步梁架相同,所不同的是二層檐柱是立于平座斗栱之上的,通過平座斗栱和金步斗栱,將二層檐步荷載轉由通柱負擔。十字歇山頂的梁架結構,甚為干凈利落。通天金柱柱頭額枋平板枋上五踩斗栱舉起頂層檐檁,角科耍頭后尾和角梁后尾以及平身科斜起杠桿共同支起五架梁。五架梁與三架梁之間駝峰上攀間斗栱隔架。十字脊檁則由三架梁上駝峰攀間斗栱及叉手共同舉起。脊步攀間斗栱上設置丁華抹頦栱。梁架各節(jié)點使用垂簾柱穩(wěn)固。頂層室內平板枋位置密布一圈五踩小斗栱,構成頂棚角線吊頂效果。歇山收山自正心枋中線收進去0.54米,約合2.3 桁徑。山面不設草架柱子,也不用山花封堵,通透敞亮,博風板上做懸魚惹草(圖四)。
圖四 大武鎮(zhèn)觀音樓剖面圖
觀音樓梁架結構方式及梁架分件上使用了許多宋元時期的做法。
一是梁架結點處理。頂層梁架的梁與梁的結點或梁與桁的交接點,都用駝峰斗栱承托。五架梁與三架梁之間梯形駝峰上大斗隔架,三架梁上駝峰攀間斗栱和蜀柱攀間斗栱加叉手共同托起十字脊桁,脊步攀間斗栱設置丁華抹頦栱,所有攀間斗栱都使用短替木。這些都是明代之前做法。
二是梁架舉折平緩。頂層前后檐桁中心距離6.41 米,檐桁上皮至脊桁上皮高1.95 米,總舉高約為前后檐桁間距的1/3.3??偱e高與宋元時期建筑總舉高相近,恰好在宋《營造法式》1/3 或1/4 的規(guī)定之內。
三是歇山收山與山面。歇山收山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約2.3 桁徑。山面不設草架柱子,也沒有用山花封堵,敞通透亮。博風板正中安懸魚,沿邊安惹草。這也是宋元時期手法。
四是梁架結構分件做法。梁枋斷面接近圓形,酷似元代建筑的大內額加工手法。叉手高0.16 米,合一材一栔弱,厚0.05 米,為高的1/3 弱?;九c宋《營造法式》“造叉手之制,若殿閣廣一材一栔,余屋廣隨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廣之三分之一”的規(guī)定相符。至于額枋平板枋出頭垂直截去,平板枋出頭刻出海棠線;使用梯形駝峰,攀間枋直接穿入駝峰中;角梁后尾用抹角梁固定;檐椽卷殺明顯;使用丁華抹頦栱等等做法,都是宋元時期風格。
大武觀音樓斗栱共有5 類,所處位置及形制分別為:首層檐步斗栱五踩雙下昂;平座斗栱三踩出單翹;二層檐下斗栱三踩出單下昂;三層檐下斗栱單翹單昂出五踩。首層金步斗栱外拽三翹七踩,里拽為了疊出藻井,多達六翹十三踩(圖五)。
首層檐下斗栱坐斗斗口十字出替木式短栱,栱頭外拽方向裝十八斗,上置翼型栱,這是繼承遼代做法的復古習俗。首層檐下斗栱的廂栱由短替木代替,直接支撐檐枋,仍然保存古制。
首層和頂層檐下角科,除45。角線上設昂外,正側兩面用斜面斜栱挑承,各增加一拽架。同時次間平身科與角科又連為一體。二三層檐下角科上耍頭皆削成昂形。增加了古樸氣勢。
圖五 大武鎮(zhèn)觀音樓斗栱圖
平座及以上斗栱,廂栱全部削成斜面,三才升做成菱形,以增加外觀藝術性,這是元代山西地方做法遺風。在廂栱與耍頭相交處都保留齊心斗設置。齊心斗在宋代以后幾乎絕跡,大武鎮(zhèn)觀音樓設置齊心斗,古韻猶存。
三層檐下斗栱后尾設置斜起杠桿支撐五架梁荷載。這是受元代挑桿的影響,而又有所發(fā)展。
另外,在斗栱分布方面,首層檐下明間平身科南北方向4 朵,東西方向3 朵;二層檐下只有當心間布置1 朵平身科,其余間口不設平身科。簡潔舒朗,沿襲古制。
斗栱栱頭卷瓣模糊,斗幽明顯。材高0.135 米,材寬0.09 米。折合清代營造尺高4.2 寸,寬2.8 寸,約合《清式營造則例》七等材。折合宋尺高4.4 寸,寬2.9 寸,接近宋《營造法式》“八等材,廣四寸五分,厚三寸”的規(guī)定。栱材斷面高寬比3:2,材高與栔高比=15:6,也與宋《法式》規(guī)定相同。與清《則例》規(guī)定不符。首層檐下斗栱立面高度(坐斗低皮至挑檐桁上皮高度)0.97 米,等于檐柱柱高的30.7%,與宋金時期建筑斗栱高度與柱高比例相當。
觀音樓二層三出檐,各屋面均采用黑色琉璃瓦剪邊及黑色琉璃脊飾吻獸,在國內較為少見。同時,觀音樓各層屋面所用脊飾吻獸,形制古老而特殊。首層及二層角脊和頂層戧脊的垂獸,是一個臥在垂脊筒上的吞口,下嘴唇緊貼脊筒,上嘴唇張開90。到朝天狀,尖狀牙齒全部外露,鼻子后仰,眼睛向上視向捕捉目標。頂層垂脊垂獸,獸首龍身,渾身帶麟,作奔跑狀。各層屋檐四角儐伽是一名騎在獅子頭上的武士。頂層十字正脊上大吻,龍身盤繞向上,龍尾不向外卷曲,斜向脊中央,龍爪撐天,似元以前鴟尾模樣。脊剎黃綠相間,四吞口上為覆蓮座,座上連珠束腰,束腰上置覆缽,覆缽外附火焰紋,頂上為葫蘆寶瓶寶珠,寶瓶上立四戟鐵花剎。脊筒卷草紋印花圖案。屋面所有這些琉璃構件,除造型生動逼真外,燒制工藝也甚為精湛,尤其是黑色釉面在線條凸起之處全部泛起金黃色,從而使黑色釉面不致于單調壓抑,很顯燒制者功力(圖六)。
圖六 大武鎮(zhèn)觀音樓黑色琉璃脊飾吻獸
明代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這個時期的木構建筑形式與結構,力求恢復唐宋兩代傳統(tǒng)制度,在局部結構和構件形制、做法以及運用上也學習了元代的一些手法。大武鎮(zhèn)觀音樓就是這一轉型時期的典型作品之一。它繼承唐宋舊規(guī),也受元代做法影響,但又不完全受這些規(guī)矩束縛,從實用、牢固、省工、省料的目的出發(fā),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形制與結構既簡明古樸又靈活變化,樓體構造合理,外形比例適度,展現(xiàn)了明代初期呂梁山西部地區(qū)的建筑風貌與建筑技術水平,是寶貴的建筑遺產之一。
注釋
[1]州治,即明代石州治所,今呂梁市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