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媛媛
一、引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知識和素養(yǎng)的同時,也必須適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由于小學生對于科學教育意義的認識和理解不夠透徹,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語文教材和文本編寫過程中的科學教育資源,加強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和滲透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深入引導學生探索語文教材和課外讀物中有關科學教育的元素;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以激發(fā)小學生關注科學、熱愛科學的好奇心和激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科學觀,使他們以較高的科學素質和意識去積極迎接未來的科學挑戰(zhàn)。
二、挖掘語文文本中科學教育資源,培養(yǎng)學生科學意識
從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角度來看,許多的課文都包含著對學生進行科學道德教育的真實事例,浸潤著豐富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語文教材和課本,為我們的教育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尊重自己和科學教育的良好契機。學生從課文中會深刻感受到強烈的科學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們也會有意識地反思自己和他人的科學態(tài)度和道德行為,從而形成尊重科學的習慣和意識,以及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科學態(tài)度。
(一)在喚醒學生科學意識的課文中挖掘
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教育,這是科學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因為只有科學存在,才能談得上更深層次感悟。如部編版語文第六冊《昆蟲備忘錄》這篇課文,作者用生動、詼諧的語言向學生介紹了蜻蜓的復眼,以及瓢蟲、獨角仙、螞蚱的特點和習性,當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這篇課文,用眼睛去看文中介紹昆蟲的圖片,他們還會對得科學沒有興趣嗎?
(二)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生存能力的課文中挖掘
個體的自我生存能力,包括自己動手的能力、環(huán)境適應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狀態(tài)調適的能力和安全風險防范的能力等,這些都是保證個體從事科學的能力得以長久存在和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如部編版小學語文第五冊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講述了紅頭在和青頭一起捉迷藏時被老黃牛吞進肚子里,青頭巧妙地運用自己豐富的科學知識,利用了在牛肚子里反芻的時間和機會逃了出來。這就教育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但要有意識地正視困難,還要有意識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困難。《那一定會很好》《跳水》等課文的篇章中,都包含著一定的關于生存教育的素材,它們能讓學生深刻地領會到了科學負面的狀態(tài)所蘊含的積極意義。
(三)在強化學生科學價值觀的課文中挖掘
科學宗旨的實現(xiàn)和價值觀的提升,是對于學生自身進行科學價值觀教育的最深區(qū)域。因為科學不僅僅是意味著一種客觀的存在,而且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意識和觀念的載體,其科學價值觀就在于學生心靈的善良、人格的健全。所以,科學教育的宗旨和使命就在于,能使學生作為個體真正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自我,從而最終真正實現(xiàn)自我?!肚嗌讲焕稀芬晃拿枋隽艘晃黄胀ǖ睦先?,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仍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去,把寸草不生的山溝改造成綠意盎然的青山,造福后代的故事。因此,科學不僅僅是為了生存,科學的歷程中更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關鍵在于教育學生能為別人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三、滲透科學教育于閱讀教學中,點燃學生科學火花
在小學語文課堂和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對學生能否進行科學的教育,關鍵應該是知識觀念的滲透,即其科學教育方式應當使學生像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地融于對語言文字的誦讀、品味、想象之中,學生只要自己有意識、自己有感悟便會得到認可。我們不應隨意灌輸科學道理,說教訓誡,那樣只會事與愿違,達不到教育的效果。
(一)誦讀美文,體驗科學的意義
在小學的語文閱讀教材中,有許多內容優(yōu)美的賞析閱讀課文,通過賞析閱讀可以體悟自己的人生。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賞讀,體悟自己的人生。教師要對小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而審美教育的過程可以說就是科學人文教育的過程。當學生讀到《只有一個地球》中地球是那樣美麗、壯觀,《宇宙生命之謎》中宇宙的神秘,《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科學家是那樣的可親可敬可佩……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可以多角度地加強對朗讀的訓練和指導,讓學生在多樣的語文朗讀教學中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科學文本的重要性和內涵,體驗到熱愛科學的可貴。如,在語文朗讀教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時,學生在語文朗讀中,配上了音樂,在音樂的影響和烘托下,學生在讀中可以感受和體會到地球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唯一星球,提醒學生保護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讓學生體會只有保護我們的地球,才能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
(二)品讀字詞,感悟科學的奇妙
語文教材的一些篇章的詞語特點,是非常具有關鍵性和表現(xiàn)力的。在教學中,我們抓住這些關鍵詞語的特點,并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加深理解,與教材文本產(chǎn)生共鳴。如在《我們奇妙的世界》這篇精彩的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抓住題目中“奇妙”兩個字,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介紹世界的奇妙的;讓學生讀出作者是從天空、大地兩個方面來介紹奇妙的,最后寫世界上奇妙的事情是無窮的,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探索世界奧秘的興趣。
(三)討論情境,思索人生的科學真理
兩難情境的討論,常常能激起學生對于人生價值觀的反思。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科學家如果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不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那么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結果呢?讓學生知道只有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才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現(xiàn)科學真理。
四、結語
總之,我們要立足于語文課堂,著眼于科學教育,把“教”與“感”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一個科學化的語文教育課堂;要在教師和學生的心靈中深刻烙下科學是偉大的,是可貴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要讓學生體驗語文科學教育,在自己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樹立積極、樂觀、勇敢的科學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