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內容簡析】
《壁虎與小貓》是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中的一課,內容是認識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主要包括觀察比較代表動物壁虎與小貓的運動方式和外形,以及幫小動物找親戚的判斷分類活動,讓學生掌握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
本課在以小組為單位的活動中,充分運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逐步認識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不同,激發(fā)學生觀察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意識。
【設計理念】
本節(jié)課以學生比較熟悉的動物壁虎和小貓為例,從動物不同的運動方式入手,在對比爬行動物(代表動物為壁虎)與哺乳動物(代表動物為小貓)兩種動物類群的異同的基礎上,歸納出這兩類群動物的基本特征。
一、觀察、比較壁虎和小貓的運動方式
教師:壁虎在墻上、在光滑的天花板上爬行都沒有掉下來,而小貓從那么高的地方掉下來,居然一點事都沒有,這是為什么呢?它們能在上面自由自在地跑呀、爬呀,靠的是什么?它們的運動方式一樣嗎?
評析:觀察是科學實驗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重要方法。兒童認識世界主要依靠觀察。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他的座右銘。怎樣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和實驗?有人認為,把實物、標本、模型給學生看一看,把實驗做一遍,學生就能認識這些事物和現(xiàn)象。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學生觀察的時候,有的是粗枝大葉、走馬觀花、似是而非;有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注視著有較強刺激的部分,忽視細微的,卻是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師要科學地指導學生觀察和實驗,使他們能得到明晰的表象,抓住事物的特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壁虎和小貓都是在陸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可是它們的運動方式中有很多的不同。在活動中,讓學生觀察兩種動物的運動方式,比較其中的不同。這些不同,與兩種動物的身體結構,特別是運動器官的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兩者的運動方式展開猜想,然后提供觀察材料或資料,觀察它們的運動器官上有什么區(qū)別,驗證自己的想法。
二、相互交流、討論
教師:請大家繼續(xù)用比較方法仔細觀察壁虎和小貓的外形,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顯著不同點記錄好。
[外形 壁虎 小貓 身體包含的部分 頭、頸、軀干、四肢、尾 頭部 外表 足 ]
學生自由討論,小組派代表匯報結果。
評析:在觀察和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填寫簡單的觀察記錄或實驗報告,能夠幫助學生認真地仔細觀察實驗過程,既更細致地觀察實驗的各個細節(jié),又便于檢查觀察和實驗的結果是否準確。觀察、記錄、實驗、報告,是規(guī)定學生必要完成的一項項重要的書面作業(yè)。也可以采用讓學生看看、摸摸、聽聽、聞聞、講講,有可能的時候甚至嘗嘗的方法,再讓他們聯(lián)系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找出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后進行概括。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大腦皮層的分析、綜合活動的功能,增強觀察的效果。要促使學生必須細致地觀察,認真地填寫實驗報告,才能得到準確的實驗結果。
要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學習的方式,在觀察比較各類動物身體結構的異同的基礎上,歸納出各大類群動物的基本特征。在細致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開展的交流活動,要引導學生對他人的成果做出正確的評價,并利用好別人的資源,完善自己的記錄,反思自己在觀察記錄中的不足。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親歷“探究”,訓練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等基本技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為爬行類、哺乳類的基本特征的歸納做準備。
三、把觀察和實驗的結果上升為概念
教師:為壁虎、小貓找找親戚,仔細觀察這些動物的身體特征,為什么這樣分?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評析: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猜想,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在描述特征活動和模仿活動中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使學生都能參與學習、參與活動。要讓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激放學生心靈的火花,為進一步研究做好準備。
學生:分成幾個組后,再來討論分類的依據。
評析:觀察和實驗的結果常常是一些個別的感性材料,還要經過思維加工,這就是進行分析、判斷、歸納和概括,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lián)系,上升為概念。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掌握了觀察比較的方法,在這里教師提供豐富的材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自由,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兒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學學習的起點,而且他們想象豐富、思維活躍,他們對花鳥魚蟲、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導就能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行為。要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觀察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爭論、觀察、再爭論、再觀察,找出外形的差異。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材料,讓學生通過一個個表象,體會壁虎和小貓的整體的外形特征,師生共同歸納整理經探究獲取的知識,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對爬行類、哺乳類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自然而然地在腦海中建構了爬行類、哺乳類動物的概念,概括出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概念。
四、課后反思
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訂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將總目標從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各分目標地完成是單獨進行的。好的教學活動,往往能完成多個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