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蕾
新課標強調,要把探究作為學生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通過讓學生親歷動手動腦活動,學習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yǎng)。但在實際的探究教學中,常存在上課時間有限,材料短缺;課堂環(huán)境制約,自主欠缺;創(chuàng)新意識缺乏,思維僵化等問題,阻礙了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因此,筆者在科學教學中組織了“家庭科學探究營”活動。
一、因地制宜,巧建家庭探究平臺
(一)平臺選擇,因地制宜
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家庭環(huán)境、想要研究的內容來選擇適合的探究平臺。例如,種養(yǎng)殖類活動可以放在陽臺,一些制作類的活動可以放在書房,會產生異味的一些科學實驗可以放在通風的閣樓等。因為這種方便靈活的探究內容、家庭環(huán)境的平臺選擇方式,有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開展。
(二)器材準備,善用巧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順利開展家庭科學探究活動,就必須配備一些常用的器材。在配備器材時,教師與家長可以鼓勵學生善用巧用身邊常見的用品及廢棄物來自己設計制作,如彈簧秤、燒杯、量筒等。實際上自制器材也是一種科學探究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同時,也豐富了科學課程資源。
二、主動邀請,提升參與效果
(一)家長走進校園,促進參與
利用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走進校園,和孩子一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不僅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之間有更多交流學習的機會,增進親子關系,而且可以加深家長對科學學科的理解。如我校在一次家長開放日中,邀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胡蘿卜搭高塔”,整個比賽過程中,親子合作,其樂融融。在感受科學探究樂趣的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欲也被大大地激發(fā)。
(二)書信告知,提升效果
為了更好地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科學學習情況,促進學生課外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可以用書信的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鼓勵他們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指導與監(jiān)督管理。同樣的課外探究活動,教師書面通知積極贏取家長的支持和關注,對活動的完成率和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三、志愿參與,出謀劃策優(yōu)化資源
(一)參與管理,出謀劃策
對于一些探究活動,有相同研究興趣的學生可以組成一個小隊,由家長志愿者做活動的“導航員”,參與管理探究。例如,四(2)班的幾個學生對美麗杭州的水質很感興趣,于是幾個家長志愿者就一起出謀劃策,分工配合,一個負責準備水質檢測工具,一個組織交通工具,一個監(jiān)督現(xiàn)場HSE,一個負責記錄,和孩子們一起對大運河、西溪濕地、嘉綠苑公園池塘和一天降雨的雨水進行了水質的取樣, 用試管、量杯、檢測筆和試劑等材料親自進行了水質檢測實驗,得出了相應的水質數(shù)據和結論。正是家長志愿者的參與和互助,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得以有效地組織和開展。
(二)發(fā)揮特長,優(yōu)化資源
家長從事不同的職業(yè),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職業(yè)優(yōu)勢和特長并加以合理利用,使其成為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優(yōu)質資源。例如,四(4)班馮同學的家長是浙工大材料系的教授,班里正好有部分學生對各種材料有著濃厚的研究興趣,于是馮教授自愿給這些學生做了材料科學專題的講座,并帶領他們參觀了浙工大的材料實驗室,指導他們動手制作防水小毛巾和魚缸。
四、有效評價,推動夢想持續(xù)生長
很多項目的研究往往都需要有耐心并能夠堅持不懈。因此,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決定了只有通過及時的交流、評價和一些激勵手段,才能讓他們在享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的同時,仍能積極地堅持參與實驗研究。
(一)展示評價,善抓時機
“家庭科學探究營”的活動研究成果可通過研究報告會、展覽會等形式向其他學生交流展示,但一定要及時,不能錯過最佳時間,以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二)激勵評價,多元思辨
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相結合。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借鑒;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學生、家長的學識水平、看問題的方式、角度等都有所不同,因此這樣多角度多方位的評價也就更顯客觀全面。
要鼓勵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多思多想。例如,一個學生在交流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時,臺下的學生可以對他進行提問,臺上的學生要接受同學們的“質詢”,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要采取適當獎勵。例如,將學生的研究成果以展板的形式進行展示,定期結算所得的學分評選“科學之星”,將家庭探究情況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等。
“家庭科學探究營”活動為學生搭建了一個科學探究的實踐平臺,通過開展一系列的課外拓展活動以及學生自主化的探究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動腦,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感受到了探究帶給他們的快樂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