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
小學科學是學生認識科學的啟蒙課程,為正處于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開展高效、貼近生活的科學教學活動,對學生良好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是教育的精髓,“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小學科學由原先強調的“自然”學科教育,逐漸向注重學生主體性形成和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轉變。這樣的轉變旨在告訴我們:科學是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的。要求我們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將科學的探究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學會從生活的角度去認識、學習科學,進而提升科學素養(yǎng)。
一、在生活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前不久,在裕元實驗小學聽一位教師上《磁鐵的磁性》一課時,他故意失手將一枚鐵鎖掉進了水槽,試問學生將如何以最快的方式將鐵鎖從水槽中取出。此時學生很快就想到了“吸鐵石”。為什么學生會說吸鐵石而不是磁鐵呢?生活經(jīng)驗。“吸鐵石”是我們在生活中慣用的一種生活化的語言,而“磁鐵”這個專業(yè)名詞一般不常被用到。鑒于這一基礎,引導學生對磁鐵和吸鐵石之間存在的關系、為什么它可以將水槽中的鐵鎖撈起等進行設疑,學生很快就能從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我們也就能順利地進入課堂探究環(huán)節(jié)。
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具備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探究的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承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科學教學生活化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在學生的腦袋中逐步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
二、課堂探究注重與生活相聯(lián)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體轉變,教師由主導者向引領者和組織者轉變。小學科學本身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承擔著啟迪學生、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大責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妨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時間,引導他們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注意與生活相聯(lián)系,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相關的科學知識、科學規(guī)律等。
四年級《我們關心天氣》這一課中的“天氣”,是我們在生活生產(chǎn)中密切關注的問題,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在課前就讓學生對一天內(nèi)、一周內(nèi),甚至一個月內(nèi)的天氣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讓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將他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描述,同時對當他們遇到不同天氣情況時會采取怎樣的方法進行闡述。當然,教師也要給予合適與具體的反饋。這種結合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和表現(xiàn)的欲望,還能有力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興趣,促使學生走出“要我學”的低谷,進入“我要學”的積極狀態(tài),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何樂而不為呢?
三、課堂學習與課后拓展相結合
要想提高科學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除了把握課堂上的時間以外,還要注重學生的課外拓展訓練,讓學生將在科學課堂上學到的內(nèi)容延伸到課外。但事實上,教師雖然會布置課外拓展課題給學生,但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僅是流于形式或者敷衍檢查。在1938年,陶行知組織的生活教育社成立,其宗旨就是“探討最合理最有效之新教育原理與方法,促進自覺性之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之培養(yǎng),教育之普及,生活之提高”。在經(jīng)過多次課程改革之后,教師逐漸將“生活作為科學探究的目標指引”,逐步引導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親自進行科學的探究和體驗,并從中獲取有價值的科學知識。
在《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電路》這一課中,教師除了需要讓學生明白這兩種電路各自的連接方式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這些電學知識,對自己家中各個房間的電路設計做出判斷,最終達到自己設計簡單電路的目標。這些在成年人眼中看來無非就是一個并聯(lián)電路,但對剛接觸電學的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難度。可是科學探究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目標指向性,想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該如何進行合理的引導呢?
通過演示的方法去引導:先出示一個串聯(lián)有三只發(fā)亮小燈泡的電路,要求學生觀看之后,從中切斷一處導線,再對這個電路進行觀察,此時這條電路上的所有小燈泡都滅了;緊接著再出示一個裝有三個燈泡的并聯(lián)電路讓學生觀看,三個小燈泡都亮了;接著用一枚壞的燈泡替換上去,要求學生繼續(xù)觀察,結果其余兩個燈泡依然亮著。此時學生能夠很快的反應過來:家中各個房間里的燈泡、電器采用的就是并聯(lián)電路。這樣不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饒有興趣,我們的教學目標也順利達成了。
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較,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小學生來說,引導他們進行科學探究時,教師必須將抽象的概念性知識,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使其形成一個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實踐化的概念性框架。這樣學生方能從教師給出的拓展課題中,選取自己感興趣或者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在課堂或課后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探究活動。
綜上所述,讓“生活教育”點擊科學課,需要我們學會從生活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注重課堂探究與學生日常生活的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如何將課上學到的科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靈活運用,以促進我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讓“生活”點擊“科學”,有利于教師角色的轉變,也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可以使得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學的無處不在,進而激發(fā)他們學習、了解科學的欲望,促進學生科學學習整體水平的提高,進而實現(xiàn)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