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萍,夏天虹,馮 銜
(綿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在工程質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中,鋼筋工程屬于重點控制項目,其施工質量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質量,成本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工程成本。鋼筋是建筑工程結構的重要主材,在施工過程中降低鋼筋的損耗,提高鋼筋利用率對項目成本控制非常重要,而準確進行鋼筋翻樣是降低鋼筋損耗的重要措施之一。鋼筋翻樣是根據相關規(guī)范、圖集、施工圖及施工工藝計算鋼筋下料長度、鋼筋根數及重量等內容,其中,鋼筋下料長度作為鋼筋備料加工的依據,是施工現場真正用到的鋼筋長度,因此,正確計算鋼筋下料長度尤為重要。
總體來說,計算鋼筋下料長度要注意:①熟悉平法施工圖和16G101圖集中的構造詳圖;②考慮鋼筋彎曲調整值即量度差值,鋼筋下料長度等于鋼筋中心線長度,對于彎折鋼筋,彎曲后,外皮長度大于中心線長度,所以彎折鋼筋的下料長度等于鋼筋圖示長度減去鋼筋的彎曲量度差值;③結合施工實際情況,確定細部構造。常見的鋼筋斷開位置的確定,應達到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要求即搭接或焊接的位置不宜位于構件最大彎矩處,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市場上鋼筋的長度以及允許下料長度的實際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準確計算鋼筋下料長度還需考慮其他細節(jié)。
本文針對目前鋼筋翻樣工作中易忽略的幾處細節(jié)情況,供相關從業(yè)人員參考。
抗震要求的箍筋彎鉤角度為135°,彎鉤的平直段長度大于Max(10d,75 mm)。由鋼筋中心線推導出箍筋135°處的彎曲長度值為1.9d,即已考慮了鋼筋的彎曲調整值,因此,在計算矩形箍筋的下料長度時,在其圖示長度的基礎上只需減去除彎鉤處直角以外的其他3個直角彎曲調整值。
計算箍筋下料長度還需注意拉筋彎鉤構造不同對箍筋下料長度的影響。拉筋彎鉤有拉筋勾住縱筋和外圈箍筋、緊靠縱筋并勾住外圈箍筋和緊靠外圈箍筋并勾住縱筋三種構造情況。
當拉筋同時勾住縱筋和外圈箍筋,或拉筋緊靠縱向鋼筋并勾住外圈箍筋這兩種構造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是拉筋外邊緣至混凝土構件表面的距離,而箍筋在拉筋的內側,因此,矩形箍筋下料長度的計算須再減去拉筋直徑,見圖1(a),其公式如下:
矩形箍筋下料長度=[(構件截面寬b-2×保護層c-2×拉筋直徑)+(構件截面高h-2×保護層c)]×2+2×彎鉤長度-3個90°量度差值
注:矩形箍筋圖示長度=[(構件截面寬b-2×保護層c)+(構件截面高h-2×保護層c)]×2+2×彎鉤長度;彎鉤長度= Max(10d,75)+1.9d;圖示長度即預算長度,指的是鋼筋工程量的計算長度,用于計算鋼筋的重量,確定工程的造價。
當拉筋緊靠外圈箍筋并勾住縱筋時,保護層厚度是拉筋或箍筋外邊緣至混凝土構件表面的距離,拉筋和箍筋具有同一外邊緣,見圖1(b)。矩形箍筋下料長度的公式如下:
(a)拉筋同時勾住縱筋和外圈箍筋
(b) 拉筋緊靠外圈箍筋并勾住縱筋圖1 不同拉筋彎鉤構造及箍筋的示意圖
矩形箍筋下料長度=圖示長度-3個90°量度差值
注:矩形箍筋圖示長度=[(構件截面寬b-2×保護層c)+(構件截面高h-2×保護層c)]×2+2×彎鉤長度。
當柱中箍筋采用含有內拉筋的復合矩形箍時,計算外箍筋的下料長度亦考慮拉筋構造對它的影響。
總體而言,構件內的縱向鋼筋,直鋼筋下料長度與其圖示長度相等,彎曲鋼筋的下料長度等于鋼筋圖示長度減去鋼筋彎曲量度差值。除此之外,在計算縱向鋼筋下料長度時,還應考慮到一些規(guī)范和圖集對縱向鋼筋排布的要求。
《鋼筋排布圖集》(18G901)要求柱縱向鋼筋之間凈距離不應小于50 mm。因此,在柱頂處,若柱外側縱向鋼筋有向柱內彎折情況,則下料長度計算時,柱頂直錨的內側縱向鋼筋須減柱頂處的保護層,減柱外側彎折的縱向鋼筋直徑,再減50以達到縱向鋼筋距離大于50 mm的要求,如圖2(a)所示。
根據《鋼筋排布圖集》(18G901),當梁上部或者下部縱向鋼筋多于一排時,若梁的上部、下部縱向鋼筋彎折段有重疊時,梁的上部和下部的縱向鋼筋豎向彎折段宜保持凈距25 mm,也可以貼靠。但當梁截面較高,梁上、下部縱向鋼筋的彎折段沒有重疊時,梁的上部或下部的各排縱向鋼筋的豎向彎折段之間均宜保持凈距25 mm。為了確保鋼筋之間25 mm的凈距離要求,上部第二排或下部第一排縱向鋼筋下料長度在考慮了90°量度差值的基礎上,還需要減去上部第一排縱向鋼筋直徑或下部第二排縱向鋼筋直徑,再減25 mm,如圖2(b)所示。
(a) 柱縱向鋼筋
(b) 梁縱向鋼筋圖2 構件內縱向鋼筋間距的示意圖
在框架結構中,混凝土構件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基礎與柱,柱與梁和梁與板。在計算下料長度時,不僅僅考慮構件內的鋼筋排布情況,還需要考慮構件與構件之間的鋼筋施工對下料長度計算的影響。
2.2.1 板頂端部支座鋼筋
當板端部支座為梁或為圈梁時,板內負筋伸入支座的鋼筋在梁外側角筋的內側,而梁外側角筋在梁箍筋內,見圖3。
圖3 板頂端部支座鋼筋示意圖
因此,板的端部支座負筋下料長度的計算如下:
板端部支座負筋下料長度=圖示長度-梁箍筋直徑-梁外側角筋直徑-兩個90°量度差值
注:圖示長度=支座寬-保護層厚+15d+鋼筋板內水平長度+板厚-2×保護層厚度
2.2.2 柱插筋
基礎在支撐柱的位置應保持連續(xù),在澆筑基礎前,將柱縱向鋼筋伸入基礎內,稱為柱插筋。當柱插筋插入基礎底邊再彎折時,基礎保護層在基礎底邊緣到基礎底板鋼筋下側,因此,在計算柱插筋的下料長度時,應在圖示長度的基礎上,減去基礎底板鋼筋直徑,見圖4。
圖4 插入基礎底邊再彎折的柱插筋示意圖
其計算公式如下:
柱插筋下料長度=圖示長度-基礎底板X軸方向鋼筋-基礎底板Y軸方向鋼筋-1個90°量度差值
注:此時的圖示長度分柱低位鋼筋和高位鋼筋,當嵌固部位在基礎頂面時,柱插筋長度(低位)=彎折長度十基礎內豎直長度+基礎相鄰層的柱凈高/3;柱插筋長度(高位)=彎折長度十基礎內豎直長度+基礎相鄰層的柱凈高/3+錯開連接高度,其中彎折長度根據16G101-3柱縱向鋼筋在基礎中構造情況判斷選擇 max(6d,150)或15d。
2.2.3 框架梁縱向鋼筋
以柱為支座的梁,梁縱向鋼筋在支座處彎折錨固時,框架梁縱向鋼筋的縱向彎折段若需要與相交叉的另一方向框架梁縱向鋼筋排布躲讓時,當框架柱、框架梁的縱筋較少時,可伸至緊靠柱箍筋內側的位置,此時,梁縱向鋼筋除了減去90°量度差值外,還需扣除柱箍筋直徑,見圖5(a),梁支座負筋下料長度計算公式如下:
梁支座負筋下料長度=圖示長度-柱箍筋-1個90°量度差值
注:圖示長度=凈跨/3+Max(laE,0.4labE+15d,支座寬-保護層+15d)
當梁縱筋較多且無法滿足伸至緊靠柱箍筋內側要求的時候,可僅將框架梁的縱向鋼筋伸至柱外側縱筋內側,且梁的縱向鋼筋最外排豎向彎折段的鋼筋與柱外側的縱向鋼筋凈距離宜為25 mm(見圖5(b))。
(a)框架梁縱筋的彎折段緊靠柱箍筋內側
(b)框架梁縱筋伸至柱外側縱筋內側圖5 框架梁縱向鋼筋排布示意圖
此時,梁支座負筋下料長度計算公式如下:
梁支座負筋下料長度=圖示長度-柱箍筋直徑-柱縱筋直徑-25-1個90°量度差值
注:圖示長度=凈跨/3+Max(laE,0.4labE+15d,支座寬-保護層+15d)
結合梁構件內縱向鋼筋的排布情況,當梁截面較高,梁上、下部縱向鋼筋的彎折段沒有重疊時,梁支座第二排負筋下料長度=圖示長度-柱箍筋直徑-柱縱筋直徑-25(梁、柱縱筋凈間距)-1個90°量度差值-第一排縱向鋼筋直徑-25(梁縱筋凈間距)
注:圖示長度=凈跨/4+Max(laE,0.4labE+15d,支座寬-保護層+15d)
梁通長鋼筋的下料長度計算原理同梁支座負筋。
以上公式中,若柱構件中,有拉筋同時勾住縱筋和外圈箍筋或拉筋緊靠縱向鋼筋并勾住外圈箍筋的情況,則在計算梁縱筋的下料長度時,以上公式還應考慮拉筋直徑。
鋼筋翻樣是一項重要而細節(jié)較多的工作,正確計算鋼筋下料長度對準確的鋼筋翻樣至關重要。本文簡述了鋼筋下料長度計算的總體要求,以16G101 平法圖集、18G901鋼筋排布規(guī)則圖集等為依據,分別分析了不同拉筋彎鉤構造以及縱向鋼筋凈距要求對鋼筋下料長度的影響,并列出了主要受影響的鋼筋下料長度計算規(guī)則,從而為確定鋼筋下料長度計算提供依據,也為建筑相關從業(yè)人員在鋼筋翻樣方面消除分歧,提高工作效率。
[ID:0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