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敏
幼兒科學啟蒙教育不是單純地傳授科學知識,而是通過生活、游戲等趣味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教材的選擇,培養(yǎng)幼兒探索科學現(xiàn)象的興趣和探究能力。然而,傳統(tǒng)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注重科學知識的記憶,采取高度控制的集體教學模式,導致幼兒自主探究能力下降,對科學探究興趣不足。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有效的策略,通過多種途徑開展科學教育。對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看法。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現(xiàn)狀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變得越來越重要。雖然幼兒園幾十年來一直沿用的常識課已被科學教育所取代,教育內容也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幼兒有了更多的操作機會,但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卻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在具體的活動中,幼兒園仍然重視幼兒對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幼兒探究的過程;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偏重于前建構,大多依據教材,忽視創(chuàng)新性,缺乏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這些問題導致了幼兒園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幼兒對教育過程缺乏興趣,從而影響了幼兒科學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加強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十分重要。
幼兒園科學教育現(xiàn)狀的
相關解決對策
(一)捕捉幼兒的興趣點,確定主題教學的內容
科學領域的大部分知識是相對抽象的。對于抽象思維不發(fā)達的幼兒,要充分發(fā)揮他們形象思維的優(yōu)勢,使抽象科學知識更加生動具體,降低科學知識的難度,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在現(xiàn)代學前教育中,主題教學具有明顯的生成性特征。因此,在圍繞教學主題的一系列活動中,要求我們仔細觀察幼兒一天的行為,隨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生成相應的主題教學內容,以滿足幼兒的實際發(fā)展需要。
例如,在午休時,幼兒聚集在操場周圍觀察螞蟻。他們一邊觀察,一邊交流:“這么多螞蟻想干什么?”“這是什么?一只死蟲子,他們一定是來吃的!”關于螞蟻的話題,幼兒一直聊到上床睡午覺才停止。一些教師從幼兒對螞蟻的興趣出發(fā),開展了一系列以“有趣的小動物”為主題的科學教育活動,如“螞蟻的特點”“螞蟻運送食物的故事”“養(yǎng)螞蟻”等。實踐證明,圍繞教學主題,抓住幼兒生活中的興趣點,生成一系列主題課程,制定符合幼兒發(fā)展水平的探究主題,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二)加強教師指導,提高探究活動的質量
在探究科學活動中,教師有時會從自己的角度為幼兒搭建問題支架,但他們往往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感興趣。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創(chuàng)設科學探究情境,讓幼兒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圍繞自己關心的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這樣才能有效調動他們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積極性。例如,在以紙為主題的科學探索活動中,為了引導幼兒探索吸水的知識,一些教師創(chuàng)造了“水上花”的科學教育情境?;顒娱_始時,教師和幼兒共同使用不同的紙張材料制作紙花,然后將紙花放入準備好的水池中,很快我們發(fā)現(xiàn)紙上的花以不同的速度打開。于是有幼兒說:“這朵用衛(wèi)生紙做成的蓮花,開得最快!”還有幼兒說:“看!我用硬紙做的紙花還在水面上漂浮著,衛(wèi)生紙容易吸水,我的一塊硬紙不容易吸水,哈哈!”在實際情況的引導下,幼兒和教師一起討論著哪種紙容易吸水,紙的吸水特性與生活有什么關系,等等。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投入材料進行隱性指導。比如在“紙的吸水性”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有的教師一開始只提供一些簡單的紙片,然后讓幼兒自由探索。結果由于材料簡單,幼兒對材料產生的興趣不足,一些幼兒很快就跑到其他地方去玩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材,提供幼兒感興趣的材料。
(三)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評價,推動幼兒自主探究
為了促進幼兒自主探究性學習,我們越來越重視過程性評價,即幼兒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隨時跟進,通過科學有效地評價促進幼兒自主學習,提高其探究能力。
例如,在探索“有趣的磁鐵”主題活動時,幼兒會大膽地猜測磁鐵能吸附什么東西,比如圖釘、刀子、勺子、尺子、別針等等。如果教師批評或否定幼兒,會挫傷他們獨立探究的熱情。教師正確的做法是對每個幼兒的猜想給予鼓勵性評價,然后以磁鐵是否能夠吸住尺子為載體,引發(fā)幼兒的認知沖突,進而引導他們主動通過驗證尋找答案。
幼兒園科學教育需要培養(yǎng)幼兒學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讓幼兒單純地學習科學知識。本文結合科學教育實踐,提出了有效開展科學教育的方法,以期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如皋市皋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