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望峰 蘇明靜
摘 要 傳統(tǒng)方志等地方文獻中包括不少的造物設計史料,這些地域性設計史料的分布是零散、不平衡且孤立的,對它們的析出研究可以借用文獻學、民俗學、設計史等學科方法。史料本身的把控須從方志文獻的內外兩面來展開和深入,對它們的系統(tǒng)掌握可為認識專門史、地方史乃至更大時空尺度的設計史提供進一步的支撐。
關鍵詞 方志文獻;造物設計;史料
引用本文格式 王望峰,蘇明靜.方志等地方文獻中的設計史料初探[J].創(chuàng)意設計源(5):59-6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Design in Local Chronicles
WANG WANGfeng,SU MINGjing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historical records of design in traditional local chronicles.These regional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scattered and isolated. They can be studied with method of philology, folklore, history of design disciplines. The grasp of material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des of the local records.It can provide further support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cial history, local history and design history.
Key Words local chronicles;design;historical records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泰州學院人才科研啟動項目“傳統(tǒng)設計的秩序問題研究”(項目編號:702076)階段性成果。
一、方志等地方文獻的概念與設計史料特點
方志,即地方志的簡稱,它是記錄一個地域的綜合性資料全書,通常包含著這個地區(q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各方面的大量珍貴資料。地方文獻的內涵比方志更為寬泛,包括了地方的一切文字著述、圖像乃至現代影像文獻資料,方志也屬于地方文獻的一種載體形式。本文所指的“方志文獻”即是包括以方志為主體的地方文獻的概稱。
如上所言,方志文獻是研究特定時空坐標下各種門類專題史的一座富礦,有著無可替代的資料價值。傳統(tǒng)的造物設計作為一種貫穿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雙重領域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方志文獻同樣不會遺漏對它們的記載收錄。設計史論家尚剛先生曾言:“中國工藝美術的史料不過兩類,一曰實物,二曰文獻。其中,實物是當然的主體與核心?!?,文獻不可或缺,并且,在中國工藝美術史的研究中,對文獻的探討特別重要。”從傳統(tǒng)的方志文獻富礦中收集和利用關涉造物設計的史料,是一個既可行又有價值的選擇,特別在當下學術視野不斷“下沉”的背景下,深挖相關的文獻資料更加有著必要性和迫切性。
從方志文獻中搜尋有價值的設計史料,首先對方志文獻要有個初步的認識,有三個地方應予以注意:其一,時間跨度的考量。對傳統(tǒng)造物設計研究所選擇的方志通常多止于民國編纂的各種版本,即各種“古舊方志”;同一地域不同時期的方志在體例與信息量等方面會存在著不同,這是要注意的。其二,地域范圍的剪裁。廣義的方志包括全國性總志(“一統(tǒng)志”)與地區(qū)性方志,前者如《元和郡縣志》《大明一統(tǒng)志》《寰宇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等,總志通常比較簡略,設計史料價值有限;后者包括各地區(qū)的通志、州志、府志、縣志、鎮(zhèn)志、鄉(xiāng)土志等,方志通常就是指州府縣志。研究哪個地域的造物設計就選擇哪個地域的方志,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江蘇有《江蘇省通志稿》《揚州府志》(見圖1)《興化縣志》等不同層次的地方志書。地域性設計文獻的揀擇范圍無疑應以省州府縣志為主。其三,泛專之別的取舍。在特定的方志之外,還有其他各種專題的地方文獻如小志、專志、雜記等著述也不能疏漏,象方物志、風土志、寺觀志、人物志等著錄都屬于地方文獻的范圍;又如清代李斗所著的《揚州畫舫錄》(見圖2),就是揚州地區(qū)重要的地方文獻,其中便包含著非常豐富的設計史料。
明確了對方志文獻的揀擇取舍,還要注意其中設計史料的分布特點。其一,傳統(tǒng)設計在歷史上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它在方志文獻中的出現多是為地區(qū)社會自然狀況的匯編而服務的,是被選擇的,故而這些材料在文獻中的分布表現出無規(guī)律性,需要逐一甄別。其二,對于某些造物設計的品類來說,具有地域特色的設計資料可能相對豐富,如江浙地區(qū)服飾工藝的印染、織繡等,而它們對其他地方的方志文獻來說就比較稀缺,史料的分布就呈現為一種不平衡性。其三,方志文獻中存在著記錄某些在地域空間和歷史時段上都不具有連續(xù)性的設計活動。例如同治年間《徐州府志》卷三十六·人物載:“劉貞甫,碭山人,造銅器精巧絕倫,嘗為彭城萬年少造準提像,高二寸許,三年而成,臂十八手中各有所持。一手擎七級浮屠,每級四面各佛一尊,法象莊嚴無毫發(fā)遺憾,所謂神工鬼斧也?!边@是一則較少見的關于密宗佛像制作的記載,資料中的“萬年少”就是萬壽祺,也是明末一位巧于工藝的人物。乾隆年間《淮安府志》卷十三·人物·流寓載:“萬壽祺,字年少,徐州人。……百工技藝,無不通曉”,通過其他地方文獻得知,他的百工技藝是指“細而女紅刺繡,粗而革工縫紉”,士大夫而工紉繡工藝也是較為罕見的。兩則相關的材料內容都呈現出孤立性的特點,這也是要加以留意的??偟膩碚f,零散無規(guī)則、孤立不平衡是設計史料在方志文獻中的分布特點,地方志的全面性與設計史料的特殊性決定了二者之間是不同步的。
二、方志文獻中設計史料的析出與研究方法
把握了方志文獻與其中設計史料的分布特點,就可以對后者進行文本的析出與研究了,這個過程在方法上大體可分為一般方法和學科方法,兩種方法是相互穿插運用的。
(一)一般方法
通過包括綜合、歸納、分析在內的一般工具方法完成對材料的析取處理。其一是對資料的甄別綜合、翻檢輯鈔,盡量占有材料,力圖全面翔實。綜合的過程也可以利用《中國數字方志庫》等數據庫來進行檢索,但又不能完全地依靠它,大部分文獻仍然需要細讀。其二是進行歸納分類,按照傳統(tǒng)設計的品種、時代、地域等不同的維度對材料文本進行分類排列,做到條理分明、脈絡清晰、直觀又理性。其三是作出分析比較,對歸納結果進行內部分析比較或與其他設計研究結果作出比較,以檢視對材料的認知深度,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夯實基礎。
(二)學科方法
學科方法涉及到的主要有文獻學、民俗學、設計史這三類方法。
文獻學的方法首先要熟悉方志文獻本身,對相關的文獻做分類編目、校勘注釋、校點翻譯等傳統(tǒng)的整理工作,將史料轉化為準確無誤的可讀文本是一個必備的處理過程。各類地方志文獻形式相對來說比較接近,細分起來大致有平列門目體、綱目體和史書體三種體例類型,其共同點都是分門別類地來記載各種事物。設計的史料通常分布在“物產、貢賦、人物、方技、藝術、風俗”等幾個卷目之下,可以通過綱目快捷地進入文本。方志以外地方文獻的爬梳整理通常也無如何特別之處,要留意的是史料文本呈現的文獻學語境。
民俗學的方法本質上是一種微觀的社會學方法。對于傳統(tǒng)社會而言,眾多的造物設計本身就是社會民俗的一個細節(jié),包含著衣食住行、歲時節(jié)日、冠婚喪祭、宗教信仰等豐富內容的民俗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上交替地表現出穩(wěn)定性或變異性,造物設計的傳承及創(chuàng)新與社會的歷史形態(tài)是相應或者說同構的。如泰州地方文獻《吳陵野紀》里關于店招的史料:“面肆市招,向以紅綠黃三色布連綴為圓套,如枕頭套式,系于篾圈下,隨風飄蕩,饒有雅趣。倘即詩家所謂酒簾者乎。今城區(qū)舊式面肆猶有用之者。酒家市招,舊用紙燈籠,圓徑幾二尺,大殆如鼓,其上一面為字號,一面大書酒字,殆猶古酒旗之類。八鮮行以紙燈籠為市招,與酒家仿佛,平時不懸于門,每遇百花生日,則懸之以招利市,習俗相沿,非一日矣……”文獻為特定時期各種行業(yè)廣告招牌的制作樣式、懸掛習慣等留下了記錄。在這里,造物與民俗、細節(jié)與整體、傳統(tǒng)與近代、文化與生活聚焦一處,為設計研究提供了開闊的社會學視野。
設計史的方法實際也正是對待方志文獻中設計史料的根本學科方法。對史料中造物設計種類此消彼長、分布特點等現象的歸納與綜合,本身就已是設計史發(fā)展的直觀展現;雖然作為描述性的文本不一定能再現造物設計的具體形態(tài),但也能讓設計史研究避免了以往“只見當時物,不見當時人”、只針對陳設欣賞工藝等傾向;在層面上更貼近設計原境,從而突出造物設計“為人、為生活、為社會”的特質。從品類、材料、功能、技藝等不同角度對設計史料的文本劃分,也都正是設計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揚州畫舫錄》卷九·小秦淮錄:“多子街即緞子街,兩畔皆緞鋪。揚郡著衣,尚為新樣,十數年前,緞用八團。后變?yōu)榇笱笊?、拱璧蘭顏色,在前尚三藍、硃、墨、庫灰、泥金黃,近用膏粱紅、櫻桃紅,謂之福色,以福大將軍征臺匪時過揚著此色也。每貨至,先歸綢莊緞行,然后發(fā)鋪,謂之抄號。每年以四月二十日為例,謂之鎮(zhèn)江會?!倍潭贪偈值囊欢问妨?,涉及了清代揚州服飾的具體街區(qū)、品種類別、時尚變化、色樣來源、行業(yè)規(guī)則等,材料的豐富簡直可以搭起地區(qū)設計品類史一個具體而微的框架。從文獻學到民俗學再到設計史,不僅是三種不同學科方法的運用,它們可以說也是對設計史料研究應有的一個邏輯展開和不斷深入的過程。
三、對方志文獻中設計史料的系統(tǒng)把握
在對方志文獻設計史料的研究中,史料本身的把握是關鍵的。它們是一種社會采風,是被選擇的結果,如實地呈現著當日社會生活的原貌;雖然表面上是零散孤立的,但它們仍然是社會歷史整體的一部分,故而應以聯系的眼光來看待。對這些材料既要拓展其寬度,又要挖掘其深度,寬度為深度而服務,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系統(tǒng)地把握史料。
(一)通過方志文獻內部拓展設計史料的寬度
傳統(tǒng)方志文獻中所記載的造物設計,往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或消失蹤影或為現代工業(yè)生產所替代,要還原那些設計史料中的原真就要不斷拓展文獻寬度;特別是當某些造物設計屬于多個地域方志文獻都會關注的尋常事物時,可以從方志文獻內部來打通史料的關聯,讓它們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完整。例如江蘇有不少的方志都有對織染技藝的載錄,咸豐年間《興化縣志》卷三食貨志·物產:“靛,大藍小藍,出城東各埅,浸汁為靛,雖不及建靛之佳,然遠近數百里皆赴興采買,其利甚溥?!惫饩w年間《靖江縣志》卷五食貨志·土產載:“靛之染布,靖亦向無此產,自有沙洲農民移居此地,往往有輿園蔬并蒔者俗名小缸青,其色深且佳?!惫饩w《江浦埤乘》卷一疆域·物產載:“清泉、碧泉二水宜染綠,色鮮而耐久,故康田碧泉記謂浦綠甲天下,又宜染青,濠泗間人捆載轉售謂之京青。”“靛青、樺果、槐米均為染色所需,縣境產者居上等。”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卷四民賦志·物產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六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于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苯涍^這樣的史料串聯拓展,關于自然經濟環(huán)境下織染工藝的內容便豐富起來。將各個地區(qū)方志的共同敘述重疊在一起,它們最大輪廓便可視作染色工藝的外延,而重疊的部分就是關于染色工藝的內涵了。通過對方志文獻內部相應史料的梳理和拓展,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把握住研究對象的原真。
(二)通過方志文獻外部挖掘設計史料的深度
零散但普遍的設計史材料可以通過方志文獻內部即可打通其間聯系,而有些孤立性的材料在方志文獻內部得到的支撐可能遠遠不夠,這時就需要將視角投到外部的文本中去,將孤立的事物作為社會整體觀下的局部來考察,通過更多的文本介入來把握史料。
例如《揚州畫舫錄》卷九·小秦淮錄所載:“翠花街,一名新盛街,在南柳巷口大儒坊東巷內。肆市韶秀,貨分隧別,皆珠翠首飾鋪也。揚州鬏勒,異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藍、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到枕鬆、八面觀音諸義髻,及貂覆額、漁婆勒子諸式。女鞋以香樟木為高底,在外為外高底,有杏葉、蓮子、荷花諸式,在里者為里高底,謂之道士冠,平底謂之底兒香。女衫以二尺八寸為長,袖廣尺二,外護袖以錦繡鑲之,冬則用貂狐之類。裙式以緞裁剪作條,每條繡花兩畔,鑲以金線,碎逗成裙,謂之鳳尾,近則以整緞折以細繩,謂之百折,其二十四折者為玉裙,恒服也。硝消皮襖者,謂之毛毛匠,亦聚居是街?!边@里的“鬏勒”是女性日常所用的綜合樓實用性和裝飾性的一種發(fā)飾輔助用具,作為特定社會風行的一種工藝造物,在今天幾乎找不到它的應用,也很少有實物的流傳;但如果結合《胤禛美人圖》(見圖3)、焦秉貞、冷枚、改琦等人的仕女畫、版畫中的人像資料、葉夢珠《閱世編》關于冠服裝束的描繪,“鬏勒”以及衣裙等工藝造物的面貌便會豐滿起來。材料中出現的首飾、鬏勒、女鞋、女衫、女裙乃至皮襖等,這些關于裝束服飾的內容與前文的“多子街”條目聯系在一起,結合《揚州畫舫錄》中市街民俗風情的材料,就可以進一步把握住造物更具體的形態(tài)與商業(yè)流通的格局;它們共同構成了一種原境,即“為費日之場而銷時之窟”的揚州“小秦淮”,“俗尚輕揚,邑居繁庶”,造物史料正是18世紀末城市商業(yè)經濟繁榮的寫照。這樣就利用方志文獻外的文本對造物史料有了深度的把握,形成了自洽的解釋框架。
結語
設計史料在方志文獻中的邊緣地位和分布特點使得它們顯得更為客觀,對這些史料的利用,目的便是要呈現客觀性背后的規(guī)律性。地方造物設計的規(guī)律作為研究目的,同時也是一種手段,它可為進一步認識專門史、地方史的面貌乃至更大時空尺度的設計史提供支撐。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在一些地域性設計史專著中,都已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對傳統(tǒng)方志文獻史料的輯錄利用。如《福建工藝美術史》(2004)援用了《八閩通志》《福建省志》等傳統(tǒng)舊志;《浙江工藝美術史》(2015)更征引了《咸淳臨安志》《杭州府志》《湖州府志》《溫州府志》《武康縣志》《樂清縣志》《烏程縣志》《嘉泰會稽志》《濮院瑣志》《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夢梁錄》《東城雜記》等多種方志文獻。借助方志文獻進行設計史的研究,既豐富了文獻材料與理論闡述,也彌補了實物缺少的遺憾,這種有益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參考文獻
[1]尚剛.中國工藝美術的史料和史學[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9(01):4-13.
[2]熊瑛.地方志中民間手工藝史料的發(fā)掘與利用——以明代織繡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6(2):234-241.
[3]李明,冷堅.關于編纂工藝美術志的幾個問題——兼評蘇州、揚州工藝美術志[J].浙江工藝美術,1997(4):30-36.
王望峰
泰州學院
蘇明靜
山東水利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