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香最為不易。宋時李冠寫到:“桃杏依稀香暗渡?!毕惚臼菬o形的,但因暗渡二字,便有暗香彌散,若有若無之感。當你讀到詩句時,香在夜中浮動,你循香暗渡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正如朱良志先生在《曲院風荷》中寫道:“對于藝術家來說,可以感覺的形,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引領人們走向其無窮藝術世界的門戶,看中國藝術,要注意它暗香浮動的妙韻。”
想要走進無形世界,應懂香。香,似有若無,去來無蹤,便可以作為無形世界的象征,是這個世界的精魂。懂香是識得香的開始,而尋香則是追尋香的蹤跡。那么,香在何處?
畫中有香?!爱嬽S花寒更好?!碑嬛悬S花因寒而瘦,但香氣更為清冽,這便是畫中香。中國的花鳥畫里就有香。花鳥畫,以花和鳥作為有形的象征,以香作為無形的象征,才會達到畫中有香,香中有畫的境界?;B展現(xiàn)了一種外在的美,是一種生命之美;而香展現(xiàn)了一種內在之美,是一種心神之美。二者結合起來,便道出花鳥畫的真諦,生命的原味。這讓我想起了宋代趙佶的臘梅山禽圖,畫中粗枝上點著幾朵白花,幽然淡雅。細嚼時,見葉疏朗,花凈白,枝盤曲,布局疏密有致,兼有暗香浮動之感?;B之美與香結合,使作者追求生活之美,生命之美的心境若隱若現(xiàn)。有一句詩:“梅之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边@解釋梅香如故的原因。香是梅的一縷精魂,正應如此才會聆聽梅清冽的妙音。
景中有香。畫中香意是從景中化出來的。在中國藝術中,景的呈現(xiàn)往往是園林。那么,山水園林中也有香。園中有亭臺樓閣,也有微花細草。花的點綴,或黃或白或紅,或大或小,或藏或露,讓人遐思無窮?!陡∩洝分杏小叭舴蛲づ_樓閣,套室回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边@里講述園林之景應當如何布局。所謂大中見小,便是石橋旁,書齋前后有微花細草相襯。微花細草營造的是香的意境,香為園林注入靈魂,使讀者循香悟到了作者廣闊的精神世界 ,而這便是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是無形世界與有形世界相結合。無形世界和有形世界間仿佛有條暗河,香,便是河上氤氳的白霧。我們追尋香,來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也來到這座園林里。園中景物若沒有了香氣,便缺少了靈魂,若徒有空香,沒有外物寄托,也是空虛的。所以虛實結合便是最恰當?shù)摹;虿鼗蚵?,或淺或深,指花的布局了。有花燦若云彩,有花小若微塵,或揚或抑,頗有妙趣。藏是縹緲無蹤,露是可尋可覓,淺是似有似無,深是氤氳彌散。我不由猜想暗香一詞的“暗”字是否是從 “藏淺”二字點化而出。藏露深淺,更在情感的抑或揚,心境的遠或近。最終還是回歸到了作者的精神空間。
景中有香,書亦有香?!扒隁q月容易過,最是書香能致遠”,這是我要說的書中香。書中的香往往是文字里的香?!拔蓊^荼醾定過墻,滿窗日色文書香?!边@句話寫的是屋中熱茶騰起的白霧飄過墻頭,陽光越過窗棱穿透書頁,香氣彌散。古人有書香情,來源于一種夾在書中防止蚊蟲的香草。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辨證一》云:“古人藏書辟蠹用蕓。蕓,香草也。”而這便是書香的來歷。后來,書香便指人的文化氣息。古人飽讀萬卷后,精神世界變得豐滿,書香氤氳在他身邊,融入了他的天性,腹有詩書氣自華,此時書香變成了他人生的味道之一。古人讀書的初衷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更是為了持護他生命的味道。
讀書的妙處,在于尋覓和體味書香,就像品一壺清茶,回味無窮。書香的傳承已經有千年歷史,它帶著厚重的儀式感向我們走來,可為什么讀書成為了現(xiàn)代人生活中的缺失呢?其實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我們總抱怨自己時間太短,急匆匆地奔波著,害怕自己跟不上時代。倘若你停下腳步,拿出一點時間,坐下來,拿一本書,慢慢讀,便能獲取新知,還能平靜內心。當你靜下來,撥開冗雜的生活,找到最真實的自己,然后又回到生活中來。讀書提供了一個遠離世俗的避難所,帶來安寧,拭去煩惱,所以多讀書又何樂而不為呢?
文字之香也源于詩香?!耙欢浜鱿茸?,百花皆后香”,這是詩中香。這一寫梅花的詩句寫得好,雖然未見其花,卻仿佛聞見其香,真是詩香四溢。觀望歷史,戰(zhàn)國時期的詩中就有香。那時楚辭有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常用比德的手法,以香草比君子,持護自己的美好天性。《離騷》中有: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
里面有許多香草,江離,辟芷,秋蘭,申椒,菌桂,蕙,茝,蘭,留夷,揭車,杜衡,秋菊,薜荔,都在。屈原以香草自比,隱喻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
屈原一直秉持不染之心,不懼小人戲語,將一生奉獻給了楚國。有人說屈原是愚忠,我想并不是。屈原愛香,視香如命。所以,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持護的天香變得污濁,才會投江自盡。屈原愛它的真性,熏養(yǎng)他生命的香味,追逐生命的純粹。
“馨香誰為傳”?“春風花草”,李杜詩歌中的“香”。這是大唐,也是“詩香”鼎盛一極之時。李白的《鸚鵡洲》中有這樣一句詩:“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泵鑼懥舜猴L帶走蘭的幽香,盈盈的波浪涌向岸邊的桃樹。在李白的詩句中,香可以算是“明香”了,像大唐這般豪放不拘束。唐人喜愛牡丹,幾乎大街小巷都有牡丹的身影?!白蛞乖旅鳒喫扑?,入門唯覺一庭香?!薄敖^代只西子,眾芳唯牡丹?!狈Q贊的便是牡丹芳香美艷。而世人愛它,不只在鼻中香。牡丹象征著大唐的繁榮昌盛,寓意著和平穩(wěn)定又開放的時代,也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所以牡丹的香中還有一味,便是人們的心中香。
“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是大宋,是一個“詩香”最多的時代。我最喜歡的便是李清照。在李清照的《鷓鴣天》中有“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彼龑懙檬枪鸹?,嫻靜而清香。李清照的詞沒有華麗的辭藻,通過白描的手法刻畫細節(jié)和心理,表達真摯的情感,而她筆下的情與景是相融的,情在景里,景在情里。在李清照的后半段人生,她看清第二任丈夫俗陋私欲,而她也不再是當年天真的少女,她看透了紅塵。于是她決心不再與俗世糾葛,做一位平靜的智者,走完她的人生。李清照是典型的花間派詩人,在她的暮年里,沒有海棠的憧憬,沒有菊花的思念,卻有桂花的閑愁。暗淡輕黃卻自芬芳,這是桂花的模樣,是李清照平凡外表下?lián)碛胁凰椎男摹9鸹ㄏ阍谒慌c別花相爭,秉持自身的香味,而這恰恰是李清照晚年的心境。
“珍重別拈香一瓣,記前生。”這是大清,來自納蘭性德《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意思是臨別時摘下花瓣送給對方,想起了曾經。這首詩是寫給亡妻的,納蘭性德一生都在思念那段曾經的美好。而他手中拈的是怎樣的香呢?這香有他真摯的思念,也有無盡的傷感。清代的名小說《紅樓夢》也有詩香。大觀園里姑娘和寶玉都愛吟詩作賦。一日,湘云請賈母等人去賞菊花吃螃蟹。乘著興,大家便開始作詩。林黛玉有一句“口齒噙香對月吟?!睂懙帽闶亲x到好詩,便覺口齒噙香。黛玉的詩一向清新脫俗,沾染仙氣。她能懂這詩的妙處,才會細嚼慢咽,對月吟誦。
畫、景、書、詩中均有內在之香,似有若無,彌漫四周,若要嗅到此香,需精心養(yǎng)氣、融入其境、回歸自我,方能“撥開云霧見天日,守得云開見月明”。其實人生亦是如此。香,恰如為人處世的趣味,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悟香,就好比是參悟人生趣味,如學習工作的規(guī)律,思想德行的軌跡,不管我們是否發(fā)現(xiàn),能否參透,都依然存在。而凡夫眾生的我們往往因繁忙工作所困,被瑣碎小事而擾,每天周而復始,嗅不到其中之香,看不到內在之美,自然覺得生活泛味,人生亦無意義??梢?,人生之意,重在之“尋”,需要我們讓浮躁的心回歸寧靜,運用科學之法,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探尋人生成長的內在真諦,方能聞到生命之香。就是找尋到一種信念,一種力量,讓我們回歸到人生命原有的味道。詩畫人生,就是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能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勤于讀書,逸于作文,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在“燈火闌珊處”領悟學習和生命的真諦。
(作者介紹:蔣昕玥,就讀于重慶市第一中學,熱愛中國文學研讀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