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罍,是流行于中國商朝到春秋時期的一種大型盛酒器具,一般用于祭祀和存放酒。罍,也是一種兼具審美價值和娛樂價值的器皿。古人多宴飲,在宴會上,用勺子舀酒而飲,飲而能歌。但是,興致來了,就沒有那么文質(zhì)彬彬了,往往拿著罍一飲而盡,尤為暢快瀟灑。故而,在明代宋濂所著的《看松庵記》中有這樣的句子:“令人愛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樽罍而飲?!?/p>
一座罍,請允許我用“座”這個詞,因為罍的容量太大了,依照安徽壽縣戰(zhàn)國古墓出土的罍來看,其高30厘米,口徑23.5厘米,腹圍124厘米,可見容量之大。
罍上多銘文,或紋飾,一般刻的是云紋,又稱之為“云雷之象”,外面多以黃金飾之,足見其華貴程度非同一般。因此,酒席之上,一定是相當上檔次的客人來了,方能請出罍。
朋友來了有好酒,酒逢知己千杯少,這時候,罍就不能老老實實呈于酒席之上了,常常被舉起或挪移。唐朝人寫有如下詩句:“此情偏耐醉,難遣酒罍閑。”這份感情,太值得大喝特喝了,怎么喝都喝不醉,酒罍也閑不下來,一會兒被喝空,一會兒被裝滿,如此往復(fù)。
情到深處難以抑制,酒到酣處定要舉罍。
喝酒,喝到把酒壇子都端起來了,這是何等氣魄,讓人覺得這個人非常豪爽,值得深交。
如今,在安徽北部乃至整個安徽地區(qū),罍被重拾。尤其是今年,在馬云“云火鍋之約”的宴席上,安徽女孩王琪端著罍子,向馬云先生敬酒,這一舉止,曰“炸罍子”,尤見安徽人的胸懷和待人接物的氣魄。
現(xiàn)如今,酒桌上的罍子,多半是很大的酒杯,已經(jīng)不再拘泥于罍的器型是否標準,罍的容量是否足量。喝到興頭上,拎著分酒器或酒壺,壺底朝天,喝完了,還要把壺倒扣在腦袋上,以示自己喝得干干凈凈。
罍這個字,從造字結(jié)構(gòu)上來看,也很有意思,上面是三個“田”字,下面是一個“缶”,把很多田地里種植的莊稼,都放在這樣一座器皿中,既表達了酒的尊貴,因為很多糧食才能釀一罍酒,又表達了中國人顆粒歸倉的儲蓄和存放習俗。儲存了那么久的糧食,陳了那么久的酒都拿出來給客人喝,能不激動嗎?動情之處,“炸罍子”是在所難免了。但是,我們切莫逞匹夫之勇,要知道貪杯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