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百姓·年代
作者:茹遂初
策展人:劉宇
策展人語:
1932年生,陜西三原縣人。1949年從事攝影工作,先后在新華社西北總分社、西北新聞局任攝影記者,1952年參加創(chuàng)建《西北畫報》,任記者組組長。1954年調(diào)入人民畫報社任攝影記者直至1993年離休,其間曾任人民畫報社編委、高級記者。
1951年,他以記者和土改工作隊成員的身份,在青海連續(xù)參加了三期土地改革,記錄土改全過程。上世紀(jì)七十年代,他先后倡議并參與了《人民畫報》“大河上下”“萬里長江”兩個專欄連載的采訪工作,是我國首批到達(dá)青海高原人跡罕至的江河源頭的新聞工作者之一。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末,他倡議并參加《人民畫報》“絲綢之路紀(jì)行”采訪。1985年,參加“海上絲綢之路”采訪工作。他拍攝的數(shù)十幅攝影作品先后入選多屆全國影展和一些國際影展、影賽。1959年,他拍攝的“引水上山”,兩度在國際影展上獲金獎。多年來有大量攝影作品和攝影圖片編入百余本大中型畫冊。由他參與編輯和主持編輯的大、中型畫冊有《中國出土文物》(中美合作出版)、《絲綢之路》(中法合作出版)、《中國自然景觀》《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等十余種。2008年他牽頭創(chuàng)建“中國知名攝影家作品檔案網(wǎng)”并擔(dān)任編委會主任,目前已上網(wǎng)的中國知名攝影家已有180余位。2014年獲得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在我剛接觸攝影時,《人民畫報》是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唯一能看到的畫報,茹遂初是我心中高山仰止的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經(jīng)述說了一切,我沒有資格評論什么。為了這次的展覽,我有幸與茹老有過幾次深談,索性摘錄與茹老談話的幾個片段,作為這個展覽的注解。
劉(劉宇):我知道您離休以后,一直都在整理照片,您的資料工作做得這么好,好像除了十幾年前在“大眾影廊”展過少量您拍攝的土改照片外,你從沒有辦過個展,也沒有給自己出過畫冊,為什么?
茹(茹遂初):我還真的沒有想過這件事情。人民畫報社曾經(jīng)計劃和臺灣出版機(jī)構(gòu)合作出一套從地理方面介紹中國的100本出版物,我?guī)е鴰讉€人,已經(jīng)編了50多本,后來項目中止了,但是花費(fèi)了我非常多的時間。我覺得我個人還是小小的,能夠盡點(diǎn)力把這套書編出來的話,比出我一個人的東西更有意義。后來又搞“中國知名攝影家作品檔案網(wǎng)”,就更沒時間了,我希望把更多人的作品整理出來,保存下去。
劉:您希望讓觀眾看到一個什么樣的展覽呢?
茹:我希望這是一個以百姓為主題的展覽。因為這么多年來,我主要的活動都在基層或者邊遠(yuǎn)的地方,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留下來的照片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我這些照片談不上多少藝術(shù)性。但是老照片承載著歷史,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那個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我希望它傳遞的歷史信息,能夠幫助人們了解那個時代,引起一些思考。我也希望你們圍繞著這么一個思路來考慮怎樣展示。
劉:就這個展覽的定位來說,我覺得在展陳方式上還是要莊重大方,不宜太花哨。
茹:你的一些想法我很贊成?,F(xiàn)在一些攝影展覽有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就是搞得太花哨了。這個是我一直反對的。展覽首先要考慮的還是觀眾,要便于他們觀看作品內(nèi)容,應(yīng)該有比較詳細(xì)的文字說明,有些展覽的照片大而不當(dāng),圖片說明搞得那么小,而且要彎著腰去看,這就是沒有考慮觀眾的感受。
策展的過程也是我向老一代攝影家學(xué)習(xí)的過程,茹老做人做事的風(fēng)范讓我受益匪淺。我不知道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展覽是否符合茹老的期待,然而我相信,茹老的作品一定會給觀眾帶來啟迪。
攝影 茹遂初
1965年,西藏自治區(qū),昔日農(nóng)奴白瑪(右)在民主改革后成為一位電影放映員。為了使藏族同胞看懂未有藏語配音的漢語影片,他刻苦學(xué)習(xí)對口形現(xiàn)場配音。
攝影 茹遂初
1958年,甘肅省臨洮縣,引洮上山工程最艱巨的九甸峽工地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