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燕
這是一座幸存的古城,一座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在這里有四隅圍合的高大城墻、縱橫交錯的阡陌街巷、灰磚黛瓦的民居宅院、鱗次櫛比的商肆店鋪、布局嚴謹?shù)目h衙官署、雕梁畫棟的道觀、寺廟、市樓,組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建筑群,起伏跌宕,氣勢恢宏。把明清時期的古城風貌和起居形態(tài)真實完整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成為彌足珍貴的中國古城的活標本。
據明成化年間的《山西通志》記載:“平遙縣,古陶也,帝堯初封于陶,即此?!逼竭b古城最早建在哪個年代,史書沒有確切的記載。僅在清光緒八年(1882年)纂修的《平遙縣志》里有過這樣的記述:“平遙舊城狹小,東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時,尹吉甫北伐,獫狁駐兵于此,筑西北二面?!边@里所說尹吉甫受命伐獫狁的事,發(fā)生在西周宣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823年。如此算來,平遙古城始建至今,至少也有2800 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廟記》碑和清康熙年間所纂修的《平遙縣志》,以及平遙古城的尹公廟和上東門外的尹公墓,似乎都印證了這位西周名臣最早創(chuàng)建了平遙古城的說法。關于西周宣王授命尹吉甫率兵驅逐獫狁的史料記載,最初來自《詩經》,詳細講述了獫狁入侵周王朝和尹吉甫北伐獫狁勝利凱旋的全過程。西周定都鎬京(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南),經常受到活躍在鎬京北部一支叫做“西戎”的山地民的南下襲擾,威脅周王朝的安寧。這支山地民也就是《詩經》里所稱的獫狁。西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獫狁再次南下進犯鎬京,威逼到了鎬京以北的涇陽(今陜西省涇陽縣)。于是,宣王命令官拜為“尹”的大臣吉甫,率兵大舉北伐。詩中所寫獫狁“侵鎬及方”,至于“涇陽”。而尹吉甫率領將士一鼓作氣“薄伐獫狁,至于太原”,描述的就是這段歷史。在西周宣王時期,吉甫擔任的官職稱做“尹”,負責記錄歷史、祭祀占卜、禮制、時令、天文、歷法、耕作等事務。和統(tǒng)領卿事寮的太師同秉國政,地位十分顯赫。尹吉甫能文能武,堪當大任,因此深得宣王器重,受命出征。至今,尹吉甫的點將臺仍然留在平遙的城墻上。
不過,也有人說尹吉甫“薄伐驗狁”到達的太原,并非今日之山西太原,那時的太原,指涇水一帶的大原,也就是今甘肅省平涼縣以北和環(huán)縣以南的地帶,位于西周都城鎬京的西北方向,也有學者認為那時的太原就在今山西臨汾一帶。既然西周宣王時期獫狁活動的地域在鎬京的西北方,那么尹吉甫怎么可能率兵徑直朝著鎬京的東北方向追殺,并且一直將獫狁追到后來改稱為太原的晉陽,而在那里筑城呢?須知,如今的太原作為地名使用最早始于秦漢。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將蒙驁攻克晉陽,按照秦國郡縣制,“初置太原郡”,這時距《詩經》記載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將近600年。況且直到北魏時平陶縣的治所還在汾河西岸的今文水縣西南,改稱平遙縣以后才將縣治遷到了汾河以東。即使尹吉甫筑城,也該在河西平陶縣的故址,又何以建在河東平遙縣的治所,而且還在明清時期修筑的城墻上留有一座點將臺呢?至于尹吉甫北伐獫狁追殺至太原,曾駐兵于平遙的傳說,也主要是根據明清時期的《重修周卿士尹吉甫廟記》碑和《平遙縣志》。會不會由于某種原因,來自明清時期的一種假說,致使人們未加考證,誤認為《詩經》里關于北伐獫狁“至于太原”的這段歷史就發(fā)生在后來的太原一帶,也把尹吉甫點將臺演義到了平遙古城呢?時至今日,這仍舊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團。姑且按照尹吉甫建平遙城的說法,當時因為軍事上屯兵駐防需要而構筑的城池,充其量也不過是圍有一座堡墻的軍事?lián)c而已,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古城。
西周時期的古城叫做城邑,納入周王朝統(tǒng)一的行政區(qū)劃。那是一個以宗法制度為特征的等級森嚴的社會。各個諸侯國均由周天子分封而來。周天子把從弱小方國征服來的土地和奴隸,分封給自己的同姓宗族和異性貴族,令其建立諸侯國。故而每封一國必先營建諸侯的都城。于是營城也就變成了營國,還為此專門規(guī)定了營國制度。根據西周時期的營國制度,城邑的設立按照尊卑有序的禮制規(guī)范劃分為王城、都城、邑城三等:天子所在的城邑稱做王城,諸侯封國所在的城邑叫做都城,而卿大夫受封營造的城邑則稱之為邑城。
尹吉甫是西周宣王的大臣,并非諸侯,也非公卿,所以由他高筑城臺修建起來的城池自然也就不在西周行政區(qū)劃的城邑之列。但是倘若西周時期這里已經建有早期的軍事堡城,那么作為古城的雛形,似乎也能為平遙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至于西周尹公始建城垣之說的真?zhèn)?,還有待于考古發(fā)掘的實物佐證。
平遙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原則修建,風格古樸,重視防御,工藝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稱。城墻呈方形,周長6163 米。南城墻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線相圍。城墻高8~10 米,底厚8~12 米,頂厚3~6 米。墻身素土夯筑,分層鋪設稻草為拉筋,外壁城磚白灰包砌,頂部青磚鋪墁,內向設瀉水渠道。
環(huán)城墻辟城門6 道,東西各二,有上下門之分;南北各一。各門交錯設置,門外筑甕城,內外皆用條石鋪墁,門洞上原建城樓各一。
城墻四角設平臺,各建角樓一座。城墻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東墻上尚存尹吉甫點將臺。城墻內側筑馬道。城墻外壁分段每隔50 米便筑敵樓1 座,共有72 座,垛口共計3000 多個,是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來設計的。
一座軍事功能的城墻營建,為什么要與儒家文化結合得如此緊密呢?中國是一個多元崇祀的國家,上古時期就把崇祀神祇視為國家的大事。從天、地、日、月、星、辰到山岳、河川、神祇,以及先賢、哲人,世間萬物幾乎都是民間崇拜祭祀的偶像。而且諸神各安其位,有著專門的崇祀制度和專司崇祀的廟宇寺觀,形成了傳統(tǒng)的崇祀文化。
中國的多元崇祀文化根深蒂固,無處不在。民間崇祀向來以儒、釋、道為根本,神祇崇拜偶像大體可以分為天神、地祇、人鬼三類。進入宋明時期,民間多元崇祀逐漸形成了官府以尊儒祭孔為主,民間則“三教合一”的崇祀格局。
儒家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一生倡導以禮序為社會規(guī)范和以仁愛為倫理道德的主張,并融合其他學派的思想,建構了漢代以后中國傳統(tǒng)國家制度與社會秩序,成了維系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基石。
平遙古城墻是中國古代經典之作,在城墻的四周雉堞上,筑3000 個垛口,72 座敵樓,正好與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的數(shù)字相吻合??梢?,這一獨特的軍事建筑物,將對孔子的尊崇巧妙地滲透到城防建筑的文化領域之中,這一設計,主要體現(xiàn)了中國儒家文化“偃武修文”之意。
在古代中國,不少城池都建有類似平遙古城墻上的樓閣式防御措施。樓閣平時是作為兵器庫,戰(zhàn)時底層駐兵,二層作為瞭望口,稱之為敵樓。像平遙城墻這樣,直接把敵樓建在城墻的馬面上,非常少見,也是目前僅存的實例。平遙城墻的敵樓之多和城墻上的馬面、垛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防御工事。可以居高臨下,對古城內街巷的動靜一目了然。
所有這些顯示出平遙城墻以文武之道保衛(wèi)古城的平安,賦予了濃厚的儒家思想內涵,在世界軍事設施構筑史上是一種創(chuàng)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