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亦丹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東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21
合同對于企業(yè)的生存與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并不僅限于是交易中的重要工具,更是企業(yè)一張重要的“名片”。一份長短適中、嚴謹合理的合同不僅僅可以為企業(yè)帶來經濟效益、防范法律風險,還可以給客戶留下良好的印象進而樹立良好的企業(yè)形象。企業(yè)的合同管理者應該高度重視合同的法律風險防范工作。由于合同的法律風險防范問題所涉內容甚廣,一篇論文的篇幅難以涵蓋全部內容,故筆者試圖從合同語言這一角度分析如何防范合同法律風險。
合同語言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相比有很大不同,它是一種特殊的書面語言。該種語言所用的語體是非常正式的專業(yè)語體,風格嚴謹、凝練、莊重。這不僅體現(xiàn)在合同語言都選詞莊重、用句嚴謹,同時也體現(xiàn)在合同語言內部都有較強的邏輯關系,能夠間接、永久性地向所有閱讀對象傳遞約定信息。這也就要求合同工作者在審查合同以及草擬合同中著重注意合同語言是否做到以下幾點:
(一)合同語言的易懂性:只有讓合同雙方都能明白無誤地看懂合同才能有效地防止爭議的產生,合同應當讓具有一定文化知識但不具備專業(yè)知識的人員能夠看懂,在審查或草擬格式合同時尤其需要重視這一點,否則根據我國法律規(guī)定則將采取不利于格式合同提供方的解釋。
(二)表達的規(guī)范性:合同應使用專業(yè)的詞匯、詞組、句法、語法,按照通用語言中最為規(guī)范正式的方式加以體現(xiàn),否則易導致約定不明或理解上偏差,進而導致合同的法律風險。
(三)理解的唯一性:合同中的一些法律術語、技術術語、關鍵詞等都需要具備理解的唯一性,否則就會導致合同雙方理解上的偏差,產生合同糾紛。
(四)前后的一致性:合同中用詞的一致性、詞義的一致性、表述的一致性、術語的一致性等是合同表述的最起碼要求。在一份合同中應尤其注意將同一事物統(tǒng)一為一種表述方式。
合同語言表述不明確是影響合同權利義務明確性的隱形殺手,所以合同審查者除需審查合同表面約定內容是否明確,權利義務是否對等,是否會對己方產生法律風險的同時更應關注合同語言本身存在的“潛在陷阱”。筆者把合同語言表述不明簡要分為以下兩種情形:
因用詞不當導致的表意不明主要表現(xiàn)為三類情形,即用詞不符合合同目的、用詞邏輯存在問題以及用詞過于寬泛。
1.用詞不符合合同目的:一些合同條款也許從表面上看毫無問題,但結合合同目的再來審查就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舉個例子,在一份服務合同中有這樣一則規(guī)定“甲方負責對乙方的操作質量、管理進行指導?!薄柏撠煛倍謱嶋H上在無形中加重了甲方的責任,甲方其實只是希望對乙方有指導的權利,而“負責”兩個字卻把指導的權利變?yōu)榱酥笇У牧x務,這實際上就違背了甲方的合同目的。如果把“負責”修改為“有權”則既保留了甲方指導的權利,又規(guī)避了甲方的指導的責任,可謂一舉兩得。所以在審閱合同時應考慮合同條款是否能夠幫助己方實現(xiàn)合同目的,在避免了法律風險的同時也能帶來較高的合同效益。
2.用詞邏輯存在問題:合同語言是一種邏輯性較強的語言,一旦在語言邏輯上存在漏洞即有可能產生法律風險。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有很多合同在“違約責任”一條中約定“違約方應向守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在司法實踐中雙方都有違約行為的情況往往更為常見,這一約定實際上就為雙方的索賠工作帶來很大的障礙。所以在使用合同語言時一定要注意合同的語言邏輯是否順暢,有無邏輯漏洞,規(guī)避潛在法律風險。
3.用詞過于寬泛,缺乏具體執(zhí)行標準:這是合同語言使用中最常見的問題。很多合同用詞從字面上看并無任何問題,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或出現(xiàn)糾紛后由于缺乏具體的執(zhí)行標準就會給合同雙方帶來法律風險。這類問題主要集中于一些表示程度或數量的副詞或形容詞,如重要、立即、長期、以上、以后等等,在運用此類詞匯時,最好在該詞匯邊上加入具體數量的注釋,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合同中如出現(xiàn)歧義就會使條款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從而為合同的履行及爭議的解決埋下隱患,所以合同審查者要尤其注意此類問題的存在。筆者在此簡要介紹幾種容易造成歧義的現(xiàn)象。
1.因缺少句子成分而引起的歧義
漢語詞匯大多具有多義性,而詞匯組成句子的方式多種多樣,故非常容易產生語言歧義。由于組合比較靈活,當某些句子缺少或省略句子成分時更容易產生語言歧義。這種語言歧義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①當句子包含多個行為主體,而且至少兩個行為主體均有可能采取同類行為。如果沒有主語用于明確某一行為的施動者,則會產生誰是施動者或承擔者的歧義,這種歧義多發(fā)生在句子結構復雜或信息量過大時。②由于指代不明而產生的歧義,許多句子由于省略共用句子成分,造成句子表述中的指代關系不明,由于無法判斷指代對象,當不同的合同主體都可以成為該條款中的行為主體,就會由于語言歧義而導致合同的權利義務主體無法確定。而破解上述兩種語言歧義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句子成分以明確相應權利義務的歸屬及范圍。如“甲方有權要求乙方嚴守商業(yè)秘密,防止項目信息外泄。否則,應承擔相應后果及損失?!痹谶@里甲方這樣約定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乙方保守商業(yè)秘密,但此條約定易導致“甲方如未行使此權力則自行承擔后果及損失”的歧義,應在“應承擔相應后果及損失”前加上“乙方”二字以明確其意義。
2.因句子成分組合而產生歧義
在合同中由于某些語句可以同時適用不同的語法規(guī)律進行分析,也會因此而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此類情況也比較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種歧義:①因并列關系而產生的歧義:在同時對多個動作主體加以表述以及多個動作同時表述的情況下,會由于并列關系的存在而出現(xiàn)歧義。例如某合同的生效要件為“買受人及其出賣人的上級公司批準后生效”,這種說法至少有兩種解釋,即:買受人與出賣人各自的上級公司以及買受人本身與出賣人的上級公司。應結合雙方的表達意圖通過精確語言的方式排除這種歧義。②因修飾而產生的歧義:在漢語中有很多句子往往既符合“動詞+偏正詞組賓語結構”又符合“動賓詞組定語+名詞結構”,由于存在這兩種不同的語法分析方式,所以會產生語言歧義。例如“起訴乙方的客戶”既可以理解為“對乙方客戶提起訴訟”又可以理解為“對乙方提起訴訟的客戶”,所以在審閱合同時應注意此類結構并根據合同的本意對其表述方式進行修改。
3.因一詞多義而產生的歧義
在中文中存在很多多音字與多義詞,它們一旦出現(xiàn)在合同中就很容易造成歧義現(xiàn)象。如“甲方向乙方供菜”,“菜”可以理解為“蔬菜”、“菜肴”、“飯菜”,再比如“兩個以上公司的員工”就可以分別理解為“兩位以上公司的員工”和“兩家以上公司的員工”。所以在使用此類詞語時應添加適當的修飾詞以明確合同內容。
對合同語言的進一步審查無疑是對合同工作者的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有一些“吹毛求疵”的意味。但是這項工作并非毫無意義,它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同的質量,而且能有效規(guī)避潛在的法律風險,樹立良好的企業(yè)形象。當然,在很多大型企業(yè)中合同工作者可能每天需審查大量的合同,對每一份合同都進行如此“字斟句酌”的審查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故應根據不同類型的交易確定合同的質量,進而對不同質量的合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審查。對于交易額比較小、履約周期比較短、風險比較小的合同,應審查重點條款中的語句,如標的條款、付款條款、保修條款等等。對合同交易額較大、履約周期較長、風險較大的合同就應對每一條款進行具體而細致的審查。這樣才能做到效率與質量的平衡,這也是我們合同工作者在從事合同審查工作時應該具有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