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諾 黃雨欣 雷 蕾
南昌航空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當今社會,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其低齡化特點也逐步顯現(xiàn),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本文討論了未成年人低齡化犯罪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對策,其中主要闡述了對降低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看法;如對未成年人進行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完善學校的法制教育,凈化社會環(huán)境等對策,旨在為當代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現(xiàn)狀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調研前期,我們針對社會群體和適齡未成年人分別發(fā)放了線下及線上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63份。其中結果顯示,對于犯罪的原因,74.95%認為是心智不成熟,對犯罪認知不到位,69.11%認為是家庭因素導致;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89.2%認為應該加強法律道德教育,53.17%認為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海量的信息充斥著人們的生活。面對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不少辨別能力不強的未成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面引導與學校德育和法制教育等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近幾年來在成長環(huán)境不良的情況下,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父母離異、留守兒童等幾類人群中,家庭缺陷和親情缺位導致的教育畸形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有的父母道德品質敗壞,以至于未成年人不僅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還在耳濡目染下染上惡習。[1]
在應試教育下,部分學校過分追求升學率只看重學習成績而不重視學生的德育和法制教育。甚至個別學校動輒以體罰、退學、開除等方式處罰學生,加重了學生的逆反心理,過早地將他們推向社會。
有關部門對網(wǎng)絡信息監(jiān)測力度不夠,致使大量不良信息污染網(wǎng)絡環(huán)境,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長;對網(wǎng)絡游戲監(jiān)管不嚴,使部分青少年沉溺于虛擬網(wǎng)絡世界無法自拔,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對網(wǎng)吧監(jiān)管不力,不良商家縱容未成年人出入游戲廳,腐蝕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刑事責任年齡是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所必須達到的年齡。犯罪是具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行為人所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行為,而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有無,取決于其身心狀況、智力程度和社會知識,這就決定了刑事責任能力必然受到行為人年齡的制約。[2]
刑法是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線,刑法并非簡單的懲治犯罪那么簡單,它的功能還有警示、震懾大眾。實際生活中,有許多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因此不能對潛在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形成震懾,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提高。法律特殊地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但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讓嚴重的未成年人犯罪者逃脫法律的裁決,成為社會潛在的危險。
縱觀我國近現(xiàn)代刑事責任年齡的立法歷史,現(xiàn)行的刑事責任年齡是經(jīng)1979年刑法正式確立,并被1997年刑法沿用至今的。但是我國已經(jīng)快速發(fā)展了50年,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和文化快速發(fā)展,青少年的生活環(huán)境有了很大的改變。根據(jù)心理學的有關研究,現(xiàn)階段未成年人的智力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與10年前的未成年人相比,都有明顯的提高,據(jù)初步測算,人的發(fā)育比二十年前至少提前了2-3年。[3]雖然12、13歲的未成年人在有些方面可能還并未達到對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為承擔刑事責任的要求,但已有為自己所犯的一些重大犯罪行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的必要。[4]因此,調整刑事責任年齡勢在必行。
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數(shù)名全國人大代表聯(lián)名提交了關于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議案。其中建議將我國刑法中未成年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2周歲。從國際看,不少國家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低于14歲的,對于我國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依據(jù)現(xiàn)實情況和有關國際文件要求,我們覺得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可以降低至12歲。
綜上所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這一措施,不但能達到在一定時間內遏制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xiàn)實需求,而且有一定的有警示和震懾作用,還有利于改造和挽救有罪錯的未成年人,保護了刑法的法益,維護了刑法的精神。
1.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孩子從小在父母身邊長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貽害無窮。因此家長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正確行使監(jiān)護權的同時,對孩子履行合適的引導教育義務;關心孩子吃飽穿暖,同時致力于孩子物質上和精神上雙重富足。
2.學校法制教育是重要方法
基于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存在部分學校重智育、輕德育,且不重視法制教育的情況。近年來,法制教育被各大院校提上日程,不少學校通過聘請法制副校長、舉辦法制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對未成年人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加強校園法制教育,讓學生更加了解法律,養(yǎng)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好習慣。由此可知,適時的法制教育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不亞于雪中送炭。
3.社會環(huán)境凈化是基礎工程
社會作為一個“大染缸”,需要凈化環(huán)境。管理部門需要嚴守文化市場的底線,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社區(qū)可以不定期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創(chuàng)建活動,全民關心未成年人的成長與發(fā)展,讓他們能夠在的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中長大。[5]
少年,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謂是國之根本。我國目前在立法上對犯罪低齡化現(xiàn)狀的無力與青少年人愈發(fā)嚴重的犯罪趨勢形成強烈對比。我們應立足于降低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從完善法律法規(guī)的方面預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同時從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治理的角度為未成年人犯罪的矯治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