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建軍
廣東堅果律師事務所,廣東 深圳 518101
在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中,民事訴訟證明責任的分配是打開民事訴訟程序之門的鑰匙,它對民事案件的裁判結果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然而當下在民事訴狀具體舉證責任分配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問題,原本“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已經不再適用于一些復雜疑難案件,需要對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分配做進一步完善,從而有效提升我國民事訴訟判決的公平公正性。
何為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它與證明責任、提供證明責任有哪些淵源?首先對于提供舉證責任而言,其指在訴訟階段當事人承擔向法院提供證據(jù)的行為責任。而證明責任則是指,在法律關系出現(xiàn)變更或消滅的事實要件處于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時,當事人需要承擔因法院不適用以該事實存在為構成要件的法律而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由此我們能夠認識到證明責任是一種結果責任,因此很多人認為舉證責任就是證明責任。
從舉證責任的發(fā)展源頭來看,最早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當時的古羅馬公民對于訴訟程序非常重視,要求在訴訟過程中原告有舉證的義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舉證責任又做出了進一步細化,具體分為主觀舉證責任與客觀舉證責任。其中對于前者而言,主要強調當事人為取得訴訟勝利而提供證據(jù)證明其主張的行為,這是一種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而對于后者來說,則是主張在事實的狀態(tài)真?zhèn)尾幻鞯那闆r下,要求主張該事實的人應承擔不利的后果,這是一種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從中我們能夠認識到證明責任被包含在舉證責任之中,可以說證明責任是舉證責任,但反之顯然不夠嚴謹。
關于舉證責任的性質,至今相關學者專家仍沒有統(tǒng)一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四種說法。一是權利說。這種觀點認為舉證責任是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一項權利,但這一觀點有明顯漏洞,舉證責任本身有一定的義務性,若當事人將這項權利棄之不用,那么在事件無法解釋清楚的情況下,將會無人承擔舉證責任,對于最終判決帶來不利影響。二是義務說。該觀點認為舉證責任是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一項義務,若不履行該義務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三是權利義務說。該觀點顧名思義,即是綜合了上述兩種觀點,認為舉證責任既是權利又是義務,這會導致舉證責任與提供證據(jù)責任相同,還會導致在責任落實方面存在權利和義務之間反復搖擺的問題。四是負擔說。這種觀點則是注重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雖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舉證責任的本質,但過于注重結果而輕視行為則無法彰顯法律的公平性。
現(xiàn)有如下案例:被告A讓原告B幫忙采購5臺空調,B在進行采購時,利用自身與空調公司業(yè)務的關系,先借了三臺空調轉交給A。A將空調安裝在了某超市,該超市將空調費與安裝費交給了A,但A是否將錢轉給了B,雙方各執(zhí)一詞。B將A告上法院,要求A償還空調購置費用。這一案例便是典型的舉證責任承擔問題,在具體審判方面,是否該讓A承擔空調款未付的舉證責任,還是讓B承擔空調款已付的舉證責任?顯然誰承擔舉證責任誰賠償。案件在一審與二審中出現(xiàn)了兩種判讀結果。在一審中,法官認為B與A買賣關系經雙方當事人的陳述能夠成立,B已完成了在買賣關系中交付空調的舉證責任,因此A應對交付金錢承擔舉證責任,因此將舉證責任分配給A。在二審中法官則認為,雙方買賣關系成立,但B在請求支付空調款時提供A欠款的證據(jù),則應將舉證責任分配給B。從中我們能夠認識到舉證責任在具體分配過程中的復雜性。由于“誰主張,誰舉證”這種分配規(guī)則太過模糊,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很容易產生一些分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做進一步完善。
2019年12月,針對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的決定》,在舉證責任方面,做出了以下內容的完善:
首先完善了“書證提出命令”制度,擴展當事人收集證據(jù)的途徑。將視聽資料和電子數(shù)據(jù)納入“書證提出命令”的適用范圍,更加有利于當事人進行證據(jù)的收集,幫助法官進行更加公平的裁決。
其次針對當事人自認規(guī)則進行了修改完善,自認具體指的是當事人基于處分權行使而實施的一種訴訟行為,本身具有免除對方舉證責任的效力。規(guī)則修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一是針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不再考慮訴訟代理人是否經過特別的授權,除授權委托書明確排除的事項外,針對訴訟代理人的自認,可直接視為當事人本人的自認;二是針對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條件進行了適當?shù)姆艑挘绻斒氯说淖哉J是因受到脅迫或受重大誤解的影響,那么不再要求當事人證明自認的內容與事實不符。
最后,完善了當事人、證人具結和鑒定人承諾制度及當事人、證人虛假陳述和鑒定人虛假鑒定的制裁措施,推動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落實。在最新的《修改決定》中,按照《民事訴訟法》的精神指示,針對當事人接受詢問時的具結和證人做證時具結的方式、內容進行完善,增加規(guī)定了鑒定人簽署承諾書的規(guī)定,有效增強了其約束能力;同時對于當事人、證人故意做虛假陳述及鑒定人故意做虛假鑒定的行為采取了相應的處罰措施,以促進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得到切實有效落實。
首先,通過采用權利法律要件分類說,無法解決證明責任分配問題時,我們可以根據(jù)《證據(jù)規(guī)定》第7條的規(guī)定,由法官在嚴格遵循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的原則下,行使自由裁量權,從而實現(xiàn)舉證責任的公平分配。其中法官作為自由裁量權行使主體,在不同地區(qū),或者面臨不同的案件情況,再加上受不同法官綜合素質的影響,因此有可能導致同一類型的案件最終的舉證責任分配的結果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必然會對司法公平公正性帶來不利的影響。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避免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應進一步規(guī)范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這種權利可僅交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行使,地方法院法官則不給予其這些權利。究其原因在于,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所發(fā)生的民事訴訟案件在具體裁決方面都能夠找到法律要件分類說及相關的司法解釋,從而有效實現(xiàn)問題的解決,只有極少數(shù)比較疑難的案件需要法官自由裁量,而這種案件通常也是交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裁決,因此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將這種自由裁量權交給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更能保證司法實踐的公平公正性。
其次,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舉證責任分配時,應考慮以下幾點因素:一是自由裁量權應選擇在“法律要件分類說”與相關解釋無法適用時的情況下才能被允許行使;二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權進行舉證責任分配時,應充分考慮不同的案情實際,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還應對當事人收集證據(jù)的難易程度、政策的原因等因素進行全面的考慮,盡可能地體現(xiàn)出法律的公平公正性,確保各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護;三是在自由裁量過程中,在舉證責任分配方面,應結合實際,適當?shù)叵蛱幱谌鮿莸匚坏漠斒氯藘A斜,這些當事人由于法律知識欠缺,且沒有專業(yè)律師的幫助,不知如何進行對自身有利的證據(jù)收集,因此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需要適當向其傾斜,更好地保護弱勢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最后,對于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法官而言,應加強自我學習,不斷促使自身思想素質與業(yè)務素質的提升。自由裁量權在行使本身受干擾與限制比較小,幾乎完全依賴于法官的專業(yè)性與自覺性,因此法官應能夠從自身做起,不斷豐富自己的法律知識,促使自身業(yè)務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同時還要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積累豐富的辦案經驗,從而才能夠保證自由裁量權行使更加合理,確保舉證責任分配更加公平公正,有效維護當事人合法利益,全面彰顯司法實踐的公平公正性。
綜上所述,當前民事訴訟法中,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已經不再適用,尤其是面對一些復雜的案件,很容易出現(xiàn)同一種案件在一審、二審中出現(xiàn)不同判決結果的現(xiàn)象,為有效糾正這一問題,需要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針對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做進一步完善,從而促使我國司法實踐更加合理公正,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