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利
(遼寧省桓仁縣農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 遼寧本溪 117200)
出生后8 周內的雞稱為雛雞,也有人認為6 周齡內的雞才可以稱為雛雞。這一階段的雞對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不論是飼養(yǎng)密度還是溫度都應當嚴格控制,而環(huán)境一旦發(fā)生變化,雛雞會因為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而發(fā)生疾病,嚴重時還會引起死亡。雛雞的存活率是養(yǎng)雞場經(jīng)濟效益的保障,所以應當做好雛雞的飼養(yǎng)管理工作,提高雛雞的存活率。
雛雞的生長較為旺盛,在飼料上對蛋白質的需求量較高,與其他家畜相比較,其耗氧量和呼出二氧化碳的量均比較大,所以應當注重雛雞圈舍的通風換氣。新生雛雞的體溫比成年雞會低2~3℃,而后逐漸上升,3 周齡內的雛雞體溫調節(jié)機制尚不完善,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3 周齡后體溫調節(jié)機制逐漸完善,直至八周齡時可以適應外界溫度的變化。在此之前,雛雞較為敏感,對于噪聲和驚嚇的承受能力弱,所以應當保持雛雞圈舍的安靜,飼養(yǎng)員的著裝應當統(tǒng)一,避免因顏色突變引起雛雞應激。雛雞的胃相對較小,消化能力也比較差,所以在飼養(yǎng)管理的過程中應當以容易消化的飼料為主,做到少喂勤添,降低飼料的纖維含量,給雛雞供給新鮮飼料。
在雛雞進入圈舍前的4~5d 就應當對環(huán)境和用具進行消毒,消毒藥品可以選擇百毒殺等消毒劑,消毒方式以噴灑消毒為主,對于較小的用具可以選擇浸泡消毒,地面的消毒應當選擇4%的燒堿水。為確保消毒效果,在雛雞進入圈舍前還可以用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進行混合后熏蒸消毒,密閉熏蒸一晝夜后開窗通風[1],待圈舍內的氣味全部散盡后方可將雛雞移入該圈舍。
剛出殼的雛雞由于體溫比較低,所以需要格外注重保溫,在雛雞進入圈舍前的2~3d 就應當將圈舍的溫度調整為適合雛雞生活的溫度,一般新破殼的雛雞圈舍溫度應在35℃左右,而后隨著雛雞年齡的增長逐漸降溫,以每周降低2℃為宜[2],最低不應低于18℃。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雛雞舒適的溫度時,雛雞會因寒冷而抱團取暖,擠壓很容易導致雛雞窒息,嚴重時會發(fā)生死亡,但圈舍內的溫度高于所需溫度又會加快雛雞體內的水分蒸發(fā),雛雞沒有足夠的水來生長發(fā)育會表現(xiàn)為發(fā)育遲緩。想要確定圈舍內的溫度是否適宜可以觀察雛雞的狀態(tài),如果雛雞不聚集成一團,且在圈舍內可以自由的活動、飲水和采食,證明此時的溫度較為適宜。用于維持雛雞圈舍溫度的設備有紅外線燈泡、暖風爐等。
雛雞對于濕度的要求沒有對溫度那樣嚴格,但是濕度過高和過低也會阻礙雛雞的生長發(fā)育,10 日齡內的雛雞一般在環(huán)境濕度為65%時較為適宜,大于10 日齡的雛雞圈舍內的濕度應當在55%左右。
由于雛雞對氧氣的需求量較大且呼出的二氧化碳較多,封閉雞舍內飼養(yǎng)過程中雞排出的糞便和尿液也會有有害氣體產生,所以應當保證圈舍的通風,來維持圈舍內的空氣新鮮??諝獾男迈r程度可根據(jù)空氣異味為標準進行判斷,但在通風的同時應當要注意圈舍的溫度,切不可因通風而使圈舍內溫度過低。
光照在10.76 Lux 以上才能夠保證雛雞的正?;顒覽3],雛雞階段的光照應當較強,能夠使雛雞盡快的熟悉環(huán)境,一般破殼后的2d 內為24h 光照,而后可以根據(jù)雛雞的體重以及健康狀況逐漸調整,以每周減少2h 光照為宜,直到除自然光線外不再補充人工光源。對于健康狀況較差或體重較輕的雛雞應當多給予光照。
在光照過強、室內空氣質量較差、溫度過高等情況下,雛雞之間容易相互啄毛而引發(fā)不必要的損失,所以一般在雛雞破殼后的8d 就會進行斷喙,斷喙的長短一般在喙上2~3mm 左右。首次斷喙后如果不徹底可在12 周時再次斷喙。
科學合理的防疫程序能夠幫助雛雞建立免疫能力,抵抗疾病的侵襲,所以應當根據(jù)各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結合當?shù)爻0l(fā)病,對雞群進行免疫,通常在雛雞階段應當對雞白痢、臍炎、球蟲病以及傳染性法氏囊病等疾病進行免疫。對于雛雞的免疫可以采用飲水免疫或滴鼻點眼,每次免疫是不能只考慮自己方便,也要考慮免疫效果,疫苗的用量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