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歷史上每一次的重大疫情都伴隨著網絡謠言、網絡虛假信息,互聯(lián)網時代,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環(huán)境,大學生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需要正確的面對網絡信息,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每一條信息,本文主要結合自身在疫情期間學生管理中的經驗談談疫情下大學生在獲取網絡信息的途徑和缺乏辨別能力的原因等問題做以分析,并簡要談論如何提升大學生網絡信息辨別的能力。
關鍵詞:疫情;大學生;網絡信息辨別
自疫情暴發(fā)以來,每天增長的確診數據、不斷擴大的疫情地圖,時刻牽動著中國人民的心,新冠疫情在中國最早爆發(fā)于湖北武漢,我們所知的疫情信息大多來源于新聞或者互聯(lián)網了,學生對互聯(lián)網的接受程度非常高,各種虛假信息便登上了微信朋友圈、微博和容易被大眾接受的短視頻APP,例如網上瀏覽量達到6000多萬次的“某省高校開學時間”、“飲用高度酒能夠預防新型冠狀病毒”信息等等。
一、疫情大學生網絡信息辨別能力現(xiàn)狀及原因
(一)疫情期間,每天新聞媒體報到的確診數量不斷增加,學校未能正常? 如期開學,學生在家里不能出門而產生煩躁、恐懼、無聊等負面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助推下,網上過多的接收疫情相關信息卻不能有效識別其真實性和科學性。
(二)網絡新媒體平臺的便捷性和娛樂性。網絡新媒體在事情的呈現(xiàn)上表現(xiàn)為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給學生的生活學習服務等各個方面帶來極大的便利,目前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普遍加快,比較享受網上各類信息帶來的視覺沖擊,進入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隨意在網上發(fā)表言論,淺顯化和碎片化的閱讀代替了傳統(tǒng)媒介的深度,學生很容易受到誘惑,很難辨別其真實性。
(三)95后、00后大學生個性張揚。與80后大學生相比其成長環(huán)境、消費觀念、對事物的認知、思維觀念等大不相同,個性張揚熱情,思想簡單,容易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在接受網上信息時比較粗放和簡單。例如案例中小王同學轉發(fā)“飲用高度白酒能夠有效預防新型冠狀病毒”,他對此條消息的接收并未仔細推敲,思考和考證,只是簡單的轉發(fā),事實上這則消息并不能禁得住推敲,且不說是不是官方網站發(fā)布,稍微冷靜的查一下相關資料就能證實其為虛假信息。
二、疫情下大學生網絡信息辨別能力提升辦法
(一)通過主題班會,以點帶面提高學生對此事件認知能力
想到所帶班級學生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不在少數,于是召開“抵制網絡謠言,樹立網絡功德,”主題班會,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共同探討,教導學生面對網絡海量信息如何辨別真?zhèn)?,帶領宣讀文明用網倡議書,向學生闡述網絡謠言的危害,提高辯謠能力,樹立網絡責任意識。
(二)建設班級文化,樹立正確價值觀
在疫情期間學生長期居家,生活規(guī)律失衡,人與人之間缺少交流,受網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吸引,導致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缺失,有此想法后先找主要班干部進行協(xié)商,大家各抒己見,開始琢磨怎樣建設高標準、高要求、高品質的班級,設計班級口號、班級特色、每周周內開展一次主題活動,發(fā)掘班內學生的興趣愛好,旨在讓學生放下手機,融入班級活動,在放松并且開心的環(huán)境中建設班級文化,在活動中增強班級凝聚力。
(三)發(fā)揮好新媒體平臺作用
考慮到目前大學生都比較喜歡上網,尤其是微信、微博、抖音、貼吧和論壇等社交平臺,這些平臺正好是網絡輿情最容易爆發(fā)的地方,充分考慮后,決定以這些平臺為依托,我便在抖音、微博等平臺創(chuàng)建大學生感興趣的連接,發(fā)布一些積積極向上、與大學生較為貼切體育運動等內容,加強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營造健康文明的氛圍。
三、思考與建議
(一)提高學生網上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確鑒別網絡信息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橫向閱讀能力。大學生網絡閱讀的內容豐富有趣,跳躍性大,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但是閱讀僅僅停留在碎片化和淺顯化階段,并未在閱讀過程中獨立思考,在面對海量信息時,不能以追求速度為標準,應該對信息進行深度整合,在網絡信息獲取、傳遞信息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待網絡信息要有自己的看法,切勿一味的人云亦云,有效識別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堅決抵制不健康的信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學生的政治敏感性和網絡信息鑒別力。
(二)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道德是網絡時代的產物,是在道德層面上對網絡使用行為的一種制約和標準?;ヂ?lián)網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一定的負面效應。大學生作為網絡主體,應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文明上網,嚴于律己。特別注意網絡語言的使用上,不攻擊誹謗他人,不信謠不傳謠,拒絕做網絡噴子;同時注意開辟更多更好的德育網站和平臺,用積極健康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主動占領大學生網絡德育平臺,弘揚時代主旋律,不斷樹立奉獻服務意識,形式上生動多變,內容上貼近大學生生活。努力營造健康、文明、進步的和諧網絡氣氛,滿足不同層次精神需求。
(三)增強自我防范意識,提升法律素養(yǎng)
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刺激了各類網上購物平臺的崛起,大學生作為網購最主要的消費者,缺乏詐騙防范意識,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借助學校保衛(wèi)處的安全防范宣傳、法律知識講堂、主題班會、案例宣講等方式使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最終目的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及時對自己的不良言行有效糾正和刪除,使學生成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2][1]郝英杰,馬海紅,彭軍林.高校網絡輿情形成規(guī)律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06):13-15.
[3]李昌祖,周杰,鄭蘇法.高校網絡輿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0(05):106-108.
[4]孫麗,余建華.網絡謠言的特征、成因與治理[J].電子政務,2014(04):70-75.
[5]美國:提升學生網絡信息鑒別能力[N].中國教師報,2017-11-08.
[6]杜麗杰. 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倫理問題研究[J]. 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5( 3) :127 -128.
[7]雷小朋,王長清. 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信息倫理現(xiàn)狀與對策探討———以凱里學院為例[J].科技視界,2015,20( 25) : 149 -150.
作者簡介:
李寧(1991—),男,山西運城人,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