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松
走進烏鎮(zhèn),那古香古色的街衢、民宅,就像穿越時空,回到遠古年間。
房屋,白色的墻、襯托著黛色的屋瓦、黛色的磚、黛色的木門、黛色的窗欞,真是應了烏鎮(zhèn)的一個“烏”字。
長假剛休完又是個雨天,游客稀少,古鎮(zhèn)顯得靜悄悄。
漫步在石板路上,路過一條靜謐、清幽的深巷,忽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又對未來執(zhí)著期望的姑娘……
進入西柵景區(qū),才真正領略到婉約、清麗的江南水鄉(xiāng)。
渡船載著游客到達對岸,水鄉(xiāng)展開在眼前。
宅前屋后盡是水,清澈的水面上,清晰地倒映著岸邊的房舍、水閣、垂柳……好像整個小鎮(zhèn)都漂在水上。
河為道,以橋相連。水上有集市,人們以舟代步,恰似白居易筆下:
“家家門外泊舟航”。
水鄉(xiāng)橋多,橋是水鄉(xiāng)的獨特景觀,站在西柵的“通濟橋”邊,透過橋洞可以看到相鄰的互相垂直的仁濟橋,好像橋中又套著一座橋,別開生面。這“橋里橋”是烏鎮(zhèn)最美的古橋風景。
房屋建有水閣,令人稱奇的是,水閣一部分在河面上,從水中豎起木樁、石柱,架上橫梁,鋪上木板,造成水閣?!罢砗尤思摇敝Q就是由此得來。?
水閣下面可停船。門外有石階一直到水下,可從河中取水,可下到河里洗米、洗菜。有的上面系有繩子,吊個水桶,從河中取水。水閣三面有窗,憑窗遠眺,水上風光一覽無遺。
水閣,是這古鎮(zhèn)的又一道風景。
我想一代文學巨匠,祖籍烏鎮(zhèn)的茅盾,大約從這水閣中獲得諸多靈感。水能生秀,水能滌塵,水本無媚;或許是經由水鄉(xiāng)的淘洗,從茅盾筆下走出的女性,甜潤又清秀,諸如林家鋪子的林阿秀、《蝕》三部曲的女性……個個都是鮮麗的楚楚動人。
河道兩旁廊道上,仿古的商店鱗次櫛比;河道里,載著游人的烏篷船,穿過半圓形的橋洞漸行漸遠,水面蕩起了漣漪,揉皺如畫般的水中風景。
石橋、流水、民宅,氤氳的氣息……
遠離城市喧囂的西柵景區(qū),仿佛是展開的一幀古撲凝重的水墨畫
一瞬間,我感覺這水是如此的柔情,又是如此的纏綿,似乎是經久縈繞在我夢中的情愫,仿佛我是來赴一場夢中之約。
西柵景區(qū)內保留有,草木本色染坊、亦昌冶坊、敘昌醬園等古老的作坊。
在草木本色染坊的曬布場地,一根根竹竿高挑著整匹藍色印花棉布;在敘昌醬園里擺滿釀制醬菜的缸、罐;在亦昌冶坊擺放著一口生鐵大鍋……這一個又一個原始的作坊,仿佛在訴說著它的前世今生。當年繁忙的工匠們,絕不會想到,他們的勞作,如今成為游客爭相一睹為快的景觀。
我漫步在石板鋪就的長廊上,石板已經被磨得精光,有的有些凹凸不平了;這些石板疊印過多少足印,南來北往、來了又去了,一世一世、一代一代,這石板記憶著多少歷史的過往。
我走在這古老的石板路上,好像走進歷史的長卷,時光撫平平了多少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有多少跌宕起伏、興興衰衰,隨著這河道的流水流逝殆盡,然而卻永遠的留下了烏鎮(zhèn)水鄉(xiāng)的恬淡與溫潤。
我繼續(xù)漫步前行,一個老者在倚欄憑眺、兩個姑娘在自拍、扶老攜幼一家人步上石橋……這情景給游客寥寥的景區(qū),平添了許多生氣。
啊,每個人生何嘗不是一道風景;兒時的天真爛漫、少年時的風華正茂?青年時的朝氣蓬勃、以及中年的拼搏、老年的慈祥……無一不是一道風景,看在別人眼里,留存在自己的腦海里。
只是能成為一道養(yǎng)眼的風景,像這具有千年歷史詩意般的烏鎮(zhèn)。
烏鎮(zhèn)我來了,又走了。
烏鎮(zhèn),你從我的夢中,到了我的記憶里。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