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
我在微信公眾號上寫文章半年左右的時候,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聽說你也是“996”(事實上北京絕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這樣作息的),怎么有時間看書、寫文章的?
先說一個邏輯吧,解釋一下一個人為什么需要學習。有個定律叫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之前沒聽說過這個定律,也別慌張,這個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個定律,以至于這種定律在哪里都存在。說的是一個孤立的系統(tǒng)不持續(xù)輸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條。比如一個爐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飯,綠洲沒有雨水,系統(tǒng)會迅速坍塌,最后會變成一種穩(wěn)定的低活躍狀態(tài),灰燼,死亡,沙漠。
古人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其實前半句說的是事物的趨勢,后半句說的是一種“非常態(tài)”。要跟趨勢較勁,需要額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
為什么一個人看抖音不知不覺兩小時就過去了,背單詞一個小時就跟遭受酷刑似的?就是因為前者是順應“不進則退的趨勢”,后者則是逆趨勢的,逆趨勢的東西基本都不會讓人太舒服。
這種持續(xù)輸入的能量,除了物質(zhì),還有信息,如果系統(tǒng)里不持續(xù)輸入信息,也會變成灰燼。很多人經(jīng)常的表現(xiàn)是“30歲之后就死了”,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戰(zhàn),以為自己懂了。或者覺得自己反正也學不會,就不再學習了,依賴存量的知識,結(jié)果就會像爐子里的火焰一樣,最后慢慢熄滅,直至變成灰。任何系統(tǒng)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這條路,因為走下坡路、自毀,都是自然趨勢。
外部的挑戰(zhàn),只有那種有持續(xù)輸入的系統(tǒng)或者個人才有活路。對于成年人來說,持續(xù)輸入的信息就是知識。
一般情況下,知識有兩種,一類知識是實踐型的,也就是書籍里沒有的,或者書籍里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怎么待人接物,怎么“搬磚”,畢竟每個人搬的磚都不太一樣,有很多技巧在里邊。這類知識非常關鍵,往往是立竿見影的,而且對一個人來說事關重大,必須優(yōu)先掌握。
當你學習了基礎知識以后,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觸全新的知識,你確實沒必要計較看多少書。商人在這一點上非常明顯,他們可能看書并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在解決各種難題,一直在實踐中持續(xù)學習和思考,時間長了就變得非常不得了。
可是對于99%的人來說,他們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半年之后就穩(wěn)定了,基本沒什么新的知識攝入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經(jīng)歷過一段時間痛苦的爬坡之后,就迅速進入穩(wěn)定狀態(tài),沒有新信息攝入了。這時候你就得想辦法提升自己。
另一類知識就是書本上的知識。書本上的知識看似用處比較小,但是當一個人的知識大規(guī)模地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出現(xiàn)“涌現(xiàn)”效應。
上班族怎么積累呢?我一般每天強迫自己看兩頁書。事實上最難的事就是坐到書桌前翻開書,只要翻開了,看書難的問題就解決了98%。當我拿起一本書之后,我經(jīng)常可以看一二十頁,所以一本書用不了多久就看完了。只要你堅持重復這些行為,每年看的書就會越來越多。
一個人在讀每本書的過程中,都會有個消化階段,也就是說怎么讓這些知識在腦子里溜達一圈,吸收一下。我的方法就是把收獲的新知識發(fā)一條微博,再加進去一點之前學習到的東西。這個過程堅持下來,就會對之前讀過的書有個記錄,也吸收了一遍剛學的知識,同時練習了文筆。
此外,這幾年有個很不好的現(xiàn)象,叫碎片化閱讀。為啥說這種現(xiàn)象不好呢?因為人的大腦是“關系型數(shù)據(jù)庫”,也就是說你記住的所有東西都依賴我們大腦里已經(jīng)有的東西。舉個例子,一個原始人看到了泰坦尼克號,他是想不明白這是什么東西的,但是你就算沒見過泰坦尼克號,你也能大概知道它是什么事物,這是因為你見過別的船。當你把兩個事物關聯(lián)起來,就大概能猜出這東西應該是一艘大一點的船了。
碎片化的東西由于缺乏“觸點”,和現(xiàn)有知識連不起來,下次想用的時候也想不出來。我上面說自己組織語言寫條微博記錄下新知識,就是把新知識和已經(jīng)有的關聯(lián)一下。如果新知識連不到你的“認知樹”上,很快就會忘了,就跟從來沒出現(xiàn)過一樣。
(摘自貴州人民出版社《向上生長》)